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博会所倡导的“better city,better life,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必将成为世博会的精神遗产,并为中国在加速推进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所继承。本届上海世博会所坚持的经济、科技、文化、社区、城乡互动的全面可持续城市发展理念,以及各个参展国家与地区、企业、国际组织的主题馆与参展理念,更将全球化时代的城市最佳实践与愿景带入了中国并得到广泛传播。这些宝贵的“城市精神财富”,完全值得今后中国城市在规划、建设、开发过程中借鉴与学习。上海世博会落幕了,但我们城市优化发展的“智幕”却刚刚掀起。
上海世博会诉求的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城市与乡村和谐共生的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模式。它强调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有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城市经济的繁荣、城市科技的创新、城市社区的重塑、城市和乡村的互动。这种“多元融合与共生”的模式,在很多国家和地区的城市都有了成功的实践经验,并在本届上海世博会上得到了生动的再现。
一、城市经济繁荣与产业升级的新诉求
城市发展最重要的体现是城市经济的可持续繁荣。马克思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同样,城市的经济繁荣决定了城市的文化繁荣与街区活力。当今世界最为发达的城市,首先源自于城市经济的繁荣与发达,只有城市经济的繁荣,才能有稳定的就业支撑和可靠的发展动力。上海世博会所倡导的城市经济的繁荣,在德国、意大利、法国、美国等很多国家馆中都通过展示其经济发展的产业竞争力和新经济的成就得以体现。发达的城市经济成为支撑城市与国家竞争力的基础。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均GDP还相对较低,城市社会保障、城市医疗保障、城市就业还处于较低水平,很多社会问题的解决与居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还必须依赖经济的增长与经济的繁荣。经济繁荣在全球性金融危机之后,更加成为了各国政府国家治理的重要任务,从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日本等发达国家,到中国、墨西哥、越南、印度等发展中国家,都在致力于谋求经济的振兴,以促进国家与城市的繁荣。本届世博会在增进城市经济繁荣层面,体现了全新的视野。
城市经济增长模式已经向轻型化、绿色化、低碳化转变。世博会展览期间,更多国家在强化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城市经济结构“由重变轻”、“由黑变绿”、“由硬变软”基本成为了全世界的共识。发达国家已经通过产值轻型化与经济结构智能化,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全面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轻型化借助信息技术而实现了投入少、产出快、升级快、资源可反复使用和复制,从而实现了新兴产业逐步取代原材料投入多、能耗大、产出少、升级慢的传统产业。”[1]我国长期实行的重工业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模式,在经历了世博会的洗礼之后,应该逐渐实现一条“由重变轻”的发展之路。“由重变轻”不仅指淘汰重工业、减少重工业的规模性比重,还包含了在现有的重工业体系内,逐渐增加智能化、科技化、低碳化生产方式,在产业质量上变轻。要让原本重能耗、重人耗、重材耗、重污染的生产方式转变到依靠技术创新、产业革新、流程再造等方式驱动的低能耗、低材耗、零排放、轻污染的生产模式。从低端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的转变升级,便是实现将原有“重经济”进行“轻提升”的根本出路。
城市服务型经济的增长是促进城市就业的重要动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已经成为各国城市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共识。世博会所倡导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理念,其中发达的现代服务业是实现城市便利性、城市宜居性的必然选择。城市的重要功能是提供多元、便捷、高效的服务。无论是生产性服务业如研发服务、技术咨询服务、软件设计、物流服务、广告业等提升生产效率的服务行业,还是生活性服务业如餐饮、商贸、流通、医疗、教育、旅游、休闲、文化服务等,抑或是综合性服务业如法律咨询、广告、创意设计等,都是极大地提升经济、社会、文化、家居生活的重要产业。未来的城市应该给服务业的升级、优化提供更好的政策环境,要让传统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进行有效配置,最大限度地满足并促进城市就业需求、发展需求和效率需求。服务型经济的壮大,将极大地释放城市的潜力,也将为城市经济的繁荣做出最主要的贡献。
