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指的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文化自觉与自信是一个艰巨的过程,首先要认识自己的文化,坚信自己的文化,了解所接触到的各种文化,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中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定自己的位置,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能与各种文化和平共处、各抒所长、连手发展的共同守则。”[1]在“学校课程建设”方面之所以要引进这一概念,是基于这样的考虑:不少学校的教师、领导对“课程”总是带有一种“敬而远之”态度,特别是一些相对薄弱的学校、地处偏远地区的学校,他们总以为“课程很神秘”,那是专家们的事,学校只要“上好课”就行了。不打破这种“课程神秘感”,“学校课程”建设就难落实。 成熟的课程文化,是积极推进课程改革精神气候,它能给实际深入进行课程改革提供一种良好的心理氛围和潜在的精神动力。课程文化自觉是人类对课程发展方向的理性认识和把握,并形成主体的一种文化信念和准则。人们自觉意识到这种信念和准则,主动将其付诸实践,在文化上表现为一种自觉的践行和主动追求的理性态度,其目的是为了加强对课程文化转型、取舍、选择和改造的自主能力,以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总之,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立足学生的需要和学校的特点,做好“学校课程建设”这篇大文章。
引进和倡导“课程文化自觉”,主要还是从指导思想上,明确三个要点:第一,要自觉到自身课程文化的优势和弱点,懂得发扬优势,克服弱点;第二,要自觉到旧的课程文化是过去的条件下形成的,要使它有益于今天,就必须进行新的现代诠释,使其得到更新和发展;第三,要自觉到为了明天更好的发展,还要审时度势,了解并参与新“课程文化”的重组,使自己的课程成为整体课程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其次,要积极开展“学校课程建设”的实践。
以“三生教育”为主题的“学校课程”建设为例,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其一,根据“三生教育”注重认知教育、体验教育和感悟教育相统一,注重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的特点,从形成教育合力的视角出发,开发“三生教育”课程,努力做到“目标明晰化”、“资源聚集化”、“情境具体化”、“程序稳定化”、“效果可测化”,经过一定时间的试点,形成比较成熟和完整的专题课程。
其二,探索在推进“三生教育”的过程中,注意挖掘和开发与“三生教育”价值取向相吻合的课程内容,并通过“渗透”、“融合”“开发”等多种途径齐头并进的方式,逐渐完善,实现“三生教育”与学校课程体系的完美融合,成为有效“传达信息、表达意义、说明价值的媒介”。(www.xing528.com)
在具体操作上,可以从“强化学科课程渗透”、“开拓和丰富‘三生教育’的内涵和类型”、“完善实施‘三生教育’的基本途径”等三方面着手。
——“强化学科课程渗透”,就是注重从现行的学校课程中挖掘和凸显与学生的“生命、生存、生活”密切相关的元素,通过适度强化、指导应用、鼓励实践等多种形式,引导教师和学生将“三生教育”和日常的学习、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在“开拓和丰富内容”方面,主要是从“能力维度”进一步丰富“类型”,满足人们的需求。我们建议,采用“丰富课程类型”的方法来解决
——在“完善实施路径”方面,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学校教育。要强化课堂教学。不仅要在各级各类学校开设专门的“三生教育”课,编写教材,列入课表,保证学时;更要注重充分挖掘其他各门课程中实施“三生教育”的显性内容和隐性内容,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要突出实践活动,根据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目标和学生年龄特征,精心设计和组织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性,提高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从实践中获取知识能力,在以服务社会为核心的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了解自我、认识社会、开阔视野、拓展知识、磨练意志、增长才干,学真知、做真人、长真才。要注重文化育人。以精神文化为核心,以物质文化为基础,以制度文化为保障,以行为文化为重点,大力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在塑造学校形象和提炼学校精神的过程中,以比较优势和特色创新为核心,培育作风、教风、学风“三位一体”的优良校风,深入开展高品位、宽覆盖、多形式、主题鲜明、雅俗共赏、特色明显的校园文化活动。提升学校环境建设的文化内涵和层次,营造有利于“三生教育”的良好校园文化环境。第二,家庭教育。教育部门要主动引导、帮助和协同家庭实施“三生教育”。通过建立健全家长委员会、家长会、家长信箱、家长热线电话、家校联系制度等,密切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帮助家长转变家庭教育观念,选择适合的家庭教育内容,开展正确的家庭教育。特别是要帮助家长提高综合素质,用积极、良好的行为给孩子作榜样和示范。要通过开办家长学校,举行家长交流会和个案分析会,召开家庭教育咨询会、研讨会,推荐家庭教育书籍和家庭教育影视片,开展家访、与家长交心谈心等方式,形成有利于实施“三生教育”的家庭氛围。第三,社会教育。要争取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方面力量的支持,主动参与优化社会环境,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社会对实施“三生教育”的正面影响和积极作用。以多赢和共赢的思路,整合各种社会教育资源,共同推进“三生教育”。发挥社会实践教育基地、实习实训基地、生产劳动基地,以及具有公益性质的博物馆、纪念馆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的作用,落实校外教育。
总之,在“三生教育”价值取向的指引下,通过各种课程资源的开发、整合、利用,构建起富有学校特色的、有助于推进“三生教育”开展的课程体系,从而使“三生教育”真正获得“传达信息、表达意义、说明价值”的地位,成为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乃至于核心。
[1]张荣华、费宗惠著:《费孝通论文化自觉》,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年3月版,第37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