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教育的价值:从适应传承到引领创造

教育的价值:从适应传承到引领创造

时间:2024-02-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然而,这些对“教育是什么”的回答,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自觉不自觉地把“教育价值”定位在“适应”和“传承”上。它是“引领”和“继承”、“适应”和“创新”的辩证统一。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受到现实生产力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教育的“传承”自然就会多于“引领”、“适应”自然就会多于“创新”。

教育的价值:从适应传承到引领创造

教育的价值是人们对教育本真意义的追求,它既是关于教育问题的最基本的观点,也决定了对教育目的的认识、对教育方针的制定、对教育功能的选择和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对教育问题的思考起于对教育价值的思考。德国教育哲学家布雷钦卡指出:“教育是成年人向成长中的一代提供的关怀。这种关怀又与成人对其所属社会及其文化的关注密切相关。父母、教师及其他的教育者所进行的教育活动,不仅影响相关的儿童和青少年,同时也间接影响这些孩子所属群体以及所属群体的未来。因此,教育并不单纯是私人的事务,同时也是群体和社会的事务。”[1]由此可知,作为人类生活和发展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教育,它的“价值”,或者说教育活动的“有用性”,以及在未来一代面对现实生活所采取的行为“正当性”方面的地位和作用,是人们有意识地掌握、利用、接受及享有教育时必须予以考虑的。

在教育研究的领域,关于“教育的价值”,一般体现在对“什么是教育”和“教育为什么”两个问题的回答上。

雅斯贝尔斯曾经指出:“教育须有信仰,没有信仰就不成其为教育,而只是教学的技术而已。教育的目的在于让自己清楚当下的教育本质和自己的意志,除此以外是找不到教育的宗旨的。”[2]人们对于“教育是什么”的回答,说到底就是对“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好教育”的看法。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大致有三种倾向:

其一是“社会理想主义的教育观”。这种观点“肯定社会既成的思想、制度、道德的合理性和优越性,认为教育的使命主要就是继承社会的传统,使人在思想、道德、品行等方面尽快地社会化。”最能体现这种观点的是以中国古代孔子为代表主张“修道以为教”的东方社会理想主义教育观、以古希腊柏拉图为代表主张“培养哲学王”的西方社会理想主义教育观。

其二是“科学主义的教育观”。这种观点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使人了解自然的规律和提高人的工作效率,重视对自然知识的掌握和对自然现象的研究,强调人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自身力量的实现;它把传授科学知识当作教育的中心任务,把提高人的思维能力和智慧水平,获得职业技能当作教育的基本目标。”最能体现这种观点的有以苏格拉底、亚里斯多德、洛克等为代表的主张教育必须以“启智”,即训练“心智功能”为主的“形式教育派”,和以培根斯宾塞、赫尔巴特等为代表高举“知识就是力量”的旗帜,主张以学习和掌握“最有价值的知识”为主的“实质教育派”。

其三是“人文主义的教育观”。这种观点“以人的和谐发展为目标,希望人的本性、人的尊严、人的潜能在教育过程中得到最大的实现和发展。”它“反对教育以预设的、人为的、外在的教育目的支配教育,主张以学生自身的发展为目的,强调发展人的天性,发展人的个性,发展人的潜能。”最能体现这一教育观的有中国老庄的“顺性达情”、西方夸美纽斯的“和谐发展”、卢梭的“以天性为师”,以及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朗格朗的“终身教育”理论等。

处于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学术背景和政治、哲学主张的人们,对于“教育是什么”会有不同的回答。这些回答,说到底体现了他们对“什么是最好的教育”的理解和解释,体现了他们对于“教育”这一社会现象的认识和评价,也决定了他们的教育价值观。然而,这些对“教育是什么”的回答,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自觉不自觉地把“教育价值”定位在“适应”和“传承”上。

我们认为:教育确实具有“适应”和“传承”的作用。但是,教育的作用,远远不止“适应”和“传承”。它是“引领”和“继承”、“适应”和“创新”的辩证统一。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受到现实生产力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教育的“传承”自然就会多于“引领”、“适应”自然就会多于“创新”。然而,当人类社会进入“工业社会”并进而进入“知识社会”时,教育的“引领”和“创新”的功能和作用,第一次超越了“传承”和“适应”,成为教育的主要功能。

人类最不可思议的创造物是教育。人类作为宇宙的产物,居然能够理解宇宙;人类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居然能够创造出一个有别于自然的世界;人类作为生物圈里的一个物种,居然能够认识任何一种生物。这都得益于教育。教育使人类进化,教育使人类发展,教育使人类智慧,教育使人类崇高。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随着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经过“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的转化,随着人类文化传递由“后喻型”为主向“前喻型”为主的转变,随着教育的终身化和生活化发展,教育,在人类生活中的地位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现实生活中,教育的“传承”和“适应”依然存在,但是,“传承”和“适应”已经不是它的主要任务。作为引领人的发展、引领社会的进步的“第一动力”,教育正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人类社会。(www.xing528.com)

进一步的观察和思考告诉我们:教育的这种“引领”和“创新”的作用,表现在:

——引领人的思维方式转变。思维是人类的花朵。教育从根本上讲是提高人的思维能力和思想水平的活动。通过教育手段提高人的具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提高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提高发展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使人和一般动物走得越来越远。

——引领社会生产方式转变。社会生产方式是由人构建的,社会生产方式的文明程度和进步水平是由人的素质决定的。通过教育促进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在内的社会生产方式由低级向高级的转变。使人类的再生产从盲目走向自觉,使经济的发展从主要依靠资源走向依靠人的素质提高和科技进步,带动这个社会的前进。

——引领社会生活方式转变。除了生产活动以外的人类社会生活活动方式的总和,它包括消费生活、社会生活、精神生活等多方面,是生活主体即人的生成方式和人自身的需要满足与实现方式。社会生活方式体现了人的素质和社会的文明程度。教育使人们远离愚昧、落后、迷信、奢侈、非理性、无道德、不健康的生活行为。教育培养人的良好生活行为,崇尚自然、崇尚环保、崇尚节约,使人们健康生活、文明生活、幸福生活、尊严生活。

——引领社会管理方式转变。国家管理、全球治理的主体是人。公平比太阳更有光辉,正义比权力更有力量。教育催生人类社会公平、正义、民主、和谐的社会管理制度。教育增强公民的社会管理意识和参与社会管理的能力,促进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平等权利和均等机会。教育推进社会管理的民主化、法制化和科学化。教育提高社会管理者和国家统治者的管理素养和管理能力。教育促进社会管理和全球治理从低级走向高级,从专治走向民主,从不平等走向平等。

我们可以看到和已经看到的现实告诉我们:教育,指向人的生存、生活目的,它使人认识到自身存在与生活的目的与价值,使人成为有价值的人。教育直接指向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它必将成为引领整个社会迈向和谐、美好的未来!

教育,是指向未来的、充满理想的事业。

[1]【德】布雷钦卡著:《信仰、道德和教育:规范哲学的考察》,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页。

[2]【德】雅斯贝尔斯著:《什么是教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44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