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生命具有完整性,它不仅是“物的存在”,更是“精神存在”,是“理性”和“非理性”的统一。人的生命具有自主性,个人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是有差别的,一个人只要努力奋斗、顽强拼搏就能充分发挥和展现自己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人的生命具有生成性,和其他生物相比,人的生命活动,同样要和环境进行互动交流,但人在这个交流互动中,改变着世界,创造着越来越美好的未来。人的生命具有独特性,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生物,更不要说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每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
人的生命,只有在一定环境中才能茁壮成长。
所谓“生存”,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在特定的环境下活着,活下去。如果仅仅从这一点看,人与动物没有太大的区别。甚至连最简单的生物都会凭着其本能,遵循着“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选择适合自己生长的环境。而人的“活着、活下去”,与动物相比,有着天壤之别。
所谓“环境”,一般理解为“相对于某一事物来说,指围绕着某一事物(通常称其为主体)并对该事物会产生某些影响的所有外界事物(通常称其为客体),即环境是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1]人的生命所处的“环境”本身,也有着和一般动物所处的“环境”不同的特点。
首先,人,不仅消极地“适应”环境,而且还能在认识、理解“环境”的基础上,运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环境”进行必要的改造,使其适应人自身的需要。“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已经在劳动者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2]在我们人类诞生之初,面对野兽的侵袭,大自然的灾害,为了保护自己的安全,当面对危险和困难时会用工具保护自己。遇到灾害有求生的欲望,这就是生存渴望或生存意识,在这样的强烈意识的指引下,人们不仅学会了生存,而且学会了如何通过自己的行动,改变环境,趋利避害,使自己更好地生存和发展。这种对“环境”的改造、创造,正是人与动物的区别所在。
对于人类而言,生活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人不可能在生活进程之外同时进行另一个过程。人所处的“环境”,既包括以空气、水、土地、植物、动物等为内容的物质因素,更包括以观念、制度、行为准则等为内容的非物质因素;既包括实体,更包括虚拟体;既有先于人的主体而存在的,更包括有人本身所创造的。对于人类,“环境”这个词可以是生存环境,社会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语言环境;还可以是工作环境,熟悉环境与陌生环境,热闹环境与恐怖环境,剧烈运动环境与平静如水环境等等。
正因为“环境”的丰富多彩,作为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立足之地”——即生存空间的多样化,更使人的生存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形式。达尔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不适者亡”,道出了自然生物生存的普遍规律。但是,单个的人,或许并不比任何一种动物高明,他们在“环境”面前,与其他生物一样,逃不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不适者亡”的规律。但是,人与生物不同,他们作为一个整体,不仅与万物一样依赖环境而生存,但更能合心协力,为更好的“生存”而改变或创造环境。可以说,人类就是凭借他们互相协作、集体传承而来的“知识”才有可能战胜危机,创造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可见,人类的生存能力,说到底是“人类”作为一个整体发展的结果。作为人类社会的成员,为这种合作和发展尽责,也是人的社会责任。
那么,从学会生存的视角,我们如何才能“了解、认识、理解”自身所处的环境,从而更好地适应环境、改造环境,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呢?自从“学会生存”口号提出后,这就成为衡量教育发展的重要标尺之一。
“生存教育”最早源于为提高人们对自然灾害(如地震、海啸、泥石流、龙卷风、雪崩),意外事故(如传染病疫情、动物疫情等),社会安全事件(如恐怖主义、安全事件等)的认识,学会应对技能的需要而开展的。它通过教育人们面对各类突发事件如何冷静判断、规避风险、自救救人等,来提高人的生存能力。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生存教育”内涵越来越丰富,范围也日益扩大。特别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名著《学会生存》发表以后,“学会生存”、“生存教育”更是成为教育文献上出现频率极高的词。“生存教育”的范畴也日益扩大。广义地说,凡是有助于学生离开学校之后在社会上站住脚跟、谋求发展的教育,都可以纳入这个范畴。