工业与服务业是城市产业的主要类型。一个能够持续发展并满足居民实现更美好生活的城市,在实行工业的轻型化改造之后,更要大力发展以旅游、教育、医疗、文化、贸易、信息、物流、休闲设施等现代服务型产业。将城市服务业的发展、繁荣作为工业转型之后最重要的经济基础,这才是真正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产业方向。
二、全球性城市低碳模式的新要求
城市是文明的聚集地与人口活动的主要场所。在全球气候变暖与环境恶化的时期,城市如何走低碳、绿色发展之路,是决定全球气候变暖最重要的“气源”。本届上海世博会各国展馆所诉求的城市发展理念都不约而同的聚焦在低碳城市、绿色城市的主题。而且这种全球性的主题诉求,必须成为未来城市建设、城市生活方式的核心命题。
城市建设模式的绿色理念。马德里的“竹屋和生态气候树”、德国不来梅市的“城市交通解决方案”、巴黎的“植物墙建筑”等绿色理念、宁波馆的竹屋、英国馆的“蒲公英”外壳、万科的“麦垛”等无一不在向世界传播城市建设的低碳之路。城市建筑过程与装修过程的碳排放问题已经引发了广泛的关注,以万科为代表的住宅发展商提出未来万科所有的房子都必须是工业化生产与精装修交付。这种建筑模式必定大大减少建筑过程与装修过程的碳排放,而一旦成为住宅建设的行业标准,强制规定大量使用节能砖、节能幕墙、节能电源,那么城市建设的低碳化必将大大提速。另外,城市公共交通的优化发展、新能源交通工具的普及、城市山、水、树林、草地等绿色环境的规划建设、城市节能产品的广泛利用,都必须成为一种“国家标准”,用低碳引领发展,低碳促进发展的模式,增强中国城市绿色化、节能化、集约化、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城市生活方式的低碳需求。城市低碳之路,不仅在于建筑、交通、环境等领域的绿色化,更需要引领城市生活方式的“低碳化、绿色化”。低碳生活方式的倡导与践行,将大大改变城市高密度区域人口的“碳排放”地图。城市因为其高密度、大规模的人口而产生了巨大的日常生活型碳消耗与碳排放。“近年来,对低碳生活方式的提倡日益成为一种世界潮流,提倡生态和环保的建筑、绿色能源的交通,以及使用绿色产品,等等。如果我们通过技术进步和生活方式改变,把人均环境影响的因子降下来,我们也完全可以实现生活水平提高和环境影响减少的双赢。”[2]世博会所倡导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存的理念,要求城市人在日常生活中减少碳消耗与碳排放。因此,提倡上班族尽量多乘用公共交通工具上下班,提倡写字楼更多的循环用纸、随时关灯、节约用水、节约使用空调;提倡发展以素食为主的饮食方式将是城市低碳生活的重要方向。德国研究证实素食减少大量碳足迹。德国消费者权益保护团体委托生态经济研究协会(Institute for Ecological Economy Research)带领的研究比较肉类与非肉品消费温室气体(greenhouse gas)的排放量,研究发现食肉者一年的碳排相当于开中型车4758公里,相较之下,素食饮食可减少这些碳排量的一半;此外,无动物成分的素食只产生低于1/7的温室气体,表示省下86%的碳排量,而估算有机素食生活将省下94%,此研究将动物造成的甲烷(methane)、饲料和肥料制造这类因素一起估算而推断出:首要的是牛肉与牛奶的产品消费必须彻底停止。联合国跨政府气候变迁小组(IPCC,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主席帕卓里博士(Dr.Rajendra K. Pachauri)2007年出版的首份风险预测报告,进一步强调,素食在减少温室气体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因此,他强力唤醒大众全球暖化的危机,提倡素食能有效解决气候的变迁。
科技引领的低碳城市之路。低碳城市的建设,首先需要智慧城市的发展理念。智慧城市就是以科技发明、技术创新、科技应用与普及化为导向的城市建设与城市管理、城市生活体系。科技是改变城市碳地图的重要手段,世博会日本馆的“心之和、技之和”、德国馆的“创新工厂”与“材料之园”无不呈现了科技发达国家正在利用科技创新来获取可持续的绿色发展之路。作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计算机系统与集成咨询服务高级赞助商,世界科技巨头IBM以“智慧城市”为核心理念,提供了用户体验设计、信息化的咨询服务以及先进的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从而使世博会整体得到智能、高效、可靠地运行。IBM正在全球推广的智慧城市计划,从城市交通、食品安全、医疗卫生、制造业、水资源管理、电力管理和公共事业等层面通过智能化、物联网技术大大提升城市能源利用效率与效果,从而在源头上减少碳排放。未来的城市必须依靠科技创新的力量,来全面运营与管理一个城市的生产与生活系统,从而能够极大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损耗与碳排放。这就要求城市政府要全面审视管理系统,全面升级智能化系统,从而利用科技推动城市绿色化、低碳化、可持续运营与发展。
