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是“以婚姻和血缘为纽带的基本社会单位,包括父母、子女及生活在一起的其他亲属”。作为一个社会单位,家庭在人的成长阶段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一般认为,家庭具有“教育职能”。作为一个亲属团体,其成员间有着特殊的、紧密的联系,相互间或有婚姻关系、或有血缘关系。基于这种特殊性,家庭便承担起了教育家庭成员,培养下一代的重任。家庭对下一代的教育影响,是任何其他组织都不可替代的。人的品行个性观念以及健康心理观等,同其最初接受的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父母作为子女的第一任教师,其言行就是子女模仿的榜样。可见,在漫长的“成人”进程中,家庭的教育,责任重大、影响深远。当然,家庭教育的这种特殊地位,不能取代学校和其他各类的职业教育,只有把家庭教育和其他各类的教育结合起来,才能造就现代化建设的高级人才,更大地发挥家庭教育和其他教育的作用。
家庭环境在儿童性格形成中有特别重要的作用,俗称“家庭是制造人类性格的工厂”。在家庭因素中主要有教养方式、家庭结构、家庭气氛、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等。一个人的性格表现也会因上面几种环境的影响而千差万别。如孩子所处的家庭环境,父母经常争执不休,不和谐,在这样家庭环境成长,他们往往会封锁自己,不善与人交流,对任何人缺乏热情信任,情感无常。再如,一个粗暴的家长,孩子的性格会胆小,懦弱,无自立意识、无自主主见,与人相处唯唯诺诺,生怕做错事挨家长呵斥等。
家庭教育,作为“大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推动这个世界的手,是推动摇篮的那只手”[1]。人在家庭中的幸福成长以及所留下的美好记忆,完全得益于父母和家庭成员推动装着你的摇篮的那只手。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应该使每个人懂得:在社会面前,他的责任和对社会最重要的义务,就是教育自己的孩子。孩子的首席教育者,第一任教师,就是母亲和父亲。家庭是社会最基本、最重要的构成元素,家庭环境教育是育人的起点和基点,家庭环境教育早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比,具有早期性、及时性、长期性、直接性、感染性、灵活性、亲历性和互动性等特点。
家庭中的文化环境、心理气氛和人际关系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家庭教育中,要注重和谐温馨的家庭关系教育,无论是夫妻之间还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彼此尊重和相互平等的家庭环境,能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民主作风、独立性和主体意识,有利于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处理社会问题的能力,增强孩子的社会责任感和进取精神,提高孩子在学习和工作中的集体精神和精诚合作的团队精神。家长应尊重孩子,给孩子一定的空间,培养孩子独立自主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尊重孩子的意见,创造机会培养孩子的成就感和价值感。家长要主动积极地与学校加强沟通和联系,保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信息对称,消除误解,形成对孩子教育的合力。
家庭教育特别是早期家庭教育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早期家庭教育在儿童的可持续性发展中的独特价值终于得到社会的认可。尽管我们已经从很多教训中开始了理智上的清醒,但是还没有在感情上完全接受并且转化为教育行为。导致这种局面,也许有许多客观因素在起作用,但是家庭教育实践中逐步形成并且隐蔽存在的心理误区却是关键的因素之一。有研究表明:
