首页 百科知识 沈从文:湘西走出的北大传奇

沈从文:湘西走出的北大传奇

时间:2024-02-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沈从文的紧张无形中传播开去,一些女学生也莫名地替沈从文紧张起来,有的竟低下头去。因肤色微黑,沈从文后来称之为“黑凤”,并成为他的夫人。这种震撼,来自于对沈从文敬业精神的钦佩!由于沈从文祖籍湖南,讲课时不免带有浓重的湘西口音。

沈从文:湘西走出的北大传奇

沈从文:从湘西走出来的“凤凰三杰”之一

【人物索引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乳名茂林,字崇文,笔名休芸芸、 甲辰、上官碧、璇若等。湖南凤凰人。祖父沈宏富是汉族的,祖母刘氏是苗族的,母亲黄素英是土家族的。现代著名作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历史文物研究家。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1931至1933年在山东大学任教。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他是中国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作家。

胡适提携,首次讲课

说起沈先生的从教之路,不能不提到胡适对他的提携与帮助。许多年过去之后,沈从文对于自己第一次上课的经历,仍然记忆犹新。

1928年,生活困顿的沈从文,收到了徐志摩写给他的一封信:“你还是去北京吧,北京不会因为你而米贵的。”但是,沈从文并没有因此而重返北京。后来,他又对徐志摩谈及自己想进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跟刘海粟学绘画的念头。徐志摩说:“还念什么书,去教书吧!”一句“教书”,点燃了沈从文心中的希望,从此改变了他的人生道路。

当时,胡适正担任上海中国公学校长。由徐志摩介绍,胡适同意聘用沈从文为该校讲师,主讲大学部一年级现代文学选修课。沈从文以小学毕业的资历,竟被延揽为大学的教师,这即便在当时,也不能不说是一种大胆而开明的决断。

沈从文既兴奋,又紧张。第一次登台授课的日子,终于来临了。为此,他特意做了认真而充分的准备,资料估计足供1小时使用而有余。从法租界的住所去学校时,他还特意花了8块钱,租了一辆包车。第一次以教师身份跨进大学的门槛,不能显得太寒酸!按预先约定的条件,讲一个钟头的课,只有6块钱的报酬,结果自然是赔本!

当时的沈从文在文坛上已崭露头角,在社会上也已小有名气。今天又是他上的第一堂课,因此,来听课的学生非常多。还有一些人并不是为了听课,只是慕名而来,以求一睹其尊容。因此教室里早已挤得满满的了。他们中已有不少人读过沈从文的小说,听到过一些有关他的传闻,因而上课之前,教室里有人小声议论着沈从文的长相、性格、文章和为人。他们知道沈从文曾是行伍出身,小说里又不乏湘西地域荒蛮、民气强悍的描写。所以,在他们的头脑里,不时浮现出想象中的沈从文的形象:一个身材魁伟、浓眉大眼,充溢着阳刚之气的男子汉。

可是,当沈从文低着头,急匆匆走上讲台,与学生面对面时,眼前这个真实的沈从文,却与他们想象中的沈从文判若两人:一件半新不旧的蓝布长衫,罩着一副瘦小的身躯;眉目清秀如女子,面容苍白而少血色;一双黑亮有神的眼睛,稍许冲淡了几分身心的憔悴。

沈从文站在讲台上,抬眼望去,只见黑压压一片人头,心里陡然一惊;无数条期待的目光,正以自己为焦点汇聚,形成一股强大而灼热的力量,将他要说的第一句话堵在嗓子眼里。同时,脑子里“嗡”的一声炸裂,原先想好的话语一下子都不知去向,留下的只是一片空白。上课前,他自以为成竹在胸,故既未带教案,也没带任何教材。这一来,他感到仿佛浮游在虚空中,失去了任何可供攀援的依凭。

1分钟过去了,他未能发出声来; 5分钟过去了,他仍然不知从何说起……众目睽睽之下,他竟呆呆地站了近10分钟!起初,教室里还起着人声;5分钟过后,教室里的声浪逐渐低了下去;到这时,满教室鸦雀无声!

