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郭永怀:从北大传奇到永不坠落的两弹之星

郭永怀:从北大传奇到永不坠落的两弹之星

时间:2024-02-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999年被追授“两弹一星荣誉勋章”,是唯一获得“烈士”称号的科学家。当年,郭永怀参加了北京大学的入学考试,顺利考入物理系,成为当地第一个大学生。1941年5月,郭永怀进入美国加州理工大学,师从“航空之父”流体力学大师冯·卡门,专业为空气动力学。其中“K”就是郭永怀英文名中“郭”的第一个英文字母。

郭永怀:从北大传奇到永不坠落的两弹之星

郭永怀:永不坠落的“两弹之星”

【人物索引

郭永怀(1909—1968),山东荣成人,著名力学家、应用数学家、空气动力学家。长期从事航空工程研究,担负了国防科学研究的业务领导工作,为发展我国的导弹与核弹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1929年进入南开大学预科班学习。1931年转入本科,攻读物理。1933年转到北京大学物理系学习。1935年毕业后, 留校任助教兼研究工作。1938至1939年,到西南联合大学半工半读。1940至1941年,就读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系学习,获硕士学位。1941至1945年,就读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理工学院,获博士学位。1946至1955年,在康奈尔大学航空研究院,历任副教授、教授。1956年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1957年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化学部学部委员(院士)。1958年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力学学报》主任编辑、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主任。1960年兼任二机部第九研究院副院长。1964年任中国航空学会副理事长。1967年任国防科委空气动力学研究院筹备组副组长。1968年12月5日, 因所乘飞机在北京机场附近失事而牺牲。1999年被追授“两弹一星荣誉勋章”,是唯一获得“烈士”称号的科学家。

圆梦北大,三人同登榜首

1909年4月4日,郭永怀出生于山东省荣成市一个偏僻的小乡村,因为家境贫寒,9岁的时候才正式进入小学。但他凭借自己的聪慧和刻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929年,郭永怀进入南开大学预科班学习,攻读物理专业,1933年,在南开大学教授顾静薇的推荐下,24岁的郭永怀到北京大学拜饶毓泰教授为师,继续深造。当年,郭永怀参加了北京大学的入学考试,顺利考入物理系,成为当地第一个大学生。毕业后,饶毓泰将郭永怀留在身边,担任助教与研究工作。其间,郭永怀还曾与吴大遒等人一起研究喇曼效应,为今后的物理学研究打下了基础。

1937年,卢沟桥事件爆发,不久之后北大、清华和南开三所大学在昆明组成西南联大,郭永怀随北大物理系南迁。1938年夏,中英庚款留学生委员会举行了第七届留学生招生考试,录取名额20名,可报名人数竟然达到300多,郭永怀就是其中之一。当时,他报考的是航空工程专业,总共50多人报考,只有一个录取名额,竞争非常激烈。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郭永怀在这次考试中竟然以五门功课全优的成绩与钱伟长、林家翘同登榜首,最后,在叶企孙教授和饶毓泰教授的极力争取下,三人被破格同时录取,一时传为佳话。

愤然放弃留学,突破音障难题

1939年12月,郭永怀、钱伟长、林家翘三人准备从上海登船,赴加拿大留学。就在这时,他们忽然发现所领到的护照竟是由日本政府签发的。他们怒不可遏,一致认为,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大背景下,自己宁可不去留学,也不能接受侵略者的签证。于是,三人愤而下船,放弃了这次留学机会。直到次年8月,他们又接到了多伦多大学的通知,才再次出国。

郭永怀、钱伟长和林家翘三人一起进入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应用数学系,又一起在半年后拿下了硕士学位,这样的成绩让当时的数学系主任辛格教授赞叹不已。1941年5月,郭永怀进入美国加州理工大学,师从“航空之父”流体力学大师冯·卡门,专业为空气动力学。他以当时最具挑战性的课题—跨跨声速流动研究获得了博士学位。在这里,他还结识了师兄钱学森

1945年,冯·卡门的一个大弟子到康奈尔大学创办航空工程研究生院,郭永怀便随之去任教。当时钱学森在麻省理工学院教书,他的研究成果为人类突破音障、实现超音速飞行作出了重要贡献。他还发展了新的计算方法,可以帮助解决突破音障的难题,钱学森将这一方法命名为“PLK”方法。其中“K”就是郭永怀英文名中“郭”的第一个英文字母。

