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旅游文化的内涵与本质-《旅游文化学导论》观点解析

旅游文化的内涵与本质-《旅游文化学导论》观点解析

时间:2024-02-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旅游文化的内涵及本质旅游文化是旅游学的基本概念之一,是旅游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这个定义更多地解释了文化的类型及其在旅游活动中的作用,但没有讲明旅游文化的本质。他们认为,目的地的民族文化、客源地文化以及旅游主体和旅游客体、旅游支持系统在旅游活动过程中交际碰撞产生的文化都是旅游文化的研究范畴。

旅游文化的内涵与本质-《旅游文化学导论》观点解析

第一节 旅游文化的内涵及本质

旅游文化是旅游学的基本概念之一,是旅游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旅游,是人们在闲暇时间所进行的异地的特殊消费活动。就个人而言,旅游是一种文化性消费行为,其旅游动机、旅游地选择、旅游方式及旅游过程等的综合效果都属于综合性审美实践活动。而旅游的群体表现是一种现代社会经济、文化现象,其经济性表现为旅游产业的存在和区域经济形态;其文化性呈现出一种涉及多层面的社会生活方式。因此,从文化学角度来观察,旅游具有多元性的文化意义。

一、文化的定义

中文“文化”一词的渊源,在《周易·贲卦》中已现出端倪:“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它作为一个连贯的名词,最早出现在西汉刘向的《说苑·指武》中:“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这里的文化指文治和教化,与现代意义上所谓的文化还相去甚远。今天我们所通用的文化的概念,是19世纪末从日本转译过来的,而日语则译自英语“culture”一词。

英语中的culture源于拉丁语cultura,其本义是耕耘、耕作土地,种植、栽培庄稼,培育、饲养家畜等。这种含义今天在agriculture(农业)和horticulture(园艺)两词中仍然保留下来。后来,文化语意转指人的精神的教养、培养。人们称良好的风度、文学、艺术和科学等为“文化”,并认为它是能够通过教育获得的东西。

国内外许多学者在使用文化一词时,几乎是随心所欲地赋予了它毫无边际的内涵和外延,往往令人眼花缭乱、头晕目眩。他们使用的“文化”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外延十分广泛的大概念,要下一个严格、准确的定义确实不容易,以至于关于文化的定义多达200多种。文化定义本身成为一个有趣的、争论不休、众说纷纭的学术现象,被人称之为“文化定义现象”。这种现象既说明了文化是一个极为复杂的事物,又说明对于文化的定义涉及了各种深层次的社会、历史、知识及学术背景。显然,关于什么是文化,学术界至今还没有达成共识,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地使用文化概念,正像有人感叹的那样:“文化是个筐,啥都往里装”。

关于“文化”的语言学定义,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辑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有最新的简要解释:①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②考古学用语,指同一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同样的工具、用具,同样的制造技术等,是同一种文化的特征,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③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学习~|~水平。

这个解释可理解为:①广义文化包括人类社会的物质现象和意识现象两方面;②狭义的文化专指人类社会的意识现象;③更狭义的文化指文字符号表达的知识。《中国大百科全书》的释义也符合这样的理解。《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的定义:“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狭义的文化专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的定义:“广义的文化总括人类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能力、物质的和精神的全部产品。狭义的文化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态,有时又专指教育、科学、文学、艺术、卫生、体育等方面的知识和设施,以与世界观政治思想、道德等意识形态相区别”。

二、旅游文化的内涵

旅游和文化的关系非常密切。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就有人指出:“一定意义上,旅游也是一种文化事业。”《中国大百科全书·人文地理学》最早正式使用了“旅游文化”一词。这个定义更多地解释了文化的类型及其在旅游活动中的作用,但没有讲明旅游文化的本质。

国外“旅游文化”用词一般是“touristculture”,而极少用“tourismculture”。也就是说,西方对“旅游文化”概念的表述,明显地把旅游者放置在旅游文化结构框架研究的中心位置,以交际(或跨文化交际)为媒介,研究旅游过程中主客“碰撞”而产生的各种文化现象,突出这个概念的动态特征。而且“旅游文化”不作为一个单独的研究学科(领域)来对待,也没有一个关于“旅游文化”的具体定义,更多的是将它作为一种研究视角。因为在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者来看,应该把旅游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活动来研究其本质和特点,由此产生了一系列关于旅游的几个基础理论观点。例如,到目前为止关于旅游的几个基本理论——主客关系理论、神圣游程理论、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等,都是由这方面研究入手获得的。被SSCI收录的国际旅游研究界的权威刊物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就是以旅游文化研究为核心主题的,迄今为止已刊发了大量关于旅游社会文化学研究的论文。他们认为,目的地的民族文化、客源地文化以及旅游主体和旅游客体、旅游支持系统在旅游活动过程中交际碰撞产生的文化都是旅游文化的研究范畴

而在中国旅游业的起步阶段,“旅游文化”就是一个被广泛关注与讨论的概念与范畴,它被用来与“旅游经济”一词相对立而使用,借以强调旅游活动和旅游业的文化属性。有关旅游文化的旅游学术活动和文献频频出现,中国旅游文化学会成立,几个重要的旅游文化研讨会相继举办,1991年汇集出版了《旅游文化论文集》,标志着该领域研究地位的确立。

