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谈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性的特殊意蕴
张志伟 杨 波
一
说哲学不能等同于实证科学,是因为哲学有其不同于实证科学的基本属性。我们可以说哲学是一种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民族性、抽象性、思辨性等特性。哲学具有这种种特性,是因为哲学不像实证科学那样运用经验技术手段去揭示对象的客观必然性。尽管哲学曾经努力试图这样做到这一点,并且常常为此洋洋得意,将哲学看做是“知识之总汇”、“科学之科学”就是明证。但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使这种努力归于失败。因为作为哲学所得到的答案都不是惟一的。是大卫·休谟找到了这一失败的症结:我们犯了独断主义的错误。因为我们试图用有限的经验去推论无限以得到必然性的答案。关于这一点,中国战国时期的庄子早就看到了。他说,“吾生而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追无涯,殆矣。”可惜的是庄子得出了“齐是非”乃至“万物齐一”的悲观结论。大卫·休谟却不然,他认为,尽管我们不能获得必然性的知识,却可以获得或然性的知识。因为我们可以通过以往的经验对无限或未来建立一种信念,从而做出我们的预测。他的这一观点给伊曼努尔·康德以深刻启发。康德在此基础上为人类的认识能力划界:我们只能在有限的现象世界(经验范围)认识必然性,超出经验范围以外我们只能获得应然。经验范围内的必然性我们可以用经验技术手段来验证,在此条件下,对同一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能有一个,不能有多个。这告诉我们:在经验范围内,不能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而超出经验范围由于不能用经验技术手段来验证就会出现他所形容的“二律背反”的结果。因此超出经验范围以外没有必然,只能是应然。而应然则需我们用信仰来坚守。康德是伟大的,因为他从对应然的分析中找到了信仰,通过信仰又找到了人不同于动物的意志自由,从而确立了人在这个世界中的地位。从此,信仰不再是没有理论根基的浮萍,而是与应然相联系的一个特定范畴,人的尊严、崇高和伟大,一句话,人的价值也因此就具备了理性的基础。
信仰是信念的极致。人是不能没有信仰的。信仰是因为人认识和体验到人和世界的关系——世界对我的意义,我对世界的意义——才会产生的一种向往和追求。有信仰才会有世界观(信仰是人对世界意义理解的终极体现)。作为一个人,你可以信奉无神论,也可以信奉有神论;你可以信奉集体主义,也可以信奉个人主义;你还可以信奉金钱,甚至在审视了各种信仰以后你可以说你什么都不信。这都可以说你是有信仰的,因为经过这番思考后你已经是作为一个真正的人而存在。在某种意义上说,信仰是区分人和动物的一个标准。哲学是一种信仰,宗教也是一种信仰。可以说两者的区别仅仅在于前者是以理论化和系统化的形式出现的,后者是以偶像崇拜的方式出现的。
从哲学是一种理性的信仰来看,它具有抽象性,也即是从个别走向一般、从特殊走向普遍、从有限走向无限的思维过程。它为各种实证科学确立理论前提,为人们行为处事提供最基本的原则(方法论),为人如何生活提供一个最基本的理由。它具有质疑与批判性,这就是追根究底,不受现成观念的束缚。哲学批判是前提的拷问,对思想方法本身和作为根据与出发点的信念进行审察和考验,即“形而上”的批判。哲学的这种批判性有利于打破人类已有的知识界限,去探讨更广阔的、更深层的、更可信的理由。它具有反思性,就是它不仅思考对象,而且思考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审视人自身,以图不断地改变自身,超越现状,创造和实现人的价值。
二
既然哲学是一种信仰,也就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生活方式,因而也就是一种文化现象。生活在不同生活环境中的人们由于对生活的意义的理解不同也就会产生不同的信仰和哲学。在工业化以前,人们的生活相对封闭,处在各个不同区域的人们按照各自对生活意义的理解而生活,相安无事。如在中国,自先秦以来主要奉行的是“天人合一”的生活态度,更多的是指向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西方,自近代以来,更多的是依照“主客二分”的世界观行事。强调将自然界当做客体、对象加以探索、改造和征服。作为各种不同的信仰指导下的生活方式,不同的文化模式,它们之间没有是与非、对与错之分;也没有高与低、优与劣之别。各个不同区域的哲学都是对各个不同条件下人们的生活的观照、概括和总结。因为它们之间可以相安无事。“哲学无定论”、“哲学无对错”等观念和说法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应该是无可厚非的了。在这种条件下的哲学无对错,与一般情况下我们所说的文化无优劣大致是一致的。
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毕竟不是开天辟地以来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样,而是在人类以生产劳动为主要内容的实践的作用下世界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其中最大的变化当属人和世界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这种变化从近代以来表现得尤为突出。随着蒸汽机的改进,珍妮纺织机的出现,“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采用,整个整个的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能够料想到有这样的生产力潜伏在社会劳动里呢”?近代化也就意味着工业化,也就意味着全球化的开始。这种变化的结果一定是价值的冲突,文化模式的碰撞和融合。进入近代以后,西方列强也就是带着工业化的成果——坚船利炮,也带着它们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来到了中国,它们需要中国的白银、丝绸,需要中国的矿藏资源,也需要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当两种不同的文明在生产力水平或经济实力不对称的情况下发生冲突的时候,实力强盛的一方不仅要在经济上剥削、掠夺,政治上统治和奴役实力弱小的一方,而且还要在精神和文化上压制和改变实力弱小的一方。此时的中国人如果还是恪守“天人合一”的价值取向,不仅不能过他们所向往的田园诗般的和谐生活,反而要遭遇到各国列强的侵略、掠夺而倍受屈辱,甚至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境地。此时此地的中国人在不同哲学世界观、不同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的选择上就有一个是非对错和好坏善恶的问题了。在此时此刻,中国人民选择怎样的哲学世界观和生活方式问题也已经不是一个形而上的问题,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实际问题了。
三
