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现状与思考

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现状与思考

时间:2024-02-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对我国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思考刘智运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相对于西方国家高等教育而言,是一种“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加速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也是我们要完成的重大历史任务。所以,我们认为,高等教育现代化也是一个目标和过程的统一体。

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现状与思考

对我国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思考

刘智运

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相对于西方国家高等教育而言,是一种“后发外生型”现代化。说它是“后发”的,是说“近代”意义的高等教育在中国出现得较晚;说它是“外生”的,主要是指它不是由中国古代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逻辑渐进演化而来,而主要是在外部力量刺激下,通过移植其他国家,特别是西方国家的高等教育思想和制度而建立起来的。这种“后发外生型”的现代化,面临着一个“古今中外”问题。所谓“古今”问题,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传统同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关系问题;所谓“中外”问题,就是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与外国高等教育的关系问题。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完成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加速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也是我们要完成的重大历史任务。

一、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内涵和基本特征

目前,现代化已成为一个多学科研究的对象,不同学科的学者对“现代化”往往有不同的理解,分别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强调现代化的某种含义,这对于我们从总体上把握现代化的实质是有帮助的。概括起来,当前人们对现代化的认识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现代化是工业化的过程;现代化就是西化过程;现代化就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过程;现代化就是科学技术在生产过程中得到广泛运用,以及由此导致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结构的根本性变革过程;等等。这几种观点各自从不同的侧面突出了世界现代化运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并且把现代化理解为一个过程,即从传统到现代化的转变过程。

什么是高等教育现代化?它的实质含义是什么?中外学者曾对高等教育现代化进行过很多研究,但一般是对高等教育现代化的特征进行描述,没有明确提出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实质含义。谈起高等教育现代化,人们往往把它与西方国家现代高等教育的特征联系起来,如高等教育大众化(或普及化)了,教育民主化了,多样化了,科技教育是主要的教育内容,高等教育手段或教育技术非常发达等等。我们认为,不能把现代高等教育,尤其是西方国家的现代高等教育的特征同高等教育现代化混为一谈,把它作为衡量其他国家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唯一标准,也不能割裂历史传统来认识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实质。某些西方学者所鼓吹的教育“从属理论”之所以是错误的,就在于他们是从现代西方高等教育特征来立论的。因此,把握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实质,应站在哲学的高度,从人类对高等教育的共同追求的角度来把握。所以,我们认为,高等教育现代化也是一个目标和过程的统一体。作为目标,现代化的高等教育实质上是促进人的价值实现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教育;作为过程,它是以各国文化传统和教育传统为基础的,向这一远大目标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科学技术教育先进的教学手段的采用,各种教育形式的拓展等都是为实现最终目标服务的。各国有不同的文化传统和教育传统,高等教育现代化在具体路径上并不是完全相同的,不能把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与西方国家现代高等教育的某些特征的一致性(如追求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开展科技教育、力争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等)看作是在走西方高等教育现代化道路。要实现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必须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的高等教育体系,它的基本特征是:

民族性。中国的近代高等教育是从西方移植而来的,必须扎根在中国的土壤上,使之具有中国自身的特色,它要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高等教育的借鉴和移植,要高度重视文化的民族性和教育传统,即要认识到高等教育的文化适应性问题。大学实质上是一个文化组织,应该体现民族性。

时代性。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是一个过程,必须与时俱进,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比如,现在不少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已进入了大众化或普及化阶段,人们接受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正作为一项基本权利而得到保证。高等教育机会均等就成为“顺理成章”之事。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到大众化阶段,入学率已达到23%以上了。这也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需要。

人本性。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人既是发展的主体,也是发展的目的。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为师生员工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各展才华,各具特色。在教育中,坚持以学生为本;在办学中,坚持以教师为本。大力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完善人才的激励制度、竞争机制和保障机制。用先进的机制激励人,用兴旺的事业鼓舞人,用和谐环境汇聚人,用充足的资源保障人。努力通过人才支撑实现高等教育的现代化。