因此,要实现整个国家的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必须通过理念革新、技术创新、观念更新,来获取从建设模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全面绿色化、低碳化,这样才能维护一个环保、干净、循环的人类生态系统,实现人与自然、社会可持续的发展。
三、城市社区复兴的新期待
社区是城市空间的构成基础,社区也是当代中国城市治理的最基层单元。城市生活的主体空间,都是由一个个有机联合的社区组成。所以世博会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隐含的重要命题,则是社区复兴。社区复兴重点在于让城市不同的空间社区能够形成满足居民工作、休闲、生活、消费、文化、医疗、教育、居住等服务需求的“回应空间”。在一个复兴的社区,人们能够享受便捷、高效、优质的各项公共服务,更能够从社区的资源当中获取社会公共生活的参与、团结与关怀。同时还能够在社区中获得私人生活的充分发展。这就要求未来的城市社区发展在活力、动力、凝聚力层面强化资源配置,推动城市社区的全面复兴,以实现“以人为本,让生活更美好”的发展理念。
城市社区的活力重塑。城市社区是市民居住与生活的主体空间场域,社区是否具备足够的活力,是衡量一个社区是否具有归属感、凝聚力的重要标志。社区活力主要由社区组织提供支持,具体表现为社区是否拥有足够的公共空间与公共生活,社区是否能够及时回应居民的各种需求,社区能否为区域内的居民提供足够的文化生活、娱乐、休闲设施。这就要求城市社区从硬件上要有足够的公共设施规划与公共空间的建设,并且还需要有人性化的创意设计、服务形态。一个有活力的社区,一定是一个包容性强、设施便利、服务高效、文化多元、充满休闲生活气息与公共参与张力的社区。城市社区活力的重塑,还需要培育多元文化共存、共荣的文化生态,保障各种文化都能够有自己的物理空间与社会空间,让人们获取精神、心理的自由和解放,这样的城市社区才是真正具有活力的社区。本届世博会非洲国家喀麦隆国家馆的主题“城市社区的重塑”以一棵大树下的生活丰富性、多元性,来诠释城市社区的活力与和谐关系。这种把人作为社区主角的社区规划与建设,便体现了是社区活力塑造的根本原则。(www.xing528.com)
社区发展动力结构的重塑。城市社区的活力与繁荣,需要有良好的社区可持续发展机制与社区结构。在目前中国的社区治理结构中,纵向、横向的对接机制依然落后。除了商业社区、商务社区因为单一性功能而较易治理之外,大量居住型城市社区,还存在着资源动员不足的情况。首先是社区自治模式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社区物业公司、社区工作站、业主委员会、社区驻地的企业机构、政府组织、其他机构还未形成良好的合作模式。党委领导下的社区居委会在帮助社区发展层面的动员能力,因为其财力资源与社会组织资源的缺乏,还未能形成对于社区事务的全面治理。其次是社区事务的自治能力,无论从制度上,还是意识上,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最后,社区发展动力的人力资源配置上,因为社区自治组织的不够充分发展,以及政府对于社区工作者的财务支持不足,因而导致社区工作者缺乏,导致社区发展的人力资源配置不足,大大影响了社区治理的动力结构。未来城市社区发展的动力机制,必须从组织形态、人力资源保障、财政资源等层面继续向社区下沉,要让城市社区真正变成一个“自下而上”的创造活力与“自上而下”的政府制度型支持相结合的具有“自生自发动力”的发展型社区。
社区凝聚力与归属感的建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核心在于工作、居住或旅游于城市的人能够从内心感受到关爱,并且在这种关爱的基础上体会尊重、平等、公平、正义的公民感受。城市的归属感必然建立在对社区的归属感基础之上,因而社区社会关系的建构必须围绕“以人为本”、“以市民为本”的理念。城市社区建设过程中,要以服务市民为核心的社会政策改善为切入点,提倡公平、正义、理性,在制定社会政策、落实社会政策过程中,要广泛听取居民意见,尊重居民意愿,充分沟通,并在行动方式上强化对于弱者的照顾。一个弱者受到尊重和保护的社区,一定是一个具有包容性与爱心的社区,在社区社会关系的网络中,培育出一种集体的、共同的文化素养,提倡文明生活方式,要让每一个居民都学会节约、维护环境、关爱他人、帮助弱者、关心公共利益、关心社区邻里等。这样的社区建设,将在社会关系与人文关怀层面塑造出一种真正的温暖的品格,让人获取“由内而外”的满足和幸福感,从而形成强大的社区凝聚力与归属感。
城市社区的重塑,需要的是重塑社区发展的形态、社区发展的机制与社区社会关系结构。目的是要让城市基本功能单元的社区,成为让人宜居、宜业、宜学、宜养、宜游的“五宜”[3]社区。这样才能让社区的居民以及外来者感到舒适、愉快,从而达到“社区,让生活更美好”的氛围。
四、城乡一体化增强城市新潜力
