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旅游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1.经济原则
所谓经济原则,就是按照经济规律的要求在开发建设中力求投入最少、产出最多,以获得最高的经济效益。经过开发的旅游资源是一种能够满足旅游者综合需要的特殊的旅游商品,它跟一般商品一样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的二重性,因而具有经济价值。经济价值的大小又与它所能吸引的游客的多少成正比。然而,并非具有吸引力的旅游资源都能变成财富,交通不便、设施不全,游客进不来、散不开、出不去时,只能是一种潜在旅游资源。只有通过开发和利用,使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成为游客可直接进入实地观赏的旅游景观才具有经济义。而开发旅游资源必须投资,产出和投入的比例便是经济效益。资金投入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经济效益的高低。同时,经济是基础,文化属于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旅游文化是文化的一部分,经济与文化的决定与被决定规律,同样适合于经济与旅游文化关系。古代经济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体,古代旅游文化只能以产品经济为基础;现代经济(包括旅游经济)是一种商品经济,现代旅游文化建设必然以商品经济为基础。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现代化旅游文化实质上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旅游文化。在大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同时,建设以商品经济为基础的现代旅游文化,尤其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2.因地制宜原则
因地制宜原则亦指大众化与民族化。任何一种文化,只有根植于大众之中,方能有永久强大的生命力,往往越是民族的,也就越是世界的,旅游文化更是如此。在古代,旅游文化是一种贵族文化、少数人的文化,在众多文化中势单力薄,不能充分发挥其相应的积极作用。今天,大众既是旅游文化的主要创造者,也是旅游文化的主要消费者,建设旅游文化不能不坚持大众化的原则。与此同时,“只有民族的旅游资源,才是世界的旅游吸引物”。旅游需求多样化,世界文化趋同化,人们对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文化也越来越重视,建设有民族特色的旅游文化同样受到特别关注,民族化自然成为旅游文化建设的原则之一。大众化、民族化是中国社会主义文化既定的发展方向,中国旅游文化建设应自觉贯彻这一原则。
3.市场原则
市场原则是指进行市场调查和预测,准确掌握市场需求和竞争状况,结合资源状况,积极寻求与其相匹配的客源市场,确定目标市场,以市场需求变化为依据,最大限度地满足旅游者的需求。例如,当前旅游需求正在由大众型观光游览式向个性化、多样化、参与性强的方向发展,因此旅游资源的开发应增加活动项目品种,设计多样的、参与性强的旅游活动项目,以适应市场的变化趋势。旅游文化的开发不能凭一股旅游热,要适销对路,具有针对性,要遵循一般商品生产和销售的规律,要针对消费对象的需求特点和购物心理特征来设计开发。只有这样才能使需求量不断地大幅度增长,否则即使旅游文化资源已开发、开放,市场也了解,但游人也不会乐于前来。
4.开放原则
开放原则,即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借鉴、继承和创新,实质上就是遵循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历史已经证明,旅游文化本身是个开放系统,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旅游文化,既有外来旅游文化的成分,又有传统旅游文化的血统,更有时代精神。旅游文化建设不坚持借鉴、继承和创新的原则,必然会影响旅游文化的健康持续发展。当然,借鉴要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借鉴、有批判地继承、科学地创新,早日建设成一种有特色的、开放的、面向世界的旅游文化。
5.永续原则
永续原则即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求旅游文化的开发建设和当地自然环境相适应,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避免建设性破坏和破坏性建设,这是自然规律的客观要求,是旅游业发展的保护神。开发旅游资源,建设新的旅游点,要求做到一锄不挖、一草不拔是不可能的,但是开发旅游文化是为了美化自然,美化环境,使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包括为外来的旅游者和旅游地居民服务,因此,不能只片面追求旅游企业一时的经济效益,而无视对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的破坏。实质上,旅游地生态环境的破坏,不但会给旅游地人民带来祸害,同时,也会削弱旅游吸引力,影响旅游业的长远利益和发展。中国有着重视保护资源的优良传统,早在两千多年前,孟子就曾提出“不违农时”,以保证农作物自然生长,产生了不用密网捕捞小鱼,不乱砍滥伐山林,以免破坏生态平衡等有关资源保护的思想。在旅游文化开发过程中出现的破坏主要是建设性破坏和破坏性建设,具体表现为对旅游资源的破坏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最后导致生态平衡被破坏。如对古寺庙里的菩萨和建筑“整修一新”,而不是“修旧如故”;施工建设毁坏古树名木,不采取“建筑物让树”的办法;在古建筑楠木柱子上涂油漆,等等。这些现象都是因缺乏知识,不懂行,没有注意遵循保护原则,不遵循自然规律而产生的。
