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怀中 陈学清 胡仕勇
一、调查目的及方法
科技文化素质是当代大学生最基本的素质,加强科技文化素质教育是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和祖国的未来,他们对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对提高全民科技文化素质有着全面而深刻的影响。那么,当代大学生科技文化素质的现状究竟如何?基于此,我们选择武汉地区高校开展了这次大学生科技文化素质的调查。
调查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定量的问卷调查;二是定性的实地访谈。问卷调查主要从定量角度了解当代大学生对科技文化素质以及科技文化素质教育的认知态度。为了避免抽样误差,我们把本次调查的总体规模确定为3800人,实际发放问卷3620份,收回有效问卷3460份,回收有效率为95.6%。
为了保证样本的代表性,如实反映当代大学生科技文化素质的现状及其存在的相关问题,我们按照学科、年级以及性别依次确定了样本。由于采取了整群抽样的形式确定样本,可以保证样本性别比符合学校的总体性别比。在问卷的发放和回收过程中,我们采用了集中填答法,即利用团日活动时间统一填写,但是强调在填答问卷时不得互相讨论,以免造成答案趋同,从而导致结果失真。定性的实地访谈主要是通过座谈会形式进行的,从感性上了解大学生对科技文化素质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并听取他们的相关意见和建议。
二、当代大学生科技文化素质的现状
本次调查的问卷部分主要从基本科学知识、科技意识、获取科技文化知识的途径和行为三个方面了解大学生对科技文化素质教育的认知程度,以便更有效地开展大学生科技文化素质教育,本次的调查问卷还涉及了科技文化素质教育的相关题目。
(一)对基本科学知识的了解程度
基本的科学知识,涉及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自然科学的相关知识及术语理解题。调查的情况,见表1。
表1 基本的科学知识和科学观点
从表1中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大学生对于基本的科学知识和科学观点有比较好的掌握,但调查结果同时也显示出一些大学生科学知识的匮乏。
(二)科技意识
对科技意识状态的测量是从对科学技术的认知和看法、对科学精神的内涵及大学生的职业选择这样三个方面展开的。
1.对科学技术社会影响的理解。调查结果见表2。
表2 对科学技术的看法
从表2可见,这一道题主要是调查大学生如何看待科学技术的社会影响这一问题,这是一道多选题。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对这一问题的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本次调查中,占79.7%的大学生肯定科学技术给我们的后代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有66.8%的大学生能够一分为二地认识到科学技术既给我们带来好处也带来坏处,但是好处多于坏处。
2.对科学精神内涵的理解。对于“科学精神的内涵是什么”这道多选题,被调查者的具体回答如图1。
图1 科学精神内涵答题选项比例图
调查结果显示,85.3%的大学生选择“实事求是”,84.1%的大学生选择“追求真理”,71.3%的大学生选择“客观公正”,76.1%的大学生选择“理性怀疑”,81.8%的大学生选择科学精神内涵包括“探索创新”。这与学术界所公认的求实精神、求真精神、理性精神、创新精神等科学精神内涵具有一致性。
3.大学生职业选择调查。把政府官员、影视明星、歌星、体育明星、企业家、科学家和大学教授这些职业放在一起,让被调查者对自己所倾向的职业做出选择,其结果见图2。
调查的数据结果显示,仅有12.2%的大学生选择了科学家职业,相比之下,选择企业家职业的大学生比例和选择政府官员职业的大学生比例远在选择科学家职业的比例之上,各占40.4%和27.7%。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对从事科学家职业的兴趣不浓厚,同时,这一结果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择业的功利倾向。
图2 大学生职业倾向选项比例图
(三)获取科技文化知识的途径和行为
调查设置了四个相关题目,详情见下列图3~图5及表3。
图3 大学生阅读的主要书籍类型比例图
图4 大学生喜爱的阅读场所示意图
图5 大学生希望从网上获取的信息类别示意图
表3 大学生对课外科技制作或科技竞赛的态度
从图3可以看出,阅读科普及科幻小说的大学生只占此次调查对象的33.4%。从图4和图5可知,大学生获取科学知识和科技信息等的行为并不积极,喜欢到博物馆的大学生只占18.9%,希望从互联网上获取最新科技信息的大学生只占33.5%,远不及希望从互联网上获取最新新闻的大学生比例。(www.xing528.com)
对于参加课外科技制作或科技竞赛的态度,从表3中可以看出,大多选择的是“老师要求的话可以参加”,而不是“迫切想参加”,有值得注意的是,还有13.3%的大学生认为参加课外科技制作或科技竞赛是“太浪费时间尽量不参加”,还有11.6%的大学生认为“没必要参加”。
(四)对科技文化素质教育的认识及科技文化素质课程的选择
调查从两个方面了解大学生对科技文化素质教育的态度。
1.对科技文化素质教育的认知程度,调查结果见表4。
