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中部很多欠发达地区一样,安徽也在奋力谋发展。地处长三角边缘的皖东南地区宣城之郎溪,与南京市南大门的高淳县无缝相连,景致恰似冰火两重天。地形地貌、风土风物、资源禀赋并没有显著差异,细致思考,关键还是应了那句老话“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人的观念、人的思想、人的性格、人的斗志、人的活力、人的创造力等这些“人之力”,可能是制约中部地区的最大的障碍。
正是人间四月天。四月天初阳,油菜花儿相迎,茶园齐齐守候。待到四月四,虽不及路上行人欲断魂之急迫,但清明时节雨纷纷,却是别样的浪漫。同样的岁月轮回,每每都有细雨相遇,颇为思古之幽情。目之所及,皆为青山绿水,村落散布,好一派乡土风光景致,闲淡怡然突现。
郎溪,是一个皖东南的泽国。北有长江、东有太湖,自古就是长江、太湖的水患之地。是宣城市辖广德、宁国、郎溪三地最多水,少山的地方。郎溪只有一个山区乡镇,具有了皖南山区的风貌。所以,郎溪县名中有“水”,而广德、宁国都是安宁之善地。因了水患之苦,郎溪在三县之中,定然是最欠发达的地区,临近的高淳、广德、宁国都优越于郎溪。郎溪县最近的一次大水患是在1999年,那年县城全部淹没,成了一个水城。这客观上造成了郎溪人的“惧天、悲己”的保守主义性格。这种因水患频繁造成的淹城效应,不仅从性格上塑造了郎溪人,还从行动上驱赶了郎溪人。县域内的外流人口严重、县域人口增长缓慢,到2008年还是33万多人,人口红利的减少给城市化、城镇化的发展拉了巨大的后腿。后来造圩固城,才渐渐有所好转。但城西南的安徽第二大南漪湖的潮涨潮落,还是给圩区乡镇的老百姓不少的威胁。但故土虽可离,不可弃。经过近十年的治理水患之后,郎溪才逐渐走向了工业文明的发展轨迹。
郎溪,很早就是一个茶叶之乡。1980年代,郎溪就被封为中国绿茶之乡,境内的数个乡镇,都有大面积茶园。全县共计有8万多亩茶园。境内还有一个省级茶叶公司。一路奔波,景物所现,除了油菜花,就是茶园。全县靠茶园谋生的人,竟达到了近3万人。郎溪的十字铺镇,因茶而繁荣,因茶而商业流通四方。有一个茶园交易市场,80年代还曾排名全国十大茶园交易市场第七位。但后来,郎溪的茶叶逐渐没落了。主要生产低端茶叶为主,出口市场也只以非洲为主。其品牌化、名牌化的高附加值含量实在太弱,弱到只能成为低端产品的生产贸易基地,白白浪费了大好山水与辛勤汗水。其实境内也有特色茶,我们此行见到了横纹茶叶——瑞草魁茶,据说是全国唯一,清朝时期还成为了贡品。后来在茶叶专家的研发下,又重新被发掘。目前在一个当地茶商的小规模经营下,每斤能够卖到800元。但因各种原因,产量极其有限,所以未能走得更高、更远。
郎溪,也是一个好山好水之地。东北有天目湖——伍崖山林区,那里的春秋时期人文遗址众多,有四五十处,传说伍子胥建功立业就在该区域。而一岭之隔的溧阳天目湖,几无人文遗存,但却成了一个4A景区,而山的另一边,人文深厚,却待开发。可见好山好水,缺乏旅游开发之“好风”。郎溪县南部山区也有一个石佛山——天子湖景区。那里的山色并不输于其他地区,竹林竹海漫山遍野,地藏佛教寺庙,香火也盛。石佛山上有石头,风动一吹也似摇。缆车可登顶,一览众山小,可惜了好风光,没有开发营销大智慧,花儿只是在静悄悄地绽放。山下的天子湖,盛名却不招客,也因了郎溪旅游经济开发的理念落后,起步晚,机制不够创新。而郎溪县西部的临南漪湖,湖面广阔纵深,圩堤延绵几十公里,烟波浩渺,湖光水色,却也只能成为鱼蟹天堂,如此原生态,只是原生产,没有进行有效的水上旅游开发,也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还有郎溪县域中部的万亩茶园,香樟园,都不缺乡村旅游的生态要素,可是县域旅游开发的速度与热度,都有不少的距离。(www.xing528.com)
郎溪还是一个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跳五猖、皖南花鼓、云舞、降福会等都是极具地方特色的文化艺术民俗活动,而且大多都具备了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质。梅渚镇的降福会,规模盛时,常常有三四千人参与。二十四行锣鼓走马会,可堪比皇帝巡游。再加上作为华东地区著名的花炮之乡,花炮、锣鼓、跳五猖、降福会,竟然没有一个文化整合,做出一个民俗文化节庆品牌。还有郎溪的黄酒,填补了皖酒的品类空白,名声大概也仅次于绍兴黄酒。其品质、口感都很不错,完全有做大做强的潜质。
小小的郎溪县,已然集中了一个经济开发区、四个镇级工业集中区,四大旅游资源片区,两大地方特色产品,一大交易市场。“发展潜力,不可限量。”
令人欣慰的是,自2009年起,新一届领导,已然做好了准备,在这个不缺山、不缺水,只差钱的地方,开始了全新的战略变革。我们此行的千里观行,就是这个战略变革的一部分。
后发地区,只要领导有方、战略得当、策略有效,定能找到其优势!县域经济社会的发展,首先得观念先行,只盼郎溪能够迎来一场暴风雨般的思想观念大解放,突变其基因,再造其灵魂,或许才是治病的根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