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宁夏地理特点及气候环境

宁夏地理特点及气候环境

时间:2024-01-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宁夏历史沿革宁夏居黄河上游,北倚贺兰山,南凭六盘山,黄河纵贯北部全境,历史文化悠久,古今素有“塞上江南”之美誉,宁夏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宁夏降水量南多北少,大都集中在夏季。自北向南依次为贺兰山地、宁夏平原、鄂尔多斯台地、黄土高原以及六盘山地。宁夏河流均属黄河水系。南部山区多冰雹,中部一些地区旱灾严重,中部和北部多风沙,对农业生产不利。

宁夏地理特点及气候环境

【塞北雄风振兴宁夏】

◆宁夏历史沿革

宁夏居黄河上游,北倚贺兰山,南凭六盘山,黄河纵贯北部全境,历史文化悠久,古今素有“塞上江南”之美誉,宁夏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以西夏安宁得名。唐属关内道,宋时属西夏,元灭西夏后以旧地设西夏行省,不久改宁夏行省,治所为宁夏路,为宁夏得名的开始,后改行省为甘肃行省,迁甘州路。明属陕西省,改宁夏路为宁夏卫;清改宁夏府,属甘肃省,并设宁夏将军;民国初设甘边宁夏护军使,后置宁夏省;新中国成立后撤销并入甘肃省,1958年成立宁夏回族自治区。

◆宁夏概览

宁夏位于“丝绸之路”上,历史上曾是东西部交通贸易的重要通道,作为黄河流经的地区,这里同样有着古老悠久的黄河文明。早在3万年前,宁夏就已有了人类生息的痕迹。公元1038年,党项族的首领李元昊在此建立了西夏王朝,并形成了独特的西夏文化。

宁夏位于北纬35°14′~39°23′,东经104°17′~107°39′,宁夏疆域轮廓南北长、东西短。南北相距约456公里(北起石嘴山市头道坎北2公里的黄河江心,南迄泾源县六盘山的中嘴梁),东西相距约250公里(西起中卫营盘水车站西南10公里的田涝坝,东到盐池县柳树梁北东2公里处),总面积为6.6万多平方公里。

在中国自然区划中,宁夏跨东部季风区域和西北干旱区域,西南靠近青藏高寒区域,大致处在中国三大自然区域的交会、过渡地带。在中国国土开发整治的地域划分上,宁夏位于中部重点开发区的西缘或西部待开发区的东缘,是以山西为中心的能源化工基地和黄河上游水能矿产开发区的组成部分,北部和中部系“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的重点地段,南部属于黄土高原综合治理区和“三西”地区的范围。

在宁夏不大的版图上,包含了类型多样的地貌:山脉、高原、平原、丘陵、河谷一应俱全,使宁夏呈现出丰富的自然景观

宁夏是回族自治区,回族人口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是中国的穆斯林省,区内共有3000多座清真寺,营造出了浓郁的伊斯兰氛围。

悠久的历史、多样的地貌、特有的民俗,构成了宁夏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绵延不绝的贺兰山、六盘山,浊流滚滚的九曲黄河,浩瀚无垠的沙漠和草原,有“东方金字塔之称”的西夏王陵、中国四大石窟之一的须弥山石窟以及独具特色的回族风情。

◆宁夏地理概貌

宁夏地处中国地质、地貌“南北中轴”的北段,在华北台地、阿拉善台地与祁连山褶皱之间。高原与山地交错带,地质构造复杂。从西面、北面至东面,由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和毛乌素沙地相围,南面与黄土高原相连。地形南北狭长,地势南高北低,西部高差较大,东部起伏较缓。

南部的六盘山自南端往北延,与月亮山、南华山、西华山等断续相连,把黄土高原一分为二。东侧和南面为陕北黄土高原与丘陵,西侧和南侧为陇中山地与黄土丘陵。中部山地、山涧与平原交错。卫宁北山、牛首山、罗山、青龙山等山涧与平原错落屹立。

北部地貌呈明显的东西分异。黄河出青铜峡后,塑造了美丽富饶的银川平原。平原西侧,贺兰山拔地而起,直指苍穹。东侧鄂尔多斯台地,高出平原百余米,前缘为一陡坎,是宁夏向东突出的灵盐台地。

地貌复杂,山地迭起,盆地错落,大体可分为:黄土高原,鄂尔多斯台地,洪积冲积平原和六盘山、罗山、贺兰山南北中三段山地,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按地表特征,还可分为南部暖温带平原地带,中部中温带半荒漠地带和北部中温带荒漠地带。全区从南向北表现出由流水地貌向风蚀地貌过渡的特征。

根据自然特点和传统习惯,一般把银川市、石嘴山市、中卫市和吴忠市的利通区、青铜峡市的引黄灌区称为宁夏北部;把吴忠市的盐池、同心两县和灵武市、中卫市的山区以及中卫市海原县的北部称为宁夏中部;把固原市的原州区、西吉县、隆德县、泾源县、彭阳县及中卫市海原县的南部山区称为宁夏南部。

◆宁夏气候环境

宁夏回族自治区远离海洋,深居内陆,南端(固原地区南半部)属南温带半干旱区,中部(固原地区的北部至盐池、同心一带)属中温带半干旱区,北部(银川平原)则为中温带干旱区,南北气候悬殊较大,是典型的大陆型气候。全年平均气温在5℃~9℃,引黄灌区和固原地区分别为全区高温区和低温区。宁夏降水量南多北少,大都集中在夏季。干旱山区年平均降水400毫米,引黄灌区年平均降水157毫米。1995年引黄灌区年降水量203.7毫米,干旱山区年降水量317.8毫米。

西海固:位于中国西部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是黄土丘陵区的西吉、海原、固原、彭阳、同心等七个国家级贫困县的统称。这里长常干旱,年降雨量在300毫米左右,蒸发量却在1000毫米以上,且多发各种自然灾害。20世纪30年代~70年代,西海固人口增加,水土流失加剧,现有回族人口近一百万,是中国最大的回族聚居区,1972年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确定为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

