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苹果:创新引擎失去动能?

苹果:创新引擎失去动能?

时间:2024-02-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创新是一个巨大的引擎,“乔氏创新”甚至让对手们看不到希望,但也正因为这样,对手们更加奋发图强地追赶苹果,可是到了库氏时代,正当对手们开足马力奋起直追时,苹果却踩了刹车。他们美其名曰“微创新”。他们认为,“站在行业顶端的苹果正在慢慢丧失由内而外、自上而下发动技术革命的动能,过去的高效率创新机制正在慢慢失灵”。乔布斯对创新方向的理解定义了新的趋势,他承担的是一个引领趋势的角色。

苹果:创新引擎失去动能?

创新是一个巨大的引擎,“乔氏创新”甚至让对手们看不到希望,但也正因为这样,对手们更加奋发图强地追赶苹果,可是到了库氏时代,正当对手们开足马力奋起直追时,苹果却踩了刹车

如果把乔布斯比作一个创业者,那么库克就一定是个守业者。实际上,这也是业界普遍的观点。乔布斯喜欢用颠覆性创新为人们创造惊喜,他也因此赢得了所有人的青睐,更是以一种哲学家的气派引导着人们对创新的期待。

携带自己的得意之作——iMaciPodiPadiPhone等产品称霸电子世界达十几年之久,乔布斯把这一记录书写得太过完美,以至于不太可能出现“后来者居上”的情况。

不过,如果我们换个角度,乔布斯已经打下了创新世界的江山,至少他可以让苹果度过相当长的“和平时期”,他似乎把同行撇下得太远,因而库克根本就不需要再像他一样绝对性地推行苹果式创新。

或许,库克已经进入一个新时代,在这个时代里,他只需要在乔布斯成就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幅度和周期,陆续对业已存在的革命性产品更新换代就可以了,他不必推出新的革命性产品,也能将庞大的苹果帝国延续下去。当然,前提是竞争对手走得不那么快。

英国知名设计评论家Alice Rawsthorn曾经在《纽约时报》发表文章说,如果苹果不能持续保持创新,并且改善生产过程中出现的环境和劳工问题,苹果有可能会像以往的顶级设计品牌那样逐渐衰落。

Alice讲的可能只是一个大的趋势,事实上,小修小补是业内的广泛做法,更有说更新换代、小步快跑已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精髓。他们美其名曰“微创新”。哈佛商学院教授克莱顿·克里斯滕森把那些能颠覆行业格局的新技术称为“颠覆性技术”,而“微创新”由于没有大的变化,只是在局部进行改进,因而他称之为“维持性技术”。

不至于兴师动众,也能让产品充满新鲜感,不论是苹果i系列产品、三星Galaxy系列手机,还是Android系统及微信、微博等手机顶级应用,都是这一策略的产物,这也是大多数科技巨头所惯用的手法,所以才会不断出现类似于2.03.0的产品。

如果真的这样做,库克的工作就简单多了,他远比乔布斯管理人们的期待要容易驾驭得多,他只需要在适当的时候提醒用户该升级了,就完成了任务。

听起来革命性的创新只是乔布斯的历史使命,大量的专家都认为,库克很难领导苹果发起一场漂亮的、激动人心的技术变革。他们认为,“站在行业顶端的苹果正在慢慢丧失由内而外、自上而下发动技术革命的动能,过去的高效率创新机制正在慢慢失灵”。

以苹果地图为例,完美主义者乔布斯绝对不允许潦草的配置出现在iPhone 5里,他不会允许任何有瑕疵的产品面世;但在库克时代,这样的现象却大行其道,不尽如人意的苹果地图居然会被推向市场。这在“果粉”们看来,绝对是一场意外,而且也是一件令人大跌眼镜的事情。

苹果的“革命性创新”似乎注定只是一朵历史性奇葩,昙花一现而已,它需要企业灵魂人物对市场趋势有着极为精准的研究、判断。当索尼MP3非常出色时,苹果很快用iPod颠覆了MP3市场,因为索尼只关注音质,而苹果更喜欢美学;索尼把注意力放在了产品本身,而苹果却强化了iTunes的生态链建设。乔布斯对创新方向的理解定义了新的趋势,他承担的是一个引领趋势的角色。

对于一个大型企业而言,一款新产品上市并不是某一个人说了算的,由于需要承担由此所带来的市场风险,推出新产品往往需要经过内部多重讨论与筛选,然后说服不同的声音,创新才有可能被继续实施。但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有不懂新产品价值或者缺乏未来性嗅觉的决策者提出反对意见,新产品就会“胎死腹中”,大多数的管理者并不喜欢在颠覆性创新上冒险,所以“微创新”才得以流行。

乔布斯拥有力压群雄的气势,他能在公司内部推行自己的“强权政治”,当然,也因为他是正确的,所以才会成功。其跟随者所有的创新体系都是围绕用户需求进行设计的,他们根本无法与苹果相媲美。