中国城乡二元的结构导致了大量的城乡社会问题。二元分割带来的农民工城市化困境以及农村生产率的降低,给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重的挑战。因此,中国城市化进程更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必须依靠加快城乡一体化战略的实施。城乡一体化是“指城乡之间通过资源、技术、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相互协作,优势互补,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实现城乡资源优化配置及城乡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4]其涵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城乡空间融合,即城乡两个地域实体融合成一个“区域综合体”;二是功能结构互补,一体化不等于中心外围经济的消失,仅意味着二者相互依赖;三是城乡基础设施的共享;四是城乡人口资金技术信息等要素流动高度通畅;五是城乡生态环境协调,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共同提高。城乡一体化是城市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的高级形式。未来中国的城市化必须同步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通过城乡一体化来确保城市现代化所需要的广阔的资源腹地、要素腹地、人口腹地。
城乡一体化对于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的促进作用体现在三个主要方面。第一,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效实施,通过城乡统筹,逐步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可以增进乡村地区的发展动力,有利于改善农村的投资结构、产业结构与人口结构,真正为农村地区的生态化、现代化、产业化发展提供坚实基础。第二,城乡一体化的稳步推进,使城乡双向流动机制得以稳步推进,这样可以大大优化城乡人力资源结构,既能改善农村居住人口的结构,也能为城市化优化发展提供更多更合适的人力资源。城乡一体化的空间融合,也能大大改善城市高密度人口结构,让城市具有更合理的空间腹地和产业腹地。第三,城乡一体化的实施,实现农村基础设施的更新、改造与升级以及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能够创造巨大的农村消费市场,为城市现代服务业、商贸流通业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农村人均GDP每上升1千元人民币,将释放出城市3%的GDP增长能力。因此,城乡一体化带动农村经济增长和刺激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城乡一体化的有效实施,能够从根本上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真正让城市、乡村整合发展,和谐发展,优化互补性发展,让城乡资源都能合理配置,从而保障了公共服务能够让所有人受益。这对于改善人们的生活,优化空间布局、产业布局、人口布局都有重大的促进作用。
城乡一体化战略是我国城市化顺利实施和推进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大城市化所带来的“城市病”越来越制约了城市生活质量的提升。交通问题和住房问题让城市生活越来越不美好,要改善这种面貌,根本上需要调整城乡结构,要让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城镇、乡村能够实现梯度化、均衡化的发展格局。城乡一体化的关键在于让更多的近郊地区、远郊农村能够具有相对独立、相对完善、相对发达的就业机会、居住品质、公共服务资源,只有真正实现了城乡一体化的高级形态,即将整个社会建设成为没有城乡二元的经济结构、没有城乡二元的制度模式、没有城乡的二元文化环境、没有城乡的二元生活方式。这样的城乡一体化,将真正释放出全国各地的巨大潜力,让每一个人都幸福的栖居、幸福的工作与生活。
结语:
城市经济的繁荣、城市低碳发展模式的确立、城市社区的重塑、城市多元文化的共生以及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宗旨是为了促进城市发展理念升级,行为重塑,空间重组,文化繁荣,社会结构优化。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主题的潜台词:只有把城市建设得更美好,才有更美好的居住、工作、交往、休闲环境,也才能有更美好的生活;只有把城市建设得更加美好,才会使人们更加向往城市、留恋城市、热爱城市、选择城市。只有建设一个好的城市,才能实现亚里士多德所提出的,“人们为了生活得更好,而居住于城市”的城市梦想。并且只有建设一个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的城市环境,才能实现海德格尔的“人诗意地栖居”的生活梦想。
【此文已发表在《上海城市管理》2010年第6期】
【注释】
[1]姜春明,佟家栋.世界经济概论.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316
[2]桑玉成.经济奇迹的解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67
[3]胡小武.论从“五有”到“五宜”的城市发展理念创新[J].南京社会科学,2008(5)
[4]黄国胜,李同升,王武科,段晶晶.基于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的新农村建设探讨[J].人文地理,2009(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