◆宁夏自然资源

宁夏地处黄河中游地区,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约占全区面积的四分之三。宁夏地势南高北低,南北狭长。自北向南依次为贺兰山地、宁夏平原、鄂尔多斯台地、黄土高原以及六盘山地。宁夏河流均属黄河水系。主要河流有黄河、清水河、苦水河、泾河、葫芦河、红柳河、祖厉河等。黄河在宁夏境内流程397公里,水流较缓,两岸沟渠纵横,是宁夏的主要灌溉水源。清水河是发源于宁夏境内的最大河流,南起六盘山麓,北抵中宁县,汇入黄河,全长320公里,是山区重要水源。属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宁夏由于受地形南高北低的影响,南北气候差异较大,具有南寒北暖、南湿北干、冬寒漫长、夏短酷暑及降水南多北少、气候干燥、日照充足、风大沙多的特点。年平均气温在5°C~9°C,1月平均气温为-10°C~-8°C,7月平均气温为17°C~23°C。日温差较大,四季分明。年降水量为200毫米~700毫米,降水的年变率大,季节分配也不均衡。南部山区多冰雹,中部一些地区旱灾严重,中部和北部多风沙,对农业生产不利。1991年底有耕地面积132.96万公顷,尚可开发的荒地面积42.93万公顷,草地2.6万平方公里,水面1312.00平方公里,沙漠923.61平方公里,土地资源尚待加强利用。另外,由于历史和自然的原因,宁夏一直是中国少林区之一,仅有林地36.29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4.85%。大力发展林业,提高森林覆盖率应是宁夏自然环境改造中的一个重点。宁夏水力资源蕴藏量为205.4万千瓦,可给本区工农业提供充足的能源。全自治区1991年底煤炭的保有储量为309亿多吨,居全国前列。宁夏煤炭具有分布广、品种全、煤质好、埋藏浅等特点,且构造简单,易于开采。主要有贺兰山煤田、香山煤田、宁南煤田和宁东煤田等四大煤田。汝箕沟矿区出产的“太西煤”是中国最好的无烟煤,也是世界上最优质的无烟煤之一,被誉为“太西乌金”。除煤炭外,宁夏石膏储量居中国首位,且分布广,矿床厚,便于机械开采,主要产地有中卫县甘塘、小红山,同心县贺家口子等。此外,还有水泥石灰岩、玻璃石英砂岩黏土芒硝重晶石、燧石、硅石、石油、铜、铁、磷、盐等矿产资源。宁夏回族自治区物产丰富,土特产品很多,其中枸杞甘草、贺兰石、滩羊二毛皮、发菜最为著名,被称为宁夏五宝(红黄蓝白黑)。

◆宁夏人口民族

宁夏是中国回族最大的聚居地,回族人口约占自治区总人口的1/3,占全国回族人口的1/5。回族主要分布在固原市和吴忠市,其回族人口占宁夏回族人口的80%以上。

宁夏人口主要分布在北部,南部次之,中部最少。银川市、石嘴山市、固原市、吴忠市人口密度分别为260.5人/平方公里、150.4人/平方公里、110.1人/平方公里、65.9人/平方公里。人口密度最大的为石嘴山市,高达601.6人/平方公里,最小的为盐池县,仅22.5人/平方公里。

2009年,在宁夏常住人口625.20万人中,人口出生率为14.38‰,出生政策符合率为88.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9.68‰,连续3年保持在10‰以下。

宁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共同聚居的地方。在商周时期,有古西戎族的鬼方、猃狁部落;春秋战国时期,为西戎族义渠、乌氏和朐衍三个部落;至秦汉改由汉、匈奴和羌族所居。

自此以后虽然各少数民族不断更替,但汉族却一直定居下来。到魏晋南北朝时,宁夏有汉、匈奴、鲜卑、羌、氐、羯、敕勒、柔然族等部族;隋唐突厥、敕勒、回纥、吐蕃吐谷浑等部族。

唐末五代至北宋初年,宁夏境内仍有相当数量的吐蕃和羌族人口。西夏(两宋)时期,党项族以宁夏北部为活动中心,前后达225年;南宋时期,女真族建立了金国,统治宁夏南部达100余年。此外宁夏境内还有契丹、鞑靼等族。元代,除蒙古族和汉族居多数外,回族开始入居宁夏。伊斯兰教也在这一地区逐渐流传。明代,宁夏发展成了以汉、回和蒙古族为主要聚居地的地方。清朝实现了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大统一,在宁夏除汉、回、蒙古族居多数外,满族亦成为定居在宁夏人数稍多的又一个民族。

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和新中国成立后的各民族交往,宁夏形成了以回、汉族为主,满族、蒙古族、壮族朝鲜族、东乡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布依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萨克族傣族黎族畲族高山族纳西族土族撒拉族毛南族锡伯族俄罗斯族保安族、裕固族、京族赫哲族等31个民族组成的自治区。

◆宁夏“十二五”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

一、推进发展方式转变。《纲要》以实施优势资源深度开发与转化为重点,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加快构建具有宁夏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十二五”时期,大力建设三大农业示范区;实施“三个千亿投资计划”,做大做强宁东煤电化工主导产业,改造提升冶金、化工、建材、特色农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把服务业作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突破口,实施服务业发展提速计划,不断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把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的重要举措,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业、生物产业、新一代信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二、建设节水型社会。《纲要》进一步明确了重点推进农业节水、工业节水以及城乡生活节水,建设节水型社会。按照“北部节水,中部调水,南部开源”的分区治水思路,抓紧兴建一批事关自治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全局的重大水利工程。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落实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水功能区纳污控制三条红线。

三、建设现代综合运输体系。《纲要》提出“十二五”时期要基本建成现代化综合运输体系,构建“五纵三横”铁路运输网,提高“三纵九横”公路网现代化水平,建成银川河东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完善口岸航空货运服务功能,提升一主两辅航空港服务功能。

四、推进中南部地区扶贫攻坚。《纲要》提出要以生态移民为抓手,创新思路,多策并举,用5年时间,把贫困程度深、生态脆弱地区的35万贫困群众搬迁出来。积极发展劳务产业和特色种养业,大力推进产业扶贫,切实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努力把宁夏建成国家生态移民扶贫开发示范区。

五、加快推进城镇化。《纲要》提出将宁夏作为一个大城市进行规划建设,努力构建以沿黄经济区为核心、固原市为次中心、其他县城和重点镇为补充,大中小城市与城镇布局合理的城镇体系。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积极稳妥推进农民转为城市居民。进一步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高水平建设沿黄经济区,加强固原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推进形成分工明确、布局科学、特色鲜明的主体功能区。

