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豆腐脑与豆花之间的差异,打破网友的认知!

豆腐脑与豆花之间的差异,打破网友的认知!

时间:2024-02-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发出去之后余波袅袅,到现在都还有网友专程转知乎的帖子《豆花和豆腐脑不是一种东西》试图来打我的脸。---引用结束这篇文章的核心论点是:1、豆腐脑和豆花不是一种东西。

豆腐脑与豆花之间的差异,打破网友的认知!

上周五,我写了一篇斯文敦厚的文章点评《舌尖上的中国2》。发出去之后余波袅袅,到现在都还有网友专程转知乎的帖子《豆花豆腐脑不是一种东西》试图来打我的脸。

关于知乎,新浪微博的@废话师有一段非常精当的评论:

引文开始---

知乎代表了一种典型文科傻,可以把每条问题都回答成「我牛逼不牛逼!我机不机灵!幽默不幽默!」;果壳则代表了一种理科傻,拒绝任何生活美学凡士林擦脸就行用什么雅诗兰黛」;豆瓣代表一种典型的文艺傻,“没有在深夜把凡士林抹在xx上的人,不足以谈人生” 。

---引用结束

这篇文章的核心论点是:

1、豆腐脑和豆花不是一种东西。

2、豆腐脑是用石膏,豆花是用盐卤。

看完这些话,我就想把我的护照给撕了。实在是忍不了哇,我和菜头大好直男,竟然和这么一帮人分享同一种国籍,共用一种文化中国人像这么谈豆腐是一种耻辱好吗?要知道,无论豆腐是东汉炼丹的副产品,还是唐末的流行食品,都是中国人的原创。对传统文化用点心思会死啊?

接下来,请允许我为你展示一下我强大的说明文功力,看看我是如何深入浅出、简明扼要、生动有趣地说清楚豆腐这点事:

首先,中华豆腐的正朔是用黄豆制造,所以,所谓”日本豆腐“请滚粗,原料都不一样,不准叫做豆腐。

把黄豆去皮(可以不去,但是出来的豆腐不够细滑),磨成粉,煮成豆浆。于是,我们就得到了。。。错!别想了,是一锅蛋白。蛋白溶液,请牢记这一点。

豆浆是液体,为毛豆腐是固体呢?因为我们会让投入一些凝固剂,让豆浆发生物理变化,凝固为固体,这就是一般所说的”点豆腐“。在凝固剂的选择上,有两种流派、五种选择。

在流派上,我们把点豆腐的方法分为传统国学派现代工业派。它们在本质上没有多少不同,因为核心都是找个理由让蛋白凝固下来。最常见的方法就是加热,蛋白就会变成固体(参考韩国电影《色即是空》)。

传统国学派的主流方法是加入金属盐,不是我们吃的那种盐,而是化学上定义的钠镁钙等金属元素的化合物。由于选择的金属盐不同,就形成了所谓”北豆腐“和”南豆腐“的区别。

北豆腐---加盐卤

南豆腐---加石膏

盐卤就是氯化镁,制盐的副产品,口服会造成中枢神经损伤。《白毛女》里杨伯劳就是喝这个玩意儿死的。你可能太小,没听说过。

石膏就是硫酸钙,地下的一种矿物。挖出来叫做生石膏,经过煅烧之后变成熟石膏,可以做成雕塑让美术学院的学生练习素描

在传统国学派中,还有一个非主流小类,在全国分布情况也很广泛,叫做:酸浆水。

什么是酸浆水?就是豆浆点成豆腐之后,固体和液体分离,留下的那部分半透明的液体。把它搜集起来,发酵,就是酸浆水。用酸浆水点豆腐,豆腐不会有盐卤味和石膏味,是现代家庭主妇喜欢的一种自制豆腐模式。

有人要问了,这个方法有Bug啊?那你手里没有酸浆水的话,第一次你怎么点出来的豆腐?Good question,你都会提问了。你看,上面说到加热、加金属盐可以让蛋白凝固,这里说酸浆水也可以,也就是说,用醋也可以让蛋白凝固。所以,第一次可以直接用白醋点豆腐,只是味道不那么好罢了。

现代工业派使用新的凝固剂,让豆腐凝结得更快,出货量更高。我们经常见到的内酯豆腐,就是用葡萄糖内酯点出来的豆腐。考虑到人们抽风了一样喜欢绿色食品,这些年也出现了所谓”彩色豆腐“,就是用果汁点豆腐,道理和用醋点豆腐一样,不过是颜色变得丰富了很多。

好了,我们做一个小结,总结一下点豆腐的方式:

传统国学派:(www.xing528.com)

-盐卤豆腐

-石膏豆腐

-酸浆水豆腐

现代工业派:

