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南——学习邓小平视察南方重要谈话的体会
邓小平1992年视察南方重要谈话,不仅论述了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还论述了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问题。在当今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生严重曲折和困难的形势下,不少人对马克思主义的前途和命运产生忧虑。针对马克思主义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邓小平在视察南方重要谈话中明确指出:“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还说:“我相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82—383页)邓小平的这些重要论述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指明了正确方向,增强了信心。这些论述进一步说明邓小平不仅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而且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杰出典范。本文就邓小平在南巡谈话中如何论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问题,谈谈自己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马克思主义是打不倒的
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建设的新时期,马克思主义是将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还是将要消失和过时了?这是当今困扰和影响人们坚持和信仰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难题。针对这个问题,邓小平指出:“最近,有的外国人议论,马克思主义是打不倒的。打不倒,并不是因为大本子多,而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颠扑不破。”(《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82页)这就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所以马克思主义是打不倒的。所谓打不倒,就是说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方法是不会消失和过时的,而且将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赋予新的内容。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将成为指导我们进行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
第一,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实事求是,而实事求是是永远不会过时的,失败的。所谓“实事”,就是从实际出发,这就是要求存在第一性,认识第二性,主观反映客观,存在决定意识。这个基本原理是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的,改变的。所谓“求是”,就是要从客观实际出发,透过事物的现象,找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这个基本原理也是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的,改变的。我们过去搞民主革命,靠实事求是,找到有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现在搞改革和建设,仍然要靠实事求是,才能找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指出:“我读的书并不多,就是一条,相信毛主席的实事求是。过去我们打仗靠这个,现在搞建设、搞改革也靠这个。”(《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82页)这些论述告诉人们一个真理,实事求是这个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最根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的和消失的。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的精髓。马克思主义的某些个别结论和原理可能过时,甚至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消失,但马克思主义的最根本的东西实事求是,这个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
第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永远不会过时的,失败的。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根本原理,就是强调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这个实践的观点,告诉人们马克思主义的知识来源于实践,又依赖于实践,实践是检验和发展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在实践中完善。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就将不断完善和发展,就成为进行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的指南。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制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找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从此就使我们从僵化的传统社会主义模式下解放出来,突破了高度集中的以计划经济为主的经济体制,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这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大飞跃,是使社会主义从抽象到具体,从一般到个别,更加符合中国的国情,更加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活力。这说明马克思主义不是过时和消失了,而是更加发展和胜利了。
第三,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观点是永远不会过时的,失败的。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强调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因素。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是否优越或先进,归根到底看它是否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成为检验或判断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是否先进或优越的根本标准。过去我们忽视了生产力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过多地注重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变革的能动作用,结果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反而使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更加拉大了。当今我们明确提出了生产力是判断和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这样就更加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理论,就使社会主义改革和经济建设有了更加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努力方向。马克思主义这个生产力标准的观点,被实践证明是科学的,它不论在社会历史发展的任何历史阶段,都是不会过时和失败的。
第四,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是不会过时的,失败的。马克思主义的学说有许多,除了发展生产力还强调要坚持无产阶级专政。过去我们依靠坚持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通过搞阶级斗争建立了无产阶级的政权。当今我们还要依靠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说:“依靠无产阶级专政保卫社会主义制度,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马克思说过,阶级斗争学说不是他的发明,真正的发明是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历史经验证明,刚刚掌握政权的新兴阶级,一般说来,总是弱于敌对阶级的力量,因此要用专政的手段来巩固政权。对人民实行民主,对敌人实行专政,这就是人民民主专政。运用人民民主专政的力量,巩固人民的政权,是正义的事情,没有什么输理的地方。”(《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9页)特别是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还存在一定范围的阶级斗争。因此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保持稳定发展的政治局面,就需要长期艰苦的努力。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在整个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过程中是不会过时的和消失的。
二、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不可逆转
在当今世界上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的情况下,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原理是否已经过时了,它究竟能否成为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指导思想?这是当今坚持马克思主义遇到的又一个重要难题。对于这个社会主义运动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邓小平在1992年南巡谈话中指出:“不要惊慌失措,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83页)这就清楚地告诉我们,世界上有些社会主义国家的演变,不能否定社会主义最终要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总趋势,不能动摇和削弱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生命力。相反,各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经受了锻炼,汲取了教训,将促进社会主义更加健康地发展,将更有利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www.xing528.com)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研究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揭示了资本主义的秘密在于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这就反映了资本主义的本质特点,就标志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社会主义学说从空想变成科学。当今资本主义社会尽管发生了许多新情况新变化,但资本家剥削工人剩余价值的本质没有改变。不可否认,社会主义制度由于是新生事物,在它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缺乏经验和种种失误,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但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而资本主义社会无论怎样发展变化,都不可能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相反资本主义只能加深剥削,扩大两极分化,搞得贫富悬殊。这就是社会主义和资义主义的根本差别所在,因此这也就是社会主义最终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的客观依据。这个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建立在科学分析基础之上的,它经过人类社会历史发展长过程的实践得到验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发现的社会主义最终取代资本主义的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不以任何阶级和个人意志转移的客观规律,是科学的真理,这个伟大发现和真理是不会过时的,消失的。