六、保障和改善民生。《纲要》把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优先发展教育,加大教育投入力度。突出解决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社会保障体系、保障性住房建设等民生问题,实施更加积极的城乡创业就业政策,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

七、促进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纲要》提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基本建成覆盖全区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大力提升文化软实力。

八、实施科技兴宁和人才强区战略。《纲要》强调要结合宁夏区情和特色优势产业,提出加快推进集成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一个产业一个研发平台、一套研究机构的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突出培育造就一批创新型科技人才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急需人才。

九、构建“两型”社会。《纲要》强调,以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保护为重点,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加强环境保护,建设西部生态文明先行区,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十、打造内陆开放试验区。《纲要》提出,在巩固深化与欧、美、日、韩等国家和地区经贸合作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回族自治区的独特优势,加快面向穆斯林世界的经贸文化合作。以建设中阿(宁夏)论坛银川永久会址、举办中国(宁夏)—阿拉伯国家博览会为契机,推动形成中阿国际经贸合作交流平台、中阿高层对话合作机制,把宁夏打造成最具国际影响力的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集散地、我国重要的国内外产业转移承接基地、中国面向阿拉伯国家和穆斯林地区开放合作的人才培育基地。

十一、优化发展环境。《纲要》提出,要推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必须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努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农村综合改革、深化国民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所有制改革、推进财税体制改革、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深化价格和收费七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全面推进法制建设,建立政府与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机制,加强和保障公共安全,凝聚新跨越的强大动力。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与宁夏

一是在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一节中,《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加快构建以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长江流域、汾渭平原、河套灌区、华南和甘肃新疆等的农产品主产区为主体,其他农业地区为重要组成的“七区二十三带”农业战略格局。鼓励和支持优势产区集中发展粮食、棉花、油料、糖料等大宗农产品。加快发展设施农业,推进蔬菜、水果、茶叶、花卉等园艺作物标准化生产。提升畜牧业发展水平,提高畜牧业产值比重。促进水产健康养殖,发展远洋捕捞。积极发展林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壮大农产品加工业和流通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二是在优化能源开发布局一节中,《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统筹规划全国能源开发布局和建设重点,建设山西、鄂尔多斯盆地、内蒙古东部地区、西南地区和新疆五大国家综合能源基地,重点在东部沿海和中部部分地区发展核电。提高能源就地加工转化水平,减少一次能源大规模长距离输送压力。合理规划建设能源储备设施,完善石油储备体系,加强天然气和煤炭储备与调峰应急能力建设。

三是在加强能源输送通道建设一节中,《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快西北、东北、西南和海上进口油气战略通道建设,完善国内油气主干管网。统筹天然气进口管道、液化天然气接收站、跨区域骨干输气网和配气管网建设,初步形成天然气、煤层气、煤制气协调发展的供气格局。适应大规模跨区输电和新能源发电并网的要求,加快现代电网体系建设,进一步扩大西电东送规模,完善区域主干电网,发展特高压等大容量、高效率、远距离先进输电技术,依托信息、控制和储能等先进技术,推进智能电网建设,切实加强城乡电网建设与改造,增强电网优化配置电力能力和供电可靠性。

四是在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一节中,《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坚持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位置,给予特殊政策支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扩大铁路、公路、民航、水运网络,建设一批骨干水利工程和重点水利枢纽,加快推进油气管道和主要输电通道及联网工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强化地质灾害防治,推进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继续实施重点生态工程,构筑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发挥资源优势,实施以市场为导向的优势资源转化战略,在资源富集地区布局一批资源开发及深加工项目,建设国家重要能源、战略资源接续地和产业集聚区,发展特色农业、旅游等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支持汶川等灾区发展。坚持以线串点、以点带面,推进重庆、成都、西安区域战略合作,推动呼包鄂榆、广西北部湾、成渝、黔中、滇中、藏中南、关中-天水、兰州-西宁、宁夏沿黄、天山北坡等经济区加快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五是在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扶持力度一节中,《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生态保护和修复,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切实改善老少边穷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继续实施扶持革命老区发展的政策措施。贯彻落实扶持民族地区发展的政策,大力支持西藏、新疆和其他民族地区发展,扶持人口较少民族的发展。深入推进兴边富民行动,支持边境贸易和民族特需品发展。使陆地边境地区享有西部开发政策。在南疆地区、青藏高原东缘地区、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西边境山区、秦巴山-六盘山区以及中西部其他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实施扶贫开发攻坚工程,加大“以工代赈”和“易地扶贫”搬迁力度。支持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和发展。推进三峡等库区后续发展。对老少边穷地区中央安排的公益性建设项目,取消县级并逐步减少市级配套资金。实行地区互助政策,开展多种形式对口支援。

◆西夏历史

与古印加文化和玛雅文化的消失之谜一样,中国古代曾盛极一时的西夏文化在公元13世纪突然消失,给后人留下了数不清的难解之谜。西夏古国及其文明被披上了“神秘面纱”,西夏研究被叹为“绝学”。

20世纪最后一个秋天,在西夏故地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银川市郊,被誉为“东方金字塔”的西夏王陵,传出一个惊人的消息:西夏王陵考古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抢救保护性发掘获得重大发现,一尊人面鸟身、双臂残缺的精美石雕像——“迦陵频伽”,汉语译作“妙音鸟”首次出土。“只闻其名,未见其形”的中国考古界专家认为,“迦陵频伽”可与古埃及金字塔前神秘的狮身人面像和古希腊的残臂维纳斯媲美。

然而,这仅仅是西夏文明的“冰山一角”。从西夏王陵到西夏佛塔,从西夏文字到西夏印刷术……一个个千古之谜在西夏故地陆续被揭开,一部部专著相继问世。中国历史上曾经存在两个多世纪的神秘王朝——西夏,渐渐重现在世人面前。让我们追寻西夏的踪迹,去开掘一个个千古宝藏,寻觅遥远的西夏文明。

贺兰山下,黄河岸边,党项族在拓跋家族两代“西平王”的带领下由小到大,由弱变强,逐渐兴盛起来。公元881年拓跋思恭“虽未称国而王其土”建立夏州,到公元1038年,第三代西平王、党项首领李元昊终于在我国西北地区建立王朝,国号大夏,史称西夏。

