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已经完成了“中国制造”的历史使命,应该思考“中国创造”的现实与战略价值,否则将无法改变自己在经济生态链中的低端地位。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创造型的企业在未来经济生态链中必将赢得更多的机会。
苹果的成功之道在于“借鸡下蛋”——借助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实现“产业链嫁接”:依托强大的品牌效应,建立起涵盖硬件、系统、软件、平台、推广、支付、服务等一站式、封闭式的生态系统。
美国国际数据集团资本创始合伙人熊晓鸽说:“中国的主要角色是代工工厂、外设设备制造商,技术含量低,利润少。中国为苹果公司带来了巨大销量,正因为看好这个市场,在美国举办多年的苹果产业链大会去年来到了中国,但目前,中国公司在产业链中获得的回报还非常微薄。”
中国人制造了苹果,中国人买了苹果,钱却被美国人赚去了,这就是苹果主导下的产业链逻辑。
美国一家市场调查机构就曾经提供出这样的数据:苹果公司每台iPad电脑的售价是499美元,成本为260美元,而富士康为其组装,费用为11.2美元,只占其成本的4%,占其售价的2%多一点。徘徊在产业链末端的“中国制造”称得上是“血汗作坊”。
这怪不得别人,某些中国人只想赚快钱,由于手机行业准入门槛低,几百万元就可以入行了。更有坊间传说,“日本手机拼技术,韩国手机拼外观,美国手机拼体验,而中国手机则是拼价格”。只有中国人最聪明,直接奔着钱来的,难怪全球有75%的手机都在中国制造。
不必操心研发,更无需担心售后,做个代工,再贴上别人的标签,钱来得快,成本投入也低。品牌中国联盟主席艾丰说:“所谓的‘中国制造’更多的只是‘低端制造’,中国出口产品90%以上是贴牌,10%以下的自主品牌,因没有知名度,也缺少附加值。出口产品中,外国独资企业和合资企业占了总量的55%,利润的75%。”
在构成苹果产品的硬件价值链中,处理器、存储器、基带芯片,以及液晶面板、触摸屏成本占比较高,供应相关产品的韩国、美国的供应商是主要的利润获取者,而到最后一环的组装,基本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中国的“制造商”们只获得极少的“辛苦费”。
非创造性的制造有时候比窦娥还冤,在一部iPhone的价格构成中,苹果公司的获利占58.5%,材料成本占21.7%,而支付给中国大陆劳工的工资成本只占1.8%。
在中国最大的手机集散地之一的深圳华强北手机市场,苹果产品仍然炙手可热,Android系畅销的仍然是三星,中国本土品牌则很少出现在这个市场,有店铺老板说:“主要是消费者不喜欢,而且售后服务难、利润率低,导致了大家都不想做中国本土品牌”。
看来,中国消费者还没有把“中国创造”的名号贴在国产品牌上,“制造”和“创造”在用户心中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积淀,国人普遍认为国外的就是创造,而国产的就只是制造,就好像大家都知道,富士康是苹果的代工厂,但他们不认为iPhone源自富士康,而是来自苹果公司。
实际上,国产手机的操作系统、芯片等核心技术都掌握在外国人手里,它们也都受制于国外供应商,搭载国外操作系统的国产手机厂商在采购的时候议价能力被大大削弱,而缺乏核心技术的国产手机很难谈得上是创造,而非创造性的产品自然价值低下,消费者不买账情有可原。
作为一个泱泱大国,也不可能没有创造性手机技术,曾经给富士康、联想、中兴以及沃达丰等知名厂商提供设计方案的一位技术人员说,在翻盖手机、滑盖手机非常时髦和流行的好几年前,他们团队当时就设计出了“磁盖”手机。他提到说:“因为把功能分开了,两年前我就把这个磁盖手机的整机厚度做到了8—9毫米,而当时常规的手机整机厚度都在12—15毫米。当时就申请了专利了,而我当时把模型拿给很多大公司去看时,大家都说是好东西,可是由于不知道市场效果如何,大家都不敢做。”
这似乎与前文所讲的革命性创新是同一层意思,或许正是这样的“小鼻子小眼”,让很多创造性技术“胎死腹中”,再好的技术如果不被运用,就等同于不存在。
智能手机发展到今天,在硬件产业链上游已经被实力雄厚的美日韩企业垄断,中国企业不必与其硬碰硬,在产业链的另一端——软件开发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可能在苹果的产业链中争夺利润制高点。(www.xing528.com)
