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古罗马人生活揭秘:健康与归宿

古罗马人生活揭秘:健康与归宿

时间:2024-02-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生命的悲哀与归宿由于统计资料的缺失,我们无法准确估量罗马人的平均寿命。比照吃的而言,穿的对罗马富人与穷人的健康方面的影响都不大,大部分罗马人有衣物遮体并抵御风寒。最后说说疫病,这是决定罗马人健康的最显著的因素。众所周知,古代社会的医疗和卫生条件有限,即使在繁荣的罗马也是如此。由此,罗马人认为疫病是关系国家安危的要事。健康是每一个人对生命的向往和坚守。但尘归尘,土归土,生命最终都会走向相同的归宿。

古罗马人生活揭秘:健康与归宿

生命的悲哀与归宿

由于统计资料的缺失,我们无法准确估量罗马人的平均寿命。但这样一条时谚或许能告诉我们一些有关罗马人健康情况的信息。谚云:活到四十的人,不是傻瓜就是医生。意思是说,正常的人,在不惑之年以前都不得不面对自身的病痛及如何治疗的事宜。很多罗马人,很有可能没能活到四十岁。或许有人长寿,但根据墓碑上的所记,很多罗马人早夭于青壮之年。对他们而言,发财致富并不是绝难办到之事,而维持健康则鲜有良方应对。流行病、蝇虫和不卫生的食物,无时不在侵蚀着年轻的生命。

先来看看罗马人的日常用水情况。到了帝国时期,罗马人的用水情况已大大好于共和国时期,也好于世界其他地区,因为城内居民可以享用充足的干净的水源,而且不乏共享城区内较合理的排水设施。但是,仍有大量污水和垃圾涌入台伯河,船员和住户普遍感到不适,尤其是在夏季,只要有条件,很多人都会在这个充斥着肮脏气息与致病细菌的季节逃离罗马城区。

再来看看吃和穿的情况。穷人多是由于口力不足或食物不新鲜而伤害了身体,富人则常常由于饮食无度而损害了健康。除此之外,富人的健康在某种程度上还受影响于他们的厨师与碗碟清洗工的工作质量,毕竟富人不能保证其所有手下的个人卫生与清洁习惯。但有一点无论对于富人还是穷人都是一视同仁的,那就是他们的食物几乎都受到蚊蝇传播之疫病的污染,谁吃了这样的东西都会不舒服。比照吃的而言,穿的对罗马富人与穷人的健康方面的影响都不大,大部分罗马人有衣物遮体并抵御风寒

接下来说说洗浴,因为洗浴文化是罗马文化的一大特色,也跟个人健康密切相关。如果你走在罗马帝国首都的街头,你会看到颇为豪华壮观的建筑,你可能猜不到,有些建筑是浴池。在罗马,浴池一般是对所有公民开放的,即使一贫如洗的无产者,也可以在这里清洁身体,顺便打发无所事事的生活。顺便说说洗浴时用到的肥皂。在共和时期肥皂尚不为人所知,博物学家老普林尼都说肥皂是高卢人的发明,最初是为了把头发染成红色,但后来发现它可用于缓解淋巴结疼痛。老普林尼还提到,当时的肥皂是由山羊脂肪和木材灰烬制成的,有固体的,也有液体的。从史料来看,肥皂在当时价格昂贵,有人说在公元300年,1磅肥皂的价值相当于一个熟练工匠两天的工资。此种奢侈品,可不是普通人所能消受得起。

