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看到:由于“学制”在整个教育体制中所处的地位,因而,完善学制本身,必定会带来整个教育管理制度、评价制度、办学体制的革新。
“学制”要能够得到落实,首先需要国家、地区学校分布的合理化。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学校区域布局结构对整合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多种因素的重叠,我国学校的区域布局结构,存在着失衡的问题。教育资源在空间分布上不合理,导致教育发展的严重失衡。从宏观上看,教育资源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由高到低的阶梯分布特征:即东部——中部——西部,不仅是高等学校的设置过于集中在东部发达地区,连同中小学校的设置也多集中于东部地区,东部发达地区占据着相当数量的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为了实现“义务教育”的“学制”的规定,从宏观上讲,国家应对学校布局和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进行均衡协调,促进东部地区的优质学校和教育资源有渠道、有保障顺畅整合于中、西部地区的学校区域布局结构之中;从中观角度,各级地方政府应对学校布局和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进行均衡协调,促进城乡、城城、乡乡的学校布局和资源配置的合理化;从微观角度,学校与学校之间教育资源应互通有无,优化配置,促进教育资源的“存量公平”,保证每一个受教育者均有公平享受教育的基本权利。除了农村和城市的学校区域布局结构需要调整,民族地区的学校区域结构调整也须有相应倾斜,保证任何一个民族的孩子都有机会接受平等的教育。
为确保国家“学制”等规定的受教育权的落实,有以下这些方面需要引起特别关注:
一是速度、规模、结构、质量的关系。扩张以教师资源和基础设施资源为重点的教育资源规模,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进一步调整、优化教育资源结构;全面加强教育教学管理,进一步提高办学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和公平发展,确保教育的机会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
二是教育体系内部发展关系。所谓教育体系内部发展关系,是指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特殊教育、民族教育之间的发展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教育保障政策之间的关系。切实加强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大力发展职业高中和普通高中,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促进高等专科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规模、结构、质量协调发展;大力发展各级各类继续教育;积极发展特殊教育和民族教育,促进教育公平。
三是教育适应、依靠、引领的关系。教育必须适应当代社会需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人力资源支撑;教育必须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依靠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形成教育合力;教育必须坚守和弘扬传承创新品格及反思批判精神,主动发挥引领时代进步的功能。
四是公平、竞争、效率的关系。讲究效益才能增添活力,注重公平才能促进和谐,坚持公平、竞争和效率有机结合。要坚持把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作为基本的教育政策,充分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创造公办教育、民办教育公平竞争的政策条件和服务环境,充分提高教育资源配置的效率和办学效益。(www.xing528.com)
五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政府教育、社会教育的关系。教育是一项培养人的社会系统工程,要树立大教育观念,强化大教育意识,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政府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功能,促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政府教育、社会教育相互依靠、相互促进、协调发展。要努力构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政府教育、社会教育信息互通平台,确保教育信息对称,形成教育合力。要高度重视女性教育,充分发挥女性在基础教育、特别是幼儿教育中的特殊优势。
六是教育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关系。以国际化视野、本土化行动、现代化目标大力发展现代教育。要紧紧围绕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弘扬和传播我国教育的优秀文化,加快区域教育现代化进程,促进国家教育国际化发展。积极参与教育国际竞争,充分整合和利用国际教育资源,加快国家教育现代化进程。
只有在这些方面,都有所改进,宪法规定的公民受教育权才有可能真正得到落实。在学制改革方面,国际上有一些成功经验可以借鉴,如新加坡的小学教育期限也是6年,但是新加坡规定小学五年级开始设置分流课程,并且进行分流教学。新加坡的初中教育年限为4年至5年,采取入学考试录取制度,不同学校开设的课程与课程的难度是不同的,接受快的学生4年毕业,慢的可以5年毕业。新加坡高中教育的学制是2-3年,由于这种学制的弹性,使学习能力强、接受知识快的学生从小学开始至修完大学本科仅用15年时间,而慢者则可能需要20年左右。[1]
以完善“学制”为目标,还有助于促进“学校评价制度”的改革。我们知道,“学制”不仅规定了不同学段的“办学目标”,而且也规定了不同学段的“入学标准”。这些“目标”和“标准”的实际执行情况的评估,充分反映了各级学校的办学质量。“办学质量”的取得,又受制于学校的内部管理水平,受制于学校的师资队伍水平。这些信息、这些成绩,固然可以体现在“升学率”等指标中,但在大量的“高分低能”“高智商低情商”等弊端愈演愈烈的情况下,人们开始改变以“升学率”评价学校的做法,开始注意以不同学段学校的“办学要求”为主题的全面评价阶段。而这些评价的改革,其依据,依然是“学制”。
总之,在推进构建教育“公共服务”进程中,我们首先确立“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把教育公平当作国家教育发展的基本政策;保障教育发展的区域平衡;保障弱势群体的教育权益;努力培育和发展教育中介组织;构建学校家庭社区合作协商制度”。同时,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政府主导是支点。教育均衡能不能推行,教育公平能不能实现,政府主导是支点。全面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责任在政府。强化政府投入责任,完善公共财政支持体系,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迫切需求。为此,政府应当加大统筹力度,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新增教育经费优先用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断提高保障水平。(2)均衡发展是重点。鉴于现阶段客观存在的城乡、区域和学校间存在明显的教育差距,实现教育公平的第一步就是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我们说教育公平是起点上的公平,基础教育是重点保障对象。义务教育的重点任务是推进基本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切实缩小校际差距,形成惠及全体学生的公平教育。国家在现有教育资源配置上,不仅要兼顾城乡、区域的平衡,提供相对公平的教育资源,而且还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加大优质学校对薄弱学校的支持力度,通过培训、流动、帮扶、结对等多种形式,尽快缩小校际间的差距,实现“低谷隆起式”的共同发展。(3)改革创新是难点。改革创新,是实现教育公平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教育公平是以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为基础的,公平不等于平均。教育公平与办学特色是不矛盾的。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可行性的路线图,其成败决定于实施细节的可操作性和落实的效率,更需要立法来约束。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需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建设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要探索教育的多元化,追求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的统一。建立新的教育评价体系,要重新认识教育的本质,以及政府、学校在发展教育过程中应该承担的职责,在全社会建立一个多层次、多元化的教育培养、评价模式。
[1]张忠宝:《新加坡基础教育一窥》,《世界教育信息》2011年第7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