沈从文的紧张无形中传播开去,一些女学生也莫名地替沈从文紧张起来,有的竟低下头去。在她们中间,有一位刚从预科升入大学部一年级的学生,名叫张兆和,时年18岁,面目秀丽,身材窈窕,性格平和文静,学生中公认她为中国公学的校花。因肤色微黑,沈从文后来称之为“黑凤”,并成为他的夫人。而沈专一、热切追张的故事,也成了中国近代高校与文坛的一段佳话。这时,她见沈从文行状狼狈, 自己的一颗心也憋得极紧,怦怦直跳,血潮直朝脸上涌去,竟不敢抬头再看沈从文……

在沈从文的感觉里,这10分钟的经历,甚至比他当年在湘川边境翻越棉花坡还要漫长和艰难。但他终于完成了这次翻越。他慢慢平静下来,原先飞散的话语又开始在脑子里聚拢组合。他好容易开了口,这第一句出去,就像冲破了强敌的重围,大队人马终于决城而出。他一面急促地讲述,一面在黑板上抄写授课提纲。

不料,他又一次事与愿违。预定 1小时的授课内容,但在忙迫中,10多分钟便把要说的话全说完了。他再次陷入窘迫。最终,他只得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道:“我第一次上课,见你们人多,怕了。”

下课后,学生们议论纷纷。消息传到教师中间,有人说:“沈从文这样的人也来中公上课,半个小时讲不出一句话来!”这议论又传到校长胡适的耳里。胡适却不觉窘迫,竟笑笑说:“上课讲不出话来,学生不轰他,这就是成功。”

虔诚育人,手书“写课”

在教学育人方面,沈从文很会为学生着想。为了让学生腾出更多的自学时间,他总是不怕自己多费神、多麻烦。每次上课,沈从文总是夹着一大摞书走进教室,这里面有他为学生们批改的习作,也有他特意为学生们找的各种课外读物。

在讲“中国小说史”这门课程的时候,有些资料一时不易找到。作为老师,他完全可以给学生指明方向,让学生自己课下去找。但沈从文不是这样,他自己动手抄,用夺金标毛笔筷子头大的小行书抄在云南竹纸上。这种竹纸高1尺,长4尺,并不裁断。抄成之后,卷成卷子,上课时发给学生。当学生们接过沈先生费心找来、精心抄写的沉甸甸的资料时,心中的分量远比手中的这些竹纸深重许多。大家内心里感动之余,又平添了几分震撼。这种震撼,来自于对沈从文敬业精神的钦佩!

由于沈从文祖籍湖南,讲课时不免带有浓重的湘西口音。有些学生因为听不懂,渐渐失去了兴趣。沈从文想出了一个巧妙的补救办法,就是任由学生去写,想写什么就写什么,爱写什么就写什么。然后,他逐一认真阅读同学们的作文,并在后面附上大段的读后感。他评点的文字,甚至比学生的原作还要长。因此,有人戏称沈先生不是上课,而是在“写课”。(www.xing528.com)

沈从文的学生回忆说:“我喜欢听他的讲课,特别喜欢听他讲的‘现代中国文学史’课程,因为讲课的内容不仅仅是文学,而且有对我国现代社会生活极其丰富、生动的讲述。如对大革命时期的社会生活和革命斗争,有栩栩如生的描绘。”

沈从文曾经给学生讲过这样一则旧事:大革命时期,北京大学有一位女学生李芬,在湖南邵阳家乡开展农民运动、组织革命斗争,被她反动的叔父和堂兄捆绑押送县衙。她在狱中坚持斗争、坚贞不屈,1928年壮烈牺牲。临刑时,她请狱友为自己紧密缝制内衣、内裤多层,以防死后反动狱卒辱尸。她牺牲前夕,还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打倒反动军阀”等口号。

此事后来被著名作家、北大同学王实味写入《野百合花》一文中,刊载于延安的报纸上。王实味因此受到批判,1947年在行军途中被错误处决。后来,毛泽东对此事引起了极大重视,并对错误处罚王实味的人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后经中央有关部门复查,终于为王实味平反昭雪。

除了大革命时期的真人真事,沈从文先生还在课堂上讲过许多自己与现代文学家的交往旧事。比如,丁玲在第一次领到稿费时,同他一起去上海南京路选购丝袜;胡也频1931年在上海龙华被杀害;徐志摩1931年在山东开山飞机失事,及沈参加的徐氏治丧工作。

为文为人,堪为表率

当时,沈从文授课的环境非常简陋,课堂在西南联大新校舍北区一间不大的教室里,土墙土地铁皮屋顶,后来连铁皮屋顶也卖了,换成茅草屋顶。教室里有一只讲桌和几把扶手椅。有一次上课时,这些扶手椅都被先行到达的男同学占满了,后到的三位女同学没有座位。有的男同学根本不懂得向女同学让座,有的则是不好意思给女同学让座,女同学就不得不站着听课和记笔记。沈从文看到这样的情况,居然把讲台上的讲桌扛下来,放倒在教室地上,请这三位女同学坐下听课。

