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科学发展观与科学社会主义思想

科学发展观与科学社会主义思想

时间:2024-02-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当代中国,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才能使社会主义在科学的轨道上前进,开辟更加美好的未来。科学发展观强调推进社会主义要根据中国实际,不是指过去的实际,而是新的实际。

科学发展观与科学社会主义思想

科学发展观与科学社会主义

邱观建 周新群

科学发展观之所以能够承担进一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是因为它按照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要求,切实把社会主义当做科学来对待,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在当代中国,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才能使社会主义在科学的轨道上前进,开辟更加美好的未来。

一、科学发展观把促进发展作为第一要义,明确了发展的时代意义,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方位论

用“初级阶段”为社会主义定位,将发展生产力作为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作出中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新中国成立后,在受帝国主义严密封锁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实行计划经济,是必要的。但在历史定位上也打过“摆子”,既患过“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急躁病,也患过“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战争后遗症,最后酿成“文化大革命”的狂热病,使社会主义建设遭受严重挫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的中心任务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将社会主义事业拨上了科学发展的轨道。中国是绕过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建立起社会主义的。资本主义制度可以逾越,但不能逾越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总量”成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一项根本任务。我国生产力欠发达,只能算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真正要走社会主义道路并走成功,就必须把经济发展作为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的中心工作。发展是硬道理,硬就硬在这里。科学发展观坚持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把发展置于社会主义事业第一要义的位置,要求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兴国之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为社会主义事业打下厚实的生产力基础。

用“中国特色”为社会主义定位,探索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大胆突破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设想,成功地实现了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结合,将资本主义的罪恶从市场经济中剥离出来,注入社会主义的公平因素,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的市场经济体制,使社会主义在中国生机勃发,这绝不是什么偶然现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根据中国自己的实际,对社会主义的发展问题作出新的解答,不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背离,而是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用“时代特征”为社会主义定位,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谱写发展新篇章。科学发展观强调推进社会主义要根据中国实际,不是指过去的实际,而是新的实际。以胡锦涛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于新的历史起点,在把握历史方位时融入新的时代因素,全面揭示了新世纪我国发展呈现的系列阶段性特征。这些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体现。特别是在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下,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构成了一幅社会急剧变革的历史画卷。马克思曾经预言,资本主义掠夺本性导致的全球扩张,为以斗争为形式的社会主义运动在全球的发展提供了土壤。可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的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全球化新现象,越来越成为当今时代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中国以和平乃至合作的方式与资本主义国家展开竞争,谋求发展,这是倡导与资本主义作坚决斗争的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没有料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所面临的诸多矛盾也是他们不可能料到的。我们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现在的事情只能按现在的情况办,既不能墨守成规,也不能超前透支。坚持用科学发展观这把金钥匙打开规律之锁,在解开国内发展难题的同时,以开放兼容的襟怀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国际化之中,充分利用和平发展的外部环境,借鉴资本主义发展生产力的有益经验,发展壮大社会主义,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有了这种遵循规律、海纳百川、从善如流的胸襟,就能开辟“资本主义的优势我们有,资本主义没有的优势我们也有”的社会主义事业大境界。

二、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放在核心地位,明确了发展的根本目的,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主体论

以人的基本生存为本,把改善民生作为社会建设的重点。天下大事,民生为首。科学发展观将改善民生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和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针,强调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投入,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做到学有所教;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扩大就业规模,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做到劳有所得;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做到老有所养;健全廉租住房制度,加快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做到住有所居;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做到病有所医。“五有”涵盖了民生的方方面面,构成了系统的“民生工程”。(www.xing528.com)