消费者想要什么,企业就研发什么,这就是传统意义上的“满足消费者需求”,但实际上真正起作用的是“创造消费者需求”。乔布斯从不做市场调查,是因为他更了解消费者。一个明显的例子是,当胸罩还没诞生时,有谁会想到女性会有这方面的需求?胸罩的发明“创造”了女性的需求,这就是革命性产品的价值,产品创新的决策权在企业管理者手中,而不是绝对性地来自调查报告。

乔布斯是聪明的,所以他能清楚地用产品来阐释“颠覆性技术”的内涵。而诺基亚曾在尝试走这条道路时付出了极大代价,诺基亚对Symbian系统投入了数十亿美元,结果Symbian大败而归,与乔布斯先前所犯过的错误如出一辙,不仅没有在与苹果之争中捞到任何好处,还让诺基亚错过了智能手机发展的最好时机。Facebook也曾走过同样的弯路,他们在HTML 5技术上投入太多精力也被认为是一个战略失误。(www.xing528.com)

有这些“先烈”在前,决策者们对“颠覆性技术”趋之若鹜,同时又不得不望而却步,自认为“没有这两把刷子”的库克自然不敢轻易尝试。

库克实际上并不是不想延续乔布斯的精彩,他在继任苹果CEO后,曾经试图在“革命性创新”和“微创新”之间寻求一种完美的平衡,iPhone 5就是这样一款产品。苹果设计总监乔纳森·艾维直接坦白:“我们不是想做一台新手机,我们想做一台更好的手机。”

iPhone 5体现了库克与他的团队的矛盾心理——既想创新,又不够大胆。

肯定会有人怀念乔布斯,因为iPhone 5的出现,那个对技术有着天生的敏感、享受技术带来的乐趣的伟大“教主”,他们甚至不忍心看着充满商业气质的库克这样“折腾”苹果,即便是擅长用高效率的管理将技术转化成商业,也难以取得粉丝们的理解与谅解。

从某种程度上讲,库克的做法有点投机取巧,推出平淡无奇的产品根本不是苹果的风格。Walter Isaacson在《乔布斯传》中写道,2008年,当时乔布斯把那个团队叫到礼堂里,无情地斥责了他们,之后当着所有人的面解雇了团队的领导,原因就是当时苹果发布了一款很不合格的产品——MobileMe

或许是人们早已习惯了苹果的严谨,但更确切地说,是乔布斯的严谨,到库克这里,那样的严谨已经被封存,尽管乔布斯的精益求精让苹果成为了美国市值最高的公司。创新是一个巨大的引擎,“乔氏创新”甚至让对手们看不到希望,但也正因为这样,对手们更加奋发图强地追赶苹果,可是到了库氏时代,正当对手们开足马力奋起直追时,苹果却踩了刹车。

苹果CFO奥本海默曾这样评价iPhone 4所带来的销售奇迹:“缘于苹果在新兴市场提供了更多低廉的选择。其中,在印度增长了400%,在土耳其和波兰分别增长了60%,在部分发达地区市场同样表现强劲。”

种种迹象表明,创新在苹果的记录里所承载的数据神话正在变淡。虽然这并不意味着苹果公司会把重心转向廉价iPhone手机,但“走下神坛”确实会帮助苹果释放低端市场的购买力。不过从长远来看,这并无助于苹果的发展,前面已经讲过,低端机市场已经不是苹果的天下,而且降低市场预期有损于苹果的品牌形象和产品形象。

要想继续保持高利润,苹果必须登高望远,把更多的注意力投放到外部环境中去。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苹果表现得与同行是那么的格格不入,但它不可能不受行业大环境的影响。有业内专家说,创新和增长成为困扰苹果公司的难题与产业发展的瓶颈期有关。这位专家表示:“在整个智能产业链创新未能突破的前提下,苹果的创新也会受到相应的影响,例如弯曲性屏幕、钛金属材料等类似高成本配件的改变,苹果也需要权衡消费者是否能接受。”

对手们可以借助于苹果实现高增长,因为苹果足够领先,他们有一个先进的参照物,而苹果却不太容易从对手那里获取有益的借鉴,或许这也是苹果的一个宿命,领先就要付出领先的代价。

其实,从更深一个层面上说,这还是苹果自身的问题,如果不能维持革命性创新,就一定要面对“微创新”所带来的问题。当乔布斯疯狂领跑时,对手也加快了速度,这种速度在库克登上历史舞台时仍然保持一定的惯性,这种情况与粉丝们的困惑交织在一起,所以有人呼唤乔布斯身上体现的完美哲学能够得到库克的承袭。

心在哪里,成就就在哪里。乔布斯几乎将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在了产品上,结交政客、出国宣传、与投资者搞好关系都不是他所擅长的,乔布斯恰如其分地对自己作出了定位——产品经理,所以他多次创造苹果神话;但库克却不得不“分散”他的精力,因为不管从哪个角度上讲,来中国进行公关活动都是必需的,他也必须通过分红来维持与投资人的关系。

或许改变苹果的气质是一个无奈之举,库克不得不把苹果从一个由艺术家和天才控制的公司,变成一家更富有商业气氛的常规企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