最后说说疫病,这是决定罗马人健康的最显著的因素。众所周知,古代社会医疗和卫生条件有限,即使在繁荣的罗马也是如此。人民对疾病的机理知之甚少,一旦疫病爆发,便以不可收拾之势迅速染遍整个国家。由此,罗马人认为疫病是关系国家安危的要事。古罗马发生过多次瘟疫,据李维所记,最早的一次大瘟疫发生于公元前463年,疫病在罗马城,在整个罗马国家整整横行了一年,动物和人皆难以幸免。由于恐惧,人们争相涌入城区,他们同时带来了散发着难闻气味的家畜,人畜同时拥挤于狭窄的街区,闷热搅得人无法入眠,相互体贴与照料反倒加强了病菌的毒性,也扩大了疫病的蔓延。元老院认为,面对灾难,人力已无回天之术,只好祈求上苍,命每家的男主人带着妻子和孩子去请求神的宽恕。最终,疫病的传播缓和了下来,但许多人已丧命,其中包括显赫一时的国家领袖。从公元前436年到公元前174年,大规模的疫病爆发过十次之多,尼禄、图密善、安东尼、奥勒留、康茂德等统治时期的帝国都爆发过瘟疫。其中,公元164年到180年间的瘟疫,系从帝国东部边疆传来,罗马遣往叙利亚镇压叛变的军队带回了这致命的病源。而后,罗马每天有数千人死亡,无助的民众认为这是神对人的惩罚,于是他们开始大量修建神庙,向神祈祷和献祭。在向神忏悔的同时,罗马人同时动手加强了公共卫生设施的建设和完善,这对于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疾病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历史上,瘟疫的流行和传播大体都与卫生条件差、公共卫生设施不健全有密切的关系。故而瘟疫的不断出现,也引起人们对公共卫生问题的关注,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在某种程度上讲,瘟疫的发生与流行强化了卫生革命的意识。

除了上面提到的瘟疫之外,令罗马人痛苦面对的其他病害还有事故造成的外伤、畸形、消化不良、风湿、痛风等。在人为的致病因素中,最危险的就是工人阶层非常繁重的体力劳作。由于缺少辅助性的起重和运输机械,整天手搬肩扛忙个不停的劳苦工人,普遍肌肉劳损、心脏过早衰老、体质过早老化。

其实,无论对于穷人还是富人,无论上流社会还是底层奴隶,生命都要经过层层的考验。健康是每一个人对生命的向往和坚守。但尘归尘,土归土,生命最终都会走向相同的归宿。

死神降临到某个人身上的时候,整个家族陷入一片阴沉,根据古老的宗教仪俗,垂死之人应仰卧在地上敬候死神的拥抱,那样,他可以与土地紧紧相依。大家为他送别,一位至亲离他最近,他将呼吸到死者吐出的最后一丝气息,然后,他合上死者的双眼,或许还会在他嘴里放上一枚硬币,以便他渡过冥河时付给船家资费,由此顺利踏上另一个陌生世界的土地。人们会为死者清洗身体,然后用洗液涂抹其全身,最后是穿上最好的衣服。这种仪式通常由家庭中的妇女或者丧葬专家来执行。接着,人们会把死者的尸体抬出房屋,安置在宅邸的正厅中。依据死者的社会地位不同,放置时间从几个小时到一个星期不等,由雇来的送葬者专门看护。家族的成员们身着丧服,默默立于两侧,专业的殡仪人员开始整理尸骸以备下葬。如果亡者生前曾任高官,有人会给他穿上制服,戴上橡树桂冠树枝叶编成的桂冠,当然,有时桂冠也由黄金制成。如果是普通市民,亡者则穿戴以长袍。路过的行人,一见到这情形,就知道房中有人故去了。在这期间,人们可以前来哀悼,有时还携带鲜花和花环。另一种习俗在罗马家庭中极为重要,直到公元1世纪后半期仍然可见,那就是展示代表死者祖先的面具,据认为这些祖先将陪伴死者度过人生的最后旅程;还有另一种方式,就是送葬者戴上象征祖先的蜡质面具,仿佛这些祖先聚在一起欢迎他们的后代。(www.xing528.com)

罗马盛行火葬习俗。但法律规定,不能在城区内火化死者,骨灰也不能埋葬于城内,所以任何人死后都要运到城外去火化埋葬。这样,送葬队伍将死者运送到城外的过程,就成了罗马人葬礼最主要的组成部分,葬礼隆重与否的评判标准,通常是看送葬队伍有多大规模,送葬的路线有多长。

