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关系调适:劣序到优序的转变

关系调适:劣序到优序的转变

时间:2024-02-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路径依赖作用,这些劣序规则会形成“惯性”,使新的优序规则难以实行,这就需要打破既得利益者形成的利益集团,克服劣序规则的惯性,尽快让新规则的优势发挥出来。

关系调适:劣序到优序的转变

3.从劣序到优序

从整个人类发展史来看,社会发展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后一阶段相对于前一阶段而言,进到了一个相对较高级的状态。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与世界的关系也在不断地调适与发展,关系的和谐程度与社会的有序化程度直接相关,在操作层面上关系调适要通过社会规则来实现。社会规则制定出来以后,相对地具有稳定性,这也是规则本身起作用的一个特征,如果规则“朝令夕改”人们就不会遵守,也就不能够起到规范的作用。一定的社会规则总是与它产生时的实际情况相联系的,尽管规则应该具有前瞻性,但在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面前,规则总是会有不适应的时候。当某些规则已经与实际不相符合,不能很好地规范现实生活的时候,就需要修改。但是规则具有“路径依赖”的特性,也就是说规则一旦实行就存在着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并且会在规则的运行中得到自我强化,规则实施的时间越长这种依赖性也就越大。当一些规则不适应社会发展的时候,就会降低社会的有序化程度,使社会呈现出低效状态,我们把这种状态叫劣序。要改变劣序状态,就要引入高效的新规则来代替原来的低效规则,以使社会进入高效的优序状态,但这个替代过程并不是无损过渡,而是要克服原来规则的路径依赖,以损失一部分人的既得利益为代价。

受劣序规则路径依赖影响最深的是既得利益者,新规则的实行要求其适度放弃既得利益。由于我国的改革是从低成本启动的,是在“摸着石头过河”的策略性指导中开始,当时的一些社会规则都带有尝试的性质,但在长期的实施中就产生了路径依赖。随着改革的深入,有些规则已经严重不符合社会现实,需要重新调整各方的关系,以利于更好地发展。小平同志在改革之初就提出:“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也正是为了带动越来越多的人富裕起来,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111]这只是一个先富与后富的问题,这是由于改革的实际情况决定的,这时候制定的规则有明显的倾向性,在这些鼓励性的规则下一些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了,现在是要求这些先富起来的作出努力甚至是某种程度上的牺牲来带动贫困的地区和人民富裕起来的时候了。随着改革的推进和社会的发展,原来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优序规则已经变得不适应现实情况,不但不能起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作用,反而成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力量,变成了劣序规则。由于路径依赖作用,这些劣序规则会形成“惯性”,使新的优序规则难以实行,这就需要打破既得利益者形成的利益集团,克服劣序规则的惯性,尽快让新规则的优势发挥出来。新旧规则的交替是一个辩证的过程,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优序规则到新的时期却成了劣序规则,由原来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因素变成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因素,其根本原因在于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社会也正是在这种新旧规则交替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从劣序走向优序,在这个过程中就会牵涉到各方面的利益调整,必然要有既得利益者适度放弃其利益,这是社会公正的要求,也是使社会更加有序发展所要付出的代价。

一些从局部、短期内看来有效的规则,但会损害到全局、长远的利益,这些也是劣序规则,要改变这些规则就要适度放弃局部利益和短期利益。局部和短期的利益是最难以割舍的,因为局部利益的利益主体相对比较集中,容易达成一致,结成利益同盟来保护局部利益,而全局利益的利益主体分散,很难达成一致,难以统一提出对全局利益的要求;短期利益的即得性很容易成为人们的优先选择,而长期利益则存在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其重要性常常被低估。在现实中经常可以看到这种只顾局部利益和短期利益的劣序规则的存在,比如,有的地方只注重发展城市,增加当地的财政收入,而置广大农村于不顾,这种现象被批评为“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这种只顾局部不管全局的劣序规则会极大地损害社会公平,不利于社会的长治久安,而且局部利益是建立在全局利益的基础之上的,如果没有了全局利益,也不可能有局部利益,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地区发展的严重失衡或收分配的显失公平,都会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使社会丧失发展的潜力,是一种不可持续的行为,而要让社会可持续发展,则还要将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只考虑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的短视行为是不明智的,而那些明明知道某些规则会严重损害长远利益而导致不可持续发展,但为了眼前利益而不加调整,则无异于饮鸩止渴。有些地方为了增加GDP大举兴办高污染、高能耗、资源型的项目,这些项目以极大地损失环境为代价换取当前的微薄收益,从长远来看得不偿失。对于这些劣序规则要大力调整,要把局部利益、短期利益放在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中来考虑,以全局、长远利益为重,适当放弃局部、短期利益。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归根结底,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是统一的,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是统一的,暂时利益和长远利益是统一的。我们必须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来调节各种利益的相互关系。如果相反,违反集体利益而追求个人利益,违反整体利益而追求局部利益,违反长远利益而追求暂时利益,那么,结果势必两头都受损失。”[112]只有不断地用优序规则去替换劣序规则,社会的各种关系才能够等到调适,社会的发展才是建立在可持续的基础之上。这个优序化的过程是个不断克服劣序规则路径依赖的过程,需要调整既得利益者的利益,以及适当放弃局部利益和短期利益。