从表4中可以看到,92.1%的被调查者认为素质教育也包括科技文化素质教育;91.9%的大学生认为加强科技文化素质教育非常必要;85.7%的大学生赞同“科技文化素质是指人在处理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中应该具备的知识、精神要素(价值观念)和实践能力”。当问到“理工科学生应该学些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文科学生应该学些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你同意这种观点吗”,85.1%的大学生选择了“同意”这一选项。
表4 大学生对科技文化素质教育的认知态度
2.对科技文化素质课程的选择。调查问卷中,列出了7门科技文化素质课程供选择,具体情况见图6。
图6 大学生对科技文化素质课程的选择比例图
根据图6,把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愿选择的科技文化素质类课程按所占比例从高到低排列,其顺序依次为:《科技素养和人文素养》、《科学技术史》、《科技革命与社会发展》、《科学研究方法论》、《科技文化概论》、《科学技术伦理学》。
三、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从问卷调查所统计的数据结果以及实地访谈所掌握的资料来看,当代大学生科技文化素质状况不容乐观,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封建迷信在大学生的思想中还有一定的残留,二是从事科学研究的兴趣不够浓厚,三是缺乏提高科技文化素质的主动意识,四是科技文化素质教育成效不够理想。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教育体制存在缺陷
随着教育体制的全面改革和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的教育事业不断向纵深方向发展,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教学质量和水平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师资队伍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我国的教育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科技文化素质教育措施不力,初高中阶段学校只注重应试教育,大学期间的教育也存在弊端:其一,虽然融入了现代化教学手段,但教学方法仍然比较陈旧。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依然是小学到大学各阶段教学的主导形式,这使得学生知识面狭窄且没有追求新知识的强烈欲望。同时,由于现行教育体制主要是从单学科、单一角度出发来培养学生的,因而使得大部分大学生养成了定向性思维习惯。其二,虽然开设了一些科技文化素质类的课程,但总的来说,科技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没有建立起来,至少不够健全。其三,虽然将学生能力培养提上了议事日程,但仍缺乏能力培养的有效措施,往往把知识的传授等同于能力的培养,片面地以为知识量的增加自然会带来能力的同步提高。
(二)校园学术氛围欠浓厚
高校肩负着育人与科研的双重职能,科研水平和校园学术氛围是衡量一所学校质量高低的重要尺度,浓厚的校园学术氛围能够激发大学生学术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在高等院校的学生群体中,各种文化型、娱乐型活动很多,而科研社团开展的高质量的科技实践活动却相对较少,对校园学术氛围建设也没有起到应有的推动作用。调查中,参加座谈的学生也都认为,学校所举办有关科技文化素质教育活动大多流于形式,缺乏对大学生进行科技文化素质教育的统一宣传、规划和指导,学校很少采用激励机制锻炼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精神。
(三)大学生参与科技实践活动积极性不高
目前大学生的课外科技制作或科技竞赛等活动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总体上来讲,所举办活动的内容和形式相对而言比较单一,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一是大学生对科技实践活动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片面认为参加不参加无所谓,反正与考试成绩无关;二是由于目前大学生的科技实践活动主要是以课余活动的形式开展的,因而在资金、设备、场地和参加人数等方面受到了限制,影响了大学生参与科技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三是有关大学生科技实践活动的制度不健全,评价体系也没有建立起来。
四、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科技文化素质教育的建议与对策