西夏建都兴庆府,即今天的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银川市。至1227年西夏被成吉思汗率领的蒙古大军灭国屠城,以党项族为主体的西夏政权在这个世界上实际存在了347年,历时比同时期的宋、辽、金更为长久。疆域上西夏境土之大,“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即拥有今宁夏全部、甘肃大部、陕西北部和青海、内蒙古部分地区。西夏王朝先后有10位帝王登基,在两个世纪的漫长岁月里,曾先后与北宋、辽鼎立,和南宋、金对峙。

李元昊,年轻的西夏开国皇帝,具有建国兴邦的雄才大略。他曾向其父亲陈述过不同凡响的政治见解,提出“英雄之生当王霸”。作为政治家和军事家,元昊执政后,伸张君权,参照中原王朝制度并结合本民族特点大建官署,逐渐完善了封建统治机构,并下秃发令,以求在风俗上突出民族特点。他整顿军族,扩大版图,与北宋抗衡。

为巩固和发展新兴的王国,李元昊注重发展经济,他特别重视发展农业,不仅修整秦渠、汉延渠、唐徕渠等水利设施,而且还在已废弃的古渠上开凿新渠,后世称为“昊王渠”。这些水利设施对西夏的农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有的渠道至今仍在利用。元昊与宋朝和好后,恢复了中断的宋、夏贸易,进一步加强了与中原地区的经济交流。

虽然仅存不到200年,但西夏人却创造了异常璀璨的文明。这种具有民族和地方特点的西夏文化,是党项族、汉族、藏族、回鹘族等多民族文化长期交融、彼此影响、相互吸收而形成的一种多来源、多层次的文化。

西夏建国前夕,李元昊便让大臣野利仁荣等创造了记录党项族语言的民族文字——蕃文,即后世所谓的“西夏文”。这种文字借鉴汉字的笔画和构成原理,又结合自己的特点创造出来。西夏文的创制对西夏文化的兴盛、佛教的传播、文学的繁荣、印刷术的进步都有着直接的影响,可以说对整个西夏文化的进程有划时代的贡献。作为中国二十多种民族古文字之一,西夏文似乎成了西夏文化的代表,为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增添了异彩。

注重弘扬党项族传统文化的西夏,同时兼收并蓄,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精华。汉文化和藏文化的烙印最为明显,西夏境内的文字主要是汉文和西夏文,也有藏文,当时西夏与宋朝的往来表奏,均用汉字和西夏两种文字。西夏还印制了西夏文——汉文双解语汇辞书《番汉合时掌中珠》。西夏的统治者提倡儒学,发展汉学。西夏仿照宋朝实行科举制度,在所辖各地兴建学府。甚至参照汉族乐制修成新的乐书,名为“鼎新律”。西夏统治者大力弘扬佛教,境内僧人众多,寺庙林立,西夏花费了50多年时间,用西夏文翻译了3600余卷大藏经,堪称稀世珍品。地处“丝绸之路”汉文化、印度文化、西方文化等诸多文化之间的西夏文化,是多民族文化交融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辉煌的一章。

风云骤变,公元13世纪,蒙古族在草原上崛起。锐不可当的蒙古铁骑横扫亚欧大陆,征服一切。然而,却在西夏国门前遇到前所未有的顽强抗拒。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亲率强兵劲旅六征西夏,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最终于1227年攻下西夏,西夏末代皇帝请降后自杀,雄踞西北两个世纪的西夏宣告灭亡。(www.xing528.com)

大自然的风沙埋葬了楼兰古城,战争的屠刀抹杀了西夏王朝。西夏陷落时,成吉思汗降旨“每饮则言,殄灭无遗,以死之、以灭之”。带着强烈复仇心理以及处于战争巅狂状态的蒙古大军,对西夏人民和西夏文明实施了毁灭性的报复。不但血洗都城,人尽灭,物尽掠,积聚近200年的城市宫殿、国宝史典被付之一炬,而且还将贺兰山下的皇家林苑及陵园毁盗殆尽。所以现今所有陵墓,无不墙断阙残,大小盗坑随处可见。曾有史书说西夏民族都被斩尽杀绝,西夏民族和西夏文明从此悲壮地消失……

更可叹的是,中国“二十四史”中竟没有西夏的专史,西夏文成为罕有人识的“死文字”。西夏,从此成为中华民族历史长卷中鲜为人知的“神秘古国”。

◆西夏王陵

西夏陵位于距宁夏首府银川市老城区40公里的贺兰山东麓。

西夏陵东西宽约5公里,南北长约10公里,在方圆50公里的范围内,随岗丘垄阜的自然起落,坐落着九座帝王陵和254座形状、规模、大小不等的陪葬墓。西夏陵的建筑规模,同北京的明代十三陵陵园相当,每座帝陵陵园均是一个完整的建筑体。占地面积在10万平方米以上,坐北朝南,平地起建。高大的阙台犹如威严的门卫,耸立于陵园最南端。碑亭位于其后,这里曾停放着用西夏文、汉文刻制的歌颂帝王功绩的石碑。碑亭后是月城,南墙居中为门阙,经门阙入月城,这里曾置放着文官、武官的石刻雕像。月城之北是陵城,陵城南神墙居中有门阙,经门阙入陵城,陵台偏处陵城西北,为塔式建筑,八角形,上下各分为5级、7级、9级不等,外部用砖包砌并附有出檐,为砖木瓦结构。陵台是陵园中的主体建筑。在中国古代传统陵园建筑中陵台一般为土冢,起封土作用,位墓室之上。但西夏陵台建在墓室北10米处,不具封土作用,其形状呈八边7级、5级、9级塔式,底层略高,往上层层收分,是塔式陵台,为夯土实心砖木混合密檐式结构,且偏离中轴线矗立,这在中国建筑史上史无前列,是党项族的创造。十分遗憾的是,西夏被蒙古军队灭亡之后,陵园遭到了人为的毁灭性破坏,地面建筑全毁,碑刻都成碎片。

◆苏峪口国家森林公园

苏峪口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宁夏首府银川市西北50公里的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占地面积9300公顷,植被覆盖率达70%,拥有各种野生动植物资源800余种,是宁夏著名的生态旅游景区。

