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激活城市电台经济报道的创新思路

激活城市电台经济报道的创新思路

时间:2024-01-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经济报道的总体思路,我们坚持多样化与灵活性的原则,同时,兼顾地方性、贴近性。在城市电台有限的资源空间,经济报道要出色、出众,关键在于思路。结合中山广播电视台的工作实践,我们认为,激活城市电台经济报道的新思路,就要突破“一事一报、一事一议”的传统模式,以及公式化、概念化、数字化,大胆创新,以多样化与灵活性赢得受众。

激活城市电台经济报道的创新思路

激活城市电台经济报道的新思路

摘要:由于经济报道难度大、难把握,有媒体弱化了经济报道,还有个别记者把经济报道做成“有偿新闻”,甚至还出现了“纸馅肉包”的假经济新闻。因此,坚持正确的经济报道的舆论导向,廓清经济报道的思路就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经济报道的总体思路,我们坚持多样化与灵活性的原则,同时,兼顾地方性、贴近性。

关键词:经济报道 思路 多样化

思路决定出路,城市电台在经济报道中如何准确定位?应该用怎样的思路去开展经济报道?在城市电台有限的资源空间,经济报道要出色、出众,关键在于思路。结合中山广播电视台的工作实践,我们认为,激活城市电台经济报道的新思路,就要突破“一事一报、一事一议”的传统模式,以及公式化、概念化、数字化,大胆创新,以多样化与灵活性赢得受众。

1.扩大时空:唱响以经济为中心的主旋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地位的确立,经济生活成为了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传统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到现代的房子、车子、票子,经济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经济是一个大众的话题、百姓的话题,因此,经济报道应该成为新闻报道的主角。或者说,社会生活的经济化令到经济新闻的分量在新闻中直线上升,财经杂志、财经电台、财经频道应运而生,大量的经济报道也成为市民爱看、爱听的信息。

近年来,中山广播电视台致力于经济报道的改革,把搞好、搞活经济报道作为新闻立台的主攻方向,一方面加大经济报道的力度,在时政新闻中安排一定时段的经济报道,同时,围绕当地政府的中心工作,策划有关的系列经济报道,例如年初的“经济开门红”系列报道,年中的“上半年经济巡礼”,年末的“全年经济大盘点”;另一方面增加经济报道节目板块,除常设的“经济信息”外,还有“新闻聚焦”“谈车论驾”“空中二手市场”等经济资讯类节目,将原来的“时政新闻”改为“时政与经济”,与上海东方台等城市电台合作开办“中国财经60分”,保证经济报道拉大了长度,拓展了深度,受到听众的欢迎。

2.区域经济:为地方的经济发展造势。城市电台的本土意识和本土文化,决定了经济报道必须根植于地方的使命,同时,在传统产业基础上催生的县域经济、区域经济,也为经济报道的区域化提供了“矿藏”。从大的区域看,著名的中国经济圈,就有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东北工业区等;从地方的产业集群看,全国就有众多的产业基地。仅是地处珠江三角洲的中山市,就培育了“中国五金制品基地”等20多个国家级的产业基地,以及“沙溪——中国休闲服装名镇”等一批产业集群。

其实,从新闻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角度来看,经济报道就是服务地方经济的最好载体,记者本身就是经济工作的参与者,包括国家级基地考察、评审、报批、颁牌,记者都进行了全程的跟踪报道。多年来,中山广播电视台为中山的区域特色经济打造不遗余力,不仅大量报道“一镇一业”的区域经济特色,同时,还深入对区域经济形成与规模进行探讨,采访了大量的企业家、专家、学者,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舆论的支撑。目前,中山已经形成“小榄五金”“古镇灯饰”“沙溪服装”“黄圃腊味”“大涌红木”“三角纺织”“南头家电”等一批集群经济,配合这些特色经济而举办的会展也十分红火,作为地方媒体的城市电台自然把话筒对准了土生土长的区域经济。