烧毁手稿,毅然携夫人回国

1947年,郭永怀在西南联大的校友李佩也来到康奈尔大学,攻读管理学硕士。郭永怀与她在这里相识、相恋,1948年结为连理。夫人李佩后来回忆说:“虽然我们都在西南联大读过书,但在当时我并不认识他,只知道考中英庚款时有三个人全拿满分,这个消息传遍全校。”新中国成立前后,很多留美的国学生都渴望回到祖国,当时,留美科协也进行了全体动员。李佩说:“当时有人要回国,来问我们是否一起走,我说要看老郭,但他手里正有很多科研和教学的任务,所以我们打算过一段时间再说。”

然而,美国从1951年开始禁止中国学生回国,连离开美国国境都一律不许。1953年夏天,英国著名教授莱特尔力邀郭永怀去英国讲学,美方却以种种借口拒绝签证。与此同时,钱学森的回国请求也一再被拒,对此,两个人都满腔怒火,却又无可奈何。

终于,在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上,中国代表团迫使美国同意让中国留学生回国。1955年,钱学森坐上了回国的轮船。一年后,结束了手头的工作,郭永怀和李佩也一起返回祖国。

实际上,郭永怀回国的消息刚一传出,移民局的人就找上门来,国民党当局也开始积极活动起来。1956年初,台湾教育部”曾派一位也曾在康奈尔大学读书的同学来游说郭永怀,但他断然拒绝:“对不起,我对台湾不感兴趣,我已经买好了回国的船票。”而后,郭永怀的一位大学同学在他们回国前两天来到他家,谈了大陆的形势,问郭永怀的打算,郭永怀坚定地表示要回国、回大陆,对方听了半天没有说话。李佩说:“他也是想劝老郭去台湾的,但老郭没有等他说出口就直接挡回去了。”

而后,素来沉默的郭永怀做出了一件惊人之举,在临别的聚会上,郭永怀把自己尚未发表的论文手稿全部一页一页扔进了火堆。面对李佩的惋惜和不解,郭永怀说:“那些东西都记在了自己的脑子里,这样做是为了回国方便。”

郭永怀夫妇离开美国前,一起在赵元任家吃了一顿告别晚餐。当时,赵元任一家也邀请了胡适,但胡适觉得,这次请的都是将要回国的人,他来不太合适。但胡适却说了一句话:“连郭永怀这样的人都要回国,可见人心所向。”在胡适看来,郭永怀是一个执著于科研的书呆子,不问政治,但现在连他都要回国了,可见拳拳爱国之心!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二战”后的西方正处在科技发展最迅猛的时期。对郭永怀来说,回国就意味着彻底退出世界学术前沿。中科院院士俞鸿儒说:“郭永怀第一次跟我们谈话的时候就说,他回来对个人的学术成就已经不计较了,他只是想,怎么能够把咱们国家的科学事业搞上去。”

中科院院士郑哲敏说:“郭先生回国有更大的理想和决心,他要把自己全部的身心献身于祖国,他不论什么事,只要祖国需要,便全心全意地去做好。他把自己当做铺路石子,以培养下一代作为自己的使命。国家的前途就是他自己的前途,别无他求。”(www.xing528.com)

郭永怀在国外主要是从事理论工作和解析工作,他选定的课题都是国际上的难题。为此人们往往把他看做一位单纯的理论家。然而令很多人意外的是,他也很重视新技术和实验工作,而且为新成立的中科院力学所带来了新技术和实验手段。

认识郭永怀的人都说,郭永怀身体很瘦,平日不苟言笑,总爱低头沉思,然而他工作起来精力超人。当时,郭永怀的工作并不限于中科院力学所,他同时还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的主任;承担三峡大坝核武器攻击的研究,并进而为工程兵策划建立防护工程研究基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是我国防护工程研究的奠基人。他又是西南工程物理院的副院长,参加核武器的研制,研究核武器的投放并负责建设该院的结构力学实验室。

核武器研究,“三大菩萨”攻克难关

1960年,前苏联突然撤走了在华的全部核工业系统专家,随后又停止对中国的一切技术设备和资料供应。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钱三强找到钱学森,希望他推荐一位能够迅速顶上去的专家,钱学森毫不犹豫地推荐了郭永怀。

其实,钱学森也曾犹豫过。因为郭永怀在美国学的是空气动力学,从来没有摸过原子弹,而且原子弹技术在美国和前苏联都是绝密的。可是实践证明,郭永怀不负众望,切实地解决了问题。