(一)完善科技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建立一套完善的科技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是全面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科技文化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这个体系应该具有相应的层次和结构,其中包括科技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设置的重构——从必修课、选修课到相关主题的学术讲座。
第一层次,在全校学生中进行科技文化知识普及教育。主要通过一门必修课性质的《科技文化素质修养》或《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进行。这门必修课具有“强制性导读”的特点,可以达到比较全面地传授一些基本的科技文化知识的目的,同时激发大学生进一步学习科技文化知识的兴趣和热情,调动他们科技文化素质修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为大学生在今后有目的地选修科技文化素质类课程奠定扎实的根基。
第二层次,开设多门选修课,在普及教育的基础上,对不同专业、不同兴趣爱好的大学生进行深入教育。选修课形式是第一层次普及教育向纵深方向发展的结果,是实现科技文化素质教育目标的必然要求。但目前大学生选修课程的随意性比较大,结构欠合理。在实地访谈中,大多数与会的大学生认为目前的选修课流于形式,质量不高,学不到实用的东西,虽然没能提出具体的改革方案,但多数大学生认为对选修课进行改革势在必行。因此,这里强调给大学生提供多门选修课,每一门课程又应该包含核心内容和展开性内容,选修课程分别在一至四年级开设,构成一个比较合理的、完整的课程体系。
第三层次,举办经常性的相关主题学术讲座。讲座是大学生科技文化素质教育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拓展视野、进行学术交流、提升理论水平的重要途径。它以各种学术新知识为载体,能有效地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促进大学生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讲座主题明确、设置灵活,易于引起大学生的注意和主动参与。与课堂教学相比,讲座内容更加广泛而新颖,更加贴近社会现实,因而是课堂教学的有益扩充。
(二)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如何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大学生科技文化素质是我们当前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当前,要特别注意利用现代化的宣传手段营造校园学术氛围。例如,以现代化的宣传媒介和手段作为宣传交流的平台,充分利用大众传媒传播面广和传播速度快的特点,进行科学知识、科学思想宣传,并以此为契机,回顾科学发现的历史过程、对重大科技事件及其社会作用进行评述,使大学生在获取最新科技信息的同时,也接受科学精神的教育。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是一项长期性的工程,必须要有一系列政策和制度上的保证。制度既约束人们的行为,又能鼓励和促进人们的行为。“制度是导向,优良的制度可以引导人们往正确的方向奋进,制度缺陷则会产生误导,将人引人歧途。”在校园文化的制度建设上,尤其是要注意处理好“管好”与“放开”、“课内”与“课外”、“主”与“次”以及形式与内容等方面的关系,既要尊重大学生的首创精神,又要切实加强领导。
(三)充分调动大学生自觉参与的积极性
要调动大学生自觉参与的积极性,从专业教学方面说,要进一步改革传统教学方法,积极倡导研究性教学。要“通过教学管理制度创新给予大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权,在专业培养计划中要适当压缩课程总学分,增设科研学分,并根据学生科研成果的质量和工作量,给予相应的物质与荣誉奖励”。在具体的教学中,要积极营造研究性课堂教学环境,“结合学科性质和学生实际情况创新课堂教学模式,通过教授引导、师生互动、小组学习等方式,创造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机会”,并把科学精神教育贯彻始终。
在安排科技文化素质教育计划和单元活动设计时要有充分的弹性,要注意按照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给予其合理的教育,更要注意发挥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因势利导,使大学生在课堂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科技文化素质。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学校必须着眼于全局,既要组织一些影响大、参与面广、予以大力宣传的大型活动,如有组织的校园科技文化节、论文报告会、科技作品竞赛等,部分大型活动还可以面向社会,邀请一些相关企业参与;同时还要组织一些有专业分类、专题倾向、针对特定群体的中小型活动,如专业前沿知识讲座等。
(原载于《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科技文化与当代中国和谐社会建构”[项目编号:05bzx026]的研究成果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