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旅游文化研究的方法与任务

旅游文化研究的方法与任务

时间:2024-02-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旅游文化学既然以研究旅游主体文化人格的塑造为主要问题,就不能不用心理学方法做指导。通过实地考察可以加深对旅游文化学的微观研究,并进而进行宏观的把握。文学批评已确立了比较文学的地位,史学也正在建立比较史学,旅游文化学也应重视比较研究的方法。

旅游文化研究的方法与任务

第三节 旅游文化研究的方法和任务

一、旅游文化研究的方法

旅游文化学是一门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也是一门综合学科,需要多种相关知识体系的交叉和多种学科方法的应用。旅游文化学既然是研究以旅游主体的“人文化成”为核心的旅游文化系统,那么,它自然应该应用文化哲学、心理学美学历史学、民俗学等多种方法来指导其研究,因为只有应用上述方法,才能对旅游主体文化人格的形成和改造过程以及相关的旅游客体、中介体、社会环境等事项进行细致的剖析和透视。将上述方法归纳为四种方法:理论分析法、实地调查法、文献考证法和比较研究法。

1.理论分析法

旅游文化是旅游学中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问,因此理论分析法是其最主要的方法。对旅游文化学研究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很多,包括文化哲学、美学和心理学等理论。

文化哲学是一门研究文化本质、文化功能、文化的多样性与统一性关系、文化类型与文化模式、文化系统与整合、文化传播的学问。它对于旅游文化的研究具有指导意义,能促进对旅游文化的本质、功能进行探析;对海洋、大陆等不同形态的旅游文化和旅行方式进行区别和比较;对旅游的趋同和民族特色保留之间的关系进行把握。文化哲学是从人类学中抽象出来的,文化人类学也能用于旅游文化学中,对不同民族、不同阶层的旅游生活做指导性分析。文化哲学的抽象思维方法,对于旅游文化学的研究和形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美学是作为人们世界观组成部分的审美观艺术观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学说。美学的研究对象包含以下相互联系的方面:一是从客观方面研究审美对象,阐明美的本质和根源,研究美丑的矛盾发展,美的各种存在形态以及崇高、滑稽、悲剧、喜剧等的本质特征和相互联系;二是从主观方面研究作为审美对象的反映的审美意识,阐明它的本质、反映形式的特征及其历史发展的规律性;三是研究作为审美意识的物质形态化集中表现的艺术,阐明艺术的本质、内容与形式、种类,以及艺术创造活动的规律性和作为这种创造成品的反映、评价的艺术欣赏、艺术批评等问题。可见,美学研究对象有不少与旅游内容相一致,因此可以用美学理论研究风景美、美感、旅游审美、旅游文学艺术等问题。

心理学是当前广泛应用的一门学问。旅游文化学既然以研究旅游主体文化人格的塑造为主要问题,就不能不用心理学方法做指导。弗洛伊德叔本华尼采荣格等现代心理学家的学说可以用来研究民族旅游性格乃至个体旅游者的旅游心理活动。例如,用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和“原形”等心理学理论来研究各民族旅游行为的心理意识和风俗习尚,用弗洛伊德的心理学来研究李白“五月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的深层心理背景。

2.实地调查法

实地调查法包括社会学社会调查法、民俗学的实地考察法以及问卷调查法。

社会学的创始人是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奥古斯特·孔德,他于1839年正式提出了社会学这个名称,并对该学科做了系统的研究。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尽管很多,但其最基本的方法是实地考察和实证。旅游文化学是对旅游文化系统进行研究的学问,旅游主体在移动过程中形成的临时的社会群体研究,以及旅游中介体的组织结构探讨,都需要进行社会调查。通过实地考察可以加深对旅游文化学的微观研究,并进而进行宏观的把握。

民俗学是研究人们在日常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通过语言和行为传承的各种民俗事象的学问。用民俗学方法进行旅游文化研究,有助于研究旅游所承载的民俗文化的内蕴。民俗学方法与社会学方法相一致,都重视实地调查和具体考察。在旅游文化领域内,旅游客体中相当一部分为民俗文化资源,用民俗学方法研究这些风俗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此外,对民俗文化进行研究,也可通过理论分析来进行。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来了解旅游主体、旅游中介体的各种情况,例如旅游者的构成、收入、受教育程度,旅游企业的经营方针、营业状况等情况,同样对于旅游文化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3.文献考证法