国际性。今日之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国际之间交流频繁,相互学习借鉴,促进发展,共同提高现代化水平。应具备一批高水平大学能与世界一流大学平等对话,进行学术交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胸怀开阔、改革创新、宏才大略之人才。

二、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指标体系

基于以上的理性认识,笔者认为,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指标体系应该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

高等教育规模指标:毛入学率达到普及化水平或处于大众化向普及化过渡阶段。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提供高等教育机会的综合水平的反映。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是指高校在校生总数与相应年龄段(18~22岁)人口的比例。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是目前世界公认的指标,根据这一指标,毛入学率5%以下为高等教育精英阶段,15%~50%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50%以上为高等教育普及阶段。目前国际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50%的有加拿大、美国、芬兰、韩国和新西兰等国家。

高等教育质量指标:拥有一批具有一流的高水平的大学,拥有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学科、专业,产生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学术研究成果和技术发明成果,拥有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教师,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国际影响的高水平人才。据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最新的世界大学学术排名,我国国内名校如北大、清华、上海交大、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均未进入全球100位属于“世界一流大学”之列,只在201~302名之间,差距较大。

高等教育结构指标:高校类型齐全,功能各异,区域布局合理,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形成良性互动,学科、专业结构合理,人才培养满足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需求,具有专科以上学历的大学生占就业人数的比例达到或超过国际平均水平。

高等教育投入指标:形成多元化经济投入体系,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要符合“三个增长”,根据中国国情,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要占GDP比例的4%。

高等教育观念指标:具有国际上公认的原创性教育理念、先进的管理理念,拥有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大学校长和教育家。这项指标极为重要。(www.xing528.com)

高等教育现代化是一个过程,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与提升。可以从以上五项指标来评价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水平。

三、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必须强化三个意识

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国家必然是一个高等教育水平高、质量高的高等教育强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过程也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过程。所谓高等教育强国,是指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规模、质量都处于世界前列,具有良性的结构,对国家的各项事业起着重大的作用,拥有一批世界一流的高水平大学和学科专业,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国际影响高水平人才。高等教育强国必须具有世界公认性,其标准必须具有普遍性。这是高等教育强国的一般的质的规定性。在21世纪,我们要尽快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一批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著名学府,这是我国高等教育21世纪的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为此,必须强化三个意识。

1.强化“质量意识”

“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人们关注的焦点是高等教育的质量。因为高等教育发展,在规模与数量基本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和国家的要求的前提下,矛盾的焦点就转到提高质量和提升水平上了。人们要求上好大学,要接受高质量的高等教育,要提高人的发展水平,要满足人的多样化的要求。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前提是办学模式的多样化,相应地高等教育的质量也应多样化。不能用精英高等教育的单一标准去衡量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多样化的质量。在高等教育质量观上要有深刻的变化。核心是要确立多样化的质量观。质量多样化,不是随意化,不是不求质量,更不是不求高质量。精英高等教育要保证质量,大众化高等教育也同样要保证质量。通过设置若干质量阈限的方式,以确保质量底线。

提高质量是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普遍关注的问题。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既是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的共同任务,也是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普遍关注的问题。以英国高等教育发展为例。英国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是历史悠久的著名大学,培养精英人才,也形成了英国高等教育的固定模式,高等教育发展较慢。19世纪20年代,随着工业技术革命的发展,英国开展了“新大学运动”,加速发展高等教育,兴办了一批具有世俗性质的伦敦大学、曼彻斯特欧文学院利物浦学院等地方大学,它一方面保留了大学的学术性传统,另一方面通过高等教育大众化,扩大年轻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在此期间,特别重视各类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成立了高等教育质量保证局,简称QAA,评价各类高等教育,促进高等教育的质量的提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的高等教育发展大致经历大学体制调整建立新制大学时期、大众化与多样化时期和控制数量发展时期,特别关注高等教育的质量与水平。美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为了努力满足社会和公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高等教育发展侧重于数量的增长,而对质量要求显得不够,从而导致一方面是规模的不断扩张,另一方面是质量的日趋滑坡,招致了美国朝野上下一致的强烈不满和批评,引发一场非常集中、深入和持久的大反思大批判,促成联邦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保证高等教育健康发展。从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发展轨迹来看,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一直是一条主旋律。

