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情区情服务社会】
◆中国的疆域
中国的位置,从东西两半球看,位于东半球;从南北两半球看,位于北半球。从世界大洲和大洋的位置看,可以说中国是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的国家。
中国陆地面积达960万平方公里,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两个国家,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三位,接近整个欧洲的面积。
中国领土的最北端在北纬53°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最南端在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北纬4°附近),南北相距约5500公里;最东端在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东经35°),最西端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部的帕米尔高原(东经73°附近),东西相距5200公里。
中国领土南北跨越的纬度近50°,大部分在温带,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只在高山地区,有终年冰雪带。中国所处的纬度位置和南北的气候差异,为中国发展农业等多种农作物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中国领土所跨的经度,从西到东有60多度。根据世界时区的划分,跨越东五区、东六区、东七区、东八区和东九区五个时区。为了使用上的方便,目前中国各地都采用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也就是“北京时间”。
中国的陆地边界长约2.28万公里,周围与15个国家的国土相连,它们是: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锡金、缅甸、老挝、越南。同中国隔海相望的有: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和印度尼西亚。
中国和英国、日本这样的岛国不同,也和蒙古、哈萨克斯坦这样的内陆国家不同,中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既有广大的陆地,又有辽阔的海洋。中国的海洋,从北到南依次为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总面积超过470万平方公里。其中,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环抱着的海面叫渤海,是中国的内海,平均深度18米;从辽东半岛到长江入海口的海面叫黄海,平均深度44米;从长江口往南到台湾海峡的海面叫东海,平均深度370米;台湾海峡以南的海面叫南海,平均深度1212米。中国的海洋里,蕴藏着丰富的资源。
中国的海岸线总长1.8万公里,沿岸有许多优良港湾,便于船舶停靠和避风。
中国有大小岛屿5000多个,总面积超过8万平方公里。其中,最大的岛屿是台湾岛,面积约3.6万平方公里,第二大岛为海南岛,面积超过3.3万平方公里。
◆中国地形
几百万年前,青藏高原隆起,地球历史上这一重大地壳运动形成了现在中国的地貌。从空中俯瞰中国大地,地势就像阶梯一样,自西向东,逐渐下降。受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撞击,青藏高原不断隆起,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号称“世界屋脊”,构成了中国地形的第一阶梯。青藏高原上的喜马拉雅山主峰珠穆朗玛峰高达8844.43米,是世界第一高峰。第二阶梯由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和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组成,海拔在2000米~1000米。跨过第二阶梯东缘的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和雪峰山,向东直达海岸是第三阶梯,此阶梯地势下降到海拔1000米~500米,自北向南分布着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平原的边缘镶嵌着低山和丘陵。再向东为中国大陆架浅海区,也就是第四级阶梯,水深大都不足200米。
◆中国气候
中国的大部分地区位于北温带,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适宜人类居住与生存。大陆性季风气候是中国气候的主要特点。每年9月至次年4月,干寒的冬季风从西伯利亚和蒙古高原吹来,寒冷干燥,南北温差甚大。每年的4月至9月,暖湿的夏季风从东部和南部海洋吹来,普遍高温多雨,南北温差甚小。中国从南至北呈现出赤道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寒温带六个温度带;降水量从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各地年平均降水量差异很大,东南沿海可达1500毫米以上,而西北内陆还不到200毫米。
◆河流湖泊
中国境内河流众多,流域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者多达1500余条。由于主要河流多发源于青藏高原,从河源到河口落差很大,因此,中国的水力资源非常丰富,蕴藏量达6.8亿千瓦,居世界第一位。
河流分为外流河和内流河。注入海洋的外流河,流域面积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64%。长江、黄河、黑龙江、珠江、辽河、海河、淮河等向东流入太平洋;西藏的雅鲁藏布江向东流出国境再向南注入印度洋,河流的上方是长504.6公里、深6009米的世界第一大峡谷——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新疆的额尔齐斯河则向北流出国境注入北冰洋。流入内陆湖或消失于沙漠、盐滩之中的内流河,流域面积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36%。新疆南部的塔里木河是中国最长的内流河,全长2179公里。