苏峪口国家森林公园,山体巍峨,森林茂密,自然风光秀丽,人文景观独特。近万公顷的范围内,油松、云杉等天然林木一望无际;樱桃、丁香、蒙古扁桃等珍稀灌木遍布山谷沟壑。尤其是当您踏入国家森林公园的深处,登上青松岭的峰顶,人处在苍茫林海之中,低头看百丈悬崖,放眼望郁郁葱葱。古松立于峭壁之间,残雪留存高山之上,松涛阵阵,云雾蒙蒙,宏伟险峻的景观给您一种回归大自然、陶醉于大自然的美好心境。

樱桃谷景区全长2公里,因其遍布了樱桃等名贵野生植物而得名。初春时分,桃花盛开,姹紫嫣红;盛夏季节,硕果累累,芳香迷人。樱桃谷是由造山运动产生,谷地景色与山脊风光迥然不同,尤其是“一线天”“双狮峰”“飞来石”等景点,充分体现了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无穷魅力。从这儿拾级而上,那色彩斑斓的奇花异草、甘甜爽口的樱桃山杏、曲径通幽的林间小道,都会使你感受到大自然与人类是那么的亲近、和谐。

贺兰山阳光索道,是建设在苏峪口国家森林公园内的宁夏第一条高山旅游观光索道。它全长1200米,高差近百米,往返运行约20分钟。乘坐索道,从山脚直达风景秀丽的“青松岭”,轻松悠闲的观山岳、听松涛、看飞瀑,尽情领略贺兰山的自然风光。

宋代抗金名将岳飞的“驾长车,踏破贺兰山阙”的著名词句,使贺兰山的名字广为天下人所知。登上青松岭放眼望去,林木葱茏、云腾雾霭、气象万千。在苍茫林海之中,还能看到奔跑的马鹿、跳跃的岩羊、嬉戏的蓝马鸡。

◆长流水生态旅游

长流水生态旅游区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位于宁夏灵武市白土岗乡境内,距市区30多公里,距首府银川80公里,是一处自然天成的集旅游休闲、娱乐垂钓、野营探险、野生动植物观赏、影视剧外景拍摄等为一体的生态旅游区。长流水峡谷流域全长20.1公里,流域面积约140平方公里,系山洪冲刷而成;《灵武市志》记载,长流水边沟曾是历史上灵武境内四大洪沟之一。

长流水“三绝”:一绝是瀑布。毛乌素沙漠深处有水已是稀奇,水流处竟又形成三处风格相异的瀑布。长流水的瀑布极其精致,尤其简约,衬着沙山去欣赏,它的小家碧玉、它的零距离贴近,更为鲜活和另类。特别是冬季形成的冰瀑奇观,纯洁晶莹、铺排大方,冰与石的缠绵尽显其间。二绝是泉眼。沙山脚下,竟有细水不断地渗出,竟成就了千年流淌的长流水,因为不可思议所以成为我们探访的理由。三绝是化石景区内惊现成于2.3亿年前的古木化石,这一发现为长流水曾经是水草丰美的大片湖海找到了印证。

◆拜寺口双塔

拜寺口双塔位于宁夏银川市老城区西北50多公里的贺兰山东麓的拜寺口内,它们就像两个孪生兄弟守卫在山口两旁,显得格外挺拔。拜寺口是贺兰山著名山口之一,这里山大沟深,环境幽静,面东开口,视野开阔。在山口平缓的坡地上有大片建筑遗址。据考证,这里曾是西夏佛祖寺院所在地。双塔就建在沟口北边寺院遗址的台地上。双塔东西对峙,相距约百米,皆为八面十三层楼阁式砖塔。两塔直起平地,没有基座,底层较高,平素无饰,正南辟券门,可进入厚壁空心筒状塔室。

东塔总高约39米,塔身呈锥体。塔顶上砌八角形平座,平座中间为一网形刹座,上承“十三天”宝刹。两层以上,每层每面都贴有彩塑兽面两个,左右并列,怒目圆睁,獠牙外露,十分威猛。兽面口衔彩绘红色连珠。兽面之间,是彩绘云托日月图案。塔壁转角处装饰彩塑宝珠火焰。

西塔总高约36米,塔体比例协调,比东塔较为粗壮。两层以上由数层叠涩棱角牙和叠涩砖构成腰檐,腰上砌成平座,外檐饰以圆形兽头构件。塔顶上承八角形刹座,刹座檐下,饰以并排彩绘莲瓣。转角处饰以砖雕力神,力神裸体挺腹,手托莲座,栩栩如生。刹座上承“十三天”宝刹。两层之上每面腰檐下均有彩塑佛像及装饰图案。各层壁面中心置长方形浅佛龛,龛内有彩塑动物和八宝图案,龛两侧为彩塑兽面,兽面口含流苏七串,呈八字形下垂,布满壁面。兽面怒目圆睁,獠牙外龇,威猛可怖。塔壁转角处有宝珠火焰、云托日月的彩塑图案,这些造像及装饰图案,布满整个塔身。在众多的造像中,有身着法袍的罗汉,有拄杖倚立的老者和神态潇洒的壮者。他们项挂璎珞,腰系长带,手执法器。有的伸臂,有的跳跃,动作自如,神态各异,充满了强烈的生活气息和浓郁的宗教色彩。西塔正东面第十二层佛龛内右上侧,有西夏文。在第十层正东的甲座上,放置着一个完整的绿色琉璃套兽。塔顶佛龛内置有一根六棱木质中心刹柱,直径约30厘米,刹柱上有墨书西夏文题记和梵文字。双塔建筑综合了中原佛塔传统特点,又把绘画和雕刻艺术结合起来,构成了两座雄伟壮观、绚丽多彩的艺术珍品。

1986年,国家组织力量对双塔进行了加固维修,在维修西塔塔刹时,一密封空心穹室内置放着一批文物,有蒙古汗国银币“大朝通宝”、元初“中统宝钞”、绢质“彩绘佛画”(唐卡)、绢纸花、木雕“上乐金刚双身像”、木花瓶和铜佛像等。1988年双塔被国家列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贺兰山岩画

贺兰山位于宁夏的西北部,距银川市老城区56公里。南北走向,全长250公里,纵深15~30公里。自古以来就有西戎、羌氐、匈奴、鲜卑、突厥、党项等北方少数民族在这里长期游牧、繁衍生息,岩画就是他们留下来的历史画卷。

