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首先是一种生命的存在。
所谓“生命”,“泛指有机物和水构成的一个或多个细胞组成的一类具有稳定的物质和能量代谢现象(能够稳定地从外界获取物质和能量并将体内产生的废物和多余的热量排放到外界)、能回应刺激、能进行自我复制(繁殖)的半开放物质系统。”[1]现代生命科学告诉我们,作为个体的“生命”,通常都要经历出生、成长和死亡;作为种群的“生命”则在一代代个体的更替中经过自然选择发生进化以适应环境。
不同的生物个体需要在各自特定的环境中才能成长,人也不例外。这一对客观环境的需求,生命存在的需求,即“生存”。所谓“生存”,简单地说就是“能够活着,活下去。”它是自然界一切存在的事物尤为生命系统保持其存在及发展变化的总称。达尔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不适者亡”道出了自然生物生存的普遍规律。但是,人与生物不同,不仅有与万物一样依赖环境生存的一面,更有为生存而适应和创造环境的能力。人类可凭借知识战胜危机,创造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这就是人类的生存能力。
人的生命,不仅要存在,还要有意义。而只有在一定环境中,通过人们生生不息的活动才有意义和价值。人们习惯于把“人的各种活动”称之为“生活”[2]。狭义的生活,是指人在生存期间为了维生和繁衍所必需从事的不可或缺的生计活动,它的基本内容即为食衣住行;广义的生活,则是指人的各种活动,包括日常生活行动、工作、休闲、社交等职业生活、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对于人类而言,生活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人不可能在生活进程之外同时进行另一个过程。
“生命”是前提,是根本;“生存”是基础,是关键;“生活”是目标、是方向。只有三者统一,人才能成其为“人”。只有生命存在,才能称其为“人”,从而具备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只有学会生存,才能成其为“人”,具备成为生活强者的条件;在这两者的基础上,通过对“求真、向善、唯美、自由、尊严”的追求,人才能实现其生活的意义与价值,也才能证明其生命存在的价值。所以,生命、生存、生活构成了人的整体存在,是人存在的证明。(www.xing528.com)
我们以为,教育的首要价值在于促进人的发展,而生命、生存、生活又是人存在的证明,那么,教育与“三生”的关系又是如何呢?
[1]引自“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2413.htm。
[2]《辞海(缩印本)》(1999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版,第2085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