其次,马克思主义承认某种暂时复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社会主义最终代替资本主义是不可逆转的历史发展总趋势,但是,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不是像一条大街笔直,而是要经过一个相当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之后才能代替资本主义。因此,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过程中,道路是艰难曲折的,而且必然要遇到许多的反复和挫折。在这些反复和挫折的过程中,会出现许多次的资本主义的暂时复辟现象。一方面,由于社会主义缺乏经验而存在体制方面的某些弊端,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没有充分发挥。另一方面,资本主义要对社会主义实行和平演变的战略措施。这就使社会主义最终代替资本主义成为非常复杂艰巨的历史过程。在世界历史上,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经过了几百年,曾经发生过许多次的封建王朝复辟。而社会主义最终要取代资本主义,就将成为更加艰巨复杂和更加长期的曲折发展过程。当今苏联东欧发生剧变,这是题中应有之义,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这里所谓规律性的现象,我们应当透过现象认识事情的本质,从中得到这样几点启迪和认识:其一,社会主义最终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总趋势不可逆转,但道路是曲折的,不是一帆风顺的。其二,社会主义最终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过程是长期的、艰巨的,而不可能是短暂的、简单的。其三,社会主义最终代替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尽管会出现某些曲折和反复,但资本主义的复辟现象是暂时的、局部的,而不会是持久的、全局性的。只要我们从中认识了事情的本质和规律,就能增强坚定社会主义最终代替资本主义历史发展总趋势的信心和决心,就能更加自觉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邓小平在视察南方重要谈话中指出:“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83页)邓小平的重要谈话,为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最终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原理指明了正确方向,坚定了信心。只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就能战胜社会主义前进中的曲折和困难,就能使社会主义沿着正确的道路继续发展。
再者,坚信社会主义最终代替资本主义关键在于要把中国自己的事情办好。在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发生严重挫折和困难的形势面前,如何看待整个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对于这个问题,邓小平总结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明确地告诫全党要冷静观察,沉着应战,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在这里,最重要的是要利用国际国内的有利环境和条件,努力把自己国内的事情办好。要把国内的事情办好,就要“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只要我们的经济发展了,提高了综合国力,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就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能使社会主义更加巩固和发展。邓小平指出:“现在,我们国内条件具备,国际环境有利,再加上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在今后的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出现若干个发展速度比较快、效益比较好的阶段,是必要的,也是能够办到的。我们要有这个雄心壮志!”(《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7页)这也就是说,只要把经济搞上去了,手头的东西多了,我们在处理各种矛盾和问题时就能立于主动地位,就能抵制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和平演变的战略,就能为全世界人民坚持社会主义树立了好的榜样和信心。邓小平在《坚持社会主义,反对和平演变》一文中指出:“现在我们总比过去好得多。只要中国社会主义不倒,社会主义在世界将始终站得住”。(《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46页)可见,抓住机遇,发展自己,把经济搞上去,这绝不仅仅是一个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问题,而是涉及整个社会主义在世界上能否站得住脚的问题。因此,我们只有抓住机遇,发展自己,把经济建设搞上去,才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才能防止社会主义被和平演变,才能使社会主义在全世界站得住脚。
三、把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搞清楚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真理,我们必须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走社会主义道路。但是,怎样才算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呢?邓小平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发展。我们不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而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提出自己的方针,所以才能取得胜利。过去我们以农村包围城市,取得了革命的胜利,这一点马克思列宁主义书本里是没有的。现在我们还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里有继承的部分,有发展的部分。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准确地说是建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样才是真正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91页)这就告诉我们,必须把怎样才算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搞清楚。邓小平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最好坚持和发展。只有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才是真正的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从这个意义上说,邓小平提出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标志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发生了重大飞跃,有了创造性的发展和贡献。
提出社会主义最根本的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最重要的贡献和发展。邓小平总结我们几十年搞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得出一个重要结论,就是明确指出:“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63页)这就告诉我们,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不是以阶级斗争为中心,而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迅速发展社会生产力。因为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阶级矛盾,而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这个矛盾,最根本的是必须集中力量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只有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才能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才能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奠定物质基础。否则,忽略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就要陷于贫困,而贫困不是社会主义,更不利于实现共产主义。我们认识到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是真正地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实行改革开放的总政策,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显著的特点。党的十—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科学地分析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明确认识到由于社会主义建设中过多地坚持了传统的模式,形成过分单一的所有制结构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因此严重地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使社会主义失去应有的活力和生命力。针对这种情况,邓小平认为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正确途径和方式,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坚持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要对社会主义的僵化模式和体制进行改革,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15年来,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我国的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找到在我们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特别是通过改革,正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模式,这标志我们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有了新的飞跃。这说明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是当今中国开拓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必由之路。只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就会不断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就会使中国社会主义事业永远充满生机和活力,就会为社会主义最终战胜资本主义奠定物质基础。
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不仅表现在它能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创造出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还表现在它能消除资本主义社会所必然产生的一切贪婪腐败现象,创造出高度的精神文明。邓小平指出;“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各种犯罪活动。这两只手都要硬。”(《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8页)坚持两个文明全面发展,坚持两手抓和两只手都要硬,这是邓小平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结论。只有坚持两手抓和两只手都要硬,全面搞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才是真正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中,如果一手硬、一手软,只重视发展社会生产力,忽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就不能成其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要做到两手抓和两只手都要硬,当前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依靠无产阶级专政的力量,狠狠打击各种犯罪活动,扫除各种社会丑恶现象。并且在共产党内,要开展反腐败斗争,把廉政建设当作一件大事来抓。与此同时,还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要认真坚持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的教育,抵制和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对人民群众的污染。通过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只要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搞好,就能保证中华民族的振兴和发展,就能保证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成功。从这一点来说,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无疑是对马克思主义最好的坚持和发展。
(原载《理论探索》1994年第3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