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旅游文化学导论-探索旅游环境的文化内涵

旅游文化学导论-探索旅游环境的文化内涵

时间:2024-02-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尊重自然界一切生命的价值,重视对环境的保护,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是传统天人观的共同特点。中国古代天人观中的环境文化思想为现代旅游环境文化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方法。旅游环境文化的核心思想是受损旅游环境的修复和良性旅游环境的健康持续的发展。

旅游文化学导论-探索旅游环境的文化内涵

第一节 旅游环境文化内涵

一、旅游环境

旅游环境是指在旅游活动特定的区域或范围内各种因素的存在状况和综合作用的结果;就范围而言,它主要包括旅游目的地和相关的旅游依托地;就内容而言,则主要包括旅游资源状况以及与旅游活动有关的自然和社会文化两方面的因素。旅游环境依据旅游区域的不同可分为旅游地大环境与旅游景区小环境,又可依据旅游地文化氛围与基础设施的不同分为旅游软环境与旅游硬环境。

一般意义上的旅游环境,仅指旅游景区的旅游环境,是指对于具体的旅游客体——旅游区,影响旅游活动的主体——游客的旅游行为的各种外部因素,包括旅游资源、自然生态环境和旅游气氛环境等。

旅游景区的旅游资源是游客观赏的对象。对于游客而言,旅游资源本身蕴涵的各种美学特征及其历史、文化、科学价值是旅游行为的直接激发者,资源的破坏将直接影响旅游者的满足程度。

旅游景区的自然生态环境是旅游区地貌、空气、水和动植物等生态因子的总称,这些生态的有机结合形成了旅游区环境的优美与愉悦。从人类美的心理需求来看,自然景观美是基础,在一个空气污浊、水体污染、四周嘈杂的环境中,游客是无法去领略、欣赏、体会具体游览对象的各种美学特征的。特别是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的闲暇时间逐步增加,城市居民进行旅游、回归自然,借自然环境的洁净达到锻炼和疗养身心的愿望正日益高涨。由此看来,旅游区的自然生态环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一种旅游资源。

旅游景区的气氛环境指旅游区所特有的地方特色、历史、民族风情及与之相适应的外部氛围。旅游环境美是形象与意境的双重美,而每一具体的游览对象,其对游客旅游行为的激发程度在于它所反映出的特殊的历史、地方、民族特点或一种异国、异地的特殊情调。

更广泛意义上的旅游环境,是指旅游地环境。主要是旅游地经济环境、旅游地政策环境、旅游地交通环境、旅游地设施环境等各方面在旅游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与影响。

二、旅游环境文化

1.古代旅游环境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观中有丰富的环境文化思想。尊重自然界一切生命的价值,重视对环境的保护,保持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是传统天人观的共同特点。中国儒家的正统观点是“天人合一”,“天”就是自然,“人”就是人类,“合一”就是关系和谐。人与天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人是天的产物,而经过人的努力,可以使人与天的关系达到更完美的境界。中国道家提出“道法自然”。所谓“道法自然”,指的是“道”按照自然而然的法则独立运行,而宇宙万物皆有超越人主观意志的运行规律。老子认为,自然法则不可违,人道必须顺应天道,人只能是“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中国传统文化把整个自然界看做是一个统一的生命系统,强调“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观念,主张尊重自然界一切生命的价值,爱护一切动物、植物和自然产物,并把这种观念上升到道德的高度,即认为,人对待自然的态度,与人的道德是密不可分的。有仁义道德的人,懂得天人合一之道。缺德的人,不懂天人合一之道,破坏自然环境,不能正确对待人生,多行损人利己之事。儒家认为,“天”与人皆有德。人是自然的人,人生命的最高境界是天地境界,人的道德的最高境界也就是“与天地合其德”。中国文化特别强调在利用自然造福人类之时,必须保护自然,这是衡量一个人是否讲道德的重要标准。若要自己生存,必须让万物都生存;人若要爱自己,必须兼爱他人和万物;人若要成长发展,必须让万物也都得以成长与发展。人作为有意识、有道德的动物,就应该有遵循自然规律、保护万物的自觉性,这就是善的表现。人有能力、有责任、有义务保护生存于其中的自然界。

中国古人在长期生存发展的体验中,已经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并逐渐形成风俗,进而形成了国家的制度和法规。《礼记·王制》中曾记载,当时的天子围猎时,要网开一面,适度放生,并且规定不捕杀幼兽、怀胎母兽、孵卵之鸟,不颠覆鸟巢,不伐未成材之木。古人保护自然的观念,要求在实践中得到推行,因此,在古代各个时期的政令和法律中,都可以看到保护自然的观念制度化和法律化的例证。从上古时期起,就设专职官员负责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据《尚书·尧典》记载,在舜时期就设有专门管理自然的专职人员。秦代还专门颁布了有关田猎法律的条文——《田律》,对资源保护的许多方面都有明确的规定。《管子·四时》中也说,“圣王”要在四季中施行不同的政策。这些政策中,有很重要的保护自然与环境的规定,如春季的政策中就有不杀子鹿等内容。以上例证说明了中国古时候对自然环境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的力度是很强的。(www.xing528.com)