3.拓宽视野:在经济报道中融入思辨元素。我们强调聚焦区域经济,并不代表主张固步自封和地方主义,相反,要放眼全国、全球,把地区的经济现象,放在更广阔的背景下进行冷静的观照和哲学地思考。或者以地域为纵线,以产业为横线,进行纵横比较。或者区域与区域之间进行横向比较,产业内部的纵向分析,寻求一种答案,并以独到的见解去征服受众。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新一轮的发展中,中山市面临挑战与机遇,特别是来自周边地区的竞争更加激烈,为此,广播新闻记者参加了市委宣传部组织的“走马珠三角”采访活动,先后到珠海、江门东莞、惠州、深圳等地采风,推出大型系列报道《珠江潮声——来自珠三角城市的报告》,系统介绍五个城市的发展现状和经验。最近,还成功策划了“风起沙溪”的异地采风活动,派出记者到华北、东北地区了解沙溪休闲服装在外地的销售情况,同时,通过与各地经销商的对话和交流,对中山品牌的打造进行了反思,这种互动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达到政府满意、企业满意、市民满意的目标。(www.xing528.com)

4.平民视角:追求贴近性的经济新闻。我们认为,“贴近性”始终是新闻的生命力所在,因此,在经济报道的选题中,要围绕市民所思、所想、所求来做文章。根据近期肉价的飙升,笔者及时采写了广播专题《新闻聚焦:透视猪肉涨价》,一方面向老百姓解释了肉价上涨的原因,另一方面又介绍了政府部门所采取的平抑肉价措施,这样,既满足了市民的“知情权”,又表明了政府的态度,稳定了民心,稳定了社会大局。相反,假如对关系到民生的经济现象都熟视无睹,那么,这样的经济报道就很难受到听众的欢迎。

“经济新闻社会化,社会新闻经济化。”这就是最大的平民化,把经济问题通过一种社会现象,或者市民的生活经历,来透视、来诠释。在反映医疗改革的问题上,笔者就通过一个患者在医院看病的前后经历,形象介绍了医院攻克“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经验,写出录音通讯《王姨看病》,获得广东新闻奖一等奖。在20世纪90年代,中山电台采写的《中山掀起新一轮的“上山下乡”热》经济报道,反映有一批老板承包农田,通过体制的转换令农业也产生可观的效益,这篇经济报道最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以一种平民视角,将“文革”流行的“上山下乡”套用在这种新生事物上,结果,很容易被听众所理解,所接受。

5.精心策划:让经济报道更加鲜活。策划,被视为新闻竞争的核心,是新闻的制胜法宝,其实,经济报道也不例外,或者说,经济报道更需要引入策划机制。按照策划的类别,有点题式、专题式、追踪式、观察式、全方位式等。总之,就是通过策划拉大经济报道的框架,令受众有纵深感、历史感、全局感,而不拘泥于就事论事。

我们知道,国家不少经济政策从颁布到实施往往都有一个过程,所以,对经济政策的报道也可以相应有一个逐步升温的过程,这里,就需要我们有一个通盘的策划,从政策出台背景到政策内容解读,再到实施当日的反应等等,我们称为“追踪式策划”。例如,2003年温家宝总理香港签署了历史性协议《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简称CEPA),其中的一条就是香港市民可以在内地以个人名义注册办公司。从6月29日签署后,我们就开始着手策划有关的专题新闻报道,2004年1月1日实施当天,我们就在市工商局企业登记科采访了一位前来注册进行工商登记的香港市民。另外,在庆祝香港回归十周年的前后,中山广播电视台推出的《紫荆欢腾》系列报道,其中也包括有CEPA的采访内容,整个播出的跨度从6月下旬到7月上旬,这组报道就是策划的产物。播出时间的跨度之长、采访人物之众、报道内容之广、时空变化之大都是空前的。

6.通俗解读:破译当前经济难题。在经济报道中,长期存在的尴尬就是“外行看不懂,内行不愿看”,随着改革开放形势的深入,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不断出台新的经济政策与国际接轨,新政策、新名词与日俱增,如何及时向市民普及经济知识是经济报道责无旁贷的义务。同样,通过经济报道把一些经济难题破解,更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在经济新闻报道中,我们着意处理好宏观与微观的关系,做到“宏观微观化”和“微观通俗化”。例如,中山市在新一轮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扩大固定资产投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拉大城市框架,提高城市的承载能力,其中,就出现了一系列的新名词,例如“半小时生活圈”“六纵六横道路”“两个适宜城市”“幸福生活指数”等,我们就开辟了《名词解读》栏目,逐一向市民解释,普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

总而言之,进一步搞好、搞活经济报道是新时期新闻报道的中心工作之一,尤其是面临多变的市场经济,特别是国际经济风云变幻的形势,在客观上要求新闻工作者善于把握时代脉搏,抓住当前的经济热点、难点、焦点问题,以多样的思路、多变的手法进行报道。

(本文发表在2004年全国优秀期刊之一、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办的《职业圈》杂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