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人与自身的关系
存在于各种社会关系之中的个体的人并不是纯粹的“单子”而是一个小宇宙,个体的人本身也存在着复杂的关系,构成了一个关系系统。
身体与精神。人对自身的思考源远流长,自人类自我意识的产生就开始了对自我的认识,在人对自我的认识过程中,身体与精神一直是关注的中心,古今中外无数的圣人先哲对这个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也许身体与精神相区别的观念最早产生于人的死与梦,原始人看到活着的人与死去的人外表差不多,但死人不会动,他们自然会认为有一种看不见的东西驱使身体活动,于是身体与灵魂的观念就产生了,而他们做梦也加强了这种观念,在梦中他们经历了许多事,而身体并没有真的去做,他们也会认为这是灵魂的活动。关于灵魂,许多哲学家都做过论述,亚里士多德之前的古希腊哲学家认为人的灵魂是一种实体,但对这种实体的本质却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是一元论的观点,认为灵魂像其他事物一样是由气、水、火等元素构成;另一种是二元论的观点,认为人的存在分为灵魂和肉体两个部分,灵魂高于肉体。自亚里士多德开始不再把灵魂归为实体,转而从关系角度去理解灵魂,认为灵魂不是实体而是功能、能力或属性的组合。身体与精神的关系在中国古代则反映为形与神的关系,中国基本上是认为身心统一的,荀子应该是最先明确提出形与神的哲学家,他说:“形具而神生。好恶、喜怒、哀乐藏焉,夫是之谓天情;耳、目、鼻、口、形,能各有接而不相能也,夫是之谓天官;心居中虚,以治五官,夫是之谓天君。”[21]荀子指出了精神依赖身体而存在,精神在人的认识当中起着中心的作用,他的这一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身体与精神的关系问题一直是人如何面对自我的中心问题,如何处理身体与精神关系直接影响到个人的现实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个人的发展方向。而如果身心关系处理不当,或存在严重冲突与不协调则会导致个人的心灵痛苦甚至是扭曲人的本性。(www.xing528.com)
理想与现实。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他能够追求自己的目的,作为个体的生命存在,其生命活动过程总是有限的,然而这种有限的生命活动又不是消极被动的,与动物式的直接同一活动不同,人在劳动、实践这种自由自觉的活动中去追求自己的目的,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正如夏甄陶教授指出的:“人生是一个以自然肉体生命为基础不断追求和实现理想、创造对象和对象世界、生产美好生活的奋斗与拼搏过程,这是真正属人的自由的自觉的生命活动过程。”[22]只有人才能够自己为自己设定目标,并通过自己的有意识的活动去实现它,这种对理想的追求是人的自由和自觉的生命活动的根本体现。然而,要现实自己的理想必须从现实出发,种种现实的条件和因素都对理想起着限制作用,于是理想与现实之间就存在着巨大的张力,具体表现在目标与能力、价值认同与利益需求之间的不一致。个人在为自己设定目标的时候是从理想出发,希望达到一种自我满意的状态,这种状态一定是高于现实的,但理想的实现又必须从现实条件出发,更多的时候现实中并不完全具备实现理想的所有条件。如此,则个人的理想就很难完全实现,理想只能部分地实现甚至是完全不能实现,理想实现的程度决定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在这些限制的条件中,有些是外在于个人的,有些是个人自身的,外在的条件个人很难改变,他更多地通过改变自身的条件去实现其理想,但个人的能力始终是有限的,如果目标超出了他本身的能力范围,理想就无法实现,这必然会在人的内心产生失望与痛苦。理想也是个人价值观的体现,是每个人追求的美好目标,但现实的需求与价值观往往难以统一,经常会出现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局面。在这种情形下选择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依据内心的价值观来选择就必须放弃现实的利益,而要获得现实的利益则意味着扭曲自己的心灵,这必然造成人的内心焦虑与紧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