目前,已发现贺兰山东麓27个山口和山前洪积扇的荒漠草原上,分布有数以万计的古代岩画,贺兰口是贺兰山岩画最为集中的一处。据统计,贺兰口有4787幅岩画单体图案,其中人面像岩画726幅,动物岩画1348幅,符号岩画1666幅。贺兰口岩画保护区面积12平方公里。按照岩画的分布情况,把保护区划分为六个区域。内容丰富的岩画,记录了先民在古代放牧、狩猎、祭祀、征战、娱舞、交媾等生活场景以及羊、牛、马、驼、虎、豹等多种动物图案和抽象符号。揭示了原始氏族部落自然崇拜、生殖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的文化内涵,是研究中国人类文化史、宗教史、原始艺术史的文化宝库。

有专家论证,贺兰口这块地方曾经是史前人类做祭祀活动的场所,贺兰口沟口内成片的人面像岩画,是史前人类祭祀的神灵。在欧洲,有人面像岩画存在的石壁,人们称它为“圣像壁”。在这方圆不到一平方公里的沟谷两侧石壁上,集中分布有8处人面群像,而且每一处人面群像的构图风格、表现形式都不一样,人面的形象也不雷同,可能是不同氏族部落在不同时代制作的。因此,远古时代,贺兰口作为不同氏族部落的祭祀场所,可能存在了几千年。

贺兰山最有代表性的一幅岩画是“太阳神”。这幅太阳神岩画是贺兰山岩画中的精品,它磨刻在距地面40余米处的石壁上,头部有放射形线条,面部呈圆形,重环双眼,长有睫毛,炯炯有神,看上去很威武。这就是古代游牧民族心目中的“太阳神”。在远古时代,人们把畜牧的丰收、水草的丰茂,都归功于苍天的恩赐;而年景不好,缺吃少穿,则认为是上天对人类的惩罚。太阳高居天体之上,主宰万物,所以人们特别信仰太阳,便把太阳人格化,刻画成现在这个样子,表示对太阳的崇拜。也有人说这是古代部落首领的头像,一些有功于氏族部落的首领也往往会被刻在石壁上,成为人们崇拜、祭祀的对象。

◆沙湖

沙湖是我国首批4A级生态旅游区之一,2007年被国家评为5A级生态旅游区,它位于平罗县境内,距首府银川市46公里,它的北面30公里处是宁夏著名的工业城市——石嘴山市,乘车由银川出发沿石中高速公路只需40多分钟便可抵达。

沙湖,南沙北湖,沙水相连,苇鸟相依,构成了一幅如诗如画、令人神往的美丽画卷。1991年6月19日,原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同志在宁夏视察工作时,来到沙湖,并亲笔题写“沙湖”二字,使沙湖更加享誉中外。景区开发建设10年来,还先后接待过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温家宝、罗干等。如今,这里已成为我国西部旅游和投资的热点,是对外宣传宁夏、展示西部风情的窗口。

沙湖秀美,美就美在它那随风摇曳、独具特色的芦苇上,在这辽阔的湖面上,分布着286.7多公顷芦苇,迎风招展的芦苇,像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迎接着八方游客的到来。我们说,沙湖胜似西湖,就是在于沙湖拥有如此旖旎的芦苇的原因。正是这些星罗棋布而又疏密有致的绿色风景,才将沙湖装点得绚丽多彩,芦苇还担负着净化水质的重任。

沙湖水产资源丰富,常见的鲤鱼、草鱼、鲢鱼,还有北方不常见的武昌鱼和娃娃鱼,每年3月,当万物苏醒之时,这里的芦苇和白洋淀的芦苇一同绽放新芽。于是,沙湖的草鱼伴随着芦苇生成,成片的嫩芽成为草鱼的美食。同样,经过草鱼修剪的芦苇也变得错落有致,东一丛,西一簇,成为沙湖迎风荡漾的绿色旗帜。

◆沙坡头旅游区

沙坡头旅游区位于宁夏中卫县城西20公里处,北接浩瀚无垠的腾格里沙漠,南抵香山,东邻中卫经济开发区,西达黄河黑山峡。包兰铁路、石营公路横跨东西,区域辽阔、景观优美、交通便利。

沙坡头,古时称“沙陀”,元代称“沙山”,清乾隆年间因在黄河北岸形成了一个宽2000多米、高200多米的大沙堤而得名“沙陀头”,讹音为“沙坡头”。沙坡倾斜60度,高大的沙山悬若飞瀑,游人滑沙如从天降。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地质结构,人在沙坡顶上顺坡下滑,沙坡内便发出“嗡——嗡”的轰鸣声,犹如金钟长鸣,悠扬洪亮,故称“沙坡鸣钟”,是中卫三大响沙之一。沙坡底下,有三眼清泉,常年累月,源源不断,汇入东南沙坡下的果园内,被当地人称为“泪泉”,至今民间还流传着泪泉的传说。这片园林古时称“藩王园”,园林东边有“桂王陵”,桂王陵碑文依稀可辨,大概为明代遗址,如今叫“童家园子”,因曾经为童姓人家居住而得名。园林面积不大,但避风向阳,林木茂盛,溪流潺潺,鸟语花香,被游人誉为“沙海绿洲”。绿洲南临黄河,奔腾的黄河自黑山峡至沙坡头,一路穿峡越谷,九弯八折,在沙坡头形成“几”字形大弯,南岸形成“u”形半岛,似天工巧陈,缔造出了沙坡头胜景。

沙坡头集大漠、黄河、绿洲、高山于一处,悠久的黄河文化和自然地域的过渡性、多样性,使北国的雄浑与江南的秀美和谐地交织于这里。据考证,唐代大诗人王维写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便是描写的沙坡头。沙坡头融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治沙成果于一体,被世人称为“世界垄断性旅游资源”“世界沙都”。为此,1994年沙坡头被列为“国家级沙漠生态自然保护区”,被联合国授予“全球环境保护500佳单位”称号,2003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全国首批4A级旅游区,成为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

