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本书的内容、结构和创新之处
本书把关系调适作为人的关系的存在与发展的支点来加以探讨和诠释。以存在论、认识论、价值论为总体逻辑线索,按照从空间到时间的叙述方法,紧紧围绕关系调适的哲学依据、内在结构、历史经验、新的境遇和新的措施五个方面来展开,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本书从关系调适的视角重新审视“人—自然—社会”系统的复杂关系,以全新的思维方式,重新调整人类行为模式和实践活动,从而使人的关系向着有利于人的生存与发展而展开,使人的关系真正属于人,在关系调适中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本书分为五章。
第一章,人的存在是关系系统。本章立足于人的存在方式,从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自身的关系这三个领域对人的关系进行了叙述,并从历史、现在与未来的三个视角展开了对关系的认识。鉴于人的关系是一个动态、开放和多层次的系统,其中各种关系都处在不断地变化发展之中,因此,关系调适就成为人和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
第二章,关系调适的内在结构。本章对关系调适进行了理论建构,阐明了关系调适的内在结构。指出实践是关系调适的现实基础,符号是中介,而整体关系思维则为关系调适提供了方法论,序构是关系调适的机制,通过对关系调适的结构性的论述,建构起关系调适的理论逻辑。
第三章,关系调适的经验及意义。本章着重讨论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关系调适和西方国家的关系调适的经验及其现实意义,深度挖掘关系调适的历史资源,对于一些有利于关系调适的观念与做法要批判地继承,使之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重新发挥作用。
第四章,当代社会关系的新境遇。本章指出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与经济的双重转型期,人的关系面临很多新的情况,处于急剧的变化之中,这造成人的生活世界、意义世界和心灵世界中的关系都遭遇到了扭曲与紧张。
第五章,关系调适的新措施。本章探讨了在新的历史境遇下关系调适的新措施,结合当今的时代特征,从关系调适的角度对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以及和谐社会进行了解读,对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关系调适的具体措施作了尝试性的回答。
本书是在借鉴国内外学术界对人的关系问题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基础上形成的,我试图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有所创新,从而为人的关系的良性发展理清思路,并为当代中国的改革实践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其创新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立足于人是关系性的存在物,指出人的生存与发展是一个关系的展开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关系不断调适的过程。
第二,对关系调适本身作了深入的结构性探讨,对其现实基础、中介、机制等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建构起关系调适的理论逻辑。(www.xing528.com)
第三,把传统优秀文化与西方先进文化纳入关系调适的理论框架,并从关系调适的视角对当前现实的政策进行了深入解读。
【注释】
[1]张一兵:《广松涉的关系本体论》,《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4年第4期。
[2]张一兵:《社会关系本体论,还是方法论的历史唯物论?》,《南京社会科学》1996年第12期。
[3]俞吾金:《马克思哲学是社会生产关系本体论》,《学术研究》2001年第10期。
[4]旷三平:《唯物史观前沿问题研究——现代哲学视阈下的一种理论探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2页。
[5]仰海峰:《一定的社会关系:马克思经济学研究的哲学视域》,《南京社会科学》1997年第10期。
[6]周志山:《马克思社会关系理论及其当代意义》,齐鲁书社2004年版,第2页。
[7]罗嘉昌:《从物质实体到关系实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8页。
[8]孙向晨:《马丁·布伯的“关系本体论”》,《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4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