以人的合法权益为本,把人民民主作为社会主义的生命。科学发展观本着社会主义人本观,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保障各种生存权利的基础上,强调更好地保障基本政治和文化权益,突出强调权力公平。不仅从行政管理层面要求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建立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努力实现教育、就业、经营、分配等社会公平目标,更从政治法律层面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作为始终不渝的追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尊重和保障人权,依法保证全体社会成员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把提升民智作为社会发展的基础。科学发展观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目的,把提高人的素质置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地位,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中,不仅要求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还要求人民享有更加充分的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提出“大力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形成终身教育体系,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的目标任务。其中,着重强调人才在生产力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和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导向作用,把“以人才为本”作为“以人为本”的重要内容,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和党管人才原则,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创造人人皆可成才的条件和环境,建立激励人人都想成才的工作机制,使人才成为第一生产力的最活跃载体,成为推进事业发展进步的强大驱动力,成为人民群众竞相效仿的榜样,真正形成人尽其才、人才辈出的生动局面。

三、科学发展观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明确了发展的总体格局,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方法论

坚持系统整体的观点,总体布局全面发展。在马克思恩格斯眼里,人类社会是由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等若干小系统构成的大系统。其中,经济在社会发展中具有决定作用,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物质生产是基础和中心,但不是唯一和全部。没有物质基础不能解决问题,但是只有物质基础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过去,强调抓阶级斗争而忽视经济是片面的,实践已经证明是错误的;今天,如果只抓经济而不抓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以及执政党建设也是片面的,实践也会证明是错误的。只改革经济体制,不改革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经济发展就难以持续。科学发展观在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的同时,强调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党的建设要一体发展、系统推进,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坚持这个布局,对于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稳定程度和整体功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坚持普遍联系的观点,统筹兼顾协调发展。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普遍联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原理。正是由于事物与事物之间、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才引起事物的运动和变化,使发展得以产生和延续。事物的联系性决定了经济内部以及经济与社会的联系性。马克思全面生产理论深刻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诸要素之间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的关系。它们相互协调,则互为动力、相辅相成、合力共赢;相互失调,则互为阻力、相克相伤、恶性循环。这一规律不仅适用于一个国家内部,还适用于国家与国家之间。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产业分工、资源配置均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国家之间结成了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的关系,既展开相互竞争,又必须相互合作。一个经济体出问题,就可能产生联动效应,引发区域性乃至全球性经济危机。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正因如此,科学发展观站在全局高度,要求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好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关系,促进国家现代化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实现国家的和谐发展。在统筹好国内大局的同时,要统筹好国际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与各国共同分享发展机遇,共同应对各种挑战,实现世界的和平发展。

坚持永恒发展的观点,着眼长远持续发展。世界上没有绝对静止的事物,不断运动、永恒发展使物质世界能够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不断提升;使人类历史能够由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封建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取代资本主义社会,不断进步。旧事物的死亡和新事物的产生,构成了发展的“二重奏”。科学发展观撇弃功利主义色彩,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放在一个大历史跨度进行谋划,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开拓社会主义永恒发展的坦途。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要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经过几十亿年漫长的过程才形成的自然系统,在人这个高级或曰超级动物面前却是脆弱的,毁之只需一旦。不能认为人是自然的主人,就可以随心所欲、为所欲为。决不可以污染和破坏环境为代价求得一时发展,而破坏地球这个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如果不加珍惜,毫无节制地过量开采,就会快速枯竭,使发展缺乏后续力。决不可干那种竭泽而渔、抢子孙饭、断子孙粮的事情。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要建设和谐社会。人民群众的支持是发展持续的内在动力,决不可以牺牲群众利益为代价谋求个人政绩。要把改革、发展与稳定高度统一起来,以赢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要多干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情。马克思认为,整个世界就是“过程的集合体”。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形成经济和社会发展系统的良性循环需要经过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的时间,而一个短期行为则能轻而易举地将其破坏。决不可在发展上操之过急,脚不踏在实地上,速度越快,摔得越惨。打好事业的根基,将步子一步一步迈实,假以时日,必定会出现可持续发展的大好局面。

(原载于《理论前沿》2008年第11期,被《人大复印资料·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008年第9期全文转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