提升高等教育整体质量是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础。高等教育强国是高等教育普及度很高的国家,必然有很高的办学质量。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曾经说过,美国真正的实力并不在于造了多少汽车和飞机,而在于她是一个大学林立的国家,具有四千多所高等院校和上百所世界知名的研究型大学。由此可见,提升高等教育整体质量是何等重要。高等教育的整体质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要高,一般入学率在50%以上。二是有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高水平大学作为国家教育体系的支撑力量,能影响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三是高等教育培养了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有世界顶尖级科技领军人物和世界知名的科学家、教育家、政治家和文化大师,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很大的贡献。高等教育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的创新源、成果库和人才库,为高等教育强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强化“改革意识”

世界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经济、社会在不断进步,高等教育要适应和促进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改革。对高等教育来说,改革是永恒的,不改革就会停滞,甚至倒退。恩格斯1890年就说过,所谓社会主义,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制度。改革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也应当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直接动力。当然改革的内容,各个时期会有所侧重、有所不同,不改革则是没有出路的。从我们工作实践中感到,改革是很难的,有来自各方面的困难和阻力,每前进一步都必须付出很大的努力。

综观世界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的发展,21世纪是一个更加注重改革的世纪。只有改革才能进步,才能创新。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提出了21世纪的改革任务。尽管各国改革的目标不同,内容不同,但是都面临着改革的任务,都在极力推进改革。缺乏改革意识的国家在21世纪是很难有所作为的。所谓改革是要改掉那些与世界和我国科学技术、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东西,使之适应起来。同时,也要保留和发扬我国近一个世纪以来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好传统、好思想,要学习和借鉴世界上成熟的、符合我国实际的好经验、好思想和好做法,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创新。要强化整个高等教育的创新意识,走出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路子来。要看到世界上高等教育传统模式也是多样的,如果世界上都是一个大一统的模式,高等教育也就走入了死胡同。办出特色,形成中国特色,走出中国自己的路子,这是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任务。

对学生来说,我们强调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没有个性也就没有创造性。对学校来说我们要求各个学校要办出自己的特色。统一的模式,很难使中国的高等教育繁荣起来。对我国高等教育来说,要通过改革使我国高等教育形成自己的特色,走出自己独到的路子。

3.强化“国际意识”

在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要更加面向世界,立于世界教育强国之林,对于一个拥有13亿人口、具有古老优秀文明的泱泱大国来说,不是要不要、应不应该的问题,而是一个必须实现的问题。

在21世纪,我们要尽快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一批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著名学府。这是开创我国高等教育新世纪的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是一项具有标志性的任务。只有这样才能带动全国高等教育进入世界教育强国的行列,才能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在21世纪,我们要培养一批在国际科学技术教育舞台上具有竞争能力,在世界科学技术教育发展前沿工作的科学家、教授、专家、企业家,这样我们才能有一批学科进入世界先进水平的行列。我们还要培养一批能在各类国际组织、国际舞台上充分发挥作用的政治家、活动家。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现实情况与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甚至有很多较难克服的困难。但是中国在未来的世界要想更加有所作为,就必须使我国的经济发展起来,国防强大起来,教育强大起来。落后要被冷落,落后要挨打,这不仅为过去的历史所证明,也不断为新的历史事实所证明。中国高等教育在近一个世纪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许多优良的传统,在解放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其发展非常迅速,具备自己的强项,如扎实的本科教育、优良的学风。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执行“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高举改革的旗帜,在思想观念、体制、结构、水平、质量、规模、效益上下功夫,强化我们“国际竞争”、“国际合作”的意识,站在世界的高度上,扩大我们的视野,发奋图强,在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一定会矗立于世界之林。

(原载于《中国高等教育》2010年第10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