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傅斯年:北大传奇

傅斯年:北大传奇

时间:2024-02-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904年5月殁于任所,时年39岁,当时傅斯年只有9岁。傅斯年读书,常在身上写字,弄得全身衣服墨黑。1906年傅斯年11岁,在其祖父傅淦,老拔贡孙达宸的联合督课下,把难懂的“十三经”攻读了下来。傅斯年大怒,一时冲动,掴了那人一个耳光。傅斯年的母亲李氏体胖,患有高血压,医嘱慎食肥肉。傅斯年见状,竟屈膝跪在母亲面前,长跪不起。

傅斯年:北大传奇

傅斯年:“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材料”

【人物索引

傅斯年(1896-1950) ,字孟真, 山东聊城人,祖籍江西永丰。著名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学术领导人, 曾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1909年就读于天津府立中学堂,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6年升入北京大学文科。 由于受到民主与科学新思潮的影响,1918年夏与罗家伦等组织新潮社,创办《新潮》月刊,提倡新文化,影响颇广,从而成为北大学生会领袖之一。1919年夏,傅斯年大学毕业后,先后入伦教大学研究院、柏林大学哲学研究院,学习实验心理学生理学数学物理以及爱因斯坦相对论、勃朗克的量子论等,还对比较语言学和考据学发生兴趣。1926年冬回国,翌年春出任广州中山大学教授兼文学院院长和历史系、 中文系主任。

开代文章第一家

傅斯年,字孟真,出生于山东省聊城县北门里祖宅(俗称相府)。其七世祖傅以渐,是清代开国第一状元。他辅佐顺治十八年,累官至少保兼太子太保,兵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加一级,是康熙帝的启蒙老师,对康熙从政后的思想有着直接影响。康熙帝南巡时途经聊城,曾为其祖宅御笔题联一副“传胪姓名无双士,开代文章第一家”,横批是“圣朝元老”。此后,傅家历代官宦不绝,书香传家。其曾祖傅继勋,曾任安徽布政使,为官时非常重视教育,清代名臣李鸿章、丁宝桢等均是其门生。曾伯祖傅绳勋,字秋屏,曾任两广盐运使,三江巡抚(浙江、江西、江苏),在兵部任职时与清朝重臣林则徐关系甚密,多有书信往来。

傅斯年祖父傅淦,清咸丰辛酉年拔贡,精诗书画文武全才。李鸿章任直隶总督时,写信让傅淦去天津想提携一下世弟。傅淦到天津时,由于李鸿章处理公事未能及时接见,傅淦一怒之下,不辞而别,返回乡里,从此绝意仕途,以课教幼年傅斯年为业。他对幼孙要求非常严格,使傅斯年童年起便苦读四书五经和《孟子》《史记》。每读一书皆须背诵,如不成诵,则关闭室中,不许出户,不许进食,至成诵而已。

据傅斯年同乡、同学聂湘溪介绍:“孟真4岁即和祖父同床共寝,尚未起床,便口授历史故事,从盘古开天辟地,系统地讲到明朝,历时四年,一部二十四史,就口授完毕了。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早就埋下了研究历史的兴趣,其后能成为历史学家是与其家学渊源分不开的。”

其父傅旭安,字晓麓,光绪甲午年举人,曾任山东东平县龙山书院山长。1904年5月殁于任所,时年39岁,当时傅斯年只有9岁。1901年春,傅斯年入学塾,以聊城县城中最享盛名的塾师孙达宸先生为师。傅斯年读书,常在身上写字,弄得全身衣服墨黑。由于他天资聪明,出口成章,下笔成文,同学中常有人让其代写文章,并以烧饼作交换。

1906年傅斯年11岁,在其祖父傅淦,老拔贡孙达宸的联合督课下,把难懂的“十三经”攻读了下来。他的这一学习成绩,曾使其祖父和蒙师们引以为荣,也曾使城内不少绅士名儒闻之而惊奇赞叹。1908年冬,傅斯年随父傅旭安高足侯延爽进士至天津,考入天津府立中学堂。

傅斯年随侯延爽到天津后先入住孔繁淦家,后搬入侯的朋友、时任天津《大公报》经理英敛之先生家。少年时的傅斯年平日里常陪英敛之先生谈论些中外时局或经史文章。英先生提倡妇女解放,反对缠足,提倡白话文等均对傅斯年影响很大。傅斯年在天津府立中学堂系统地接受了新式教育,并接触了大量新式书刊。

1913年夏,傅斯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学习,开始了他一生中大气磅礴的又一重要阶段。

弃“旧”迎“新”

傅斯年16岁在天津读中学时,由祖父和母亲做主,把聊城县绅士丁理臣之女丁蘸萃一顶花轿抬到家中拜堂成亲。年轻的丁蘸萃虽略通文墨,号称聊城第一美女,但由于长期生活在乡下高墙大院之中,处世态度和生活方式与傅斯年反差极大。这些使得傅斯年甚为恼怒与痛苦。因一时难以摆脱观念的制约,只好听之任之。

1925年,傅斯年到德国柏林大学深造,和俞大维(曾任“交通部长”“国防部长”)从相遇到相知,傅斯年只比大维大一岁,从此二人成了莫逆之交。由于傅斯年和俞大维的关系,使得傅斯年结识了俞大维的妹妹俞大彩。

俞大彩出身名门官宦之家,是曾国藩的外曾孙女,在家排行老七,从小受新式教育,长大后求学上海沪江大学,长于文学,比较擅长英文,而且写得一笔好字,作得一手绝妙的小品文章。傅斯年和俞大彩相识后,各自被对方的文采所吸引,虽然傅斯年比俞大彩年长十岁,但是俞大国对傅斯年依然是情有独钟。

