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周辅成北大传奇:一笑消万古愁

周辅成北大传奇:一笑消万古愁

时间:2024-02-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952年周辅成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授,1940年,发表《哲学大纲》一书,这是他最早的哲学专著。在愤怒中携人格狂奔周辅成还在要求释放魏京生等良心犯的公开信上签名。周辅成对学术界的新现象也依然关注。2009年5月22日上午11点30分,周辅成在北京友谊医院因病逝世,享年98岁。

周辅成北大传奇:一笑消万古愁

周辅成:一笑能消万古愁

【人物索引

周辅成(1911—2009) ,我国著名的哲学家和伦理学家,北京大学教授,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兼任研究员。1911年 6月16日出生于重庆江津李市镇。1929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哲学系,1933年毕业,是我国创立研究生教育体制之初最早的专业研究生之一。1952年周辅成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授,1940年,发表《哲学大纲》一书,这是他最早的哲学专著。1980年开始组建并担任北京大学哲学系伦理学教研室主任。20世纪50年代先后出版专著《戴震》和《董仲舒》两书。 80年代初,参加创建全国伦理学会,并任该学会名誉会长、顾问

困境中磨砺意志

周辅成回忆说:“我在清华大学读书时,是个很光荣的时代,大家都很爱国。社会上的背景,是日本华北侵略,从‘九·一八’沈阳事变到卢沟桥事变前夕。我家里是很穷的,是靠我父亲仅有200元存款动身的。到北京去,要生存,很不容易,就完全靠写文章赚稿费。我来北京,我个人的生活十分艰苦,但心境却很快乐。”

“当时清华大学每个月伙食费也不过六七元,200元也度过了不短的时间,后来我就写文章投稿。我和同学李长之等人在北京《晨报》副刊常发表文章,好在有几个刊物还很愿意登我的文章。当时的稿费每千字有一到二元,每个月就有一二十元的收入。唐君毅也常在刊物上发表文章,我看他的文章,他看我的文章,由朋友介绍,这样我们就熟悉了。唐君毅这个人很好。我同他办一个刊物,叫《理想与文化》。社会的风潮,在学校里表现出来,其中有很进步的人,也有很反动的人。我和乔冠华是同班同学,他是搞马克思、黑格尔的。当时清华大学老师很少,全靠自己读书。好在学风很好,清华大学远离城区,大家没有时间浪费在别的地方。”

为“反动言论”而奔走

在1980年,北京大学77、 78还有79级的学生上演了一出自由竞选的大戏。北京海甸区(即海淀区)的人民代表,按人口分给北大学生2个名额。但充满了政治热情和敏感的北大学生却抓住了这个机会。胡平那时是研究生,在竞选时他讲演的主题是“论言论自由”。胡平人并不起眼,属瘦小型的。但他有几个论点,在今天看没什么了不起,可在当时却是前所未闻。

第一个论点是:言论自由就是讲反对话的自由。所谓的反对话说白了就是“反动言论”“错误言论”。第二个论点是: 目前言论不自由的罪责不全在专制者,广大人民群众也有份。胡平专门提到胡风,说:“1954年毛泽东以言论罪惩治了几个小小的‘反革命’,然后就有了从57年反右到文化大革命,一步步地走向深渊。每次都有人民群众的支持,都是多数人以思想言论罪迫害少数人。”第三个论点是:全国人大代表的推选有根本缺陷,比如有些劳模仅仅因为是劳模就当选人大代表。胡平的这几个观点在今天看来太平常了,可在当时却很反动。(www.xing528.com)

所以胡平后来因竞选北大的人大代表而上了“自由化”黑名单,毕业后没有单位接收。那段时间,周辅成却以七十几岁的高龄每天挤公交车为他四处奔波,为他这位处于困境的学生联系工作。据说,有关部门也大为恼火说:“胡平自由化,他的老师比他还自由化!”周辅成的义举,并非因为胡平是他的学生,这是他的做人原则。

在愤怒中携人格狂奔

周辅成还在要求释放魏京生等良心犯的公开信上签名。在知识界盛行犬儒主义,人们纷纷选择明哲保身的大趋势下,他还在许良英起草的《迎接联合国宽容年,呼唤实现国内宽容》公开信上签名,这就更需要足够的道义和勇气,承担很大的政治风险。在当时那个人权缺乏保障的时代,为每一个个体生命的人权大声呐喊,为一个古老民族的文明进步而承担自己的责任,这不仅大大彰显了他的人格力量,而且呈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在公德层面的担当意识。

周辅成对学术界的新现象也依然关注。一提到不良学风,周辅成就神情激动:“现在不仅是有一些学生,还有一些老师,脑子里都是名、利、权。有了权,就有名有利。一些人有了权,就升为教授、博士生导师,就有几十万、上百万的课题研究费。有的人连文章都不会写,领了一个题目,找几个学生来写。写完之后,一个学生拿一两万元,余下大部分的钱,则归了他自己的腰包。书出版时,他利用权力署上自己的名字。作为该书著作者,又省心、又省力、又得名、又得利,蒙骗多少不明真相的读者。还有,现在的畅销书中,不少是有毒的,是低级趣味。一些这样的书竟也推销了几百万册,败坏社会风气,毒害年轻人,是罪责难逃。现在的时代似乎不是做学问的时代,做学问的人没有市场。没有学问的人却满天飞舞。”

1996年12月,周辅成在其著作《论人和人的解放》后记中写下:“知识是可贵的,道德是可贵的,文化也是可贵的。这些都是人民艰苦奋斗、用血汗换来的成绩。切不可算在名利熏心的‘英雄豪杰’们的账上……我佩服古往今来站在人民一边,捍卫人民的权利与人格的有良心的志士们的气节与灵魂。我手中只有半枝白粉笔和一枝破笔,但还想用它来回应这些古今中外贤哲们的智慧和勇敢,向他们致敬。”他自己同样保持了这样的气节和灵魂,可以毫无愧色地进入古今中外贤哲的行列中。一个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在“不义的强权”面前,他始终没有低下高贵的头颅,保持着独立的批判意识,努力发出不苟合的声音。

北京大学未名湖畔的朗润园,一栋栋公寓倒映水中。这里名人荟萃,漫步其间仿佛步入学术领地。周辅成老人从1952年起任北大哲学系教授,伴随着未名湖日出日落近50个春秋

他是一个有真性情的人,一个坚守道义立场的人。他始终秉持学术与思想互成、教学与研究相长、教书与育人统一的学术教研风格,一生追求真理,坚贞而宽厚,仁慈而正义。他的学术思想经历了一个从传统理想主义自然主义到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重要转变,“以人为本”“人格正义”“公正和谐”,成为他毕生的学术宗旨和根本理念。他的一生,因而也是诚实高尚和成果卓著的一生。

2009年5月22日上午11点30分,周辅成在北京友谊医院因病逝世,享年98岁。但他几十年在学术道路的曲折与反复、坎坷和磨难都成了极其宝贵的精神遗产,值得后人细细品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