生存能力,是指一个人为了保存和发展自己,通过自身的努力在对自己的生存环境和条件进行适应、利用、斗争、创造中时所表现出来的综合能力。生存能力是人的一种最基本然而又最重要的能力。以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生存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教育,是“学会生存”的基本含义。《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的作者黄全愈先生认为:“‘学会生存’讲的是人如何充分发挥自己的所有潜能,以适应世界和时代的发展和变化。这里所说的各种潜能,包括了社交能力、创造能力、心理承受力、独立谋生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认为“美国社会对孩子的初级生存教育,实际上就是基本的生活能力的教育”。[3]随着社会的向前发展,物质条件的日益完备和现代化,国际社会却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于重视学生生存能力的培养,这非常值得我们关注和重视。“生涯指导”、“生存训练”等课程的出现和日益丰富,充分体现了“学会生存”的终身教育思想的落实。
学会生存,就是学会适应环境、利用环境、优化和创造生存的条件,其关键是要养成“生存”必备的各种精神,提高和锻炼“生存”必备的各种能力。为此——
(1)学会在“独自”情况下生存,培养独立精神和自理能力。即在独处的情境下,有效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会在压力下生存,培养进取精神和创新能力。即面对各种压力敢于迎接挑战、积极进取、锐意创新,开创工作、事业和人生的新局面。
(3)学会在紧急状况下生存,培养冷静的态度和自我保护能力。即在日常工作、生活中面对天灾人祸的生存技巧和能力。
(4)学会在集体中生存的团结协作能力。即团结互助,与人为善,协作攻关,在互帮互助,共同进步,增强生存能力。(www.xing528.com)
(5)学会在逆境中生存,培养坚强意志和抗挫折能力。即面临着很多问题和挫折,承受挫折的能力。
人类的一切教育活动都应该是围绕提高人的生存能力、发展能力、生活能力而进行的。从根本上讲,教育就是提高人的能力的手段和目标的有机统一。
传统教育过分倚重了“学会认知”,然而现代教育教育新概念倡导的是“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谋求“这四种‘知识支柱’中的每一种应得到同等重视”,谋求这四者的整合。这四个支柱中,“学会做事”,决不只是熟练某些操作技能,学会某些重复不变的实践方法,而是要从“资格概念”转向“能力概念”;“学会共同生活”,是信息社会对教育的又一挑战。信息技术既方便了人与人的交往,但也有可能造成“地球村”里人的孤独和疏离。因此,教育应采取两种相互补充的方法,既要教学生逐步“发现他人”,懂得人类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又要帮助学生寻找人类的共同基础,“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努力”。当我们“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的时候,就能够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学会生存”。
人的发展是由生命发展、生存发展与生活发展共同组成的整体运动过程,其中,生存是沟通生命与生活的桥梁。“生存教育”是当代世界广泛关注的一个话题。与“生命教育”不同地方在于,“生存教育”更强调人与环境的互动以及在这个互动的过程中如何实现人自身的发展,满足自身的幸福。解决好“人与环境”的矛盾,就是“生存教育”最为重要的价值取向。为此,通过“生存教育”,就是要在破解当代人的生存危机中,引导人们走出生存异化的过程,寻找对生存的本质回归,实现自身生存的价值。所以,生存教育要突显生存中的美,将生存中的美与善良、公平与正义、德性与法治以及破解人类生存危机紧密结合起来。所有这一切,也是一个“有尊严的现代人”所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
具体来讲,生存教育的价值追求主要包括三句话:理解生存环境,提升生存能力,强化生存意志。
“理解生存环境”。人类生存环境由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共同组成。理解生存环境,就是要把握生存的规律,把握“生存的主动权”。一般认为,生存主要有以下三大法则:一是“适者生存”。是指这就需要通过对生存规律的把握,使个体在日益竞争中保持旺盛的精神,提升自己的生存技巧与生存能力。二是“生存有度”。要学会理解任何物种的生存空间和生存环境都是有限度的,从而避免物质欲望的无限膨胀带来的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等生存困境,实现可持续的发展。三是“生存发展”。注意选准时机,实现对生命本身的超越。总之,我们要坚持理性的发展、科学的发展、和谐的发展,将生存之根牢牢建基在智慧生存的轨道上。