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全长6300公里,仅次于非洲的尼罗河和南美洲的亚马孙河,为世界第三大河。其上游穿行于高山深谷之间,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长江也是中国东西水上运输的大动脉,天然河道优越,有“黄金水道”之称。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区。黄河为中国第二大河,全长5464公里。黄河流域牧场丰美、农业发达、矿藏富饶,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黑龙江是中国北部的大河,全长4350公里,其中有3101公里流经中国境内;珠江为中国南部的大河,全长2214公里。除天然河流外,中国还有一条著名的人工河,那就是贯穿南北的京杭大运河。它始凿于公元前5世纪,北起北京,南抵浙江杭州,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801公里,是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人工河。
中国境内湖泊众多,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青藏高原是湖泊最多的两个地区。前者为淡水湖最集中的地区,主要有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等,其中江西省北部的鄱阳湖最大,面积3583平方公里;后者主要分布着咸水湖,有青海湖、纳木错湖、奇林湖等,当中以青海省东北部的青海湖最大,面积4583平方公里。
中国是世界上野生动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仅脊椎动物就有6266种,其中陆栖脊椎动物2404种,鱼类3862种,约占世界脊椎动物种类总数的10%。大熊猫、金丝猴、华南虎、褐马鸡、丹顶鹤、朱鹮、白鳍豚、扬子鳄等百余种中国特产的珍稀野生动物,闻名于世。毛色黑白相间的大型哺乳动物——大熊猫,体重可达135公斤,靠吃嫩竹和竹笋为生,目前只剩下1700余只,由于极其珍贵,已成为世界保护野生动物。丹顶鹤,体长可达1.2米以上,身上覆盖着白色羽毛,头顶上长着一小块丹红色的裸露皮肤,在东亚地区被视为“长寿”的象征。白鳍豚是世界上仅有的两种淡水鲸类之一,1980年首次在长江捕获一头雄性白鳍豚,引起世界豚类研究界的极大兴趣。
中国也是世界上植物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仅高等植物就有3.2万余种。北半球寒、温、热各带植被的主要植物,在中国几乎都可以看到。木本植物有7000多种,其中乔木2800余种,水杉、水松、银杉、杉木、金钱松、台湾杉、福建柏、珙桐、杜仲、喜树等为中国所特有。水杉是一种高大乔木,被列为世界古稀名贵植物。金钱松产于长江流域山地,叶子簇生在短枝上,状如铜钱,春夏苍绿,秋天变黄,是世界五大庭园珍贵树种之一。中国食用植物有2000余种,药用植物3000多种,长白山的人参、西藏的红花、宁夏的枸杞、云南和贵州的三七等,均属名贵药材。花卉植物种类极多,“花中之王”——牡丹,为中国固有,它花朵型大、多瓣,色彩艳丽,被推崇为中国的“国花”之一。
◆土地矿产
形容中国的土地和矿产时,人们常常要用到许多庞大的数字。耕地、林地、草地、荒漠、滩涂等在中国都有大面积分布。耕地主要集中在东部,草原多分布在北部和西部,而森林大都集中在东北和西南边远地区。
中国现有耕地13004万公顷。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和四川盆地是耕地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面积35万多平方公里的东北平原是中国第一大平原,大部分是黑色沃土,盛产小麦、玉米、大豆、高粱、亚麻和甜菜。华北平原大多是褐色土壤,土层深厚,农作物有小麦、玉米、谷子、棉花等。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低平,河流和湖泊星罗棋布,是中国主要的水稻、淡水鱼产区,素称“鱼米之乡”,并且盛产茶叶和桑蚕。被誉为“天府之国”的四川盆地多为紫色土壤,气候暖湿,农作物可四季生长,盛产水稻、油菜和甘蔗。珠江三角洲盛产水稻,每年可收获两至三次。
中国森林面积为17491万公顷。东北地区的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是中国最大的天然林区,遍布着红松、落叶松、黄花松等针叶林及白桦、柞树、水曲柳、杨树、榆树等阔叶林。其次为西南天然林区,该区主要树种有云杉、冷杉、云南松,还有珍贵的柚木、紫檀、樟、楠、红木等;云南省南部的西双版纳是中国少有的热带阔叶林区,森林植物多达5000余种,有“植物王国”之称。
中国的草原面积约31908万公顷。在从东北到西南绵延3000多公里的草原带上,分布着多个畜牧业基地。内蒙古草原为中国最大的天然牧场,出产著名的三河牛、三河马和蒙古绵羊。新疆天山南北也是中国重要的天然草场和牲畜良种基地,出产著名的伊犁马和新疆细毛羊。
中国耕地、森林、草原面积的绝对数量均居世界前列,但由于人口众多,按人口平均计算的相对数量却很少。尤其是耕地,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三分之一。
世界上已知的矿产在中国均能找到,且储量丰富。目前,已经探明储量的矿产有158种,总储量居世界第三位。煤、铁、铜、铝、锑、钼、锰、锡、铅、锌、汞等主要矿产储量均居世界前列。其中煤炭基础储量为3326亿吨,主要分布在西北、华北地区,尤以新疆、山西、内蒙古最为丰富;铁矿石的基础储量为216亿吨,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和西南地区。石油、天然气、油页岩、磷、硫等蕴藏量也很丰富。石油主要蕴藏在西北地区,其次为东北、华北地区和东部沿海浅海大陆架。稀土金属的储量,比世界其他国家的稀土总量还多。
◆中国的行政区划