沈从文不仅有着爱学生的热情之心,对于北京大学的老教授们,尤其是对他有过知遇之恩的胡适,更是心怀崇敬。他曾在课堂上这样表达对原北大文学院院长胡适的崇敬之情:“适之先生的最大的尝试并不是他的新诗《尝试集》。他把我这位没有上过学的无名小卒聘请到大学里来教书,这才是他最大胆的尝试!”的确,胡适看中了沈从文的长才,作出了大胆的尝试;而沈从文则没有辜负胡适的尝试,在文学创作和教学工作中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在讲到原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周炳琳先生时,沈从文同样表现出了极为敬佩的神情,说周先生是五四运动的健将,学界出洋的“五大臣”之一,并且两手叉腰,表示出周先生敢于仗义执言、善于折冲樽俎、舌战群儒的样子。

俗话说,文品如人品。沈从文不仅教学诚恳,为人也是十分宽容大度。抗战时期,西南联大的刘文典教授, 自命为古典文学的大权威,对于沈从文这个后起之秀,他甚至有些许轻视。有一次,刘文典与沈从文在西南联大新校舍北面的山坡上逃避敌机空袭时相遇,刘文典竟然不屑地对沈从文说:“你也来逃警报呀!你也值得逃警报吗?”当时,在场的人听了都感到愤愤不平,而沈从文则泰然处之。后来,刘文典因经常不到校上课,被清华大学中文系解聘。为此,刘文典向清华校长梅贻琦申诉。梅先生查明情况后,仍维持中文系的解聘决定。

沈从文不仅是一位自学成才的新文学作家,对于古典文学、金石书画、古代器物及服饰等,也有非常深刻的研究和高深的造诣。他的书法极为秀丽,受到各界人士的推崇。“一二·一”死难烈士纪念碑《自由颂》,就是请他书写的。

沈从文家里的藏书很多。“五四”以来的中国现代文学书籍,都可以在他那里找到。而且,他十分欢迎同学们前往借阅。 日寇轰炸昆明时,沈从文全家疏散到呈贡桃园新村,每星期上课,进城两天,文林街20号联大教职员宿舍里有他的一间屋子。访客来找他,大都是来借书、求字,看沈从文收藏的宝贝,谈天。进进出出向他请教的学生非常多。有的学生向他借书,他总是慷慨应允。有的学生借去以后长期不还,他也从来不去催索。甚至连谁向他借去哪些书籍,他也从来不做记录和计较。

汪曾祺记忆,联大文学院的同学,多数手里都有一两本沈从文的书,扉页上用淡墨签了“上官碧”(沈从文的笔名)的名字。谁借了什么书,什么时候借的,沈从文是从来不记得的。直到联大复校,有些同学的行装里还带着沈从文的书,这些书也就随之漂流到四面八方了。

汪曾祺还发现,沈从文的书多而杂。除了一般的四部之书,中国现代文学、外国文学的译本、社会学人类学、黑格尔的《小逻辑》、弗洛伊德亨利·詹姆斯道教史、陶瓷史、《髹饰录》《糖霜谱》……兼收并蓄,五花八门。

沈从文提携培养了不少作家,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汪曾祺。沈从文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好的文章,就推荐给报刊发表。据他当年的学生回忆:“沈从文的路子是寂寞的!他是默默地固执地走着他的寂寞的路子……只要你愿意学习写作,无时无刻不可以和沈先生接近。我当时在国内发表的文章,十之八九,都经过沈先生润色,全篇发回来重写也是常有的事情。”

1944年,沈从文致信还在美国的胡适,报告自己的工作、生活情况;还写到在昆明的文学界、教育界朋友的近况,以及他们的创作成果。在信中,可以看出沈从文对国内腐败政治的不满和对自由主义精神的向往。

信中写到沈从文的小说英文译本即将在英美出版:“最近联大一个英籍教授白英先生,与同学金堤先生,同译了我20个短篇作英文,内中计有《习作选》中一部分短篇,加上那个《边城》,预备在英美分别出版,今年或者即可付印。”沈从文“希望先生能高兴为写个短短英文序言放在书上”。

当时,联大和美国多所大学有学术交流。沈从文的好友杨振声已经到美国讲“中国美术史”,这也激起沈从文去美国走走的想法:“我希望因此有机会到美国看看,住二三年,或自费,或在需要教‘现代中国文学’的什么学校,担任这个部门的课。”

沈从文去美国讲学的这个想法,在当时没能实现。联大和美国各大学之间的学术交流,金岳霖、罗常培、冯友兰等联大学者都应邀去了美国,名单里还轮不到沈从文。他的这个愿望,直到80年代初才实现。不过那时沈从文已经不是小说家的身份了,而是不折不扣的研究中国文物的学者,撰写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其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之高,令人叹为观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