◆六盘山

六盘山是我国西部黄土高原上的重要水源涵养林地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素有“高原绿岛”之称。六盘山,又名“陇山”,南北走势跨越宁夏、甘肃、陕西三省区,绵延240余公里,宽10余公里,主峰米缸山海拔2931米,山势巍峨险峻。六盘山物种丰富,森林覆盖率达72.8%,有高等植物788种,野生动物213种,鸟类158种,昆虫905种,年平均气温5.8℃,平均降雨680毫米,是泾河、清水河、颉河的发源地。六盘山,古称“高山”。《山海经》说,高山“其上多银,其下多青碧、雄黄、其木多棕,其草多竹。泾水出焉,而东流注入渭,其中,多磐石、青碧”。意思说:六盘山上有很多白银,山下有很多碧玉和雄黄,山上生长着茂密的树林,其中以棕树最多,还生长着很多竹丛。泾河发源于这座山,向东流去,注入渭水,水中有很多磐石和青碧。山上云海则最为壮观,以日落日出最为美丽。云海形成时,波澜壮阔,浩瀚无际,千条深谷,万道山梁,一并淹没在云涛雾海之中,高峰峭立,低峰浸底,中峰若浮若沉、若隐若现,可谓“处处真成银色海,青青独露几峰高”。

1935年10月,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等中央领导人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二十五军长征时,翻越了长征途中最后一座高山——六盘山,并留下了《清平乐·六盘山》光辉词篇。次年10月,红二方面军、四方面军亦先后路经六盘山地区。1986年10月,为了纪念红军长征50周年,在此修建了红军长征纪念亭。

◆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亭

六盘山不仅是一处风景优美的旅游区,还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座丰碑。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词,已勒石建碑于山下,以昭示后人。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50周年,政府于1986年在六盘山顶峰修建了红军长征纪念亭,曾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为纪念亭题词。六盘山巍巍高耸,红军长征纪念亭屹立于山巅。历史在这里凝固,她目睹着过去,也关注着未来。

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亭整体建筑由台阶、花坛、碑亭三部分组成:台阶159级,高42米;花坛呈椭圆形,东西径宽12米,南北径长15米,植松柏花卉;碑亭建于八角形台基上,台墀边长96米,面积约700平方米。正前方为毛泽东率工农红军翻越六盘山时的大型浮雕壁画,长10米,高7.5米。纪念亭中心为正方形,边长15米,大理石磨制地板,汉白玉护栏;亭子顶端为茶绿色琉璃瓦当,由12根灰白色花岗岩柱擎托;亭檐镶嵌着胡耀邦题“长征纪念亭”汉白玉匾额;亭中矗立着一块大青石碑,正面携刻着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词手迹长卷,背面镌刻着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员会、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署名的碑文,记载着毛泽东及中央红军翻越六盘山的过程、与国民党堵截者激战的情景,充分反映了红军的英雄气概和对人民的感激之情。

◆须弥山石窟

须弥山石窟位于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境内,坐落在市城北55公里处六盘山支脉的须弥山东麓,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最早叫逢义山。唐代时须弥山开始称“景云寺”,五代、宋、西夏、金、元至明初都沿袭这一称谓。须弥山作为佛教称谓和石窟的代名词,当推明代。须弥山石窟初创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477~499年),兴盛于北周和唐代,是我国开凿最早的十大石窟之一,也是古代丝绸之路沿线著名的佛教石窟之一,其开凿规模、造像风格、艺术成就可与大同云冈、洛阳龙门等大型石窟媲美。历经西魏、北周、隋唐续凿及宋元明清各代修葺经营,须弥山石窟成为古代原州规模最大的一处佛寺禅院,历时已有1500多年。

须弥山是梵文的音译,也可称为“须米楼”“苏弥楼”“须弥楼”等,意译“妙高”“安明”“善积”等,指印度传说中的佛教名山。传说中的须弥山高达200多万里,相当于地球到月球的3倍,也就是说有200个我们所生存的地球摞起来那么高。

中国石窟的开凿与佛教的传入有密切的关系。佛教自东汉时期传入中国,到了南北朝时期,已经成为全国上下争相崇信的“国教”,在全国大力提倡开凿石窟,须弥山也就在这个时期应运而生。须弥山石窟所处的位置自古以来就是中原通往河西走廊、大漠南北的交通枢纽和战略要地。“丝绸之路”开通后这里又成为“丝绸之路”东段北道的必经之地,是由长安到西域最短的必经之地。到了唐代,唐王朝为了加强边疆防卫,又在这里设立了“石门关”,直接制约着中原与西域的军事与交通,所以这里有着“关中咽喉”之称。宋代,这里又是怀得军的驻地平夏城(黄铎堡)的险要关隘。

须弥山石窟是宁夏最大的石窟群,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存洞窟162座,保存有各代造像雕刻品、彩绘、壁画、石刻题记的洞窟70余座,造像350余躯,汉藏文刻记12处,碑刻3方,残碑11块,尤其以北周和隋唐开凿的大型庙窟的石雕造像最为精美。整个石窟呈扇型开凿在自南向北八座山峰的东南崖面上,即:大佛楼区、子孙宫区、圆光寺区、相国寺区、桃花洞区、松树洼区、三个窑区、黑石沟区。千百年来,须弥山石窟长期遭受风雨侵蚀、岩石风化、自然坍塌、地震破坏和人为的损坏,致使许多精美雕像已面目全非,甚至荡然无存。虽然如此,但须弥山仍有一大批规模较大的石窟造像保存至今,在同时代石窟造像中占有独特的地位,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和精湛的艺术价值,是研究我国石窟艺术、民族宗教历史不可多得的宝贵实物资料。2003年被宁夏回族自治区旅游局评为AA级景点。

◆老龙潭

老龙潭,距泾源县城南20公里,为泾水的源头。从地质结构上说,是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中山体断裂形成的大峡谷,俗称“泾河脑”,又称为黄土高原上的“天然水塔”。潭区山高峡深,山清水秀,潭边松径幽雅,竹林萧萧,流水潺潺。两侧悬崖怪石嶙峋,石缝间泉水渗出,山、水、林、石景色秀丽,情景交融。老龙潭在宁夏的旅游景点中名字很响,不仅是因为老龙潭山高峡深,风景优美,而且老龙潭还以神话小说《西游记》中描写的“魏徵梦斩泾河龙”和唐代传奇小说《柳毅传书》的感人故事而闻名。

老龙潭由头潭、二潭、三潭、四潭组成。头潭在一片丛林石峡之中,四五个小潭相衔而下,流水从最后一个小潭冲出,形成两条瀑布,喷珠溅玉,蔚为壮观。二龙潭由两个葫芦形潭组成,前潭的水从石坡滑下,注入后潭,给人以清泉石上流的美感。三潭是“龙下巴”,这里已筑起大坝,“高峡出平湖”变成了一座碧绿的水库;四潭是老龙潭的门户。