2.现代旅游环境文化

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面临的永久的问题。中国古代天人观中的环境文化思想为现代旅游环境文化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方法。站在宇宙的整体来看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是自然的产物,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不能脱离自然而生存,因此,人就不应以破坏自然为代价,为自身谋取利益。另外,人虽有不同,但都是社会的产物,人是社会的一分子,人不能脱离人群而生存,因此,人不能只为一己之私利而活着。整体思维强调事物的联系性,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通过各种环节联系在一起的。因此,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不是一个地区、一个国家所能完成的事情,需要整个人类的共同努力。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人类的联系更紧密了,生存环境的影响力也更广泛了。因此,解决环境问题,不是单个国家所能做到的,应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需要全世界的人共同行动起来,积极参与到保护环境的活动中。

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的潘岳先生提出:“凡致力于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关系,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形态,即环境文化。”旅游环境是与“人和社会”相对应的,地球的旅游资源是有限的,要使旅游业持续增长,就必须改变传统旅游开发方式,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旅游环境文化的核心思想是受损旅游环境的修复和良性旅游环境的健康持续的发展。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局长解振华提出,发展循环经济必须以建设先进的环境文化为先导。发展循环经济需要牢固树立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需要全社会形成热爱自然、参与环保的良好氛围,需要改革传统的政策和制度,这些都离不开环境文化的发展。环境文化既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先导,也是循环经济成长的基础。因此,当前重要的任务是树立新的发展观,吸收和借鉴人类古代天人思想精华的成果,实施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旅游环境文化与旅游文化

(1)旅游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旅游环境文化的灵魂

“现代旅游现象,实际上是一项以精神、文化需求和享受为基础的,涉及经、政、社会、国际交流等内容的综合性大众活动。”(喻学才.近七年旅游文化研究综述.旅游经济.1997(2))文化因素渗透在现代旅游活动的各个方面,“文化是旅游者的出发点和归结点,是旅游景观吸引力的渊薮,是旅游业的灵魂”。旅游者的旅游行为是一种文化消费行为,其外出旅游的动机和目的在于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和心理上的满足;而旅游经营者要达到盈利的目的就必须提供一种能满足旅游者文化享受的旅游产品。故而无论是自然旅游资源,还是人文旅游资源,旅游环境的保护和旅游环境文化的构建要吸引和激发起旅游者的旅游动机,要体现魅力无穷、独具特色的民族、地方文化内涵,要满足人们对科学、史学、文学、艺术和社会学等方面的不同需求。因此,旅游的文化本质特征必然要求在发展旅游环境的过程中优先发展旅游文化。(马波.现代旅游文化学.青岛:青岛出版社,1998)“旅游文化既涉及历史、地理、民族宗教、饮食服务、园林建筑、民俗娱乐与自然景观等旅游客体文化领域,又涉及旅游者自身文化素质、兴趣爱好、行为方式、思想信仰等文化主体领域,更涉及旅游业的服务文化、商品文化、管理文化、导游文化、政策法规等旅游介体文化。”(林永匡.弘扬优秀文化,强化阵地意识.中国旅游报.2000-01-17)文化的本质在于创新,旅游文化不是旅游和文化的简单相加,也不是各种文化的大杂烩,它是传统文化和旅游科学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而旅游经营者经过潜心地研究本国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并进行适当的取舍,吸收一些外来文化,精心加工、组织和开发成为供旅游者观赏或享受的旅游文化产品,创造了新的旅游环境文化;旅游目的地环境本身反映着人的智慧和力量,有相当的文化因素的成分,它是当地居民内心的价值观审美观等精神因素的外在表现,其本身也是旅游环境文化的不可缺的组成部分。概言之,旅游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旅游环境文化的灵魂所在。

(2)构建一种适合传统文化延续的文化生态环境

2006年国务院批准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春节端午节中医诊法、针灸梁祝传说、景德镇制瓷、茅台酒酿制、昆曲京剧等榜上有名。该名录共分为10大类518项,其中传统戏剧以92项的入选数量名列名录榜首。如果说,保护物质文化遗产特别重要,那么保护非物质的文化遗产就更加重要。因为物质文化遗产是具体的,是以实物形态存在的,而且许多已经成为旅游景点。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部分界于具体和抽象之中,处于存在和消失之间。在这种情况下,让更多的人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显得尤其重要。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联系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发生巨大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冲击。

以戏剧为例,许多戏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存困难。一些传统的戏剧为了生存,不断创新,不断发展,有的剧团为了吸引观众,在农村每晚演出时都要唱一些流行歌曲。而戏剧在农村的状况相对要好一些,在城市受到的冲击就更大一些。再以传统节日为例子,为什么中国有那么多传统节日?因为它们体现了中国的文化理念,传达着中国人的心声和愿望。清明节寄托了我们对亲人的思念,中秋节传递着中国人团团圆圆的浓厚亲情和庆祝丰收的喜悦,七月七更是有一段美好的故事流传千古,端午节、七月十五等,都包含了很深的民族情节。但因为我们缺乏保护非物质文化的意识,缺乏打造文化生态环境的意识,因此,许多非物质文化处于消失之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民族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它是文化生态环境的重要的“物种”。许多物种的消失,都说明我们在破坏大自然,说明我们没有保护好生态环境。同样,非物质文化的影响力的减弱,或者消失,是人类对文化生态环境的破坏。文化生态环境的破坏,使得我们的文化缺乏底蕴,缺乏民间基础,也让新的文化显得浮躁,让我们急功近利,让我们的民族缺乏凝聚力和向心力。试想,如果我们一个十几亿人的国家,没有了自己共同的节日,没有了自己的戏剧,有的只是米老鼠、情人节、圣诞节等外国文化的形象,那我们一定不会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民族。

国务院颁布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说明我们保护文化生态环境的意识在增强,说明今后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我们有了机制保障。我们的传统文化,必将焕发出更加靓丽的风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