生前显赫者通常可在身后获享隆重的葬礼。死者由八人担架抬着。如果死者年少早夭,送葬队伍前面会有长笛手开道。如果死者上了年纪,送葬队伍则由喇叭手引领。队伍的后面,是死者的家属。在罗马广场,送葬队伍会暂停一下,死者的遗体被直立起来,在那里将举行一场类似遗体告别仪式的集会,死者的长子或他重要的亲戚朋友届时登上讲坛,追忆故人的业绩,由此让在场的人体会此人生命的意义,感念其故去所带来的损失。广场上的歌功颂德仪式过后,送葬队伍继续行进,走出城门,到达墓地,人们将尸体安放在事先备好的柴堆上。一位至亲点燃柴堆,熊熊烈火结束了一切。火化后,骨灰用酒或冷水冷却,而后盛放于骨灰盒中。杰出人物的骨灰一般安放于坟墓中。接着,死者家属要设宴招待参加葬礼的宾客。而后,死者家属开始守丧,过一段时间还要到墓地奉献新的祭品。坟墓通常由石匠精雕细刻,竖立于出城大道的两边。就这样,通过这一系列喧闹的仪式,罗马的伟人们似乎再一次走过罗马的大街小巷,也尽情炫耀了自己的伟大成就。

上面所讲的隆重葬礼都是富人的专享,穷人对此望尘莫及。他们死后,抬棺材的奴隶可能还聚不齐四名。因为生前人微言轻,自然也没什么交际,葬礼上的亲友自然很少,而且他们本身也一样没钱,所以一切葬仪只能从简,也就是选一条最近的出城路线,简单火化埋葬就算完事。即使是这样,参加葬礼的宾客还打算捞点什么,一般来说,他们会捞到一点赏钱,或者吃上一顿。穷人死后也没有自己专门的墓地,而是葬于一种被称作“科洛姆巴利乌姆”的建筑里。这种墓所一般建在城墙外,有的建在两座城市间的交通干道沿线,而且通常是在地下。一座科洛姆巴利乌姆可能有几层高,还有楼梯和阳台,可以容纳一千个骨灰瓮。墙壁上开凿出成排的小壁龛,通常是半圆形的,也有正方形和长方形的,有时还装饰丰富的花饰、植物或动物纹饰。骨灰瓮通常放置在壁龛内,露出盖,便于取出以举行奠酒和奉献祭品。

大理石制的骨灰瓮,外壁刻有对死者的敬献铭文

罗马人对葬礼看得很重,无论有钱人还是穷人都如此,生前获得艰难,死后又难得圆满,这实在令人心寒。于是,穷人们想办法改变这种状况,他们的办法是结成俱乐部,由此使自身的葬礼通过会员互助的方式得以较称心的料理。入会的条件是一次性缴纳一笔入会费及一罐葡萄酒,然后再按月缴纳会费。如果连续6个月未缴纳会费,则视为自动退出。俱乐部设有主席团主持日程活动,主席团成员有所有俱乐部成员按顺序轮流担任,每届四人,任职一年。主席团负责组织每月一次的聚餐,安排聚餐的场地及所需的食物。对于不肯履职的主席团成员,俱乐部会处以一笔罚金。俱乐部则给各位贫苦的会员提供定期的共餐机会,并在会员故去后为他筹集丧葬费,并为他举行大体还过得去的葬礼。处在乱世的心惊胆寒的罗马当权者有时会对这种俱乐部感到恐慌,但实际上俱乐部的成员并无所图,根本对统治构不成什么威胁。

生前即着手办身后事,这是罗马人的一种世俗观念。由于看重身后之事,他们对地下之所当然不会马虎,如同古代东方的皇帝一样,很多人生前就为自己选好了墓地,甚至是修好了坟墓。有钱人的坟墓会修建得如同皇家建筑一般,即使是平民,也尽量想办法为自己竖一块墓碑。同有些东方民族不一样的地方在于,罗马人在生前即为自己拟好碑文,而不是由他人为自己树碑立传。这样做的目的不在身后有人祭奠,而是为了向世人表白,难怪他们愿意把自己的墓碑竖立在大路两旁供人凭吊。这些碑文有的像临别赠言,有的像人生感悟,在幽默调侃中透露出一丝苦涩,试举几例:

“浴池、葡萄酒和性毁了我们的身体,可是要是没有了它们,活着又有什么意思呢?”“长眠在这里的斯普洛提娅,一位女仆。这块墓碑显示出她对自己的男主人、自己的父亲和丈夫的忠诚。再见了,祝你们一切都好。”“涂写标语的人,请绕过这块墓碑吧,如果有哪位竞选者的名字出现在它上面,那就祝他竞选失败,并祝他永远得不到官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