-内酯豆腐

-果汁豆腐

如果你经常去菜市场的话,应该知道以上的豆腐价格都有不同。为什么?接下来我们转去经济学课程

因为不同的凝固剂做出来的豆腐,能保有水分的能力不同。石膏点豆腐细腻,含水量高,相比之下,盐卤点豆腐多孔粗糙,含水量低。同样是一公斤黄豆,因为含水量多寡不同,产出的豆腐数量也不同。盐卤豆腐含水少,结实紧密,含黄豆量高,价格自然比石膏豆腐要贵,卖豆腐的不傻。

现在,你知道为什么内酯豆腐许多人认为营养价值低了吧?因为加葡萄糖内酯之后,豆腐产量暴增,增加的是什么?不是黄豆,而是水。当然,内酯豆腐也就不会贵。只是因为口感细腻,卖相不错,所以在市场里总是有一席之地。

我们讨论到这里,谈的都是豆腐。那么,什么是豆腐脑,什么是豆花呢?一句话:豆腐生产的中间状态。

说点豆腐点豆腐,不是说加了凝固剂,豆腐就立即一块块出现了。一般来说,把黄豆去了皮,磨成粉,我们要加水,把豆粉溶成豆浆,再用纱布过滤出来。用十份水,第一次用其中六份,溶豆浆,出来的叫头遍浆。然后,再加入剩下的四份水,再溶一次,出来的叫做二遍浆。做豆腐,用的是头遍浆和二遍浆的混合物,拿去煮开。

在这种混合物里放入凝固剂,用各家传子不传女的秘密手法搅拌,于是蛋白开始凝固,变成絮状物,片状物。把这种凝结物到进模子里,盖上木板用力压,榨出水分,于是就得到了板结的豆腐。所以,我们在市场里看到的豆腐,往往有一面上都是细密的花纹,那是包在最外面的纱布的纹理

既然要压榨,肯定有不同的力道,也就有不同的产出。如果是我整个人站上去压,出来的是什么?那就是豆腐干,熏一下配芹菜炒,是南京地区的美味。如果是我站上去,同时抓着自己的头发提起来一点,出来的是什么?那就是老豆腐,细密紧致,拍上去会晃晃悠悠的。如果是轻压,或者彻底不压让它静静沉淀凝固呢?你猜。

根据江湖传言,在轻压和不压领域内,存在着玄妙的区别:

最嫩的是豆腐脑,特点是不能用筷子夹,只能用勺子吃。豆花比豆腐脑要硬一点,可以用筷子夹起来。

这就是扯了。豆腐脑也好,豆花也罢,都未经重压,在前往豆腐的终点站之前提前下车。认为豆花比豆腐脑更嫩,是因为见识少。成块状可以用筷子夹起来蘸调料吃的豆花,用竹盖或者锅铲轻压而成,也称之为川豆花。用盐卤点,故而多孔粗糙,容易挂汁,蘸调料吃更入味一点。但是,中国那么大的地方,一个行省里每个县的口音都不同,哪里来的大一统的豆花做法?

以豆花为例,整个西南三省在5年前一度非常流行所谓“现点豆花”。方法是用一和谐元年生产的青花瓷大口杯,注入一升左右的煮沸浓豆浆,直接上桌。小妹用石膏和葡萄糖内酯的混合物倒入,快速搅拌,然后盖上盖子。10分钟后打开,就是一大杯豆花,筷子一点就碎,食客必须用勺子舀出来,倒进蘸碟里吃。

中国幅员之大,民众迁徙之频,又不曾在长江淮河一线设卡,携石膏北上者斩,藏盐卤南下者诛。各地民众都熟练掌握盐卤、石膏点豆腐的技艺,这又不是某种禁制的知识,不曾四下传播。什么时候豆花变成了必须用盐卤点?我只看到餐馆为了节省成本,豆花基本上都是内酯豆腐。

只要未经过压榨的豆腐,无论豆腐脑还是豆花,都应该视作一种东西。名字上的区别,更多的是指不同的吃法。再以臭豆腐为例,浙江绍兴用霉苋菜梗腌制臭豆腐,湖南长沙用冬笋、香菇浏阳豆豉腌制,福建客家人用雪水加草木灰腌制,出来的臭豆腐有白有绿,有毛无毛,但是都叫臭豆腐。哪里有那么多人为区分?

豆花或曰豆腐脑甜咸之争,是口味之争,口味之争高于一切。这场战役绵延数年,民众不堪其苦。如今,战火初歇,和平已现,却又重开战端,讨论豆花和豆腐脑之异同,吃多了可以去跑步啊同学!

禅定时刻

看到了一条误食盐卤的救治方法:立即口服大量豆浆,让盐卤在胃里形成豆腐。

2014-04-21 和菜头 槽边往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