文献考证法是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整理和考证来研究旅游文化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一般应用于旅游史的研究上面。文献考证法是借用历史学考证的方法,对旅游文化的历史状况进行探讨。考证方法是具有科学性的研究方法,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规范。

考证方法的成立,有赖于证据的确凿,证据越充分越有说服力。因此,考证方法形成了以下准则:其一是注重三重证据。考证证据可分为地上文字文献、地下考古文献及文物和具有历史继承性的活的社会风俗。考证一般讲究三重证据交互证明,以提高考证的科学性。其二是“孤证不立”。即如果只有一个证据,那么不能据此作出结论。其三是“兄弟证”比“父子证”可靠。从证据的来源来看,分为“父子证”和“兄弟证”。“父子证”的特征是所有的证据都是从某一个源头演变而来的,看起来证据很多,实际上仍然是个孤证。“兄弟证”的特点是,证据很多,且证据的来源也是不同的。“兄弟证”可以从不同侧面证明某一事物的客观存在。旅游客体文化中,人文景观的历史来源就可以用考证方法进行澄清。

考证的方法实际上是一种历史主义方法,它是以客观历史的存在为前提进行复原工作。根据历史主义方法,我们在考证旅游历史事实时,必须考虑古代旅游现象发生的特殊的历史背景,而不能完全用现在的旅游观念去干扰考证工作。文献考证法侧重于微观研究,通过个案考证的归纳,可以勾勒出旅游的发展脉络,并描绘其走向及趋势。

4.比较研究法

比较研究法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方法,尤其是现在,许多事物似是而非,为了透过现象看本质,比较法更具有不容忽视的价值。文学批评已确立了比较文学的地位,史学也正在建立比较史学,旅游文化学也应重视比较研究的方法。(www.xing528.com)

比较法应以现代理论(如荣格的心理学)为指导,同时与各国、各民族的具体事实相结合。不能按照一个模式硬套,研究东方与西方旅游文化的结论如出一辙,而要充分考虑到特殊的文化生态对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旅游主体及各种文化事物的不同影响。用比较的方法将古今中外的旅游现象加以比较,以窥见其异同,从而对不同的旅游形态加以整体把握。

总之,旅游文化学作为一门颇为抽象的综合性强的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必须应用各种方法——理论的、实证的和比较的方法,才能建立起完善的体系,达到学科的研究目的。

二、旅游文化研究的任务

1.完善旅游学科体系的建设

旅游文化学的产生和建立是时代进步的结果,也是旅游学发展的要求。旅游现象的发生几乎与人类的产生同步,然而,旅游成为学问却十分晚。在传统农业社会里,旅游一直被视为瓦解社会稳定的因素,“游手好闲”、“浮游人”、“游食之民”、“游民”等贬义词汇被发明出来蔑称旅游者。至于劳作性旅游,则按其用途被分为游贾、游学、游宦,由此产生的学问被称为商业史、学术史和政治史,乃至交通史,从来没有人将旅游现象视为一种具有独立学科的学问。直到近代工业革命发生以后,旅游经济的迅猛崛起才使旅游受到人们的重视,形成各种旅游学分支,如旅游经济学、旅游饭店管理、旅游市场学等,还有将各分支学科综合在一起的旅游学。但从文化角度对旅游文化的本质、功能、系统、特征进行深入研究的旅游文化学著作一直缺乏。近些年来,当旅游在社会生活所占地位日益重要时,学者们才开始对旅游文化进行系统的研究。旅游文化学的兴起,无疑是旅游业发展的结果。另外,旅游文化学的产生也是旅游学科发展本身提出的要求。在普通旅游学的学科确立后,旅游经济学、旅游市场学、旅游心理学等分科研究继之展开,对旅游学科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因此,从人类追求自由本质的高度,对旅游及其文化现象进行抽象研究,或从宏观角度进行趋势性的勾描,就被提到了议事日程。旅游文化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利用文化学的方法来研究旅游,不仅仅是一个角度和方法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这是从人类文化的高度来认识和研究旅游这一人类文化现象,从而提高旅游的理论水平。

从旅游文化学建立的角度来看,其研究目的在于:探讨旅游文化的重要现象和本质,建立旅游文化学独特而严密的体系,使旅游文化学成为一门成熟的学问,并使旅游学科得到进一步完善,形成完整的学术体系。