作为一种社会性活动,“旅游”在不同学科中和不同背景之下,自然有不同的理解。如社会学、经济学美学等学科结论各异,或被理解为短期的生活方式,或被解释为因移动和暂居引起的经济关系总和,或被认定为人的审美活动,或被释义为食、住、行、游、娱、购的综合性活动。(www.xing528.com)

由于旅游和文化这两个概念本身的复杂性,加之旅游文化又是一个新兴学科,其概念的科学界定存在相当大的困难。将学术领域的多种说法归纳起来,其中较有代表性的观点目前主要有三种:①旅游文化是人类过去和现在所创造的与旅游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②旅游文化是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和旅游介体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物质和精神成果,旅游三要素中的任何一项都不能单独形成旅游文化;③旅游文化是以一般文化的内在价值因素为依据、以旅游诸要素为依托而作用于旅游活动过程中的一项特殊的文化形态,是人类在旅游过程中精神文明物质文明的总和。

我们认为,旅游文化可以包括最外层的物质文化,如建筑、园林、器物、工具、饮食、服饰等,这些都是有形的,有能被人的感知器官所能感受到的物质形态。中间层次的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其中,制度文化是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体与群体之间关系的产物,包括旅游活动参与者应遵守的法律、规章以及职业道德等约束机制,它是旅游行为的定型化、程序化、道德化,主要由政府、集团、机构等运用强制手段制定和实施。旅游行为文化,则主要是指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在旅游活动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定势行为,如礼俗、礼仪、民风、民俗、行为举止和服务方式等。它实际上是旅游者或旅游经营者的个体的自发性行为,是其内在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因素在其行动中的表现。核心层的精神文化或称为心态文化,是旅游活动参与者的文化心态及其在观念形态上的表现,包括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由价值观念、审美追求、道德情感、思维方式等主体因素构成。

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由客体到主体紧密相连、不可或缺的关系。物质文化是旅游文化的外在显现或外在的物化,能够直接为人所感知,也因其有形故易于模仿和创造,但要真正具有魅力必须在物态化的背后体现出创造者的一种精神、观念和追求。心态文化是旅游文化的核心,必须有意识地外化于物态,才能为人所感知,为人所了解,从而使自己的观念、追求、情趣、情感等能引起他人的共鸣。因此,物质文化和心态文化互为表里地对立统一于整个旅游活动中。

三、旅游文化的本质

当我们在现代或当代的语境中谈论“大众文化”的时候,“旅游文化”是作为我们现代经验构成的一部分而存在着。“旅游文化”实际上也可以说是“现代大众文化”的构成要素之一。我们今天从任何角度来谈“旅游文化”都应该有“大众文化”这一方面,因此,构建一个旅游文化的理论框架,就是站在大众文化的立场上看待旅游文化。

大众文化以大众传播媒介为手段,按照市场规律运作,旨在使大量普通民众获得感性愉悦,为一个社会或一定地区内大多数人所接受和欣赏。大众文化以大量的信息、流行的样式、模式化的制作流程和娱乐的性质,满足大众的消费需要。大众文化,可以在一定时期内得到迅速传播和普遍接受,它的突出特点是能迅速、敏锐地把握时代的变化,并把这种变化以文化的形式表现出来。有的学者认为,大众文化是在工业社会中产生,以都市大众为其消费对象,通过大众媒介传播的、无深度的、模式化的、易复制的、按照市场规律批量生产的文化产品。

然而,当旅游文化成为学术语言的时候,当旅游文化成为一个研究领域的时候,旅游文化要求有一个理性的框架,使之能够适应“学术”品味。

理论框架的建构需要一个前提预设。任何一种理论的前提预设都有目的论的意味,较为合理的前提预设的目的论并非纯粹主观兴趣,而是要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反映切身经验中的价值诉求,这种诉求可能还有较大的潜在性,但它表现出一种强烈的趋势。现代经验中所存在的旅游文化的价值包括招商、开发、市场、营销、竞争、发展等。对于这些价值,不管用什么理论诠释都略显武断。

理论的框架还需要有架构的逻辑,也就是说,旅游文化理论构架还必须有另外的权威手段来论证上述前提预设。这就不得不涉及旅游的经济要求。一个区域发展旅游经济,其目的是通过有效供给满足旅游需求,而旅游经济中资源并不是稀缺要素;相反,市场在旅游经济中是稀缺的。为此,要通过旅游文化的营建,进行产品开发来争夺市场,寻求区域经济的发展。因此,经济发展需要形成一种相对自我完备的逻辑系统,并成为旅游文化中被认可的权威,也就是“理性逻辑”。这是现代旅游经验所显示的一种事实。

依据上述前提与逻辑建立旅游文化理论框架,即在认识旅游文化属性和构成的基础上,构建旅游主体消费文化理论、旅游开发文化理论、旅游管理与服务文化理论、旅游地域文化理论,从而全面阐释旅游主体、客体与旅游支持系统在旅游活动中的各种文化现象与文化建设的内在联系,发现其规律并运用于旅游经济发展。

旅游文化是大众文化的组成部分,旅游文化的出现也是满足社会大众娱乐型消费的需求,因此其理论构架自然强调了旅游文化的消费性特征和意义,即完善旅游供给,满足社会大众需求,从而实现区域旅游发展的文化框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