“提高生存能力”。系统传授生存的知识、技能和经验,在这个过程中,提升生存意识、生存能力和生存态度,形成科学的生存价值观,促进学生个性自由全面健康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生存教育的重要方面。鼓励生命个体在获得最基本的生存需要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去开拓生存环境,提升生存的品质,进而提升人类整体的生存能力,推进社会文明的进步发展,提升人类生存环境,开拓更宽广的人类生存空间领域。
“强化生存意志”。生存意志,是生存教育的核心,通过生存意志的培养和提升,使人能科学地认识生存环境,正确地对待生存空间,正确地选择生存方式,从而生活得更美好。总之,“生存教育”解释生存困境,突破生存困境,引导人走出生存迷惘,。在破解当代人类的生存危机中,引导人类在走出生存异化的过程中,寻找对生存本真的回归、对生命本真的回归,实现教育的生存价值与生命价值。
从实践层面来看,不同国家和地区对生存教育的理解各有差异,但其主要内容都是围绕着培养生存技能和怎么样适应社会展开。通过生存教育,变学生被动地适应社会为主动适应社会,教学生学会在独自情况下生存,培养独立精神和自理能力;学会在压力下生存,培养进取精神和创新能力;学会在紧急状况下生存,培养冷静沉稳的态度和自我保护能力;学会在集体中生存,培养团结精神和协作能力;学会在逆境中生存,培养坚强意志和抗挫折能力。通过开展生存教育,使学生树立生存意识,学会生存的方法,知晓生存的艰辛,成为适应性强的“社会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具体的生活条件,也离不开所处的群体。这就要求人通过生存教育,掌握生存的法则和与所处群体进行生存和交往的手段;学会维持生活的知识和技能;争取有保障的生存权利;改善生存条件,提高生存的质量。生存教育的成果是一种隐性的知识与技能,是面对挫折与灾难时的一种自我防护的意识和强烈的生存欲望,它很难物化为可展示的教育“成果”,但生存教育一定是关怀、呵护生存的教育,它是指向人生的高质量生存的实践课,它的终极目标就是让学生实现共性与个性的和谐统一。生存教育作为一种新型课程,它一方面要向受教育者传授知识、技术和生存手段,另一方面要传播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传播社会生活领域内诸方面的道德标准、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进行生存教育是全社会的责任。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从这里走出的人才应该是全面的人才,不仅拥有专业知识,同时还拥有健全的人格,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因此学校要积极进行生存教育,让每一位学生远离消极和灰暗,让生活的阳光普照到每一位学生的身上头上。
然而,国内“生存教育”的现状还远不令人满意。仅以“特殊情况下保存生命的自救生存技能”为例,有关部门曾对7-10岁的学龄儿童进行专项问卷调查,其中40%~60%的孩子,在物质诱惑面前缺少自我保护的意识;当问及“你掉进无法爬出的山洞怎么办”,大多数的回答是“用劲跳”、“拼命爬”、“喊救命”等消极办法;问及“你找不到家怎么办”时,近70%的人无言以对……。2008年的四川地震,由于没能掌握正确的逃生技巧,不少原本可以幸存下来的生命就那样匆匆地离去……。我们还注意到:在被称为“信息之海”的互联网上,想找到几个专门讲述在各种情况下生存技巧的生存类网站,也并非易事。“特殊情况下的应对技巧”是“生存教育”中处于最低层次的尚且如此,更不用说社会生存能力教育了。当学生完成学业,走向社会时,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合适职业、岗位,以便获得独立生存和发展的意识和能力,是当今学校教育的重大缺失。不要说刚完成中等教育的学生,即使是受过多年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又有多少能够做到独立生存和发展的呢?
可见,生存教育,更是需要我们给予特别关注的领域。“生存教育”是有层次的。最低层次,是上面提到的“应对事故”的教育。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上,我们以为这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这里所说的“生存教育”,更多的是立足于人面对社会,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合适职业、岗位,以便获得独立生存和发展的技巧的教育,其核心是“生存意识”以及与其相配套能力的教育。“生存意识”作为保存生命的一种意念,是人类的一种本能,人类之所以繁衍不绝、昌盛兴旺,便是其生存意识强烈、生存手段多样的缘由。
[1]参见“百度百科”,“环境”条目,http://baike.baidu.com/view/13655.htm。
[2]【德】马克思著:《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1月版,第202页。
[3] 谢娟:《“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生存教育在美国〉作者访谈》,《文汇报》,2003年1月3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