——“极端期待心理”所引发急功近利的教育行为,对人的成长容易产生消极影响。家长对孩子成长的期待心理一旦极端化,必然在认识上诱发非理性思维,忽视孩子发展的实际,产生急功近利的教育行为。为了满足心理期待(甚至是虚荣心),混淆孩子心理上的“可学”(潜能)与教育学上的“应学”(能力)之间的本质差异,盲目的“选择”一些打着科学旗号的“快速学习方案”、“神童培养计划”。
——“庸俗功利心理引发的‘成人中心’的教育方式,对人的成长容易产生消极影响。任何教育都有一定的功利色彩,即教育价值的追求。教育过程中的庸俗功利追求一种“立竿见影”短期效果,不惜以牺牲孩子的可持续性发展为代价。这是一种典型的“成人中心”的教育方式。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提前学习;本着“人无我有,人有我强”,所以过度学习。一切为了“高人一等”。
——“盲目攀比心理引发‘无个性化’的教育”,对人的成长容易产生消极影响。家长用熟悉的同学或同龄儿童的优良表现来激发孩子的上进心,作为一种教育策略,如果使用得当,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但是,相当多的家长攀比心理膨胀,忽视孩子的个性差异,随意选择评价标准,盲目攀比,错位比较。其结果是孩子的个性消失,成长为顺从的“乖兔子”,抑或是孩子的个性扭曲,成长为叛逆的“坏豺狼”。
……
仔细分析这些家庭教育中的问题和误区,不难发现,其本质还是在于家庭,特别是负有教育孩子责任的“双亲”在“教育价值观”上的偏差。因而,消除这些偏差,自然要注意心理、文化等多方面,但最根本的还是要从“教育价值观”的重建开始。
就家庭教育文化建设而言,一方面,社区文化建设必须以家庭为单位,优化家庭精神生活环境,净化家庭教育氛围,减轻家庭教育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净化教育市场,端正教育舆论导向,传播科学的教育理论与方法,将家长的教育热情视为一种宝贵的教育资源并且转化为理智的教育行为,真正成为孩子成长的动力而不是阻力。就亲子教育而言,一方面加强亲情教育,利用血缘与亲情为纽带增强家长的教育责任感;另一方面加强亲职教育,树立家长的职业教育意识与职业教育能力。“教育孩子是家长的天职”,良好的教育意识与能力应该成为每一位家长的自觉追求。(www.xing528.com)
为了适应当代社会对家庭教育的需要,家长必须认真学习现代家庭教育理论,转变家教观念,提高家教水平。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家庭教育观念的更新:过去,家长的养儿防老、教育子女要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的观念,必须代之以为国教子的观念,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把孩子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以适应未来社会的生活。传统的德育观念必须改变,如子女必须无条件服从家长,听话才是好孩子;不为人先,不为人后;应该培养孩子的科学与民主、自立与自强、公平竞争与合作等精神。传统的重智轻德体,重知识轻能力,重分数轻实际水平的观念必须改变,应树立全面发展观念,学习知识与发展能力并重,重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和人际关系协调能力的发展。
2、学习家庭教育的基本原则:①循序渐进,量力而行,不要要求太高,操之过急。欲速则不达,揠苗助长,不仅无益,反而害之。②因材施教和全面发展相结合。既要重视孩子的个性和特长的发展,又要重视各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③态度一致,教育统一。家长的教育态度要一致,要一以贯之,而且要与学校教育保持一致和统一。④说服教育和实践锻炼相结合。⑤表扬奖励与批评惩罚相结合。⑥感情与理智相结合。⑦及时教育与持恒相结合。
3、交流家庭教育信息和家教经验,研究家教中的新问题。家长学校应在沟通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方面做出更大努力,以便共同完成培养高素质的一代新人的任务。当今社会的竞争日益低龄化,日益激烈化,很多孩子不得不从小就疲于奔命,家长们也在有意无意间做了不少拔苗助长的事情。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钱志亮教授指出,市场经济下日益方便的消费,把很多家庭服务和家务活慢慢推向了社会,孩子再也看不到父母为他们忙碌的身影,亲情越来越远;人们的思想越来越解放,更加崇尚个性化的生活,夫妻离异现象与日俱增,单亲家庭的子女抚养成为了新的课题;交通的日趋便捷使得夫妻两地分居现象越来越多,人口流动更为方便,很多孩子多由母亲照顾,父教缺失对孩子的人格塑造也在产生负面影响。如今,社会的变迁使得人们的很多价值观念发生了一些变化,而这些价值观念在家庭教育当中也不断面临着新的挑战。