说到这里,有人会指出我们这里似乎有偷换概念之嫌。因为这里实际上是两个问题。其一是哲学因其具有形而上的特性,不能给人们提供必然性而只能提供主观意志参与其中的应然选择,因此,哲学不是科学,至少不是实证科学。其二是当处在具体条件下(经验范围内)的人,当他面对多种哲学世界观或生活方式的抉择,选择其中一个就能生存和发展,选择另外的哲学世界观或生活方式就会遭受灭顶之灾的时候,选择哪一种哲学世界观就是一个严肃的问题。前者是一个哲学是什么的问题,后者是一个非常实际的经验问题。其实,这两个问题是可以统一的。关键在于对前一个问题的说明。首先,哲学对应然的向往和信仰,或多或少地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之上的。尽管罗素曾用“火鸡的信念”来调侃休谟,认为信念不一定会引导人们走向成功。如果信念或信仰是建立在丰富的实证经验的基础之上的话,尽管还是一种或然性,但其可信的概率是极大的。如当我们每天看见太阳从东方升起,因为我们是用有限的经验去推论无限,你不能说“太阳明天一定会从东方升起”,而只能说“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太阳明天极有可能会从东方升起”。在现代化生产中对大批量的产品进行检验时,我们同样不可能对每一个产品进行检验,而只能进行抽样检验。抽样检验就是建立在大量的经验实证的基础上所具备的信心使然。因此不能简单地用或然性来否定在现实性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信念或信仰。对或然性以及信念和信仰所做出结论做出不同于实证结论的判断,目的在于防止独断论,而不在于束缚人们的手脚。当然,这里所说的由信念或信仰推测出来的结论最好用“合理性”来表达,因为,它毕竟不同于实证检验。其次,基于应然所做出的推演并不一定推不出善(具有价值)的结果来。如:燕子吃害虫(事实)——人类信仰消除害虫(主体需要)——燕子吃害虫符合人类需要(事实与主体需要关系)——燕子是具有正价值的善鸟(善或价值)。因此,当“是、事实、事实如何与主体需要欲望目的发生关系时,它们之间相符与否是可以推演出价值的结论来的”。据此我们也能够推演出选择哪一种符合我们需要的哲学世界观来。
四(www.xing528.com)
就马克思主义哲学而言,当我们说到它具有科学性时,不应该是从实证科学的层面来立论的,而是应该从合理性和价值真理的视角来阐发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批判地继承前人和他们同时代人的思维传统和理论成果的基础上,站在他们所处的特殊时代的高度上,独辟蹊径,用不同于常人的视角观察和分析社会。我们以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独特性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它继承了自笛卡儿和康德以来的主客二分的思维传统,但以实践作为基础,从而使人现实地成为主体,而不再是纯粹的精神主体。
第二,它通过观察和分析人类社会历史尤其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和趋势,创立了以实践为基础的唯物史观。它断定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这一过程遵循的是由低向高的发展轨迹。其根本缘由在于作为社会活动主体的人在历史提供的现实条件下,在不断地改进工具、改造客体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改造和超越着自身。其实证方面的证明表现在人类社会大致走过了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蒸汽机时代、电气时代和电子时代。
第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站在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价值立场上分析批判现实的。它看到了尽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摧毁了前资本主义的世袭等级等不平等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模式,使得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巨大改变、人与人的关系也有了重要改变,但同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也带来了新的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马克思为自己提出的任务就是要揭示这种新的不平等的根源。结果他发现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即剩余价值,并根据剩余价值学说的理论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以及由此产生的两大对立阶级的对抗。马克思将自己及其学说放在两大对立阶级中的无产阶级立场上,并公开宣布“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的,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思想的闪电一旦真正射入这块没有触动过的人民园地,德国人就会解放为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这一独特性本身就说明了它是在对现实批判的基础上对未来的一种向往和追求。只是这种批判不是空洞的或纯粹道德义愤层面上的而具有强烈的现实感,这种对未来理想的追求也是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的。因此,我们说它具有现实合理性,是值得我们去追求的。
五
当我们在今天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和中国化等问题时同样要注意要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实证科学加以区别。
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的内涵应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一是这种哲学把握了时代的脉搏,二是这种哲学高屋建瓴地概括了时代的主旋律,三是这种哲学对未来应然把握的现实根据总体的合理性。
这种哲学从形式上来说就是一句话:精炼性和抽象性。
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看做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的精华,要求我们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条化。实际上教条化的实质就是把这种哲学的理论和分析与现实一一对应,也就是将其实证化。在历史上我们看到过这种做法及其所带来的危害——第二国际的理论家们是这样做的,斯大林模式的设计制造者的所作所为以及他们的失败也是因为这样。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的真正内涵不在于我们今天能从其理论表述中找到现实的影踪,而是通过运用其在实践基础上的批判的方法,根据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信仰理念来反思现存,揭示现实,从而不断超越现实。
同样在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中,我们只能根据现实,而不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叙述来推进中国的现代化事业。道理很简单: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知性的实证科学,不能照搬照抄。从中国人民在选择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指导思想的那一天起,先进的共产党人就先是朦胧以后是逐渐清醒地认识到:选择这种思想不是因为它的理论叙述与中国的客观实际完全一致,而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和它提供的对未来人类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信仰的伦理意蕴。今天,我们应该更深刻地认识到:掌握好这种方法,深刻理解这种信仰的实质,脚踏实地地艰苦实践,我们才能创造美好的明天。
(原载于《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