【注释】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05页。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05页。

[3]同上书,第107页。

[4]同上书,第56页。

[5]同上书,第107页。

[6]同上书,第58页。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1页。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123页。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73-374页。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8页。

[1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60页。

[12]同上书,第57页。

[13]同上书,第58页。

[14][德]卡西尔:《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282页。

[15]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0页。

[16]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0页。

[17]同上书,第59页。

[1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9页。

[19]同上书,第80页。

[20]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3页。

[2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0页。

[2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9页。

[23]同上书,第123页。

[2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1页。

[25]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6页。

[26]同上书,第87页。

[2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7页。

[28]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3页。

[29]同上书,第86页。

[30]同上书,第87页。

[31]同上书,第86页。

[3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73-374页。

[3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7页。

[3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6页。

[3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8页。

[3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4页。

[37]同上书,第67页。

[38]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8页。

[3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页。

[40]同上书,第66页。

[4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20页。

[4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页。

[4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0页。

[4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4页。

[4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26页。

[4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2页。

[47]同上书,第73页。

[48]夏甄陶:《人:关系活动发展》,《哲学研究》1997年第10期。

[4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页。

[5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3页。

[51]夏甄陶:《人是什么》,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9页。

[52]夏甄陶:《人是什么》,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9页。

[53][德]卡西尔:《符号形式的哲学》,朱立元等:《现代西方美学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第707页。

[54][波兰]沙夫:《语义学引论》,罗兰、周易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227页。(www.xing528.com)

[55][英]A.N.怀特海:《宗教的形成/符号的意义及效果》,周邦宪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96页。

[56]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1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30页。

[57]转引自丁煌《交际信息学》,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02页。

[58]丁尔苏:《超越本体》,苏州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8页。

[59][美]L.A.怀特:《文化科学》,曹锦清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1-32页。

[60][日]池上嘉彦:《符号学入门》,张晓云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6页。

[61]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1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30页。

[6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

[63]夏甄陶:《认识的主—客体相关原理》,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211页。

[64][英]A.N.怀特海:《宗教的形成/符号的意义及效果》,周邦宪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02页。

[65][法]埃德加·莫兰:《迷失的范式人性研究》,陈一壮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页。

[66]中国哲学史学会云南省分会编:《云南少数民族哲学社会思想资料选辑》第2期,1984年,第122页。

[67]《淮南子·齐俗训》。

[68]《说文解字》。

[69]《论语·子罕》。

[7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2页。

[71][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2卷,科学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509页。

[72]《国语·郑语》。

[73]《正蒙注·参两篇》。

[74]《易传·系辞上》。

[75]《正蒙注·太和篇》。

[76]《易传·系辞下》。

[77]《荀子·礼论》。

[78]《易·剥·彖传》。

[79]《易传·系辞上》。

[80]《庄子·齐物论》。

[81]《左传·昭公二十年》。

[82]《周易·说卦》。

[83]《老子》第七十七章。

[84]《荀子·天论》。

[85]同上。

[86]同上。

[87]《答刘禹锡天论书》。

[88]《中庸》。

[89]《论语·颜渊》。

[90]同上。

[91]《论语·雍也》。

[92]《论语·宪问》。

[93]《论语·学而》。

[94]《孟子·梁惠王上》。

[95]《礼记·礼运》。

[96]《大智度论》二十七。

[97]《新华严经》卷五十三。

[98]《中阿含经》第四十七。

[99]《老子》第五章。

[100]《荀子·天论》。

[101]《老子》第五十一章。

[102][美]杰克·霍金凯:《无序的科学》,王芷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19页。

[103][美]杰克·霍金凯:《无序的科学》,王芷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48-49页。

[104][比]热若尔·罗兰:《转型与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7页。

[105][美]伊恩·罗伯逊:《社会学》上册,黄育馥译,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246-247页。

[106]详见[美]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92页。

[107]世界银行:《2006年世界发展报告》,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07-108页。

[108]世界银行:《2006年世界发展指标》,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第76-78页。

[109]苗树彬等:《寻找经济转轨与社会公平统一的发展道路——中改院“经济转轨与社会公平改革形式分析会”综述》,《光明日报》2004年8月17日。

[1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5页。

[111]《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2页。

[112]《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75-176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