随着手机超越台式电脑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消费者在移动终端的诉求更加碎片化、即时性、娱乐化,对手机软件的需求量将会大幅增长,因此在软件产业链上发挥创造优势大有可为。
一些走在前面的中国企业已经小有成就。
2009年,中国最大的手机安全服务商网秦天下与北美Cellular Spyware公司旗下的Phone Guard品牌结成战略合作伙伴,由于网秦拥有完全知识产权,这一“中国创造”正式登陆北美市场。
由中国公司UC优视开发的核心产品UC浏览器就是全球第一个进入苹果软件家族的第三方浏览器,在全球拥有数亿用户,其中超过20%的用户来自国外,在多个国家的市场占有率都突破10%。在中国市场,30%的iPhone用户、70%的Android平台用户都是UC浏览器的粉丝。
UC浏览器树立了一个非常好的标杆,不过由于目前国内付费应用仅集中在游戏、手机导航等很小部分领域,竞争层级在全球行业尚处于初级阶段,中国创造若想在苹果产业链中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还需要加强对内容设计、体验、盈利模式做更多尝试。
UC优视董事长俞永福把移动互联网带来的行业机遇总结为“三大红利”:一是“人口红利”,即移动互联网用户数量的增长为企业创造的商机,移动娱乐产业的发展尤其值得关注,他预计2014年中国手机网游市场将超过100亿元;二是“平台红利”,即企业将改变“前店后厂、又做又销”的模式,将销售通路问题留给平台,从而将更多精力花在产品开发上;三是“全球化红利”,他建议软件企业积极利用移动互联网无国界的特性,凭借“全球化红利”寻求突围。
著名经济学家剧锦文教授说:“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是一个国家的基本战略问题。”对于企业来讲,只要思维足够前瞻,脚下就一定有路。
当前,我国经济正在转变增长方式,如何利用最少的物质资源,创造最高的经济价值已成为企业制胜的方略,要做到这一点,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提高品牌附加值和中国品牌的整体影响力。中国贸促会副会长于平说:“纵观整个发展全局,中国品牌发展并不成熟,中国在世界经济中仍然扮演着‘世界加工厂’的角色。在全球各大城市的商场中,随处可见‘中国制造’的商品,但却难以寻找到‘中国品牌’的影子。可以看到,中国是一个制造业大国,却绝不是一个品牌强国。”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侯云春亦直言不讳:“转变经济发展方向当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我们要从模仿向创新,从贴牌向创牌,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培育更多的自主品牌,真正使我们的自主品牌走向世界,走入千家万户,这才是名副其实的经济上扬。”
中国制造到了革命的时候,中国创造必须登上历史舞台。艾丰说:“发达国家干的活,消耗的物质资源少,而创造的品牌附加值很高。中国人干的活,消耗的物质资源多,而几乎没有什么品牌附加值。一辆奔驰车,物质成本最多十几万元,但卖价一百多万元。一个LV的包,物质成本最多不过一两百元,卖你几千元上万元。反过来,我们制造的产品售价只是外国经销商售价的1/5、1/10、1/15!……中国人永远干费资源污染多、费力气不值钱的粗活吗?不能。所以,我们需要一场品牌革命!”
有人说如果把深圳几百家手机公司整合就可以研发出上百个iPhone,但几百个中国本土手机厂商却斗不过一个苹果公司,这说明中国企业不缺人才,不缺资金,不缺好的创意,最需要的是整合资源。实际上,苹果的成功也正在于其有超强的整合能力,从而成为整合时代的最大赢家。
中国企业已经完成了“中国制造”的历史使命,应该思考“中国创造”的现实与战略价值,否则将无法改变自己在经济生态链中的低端地位。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创造型的企业在未来经济生态链中必将赢得更多的机会。
像苹果一样,建立社会认同的用户体验创新理念;像联想一样,用产品经营细分市场;像三星一样,深耕核心技术,真正实现从制造到创造的涅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