1960年3月,中央决定自行研制核武器,组成了一支105名专家学者的特殊队伍,郭永怀正式受命担任九院副院长,负责原子弹的理论探索和研制工作。他和实验物理学家王淦昌、理论物理学家彭桓武一起,组成了中国核武器研究最初的三大支柱,被人们戏称为“三大菩萨”。

夫人李佩回忆说:“他没跟我说过他干什么,但是我知道他要干的事情是比较重要的。因为钱三强那时候到我们家来了好几趟,来找他,跟他谈。他们谈话的时候,一般我都不会在旁边的,但是我知道钱三强那个时候已是二机部的副部长,所以我想一定是跟他二机部的工作有点关系。”

郭永怀的工作更加繁忙了,他不停地穿梭在北京与西北高原原子弹试验基地,指导试验,排解难题。

为了加快核武器的研制步伐,1963年中央决定将集中在北京的专业研究队伍,陆续迁往青海新建的核武器研制基地。这个基地位于海拔3800多米的高原地区,气候极其恶劣,由于缺氧和缺乏营养,不少科研人员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而郭永怀不停地往来于北京和基地之间,频繁的高原反应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

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1964年10月和翌年5月,我国第一、第二枚原子弹先后爆炸试验成功。1967年6月,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成功。而在参与氢弹研制的同时,郭永怀同时还参加了人造卫星的设计。与此同时,为了完成援外任务,他还担任研制一种单兵肩扛式防空导弹的总设计师,只用了不到半年时间就奇迹般地制成了这种超低空的地空导弹。

原子弹爆炸成功,李佩并不知道,她就记得那次郭永怀回家以后,王淦昌就请大家到他们家去吃饭。“他们也不提为什么,但是他们都非常高兴。”李佩说。她事后回想道:“他那天请我们吃饭,为的就是庆祝原子弹爆炸成功吧。”

不幸遇难,誓死保护珍贵资料

1968年10月,郭永怀再次来到青海试验基地,进行中国第一颗热核弹头发射试验前的准备工作。12月4日下午,郭永怀发现了一份非常重要的数据线索,决定立即赶回北京,加以详查。为了安全起见,周恩来总理亲自叮嘱郭永怀等几位科学家,尽量不要乘坐飞机,但当时正处在试验的关键时期,郭永怀为了赶时间,仍决定乘坐当晚兰州民航的一架飞机直飞北京。临行前大家都劝他晚间飞行不安全,郭永怀却笑着说:“飞机快,我只要打一个盹就到了,第二天早上刚好汇报工作……”郭永怀的挚友彭桓武、王淦昌也劝他:“飞机太小,你还是坐火车吧!”他却说:“我搞了一辈子航空,还怕坐飞机!”没料想,这句话竟成了谶语。

意外的事情还是发生了。第二天早上,当飞机飞临北京机场,距地面约400米时,突然失去平衡,一头扎向1公里外的玉米地,腾起一团火球,机上十几个人,只有一人幸免于难。据这位幸存者回忆,在飞机开始剧烈晃动的时候,他只听到郭永怀大喊:“我的文件!”后来的事情就再也记不得了。后来,搜救人员在烧焦的尸体中发现了两个紧紧抱在一起的人,当人们费力地把他们分开时,才发现两具尸体的胸部中间,紧紧抱着的正是一份完好无损的热核导弹试验数据文件。凭借残存的几缕花白的头发,人们认出这两个人就是郭永怀和他的警卫员牟方东。郭永怀在生命的最后关头,用自己的身体保护了国家珍贵的绝密资料!

当时,在中南海日理万机的周恩来总理闻讯后眼眶顿时湿润了。郭永怀的亲密好友钱学森百倍伤感,连声叹息:“一个全世界知名的优秀力学专家离开了人世!”而当年年底,祖国大西北一项核试验成功的轰然巨响,仿佛是为他送行的礼炮声……

1968年12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授予郭永怀烈士称号。1982年12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了《郭永怀文集》; 1985年补授郭永怀等一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999年国庆50周年前夕,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23位科技工作者用515克纯金制成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其中郭永怀是唯一以烈士身份被追授此勋章的学者。

如今,在郭永怀工作过的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大院里矗立着他的汉白玉半身塑像;在他参与筹建的中国空气动力中心大院的松林山上建有一座纪念亭,上面刻着张爱萍将军所书的三个大字“永怀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