老龙潭流出的泾水清澈不污,引发出了“泾渭分明”这样脍炙人口的成语。乾隆皇帝对此非常感兴趣,并派平凉知府胡纪谟亲往泾水源头考察,并撰写了《泾水真源记》。

◆将台堡红军长征会师纪念碑

将台堡位于宁夏西吉县城东南30公里,葫芦河东岸,系古代军事要冲。根据新编《西吉县志》载:此城最早筑于秦昭襄王时期,是战争的产物,由于作为军事胜地,历代都有所修建。现残存的土堡东西长70米,南北宽68米,堡墙高10米,堡门建在正南面,其上镶嵌着薄一波题写的“将台堡”三个大字。

将台堡红军会师纪念碑是为纪念1936年10月22日红军长征三大主力军在将台堡胜利会师,于1996年10月在纪念长征胜利60周年之际修建的。纪念碑坐落在将台堡内东侧,碑高22.5米,碑的正面镶刻着江泽民同志题写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将台堡会师纪念碑”16个金光闪闪的大字,背面是中共西吉县委、政府撰写的碑文,碑的顶部雕有三尊红军头像,象征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碑身下部浮雕8组代表中国革命胜利的图案。

◆明长城遗址

中国自秦、汉、隋、明的历代长城在宁夏皆有遗迹,总长度达1500多公里。故宁夏有“中国长城博物馆”之称。明代称长城为“边城”,在宁夏境内的主要有西长城、北长城、东长城和固原内边城,长度共400多公里。其中位于银川市西40余公里的三关口明长城,仍然保存较完整。此关口位于宁夏与内蒙古阿拉善左旗的交界地,银川至巴彦浩特公路穿关而过,在关口处可看到长城遗址。三关即从东向西,设头道卡、二道卡和三道卡,后人称之为“三道关”。这里山脉蜿蜒曲折,地形雄奇险峻,两山夹峙的山坳中,原建有关隘。

当年修筑长城时,这里多沙砾少土壤,于是军士们遍剖诸崖谷,得壤土数处。又因无水,做水车百辆,到关口20多公里远的平吉堡取水,与壤土、砾石相拌,夯筑而成,坚固异常。头道关向西6公里即二道关,关口南侧有一座20多米高的山头,山头上设有墩台,台11米见方,高约8米。三道关东距二道关4公里,此关两山相夹,山谷狭窄,一水中分,山陡壁峭,仰望山峰巍峨,下视谷底险峻,地形十分险要,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筑关时依山而砌有石质长城和深沟各一道。绵延纵横的长城与墩台、烽火台左右连属,实有西控大漠咽喉要道之险。明代长城保存较好,也颇具代表性,明代为防御元朝残余势力和鞑靼、瓦剌诸部侵扰,在隋长城的基础上大规模修筑长城。但明代不称“长城”,而称“边墙”。“河东墙”始建于明朝成化八年(1472年),又称“东大边”“横城大边”。西起横城以北一公里黄河岸边黄沙嘴,东经水洞沟、红山堡、清水营,过盐池县至陕西定边县盐场堡,全长约400公里,每隔150米一个墩台。长城高三丈,宽两丈,墙顶路面非常宽阔,可供五匹马并行。守望、巡逻的士兵常年在长城顶部道路上往来,军事物资也在顶部运行。成化十五年(1479年)由宁夏巡抚张祯叔、王询先后在墙外挖“品”字形深坑44000多眼,以防敌骑靠近边墙。其中红山堡一带,壕沟深宽皆两丈,所以长城也被称为“深沟高垒”。像这样的城堡宁夏一共有150个。在古代30公里一城,15公里一堡,堡辖区内还有烽火台,沿交通要道或长城线路,每隔一定距离修一个烽火台,将边防前线与内地连接起来。红山堡距离水洞沟3公里,占地20余公顷。据史料记载,红山堡设操守官一名,操守兵235人镇守此地,同时与其他兵营互相接应呈长龙之势。

◆镇北堡西部影视城

被誉为“东方好莱坞”的影视城被当地人称为“镇北堡”,过去只是一个边防戍塞,在宁夏像镇北堡这样的边防戍塞有二十多个。从明弘治到万历年间(即明孝宗皇帝至神宗皇帝时期),明朝政府一边加强在西北修筑长城,一边在黄河到贺兰山之间的狭长地带修筑关隘,有历史可查的南路有10处关隘,北路有4个,从地形险要的中卫胜金关南路开始,自南向北形成了坚固的军事防御体系,抵御了蒙古骑兵的侵扰,当年北路中的“镇北”指的就是今天的镇北堡。“堡”顾名思义就是城堡,堡垒的意思,过去它里面除驻扎大量士兵外,还有少量的士兵家属和农民。现在说的镇北堡,它是由新堡和老堡两部分组成。清乾隆五年(1740年)时,宁夏曾发生过一次大的地震,震毁了镇北堡,后来就在距老堡不远的地方修筑了一座与老堡规模相当的新堡。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堡垒逐渐失去了它的军事价值。1958年“大跃进”时,这里变成了大炼钢铁的场所,现在的镇北堡老堡的城墙上还留着1958年留下的土高炉遗址,而新堡城墙上的那些“洞”,就是当时农民和工人居住的“宿舍”。

镇北堡西部影城原址为明清时代的边防城堡。1961年,尚在农场劳动改造的张贤亮发现了它,并在80年代初期将它介绍给了电影界。迄今为止,这里已拍摄了获得国际国内大奖的《牧马人》《红高粱》《黄河谣》《黄河绝恋》《老人与狗》以及著名影视片《大话西游》《新龙门客栈》《绝地苍狼》《嘎达梅林》《书剑恩仇录》等百余部影视剧。镇北堡西部影城在中国众多的影视城中以古朴、原始、粗犷、荒凉、民间化为特色。在此摄制影片之多,升起明星之多,获得国际、国内影视大奖之多,皆为中国各地影视城之冠,故被誉为“中国一绝”。因其对中国电影事业的特殊贡献,享有“中国电影从这里走向世界”的美称,现在这里已成为中国西部题材和古代题材电影电视的最佳外景基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