更重要的是对当地具有特色的本土文化的保存、维护与发展。因为任何一个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都有赖于与本土文化的和谐发展。然而,任何一个旅游地都不是真空存在的,对外来事物的新鲜感和好奇心是每一个民族都有的。偏僻地区的人们向往流光溢彩的都市生活,而喧嚣城市中的人们又渴望乡村悠然自得的环境,这是无法改变的心理趋向,即使是生活在旅游区中的居民也同样享有改变生活的权利。而旅游业对接待地的社会影响也是不可避免的。外界生活方式的注入,往往就会改变当地的文化,尤其是相对落后和封闭的文化更容易遭到破坏和毁灭。旅游地社会文化的变异会影响到旅游地的生命周期。所以,旅游地在开发过程当中,对外来文化的取舍应深思熟虑,对本土文化则要精心呵护。要注意文化调适,既考虑到当地的文化均衡和居民文化心态的变化,又要缓和由于旅游发展导致的本土文化与异域文化的矛盾或同化。特别是“同化”,最容易引起本土文化的“褪色”,从而使之失去特色,也就失去了生命力。因为自然淳朴才是永恒的,民族的才可能是世界的。那种忽视对本土旅游文化内涵的开发,一味引进外来文化的急功近利的做法,是短期行为,必然阻碍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这种现象在国内国外都有例可鉴。如神秘清纯的泸沽湖摩梭人的风俗民情在庸俗文化的冲击下,已被破坏得黯然失色;新加坡的旅游业不可谓不发达,但在一段时间曾出现游客锐减的问题,主要原因就是其“日渐成为西方城市的翻版,而失去了许多自己的亚洲的特色”。现在国内很多地方的旅游开发在重复趋同化、“现代化”、城市化的低级错误,只为一时的经济目的,而忽视旅游地的精神表现,任由特色旅游产品“文化褪色”,失去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是对当地自然景观的合理开发利用,更是对当地历史人文景观以及当地特色文化的保存、维护与发展。(www.xing528.com)
二、旅游文化建设需要解决的若干问题
旅游文化建设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从一定意义上讲,旅游文化建设过程也是旅游文化产业的开发、建设过程,在实践中要注意抓好以下工作:
1.做好规划工作
旅游规划需要具有自己的文化特色,根据自己的特色合理规划,而不是一味地跟、撵攀、比。比如现代城市的发展应该根据自己的历史、文化、经济状况、地理环境、发展方向等建设有特色文化的城市,否则,千篇一律的景观不会给游客留下一点特殊印象,这是城市建设的失败,对旅游者失去了吸引力,更谈不上什么经济效益。当然,城市个性文化的形成是由多方面构成的,比如城市的外观。这些年来,我们的一些城市建筑外墙的装饰用的要么是马赛克,要么是玻璃幕墙,走到哪个城市都是一样。要发展旅游文化,就需要遵从各地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地方特色,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按照科学性、整体性、系统性的要求,在充分调查研究、深入分析论证、合理利用资源的基础上,制定旅游文化建设的目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并有序地进行开发建设,从而创设出旅游目的地的传统与现代文化相互交融的地方特色旅游文化。
2.加大对旅游文化建设项目的投入
旅游是物质生活与精神文化生活的结合,科技越进步,经济越发展,生活水平越高,旅游需求越旺盛,同时由于旅游业综合效益好、关联带动效应强,应加大旅游文化建设项目的投入,使资源优势转变为产品优势。要像抓技术改造、技术创新那样抓旅游景观、文化设施建设,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要引导社会资金、吸引外资投资旅游文化娱乐设施建设,采取“谁投资、谁受益”的办法,调动全社会办旅游、增加旅游文化建设投入的积极性,建立滚动发展、良性循环的投资机制。
3.深化旅游管理体制改革
有关部门应建立健全旅游文化建设机制,并对旅游文化建设实行必要的政策优惠,扶植、支持旅游文化事业的顺利发展,把旅游文化产业推向市场。
现代旅游随着规模、数量、增长幅度的加大和对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影响以及社会参与程度进一步扩大,已是一种“大旅游”的概念,“大旅游”、“大市场”要求“大管理”。这种“大管理”首先要求管理是全面的,能覆盖全行业;其次,要求管理是全方位的,要能对市场的多层次发挥作用;第三,要求管理是权威性的,能够形成切实的调控作用。实践表明,实现“大管理”,必须要实现由单一部门管理旅游向相关部门共同管理旅游的方式转变。
旅游业的特性也决定了旅游管理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行业管理不是排他性管理,必须正确处理旅游部门管理与相关部门管理的关系。这就要求各相关部门必须要把涉及本部门旅游方面的管理作为自己分内的事来抓,对旅游要认识到位,职责到位,检查考核到位,这样才能形成有效的旅游管理体制。同时,发展旅游产业,不仅要强调管理,更重要的是要建立起促进发展的机制。
4.加强对旅游文化产业的管理
“无规矩无以成方圆”,尽管有的学者认为未来企业文化建设的一大趋势是“服务管理上的‘条规约束’向‘凝聚协调’转化”,但就目前中国旅游业的现状来看,要走向国际化、规范化,仍必须加强管理,要逐步建立起一整套有利于旅游业发展的文化制度、法律制度、政策导向等规范化体系。可适当出台相关法规,对于不利于旅游业发展、影响旅游业形象的不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对导游员、服务员、旅游经营管理者、司机,甚至普通的公民都提出一定的规范化的要求,努力造就一种依法治旅、依法兴旅的氛围,使中国旅游业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旅游文化建设既要讲经济效益,又要讲社会效益。要努力创造有利于旅游文化精品开发、生成的良好环境,使优秀的积极奋发向上的文化产品主导旅游市场。
同时,考虑到“旅游业是一个跨部门多、牵涉面广、受制约因素多的产业,旅游部门又是一个求人多,管理‘硬手段’少的部门,旅游业的管理长期处于一种既无‘权力’又无‘法力’,进退两难的境地”这一现实情况,可以考虑成立一个类似综合治理的机构来调动平衡各相关部门之间的关系,使旅游业的发展能在有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的同时,又有一个强有力的协调管理机构,以加大管理力度。加强旅游文化产业政策法规建设,规范、指导、协调旅游化产业管理,理顺旅游文化建设项目、开发区、度假区、景点的审批立项制度,搞好宏观调控。还要依法分类、分层次地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在大开放、大引进、大发展的实践中,大胆学习借鉴人类社会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做到“学好不学坏,排污不排外”,坚持“扫黄”、“打非”,清除渗入旅游文化市场的精神垃圾,保证旅游文化建设健康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