在现代的家庭中,家长角色定位是模糊的。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强调夫妻有别,“男主外,女主内”,丈夫和妻子在家庭角色扮演上是有区别的。在传统的家庭教育中,同样强调夫妻有别:严父、慈母。然而,社会的发展,使这些看似“分明”的界限日益模糊。“今天有多少父亲是‘严’的,有多少母亲还‘慈’呢?”有一位教授曾提出这样的问题。“今天,无论身为人父、人母,都应在孩子成长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有所分工。我呼吁我们的父亲在孩子成长中不要无为而治。”其实,在倡导“男女平等”的今天,男人和女人,同样面临着很大的压力,因而,对子女的教育,和其他家庭功能一样,应该倡导是“男女平等,共同承担”。或许受到传统的影响,父亲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容易被忽视。现代研究证明: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智慧的启迪,二是为人的引导。古人云“养不教父之过”,现在大量的研究告诉我们,父亲与孩子相处时间越长,孩子的后劲越足。当然,母亲的作用并不因此而削弱。今天的女性,已经不是“家庭主妇”,因此,作为在社会上有工作的女性,更应该在“培养孩子好习惯”和孩子良好的“感情养成”上起到重要的作用。
除了父母的角色外,独生子女面临的其他家庭变化也同传统文化有了很大的差异。例如:传统家庭人伦强调“孝悌”,其中,“悌”就是要求在处理“兄弟姊妹”等同辈关系中,如何做到和睦相处。但是,“独生子女”这一代,却缺少这样的环境和基础。孩子从小缺乏与同辈交往的经验,使他们很难理解友爱、宽容、仁慈。可见,社会的变迁使得我们当今家庭教育下的很多孩子被异化了,我们更需要呼唤家庭教育的回归。
家长应该关注孩子哪些方面呢?首要是健康,睡眠健康、营养保健、身体健康。睡眠有三大功效,恢复智力、恢复体力、消除疲劳。家长在关注孩子的睡眠方面,既包括睡觉时间的长度与巧度,还包括卧室的朝向,卧室中的辐射因素甚至床铺的温度、硬度、高度。除了睡眠及营养外,家长关注孩子健康的第三个环节就是对于孩子的体育管理。 身体的健康只是基础,孩子的精神领域同样关键。给孩子做力所能及的教育投入是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孩子精神领域的关注,有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加强亲子交流。家长同子女交流的话题也有很多。如果孩子取得了一些进步,家长就可以不失时机地对他做些表扬,说这些话不用花费一分钱,却帮助孩子树立起了无比强大的自信心——有自信的孩子才懂得自尊,有自尊的孩子才懂得自强,而自强的孩子才有可能自立。如果孩子出现了失误或者最近表现不好,告诉孩子别灰心,努力加油,有爸爸妈妈帮助你,哪儿跌倒哪儿爬起,这样孩子就会有一个轻松健康的心态。做家长关注孩子的第三方面就是关注孩子的安全。因为孩子的身心发育还不完备,心智发育还不健全,他们的社会认知还不充分,情感和意志还不成熟,孩子的行为习惯尚在养成当中,道德观念还没有完全明确。家长应该时刻记得,孩子在18岁之前,自己是他的监护人,监护人就必须履行监护人的职责。
家庭,并不是游离于社会之外的港湾,社会的变革,必然会引发家庭的变化乃至于家庭教育的变化。当年,五四带来的新思潮的冲击,以鲁迅为代表的先驱者就写过不少类似《我们现在怎么当父亲》等专题文章,用以谈论和指导家庭教育。今天,当“独生子女”成为“父母”的主流,“独生子女”固有的问题,与社会转型期带来种种问题的叠加,使我们下一代的“家庭教育”也日益呈显出危机。为此,加大“家庭教育”指导力度,是我们必须予以关注的问题。
[1]外国谚语,转引自王东华著:《发现母亲》,人民出版社,2008年5月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