当傅斯年留学欧洲归来,如一只全身散发着海腥味的学术“大鳄”重新爬上远东之岸时,他挟西洋之学以自重,再也不管中国社会瘟疫一样繁衍盛行的那一套乱七八糟的“吃人”礼教,遂下定决心要与丁蘸萃离婚。于是,在1934年,傅斯年与丁蘸萃在济南协议离婚。同年 8月5日,傅斯年与俞大维之小妹俞大彩在北平共结百年之好。(www.xing528.com)

1935年9月,傅斯年和俞大彩的儿子傅仁轨出生。

铁真汉子的柔情

傅斯年虽出身于书香门第,但到父辈之时,家境已然衰败。父丧时他年仅9岁,其弟傅博才7个月。家境潦倒,雨天屋漏无处栖身,傅母撑着一把伞,母子三人聚集在伞下……傅斯年深知寡母的艰辛, 自幼便十分孝顺。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南京常遭敌机轰炸,十分危险,他把母亲和两个侄儿安置到安徽和县避难。南京沦陷后,傅斯年来到了长沙,中研院语研所一位办事员受托把他的两个侄儿护送到长沙,傅斯年见到侄儿平安归来十分高兴,向其表示感谢;稍后,傅斯年问他母亲的去向。那人说没有逃出来。傅斯年大怒,一时冲动,掴了那人一个耳光。旋即他再次托人设法把母亲安置到重庆。

傅斯年的母亲李氏体胖,患有高血压,医嘱慎食肥肉。其夫人俞大彩平时便难得买肉,而老太太平时又特别喜欢吃,不时在阿姑面前絮叨,老太太有时会大发其火。傅斯年见状,竟屈膝跪在母亲面前,长跪不起。等母亲气消以后,他又悄悄地对夫人说:“以后你给母亲吃少许肥肉好了。你要知道,对患高血压症的人,控制情绪,比忌饮食更重要。母亲年纪大了,别无嗜好,只爱吃肉,让她吃少许,不必惹她生气好吗?我不是责备你,但念及母亲含辛茹苦,抚育我兄弟二人,我只是想让老人家高兴,尽孝道而已。”

1941年10月,傅斯年的母亲病逝。当时他本人正患重病,未能亲伺左右,心情十分悲痛、愧疚,在致胡适信函中还做了一番反省。

傅斯年与俞大彩的儿子傅仁轨出生在战火中,为避兵祸颠沛流离,一家人四处流浪。即使在那种恶劣的环境下,傅斯年还专为儿子写“婴儿日记”。儿子长大后,他千方百计地安排儿子在美国接受教育。

傅斯年去世前,曾嘱夫人俞大彩要把他存于史语所的一房间藏书留给儿子,还请老友董作宾专篆一方章,上刻“孟真遗子之书”“家有藏书能教子”。

“参政而不从政”的恃才自傲态度

李敖在《李敖有话说》中讲了这样一个细节:“到台湾来以后,有一天,当时的代总统李宗仁到台湾来,在台北的松山机场要下飞机的时候,蒋介石跑去欢迎李宗仁。在松山机场的会客室里面,蒋介石坐在沙发上,旁边坐的就是台湾大学校长傅斯年。傅斯年怎么坐的?在沙发上面翘着二郎腿,拿着烟斗,就这样叼在嘴里,跟蒋介石指手画脚地讲话。其他的满朝文武全部站在旁边,没有人在蒋介石面前敢坐下。凭这一点大家就知道傅斯年在台湾的地位。”

傅斯年才华横溢,又恃才自傲,跟蒋介石说话时常常翘着二郎腿。而蒋介石对傅斯年的恃才自傲,不仅从不计较,反而非常欣赏傅斯年的率性倜傥,一心想把傅斯年拉入政府当官。但傅斯年的宗旨是“参政而不从政”,蒋介石给的官,他坚辞不受。1945年,蒋介石打算在知名人士中补选一名国府委员,钦点傅斯年,认为“找傅孟真最相宜”。陈布雷了解傅斯年的志向与秉性,对蒋介石说:“他怕不干吧。”蒋介石求才心切,要陈布雷发动人做工作,他很有信心地说:“大家劝他。”

然而,任凭说客说得天花乱坠,傅斯年就是不为所动。情急之下,蒋介石亲自召见傅斯年,详陈利害,劝其接受任命,傅还是力辞不允。事后,傅斯年致长信于蒋,再表绝不从政的志向:“斯年实愚戆之书生,世务非其所能,如在政府,于政府一无裨益;若在社会,或可偶为一介之用。”“此后惟有整理旧业,亦偶凭心之所安,发抒所见于报纸,书生报国,如此而已。”此后,他又写信给陈布雷,请他向蒋进言,别再拉他当官。

蒋介石见傅斯年决心如此坚决,便放弃了自己的初衷,转而想拉胡适进入政府,并希望傅斯年能以师生之谊说服胡适,结果傅斯年也同样反对。傅斯年在给胡适的信中说,两人一旦加入政府,就没有了说话的自由,也就失去了说话的分量。“一入政府,没人再听我们一句话。”他劝胡适要保持名节,其中有一句话极有分量:“借重先生,全为大粪堆上插一朵花。”正是这句话,打消了胡适从政做官的念头。

当时,傅斯年的好友、同学朱家骅、罗家伦等都先后进入政界,操持一方权柄。虽有多次机遇,傅斯年却始终不为心动。傅斯年不愿从政,但愿参政,理由是:“我们是要奋斗的,惟其如此,应永久在野,盖一入政府,无法奋斗也。”他对做官与做事的态度是:“与其入政府,不如组党;与其组党,不如办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