2.满足旅游学科教学的需要

与旅游学科建设相适应,旅游教学也提出了建立旅游文化学的要求。在中国,旅游学科的教学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当时设立了中国第一个高等旅游学校——上海旅游专科学校,80年代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南开大学旅游系等开始运作,至90年代,随着旅游业的飞速发展,旅游院、系雨后春笋般地在中国大地出现。由于特定的条件,当时的旅游课程的设置大多是应用性的,如旅游经济、旅游市场学、旅游饭店管理、导游业务、旅游英语、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等。文化类的课程设置偏少,且多局限于介绍性的层面,如中国园林欣赏、中国山水文学鉴赏等。在教学实践中,师生们普遍感到应该有一门从文化学角度深入剖析旅游文化现象并进而探索其实质的旅游文化课程。于是,不少学校设立了名为“旅游文化”或“旅游文化学”的课程,但在奠基初期,仍然在体系上出现了探索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幼稚和粗略;或者是将旅游的各种文化现象分门别类地编在一块,形成拼盘格局;或者将旅游文化学简化为旅游文化资源;或者用文化学的概念简单地去套旅游现象,出现“贴标签”的状况;或者虽试图用文化眼光分析旅游事象,但体系混乱;或者体系虽较完整,但局限于中国传统旅游文化研究。目前,旅游文化学的探讨正在继续进行,其体系亦日益成熟。

旅游文化学研究的任务之一便是为教学服务,只有对这门学问进行认真的研究和总结,才能使旅游文化学的教学更上一个台阶。同时,通过对这门具有高度理论水平、独特方法和完善体系的课程的研究和讲授,培养旅游专业学生的文化素质并提高其理论水平,锻炼他们用文化眼光透视旅游现象和事物的能力。在旅游专业学生偏重于旅游经济与管理课程学习的情况下,教授以提高学生文化素养为宗旨的旅游文化学富有独特的价值。

3.促进旅游者及旅游从业人员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旅游文化研究的另一个任务是促进旅游者及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培养及提高。与旅游学的其他分支学科倾向于从旅游企业角度看问题相比,旅游文化更倾向于以旅游主体为主要角度来研究问题。旅游文化学以旅游者的移动及其构成的线性结构来建立学科体系,故特别重视旅游主体在旅游客体、中介体及社会环境的参照下“人文化成”的过程。于是,旅游主体即民族旅游性格的完善及旅游者文化人格的塑造,成为旅游文化的终极目的,也成为旅游文化学的重要课题。旅游文化学通过对旅游主体在旅游客体及旅游中介体的参与下“人文化成”的过程及旅游趋势的勾勒,唤醒旅游者的主体意识和自由精神,鼓励旅游者提高文化品位,建立崇高的文化人格;使旅游者对自己的旅游活动有一个自觉的认识,产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进而产生人的归宿感和生命价值意识,认识到人与自然的不可分割的天然联系,建立环境保护意识和绿色和平思想。另一方面,旅游文化学也重视对旅游中介体的研究,尤其重视旅游从业人员文化人格的塑造。在旅游业日益发展的现代社会,旅游服务者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修养、文化素质的陶冶和锻炼,是十分重要的。

“人本创造性功能”是文化的最根本的功能,是指文化对于人的全面性的再生产,尤其是人的人格塑造所起的根本性作用。由此推理,旅游文化最基本的功能则是对旅游者和旅游服务者的全面陶铸,塑造他们求真、向善、爱美的文化人格。通过对旅游及旅游文化学的研究,使旅游者及服务者主动意识到旅游活动和服务工作对其文化人格塑造的现实意义,促进旅游者及其服务者提高文化素养,成为文明的人,成为无限接近现代人标准的旅游主体和中介体。著名的美国社会学家阿历克斯·英格尔斯(Alex Inkeles)在《迈向现代:六个发展中国家的个人变化》中提出了对现代人特征的分析研究,强调发展的最终要求是人在素质方面的改变,即从传统主义到个人现代性的改变;认为片面强调工业化和经济现代化是不够的,如果没有从心理、思想和行为方式上实现由传统人到现代人的转变,使之具备人的现代人格、现代品质,就不可能成功地从一个落后国家跨入自身拥有持续发展能力的现代化国家的行列。值此旅游在人类生活日益显现重要性的时代,使旅游者及其服务者文化人格得到全面锻造和陶铸,无疑会塑造国家的新形象,并加速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参考文献

[1]谢贵安,华国梁.旅游文化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周健,甄尽忠.中国旅游文化.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6.

[3]李伟.旅游文化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4]杨刚,陈国生,等.现代旅游文化学原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