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对“教育是什么”的回答,体现了人们对“什么才是最好的教育”的理想。迄今为止,关注教育的人们,交出了一份又一份的答卷。梳理这些“答卷”,对“教育为什么”的回答,大致有两个不同的视角:即“以促进人的充分成长为取向”的“个体本位论”和“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为取向”的“社会本位论”。前者认为,人是教育的主体,教育的目的在于满足个人发展的需要,教育的最终价值在于人的自我价值实现,在于达到个性的全面发展。后者认为,人才培养应该以社会需要为前提,因为人的本质终究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任何受教育者的个人需要,均无法脱离社会需要而存在,加之教育本身就是一种社会活动,所以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满足社会的发展。
这两种教育价值观是人们出于对教育本真意义的追求,在对教育的基本问题进行了长期思考与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观点,都有各自的历史渊源和产生背景,都有丰富的理论依据和思想内涵,在不同历史时期,二者交替占据主流地位。然而,客观地看,这两种似乎是对立的观点,在思想方法上却是惊人的一致,即将“社会需要”与“个人发展”对立起来。任何人的思想,都不可能超越时代所提供的基础和条件。
从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人类社会的发展,似乎都要经过“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两个阶段。“自然经济”的特征是:人类只能向大自然索取生存所必须的资料。它的特点是:数量有限,捷足先登者优先;依赖环境,占据地盘者胜出;发展缓慢,人际关系基本稳定。“商品经济”的特点是:人类凭借对自然力的开发形成“批量生产”的能力,因而,可以大大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需要。它的特点是:只要有需求,数量不成问题;依赖技术与资本,拥有实力者胜出;发展较快,人际关系单一。这两种经济形态的缺点也是很明显的:前者是“靠天吃饭,短缺常伴”;后者是“靠人吃饭,过剩常伴”。在这样的背景下思考教育问题,只能在“社会本位”或“个人本位”两个极端之间摇摆选择。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随着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经过“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及知识经济社会)的转化,随着人类文化传递由“后喻型”为主向“前喻型”为主的转变,随着教育的终身化和生活化发展,教育,在人类生活中的地位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也为这两种观点的摇摆画上了句号。
20世纪的最后二十年,以信息技术应用为标志的高科技迅猛发展,以及由此引发的席卷全球的一系列以“知识”(如知识转型、知识经济等)打头的新事物出现,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重心,成为这个时代发展的标志。1996年,世界经合组织发表了题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该报告将知识经济定义为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消费)之上的经济。这里的“知识”,包括人类迄今为止所创造的一切知识,最重要的部分是科学技术、管理及行为科学知识。从某种角度来讲,这份报告是人类面向21世纪的发展宣言——人类的发展将更加倚重自己的知识和智能、知识经济将取代工业经济成为时代的主流。一般认为,知识经济具有以下标志和特征:资源利用智力化、资产投入无形化、知识利用产业化、高科技产业支柱化、经济发展可持续化、世界经济全球化、企业发展虚拟化、人均收入差距扩大化。在知识经济时代,必须掌握第一流知识和信息,占领经济制高点的重要性、紧迫性所在之处。[1]知识经济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代表了人类社会进步的方向,也是当今世界的大趋势。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富有远见而敏锐地指出:知识生产力将日益成为一个国家、一个产业、一家公司的竞争实力的决定性因素。就知识而言,没有哪个国家、哪个产业、哪家公司有任何“天然”优势或劣势。它能获得的唯一优势,就看它能从普遍适用的知识中获取多少生产能力。[2]在知识社会里,学校的学习和文化越来越成为决定工作、生活与求职的重要因素,所以全体社会成员都需要有文化。在知识时代,有文化远不止于会阅读、写作与计算,它还包括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以及对信息化社会的了解,每个社会成员对这个复杂的世界都必须有相当深的了解与广博的知识,而新的传播媒介就提供了大量的这样知识。在知识社会中,知识的迅速更新更是其重要特点之一,要求我们学会如何学习,这远比掌握有限的知识更重要。一个新的时代已经来临,这个时代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科技与教育是知识经济发展缺一不可的两个支点,而在科技与教育之间,教育又是基础。知识经济固有的“知识经济化”、“产业知识化”、“管理柔性化”、“发展创意化”、“竞争隐性化”和“教育终身化”的特征不仅决定了21世纪人类经济发展的水平和质量,将取决于知识的生产能力、知识的积累能力、知识的获取能力、知识的应用能力,尤其是知识的创新能力。知识经济决定了未来世界的人才特征和教育理念,它要求我们所培养的人才既要知识结构合理化,又要能力多样化;既要思维成熟化,又要教育个性化;既要身心健康化,又要发展持续化。
由此,以建设与知识经济相适应的“和谐幸福社会”为目标,“以社会发展为本”与“以个人成长为本”这两种观点正在走向融合。人们开始意识到:从教育与个人、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关系来看,它总是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基本的追求;社会的发展也建立在人的发展基础之上,通过人的发展来实现。只有社会的每个个体都能得到和谐幸福的发展,社会才能进步、繁荣,此时,“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才能实现融合。从这个意义上讲,两种教育价值观的对立,正在消弭,教育,为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条件”,真正实现和谐、幸福、自由、发展,做着自己应用的奉献。(www.xing528.com)
为了促进人类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我国正在全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各项要求。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我国要从根本上促进社会生产方式的转变、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以及社会管理方式的转变,大力提高生产力水平、生活方式质量和社会管理能力。要顺利地实现上述转变,必须依赖于人的素质提高,而要提高人的素质又离不开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因此,从社会整体的角度看,现代社会中的教育功能主要表现为两个相互促进的双向良性循环体系。第一个体系是通过教育价值的实现提高受教育者的整体素质,进而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等。另外一个体系就是通过教育价值的实现促进经济发展、增进政治文明、繁荣现代文化、实现社会和谐进而服务于人的发展,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两个体系相互促进,互为因果。其道理就在于人的主体性,没有人的发展,就没有经济的发展,离开了人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也就失去了意义和目标;没有人的文明,就没有政治的文明,政治的文明又将反过来促进人的文明;没有人的和谐,就没有社会的和谐,社会的和谐又将反过来促进人的和谐。因此,教育的价值所在就是使人成为真正的“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真正幸福,最终实现各项社会功能,离开了教育价值,其他社会价值将失去存在的基础和依托,最终也将无从实现。
综上可知,教育的价值既是个体价值的终极决定因素,又是实现社会价值的最高形式。教育价值不仅将直接决定着其他价值形式能否顺利地形成和产生,同时还将影响着其他价值的功能和作用的正常发挥。经济价值、政治价值、文化价值都是人创造的价值,一句话,人是创造一切价值的主体,教育又创造了人的价值,其他一切价值都是人的价值的外化,因此,在人类社会的历史、现在和将来,教育价值都将高于一切价值。
[1]引自“百度百科”,“知识经济”条目,http://baike.baidu.com/view/487.htm?fr=ala0_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