中国疆域辽阔,为了便于行政管理,有利于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国家将国土划分成若干个部分,称为行政区划。现行的行政区划共有三级,即省、县、乡。同时,根据宪法和“一国两制”政策的需要,中国还设有特别行政区。其中,省级行政区划包括省、自治区、直辖市三种。目前全国共有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3个省是: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山东、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福建、湖南、湖北、广东、四川、贵州、云南、海南、台湾。5个自治区是:西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4个直辖市是:北京、上海、天津、重庆。
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香港和澳门相继回归祖国,中国设立了“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使香港和澳门维持原有的社会制度稳定不变,享有高度的自治权。中国将按照处理香港问题和澳门问题所获得的经验,处理台湾问题,从而最终完成祖国统一。
此外,在经济活动和科学研究中,人们习惯于将辽阔的中国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目前普遍采用的划分方法是,以黑龙江省的黑河市和云南省的腾冲县的连线为界,将辽宁、河北、天津、北京、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西、广东划分为东部,这一地区的经济技术基础较好;将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山西、河南、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划分为中部,中部是中国资源能源最为丰富的地区;将四川、重庆、云南、贵州、西藏、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划分为西部。这里土地及气候资源丰富。中国未来的建设方针是开发辽阔的中西部,使中西部的发展水平接近东部发达地区。
◆中国人口
截至2010年11月1日,我国大陆总人口为13.39亿,计入港、澳、台2010年底人口数据,全国总人口13.70亿。31个省区市共有家庭户40152万户,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0人。按常住人口计算,广东成为全国第一人口大省,山东、河南、四川和江苏紧随其后。而在2000年人口普查排在前五位的是河南、山东、广东、四川、江苏。过去10年,东部人口占比从35.57%升至37.98%。中部地区下降1.08个百分点,西部地区下降1.11个百分点,东北地区下降0.22个百分点。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男性人口占总人口的51.27%,女性人口占48.73%。总人口性别比由2000年的106.74下降为105.20(以女性人口为100)。2010年全国常住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已非常接近,城镇人口为6.60亿,占总人口的比重是49.6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亿人,占50.32%。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了2亿多,乡村人口减少1.3亿多,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3.46个百分点。
◆中国民族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由56个民族组成。由于汉族人口众多(占全国总人口的91.60%),习惯上把其余55个民族统称为少数民族。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55个少数民族中,100万人口以上的有壮、满、回、苗、维吾尔、彝、土家、蒙古、藏、布依、侗、瑶、朝鲜、白、哈尼、黎、哈萨克、傣18个民族,其中壮族人口最多,达1617.9万人;10万~100万人口的有畲、傈僳、仡佬、拉祜、东乡、佤、水、纳西、羌、土、锡伯、仫佬、柯尔克孜、达斡尔、景颇、撒拉、毛南等17个民族;不足1万~10万人口的有布朗、塔吉克、普米、阿昌、怒、鄂温克、京、基诺、德昂、乌孜别克、俄罗斯、裕固、保安、门巴、鄂伦春、独龙、塔塔尔、赫哲、高山(不含台湾地区高山族人口)、珞巴20个民族,其中珞巴族人口最少,仅2965人。
汉族分布在全国各地,主要聚居在黄河、长江、珠江三大流域的中下游和东北平原。55个少数民族虽然人口少,但分布的地区却很广,约占全国总面积的64.30%,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西北、西南的边疆地区。云南省居住着20多个民族,是中国民族最多的一个省份。由于历史上多次的民族迁徙、屯田、移民以及朝代更迭等原因,中国各民族的分布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互相交错居住的状况。此种局面,为汉族与各少数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广泛交流以及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提供了客观条件。
◆语言文字
汉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汉语是当今中国的通用语言,也是国际通用语言之一。在55个少数民族中,除了回、满两个民族通用汉语外,其他53个民族都使用本民族的语言。现在,在以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都各自采用本民族文字的课本,使用本民族的语言授课,同时设置汉语言课程,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和规范汉字。
◆宗教信仰
中国是一个宗教信仰自由、多种宗教并存的国家,信众共计1亿多人,现有宗教活动场所约10万处,宗教教职人员约30万人,宗教团体3000多个。这些宗教团体办有培养宗教教职人员的宗教院校76所。在中国,一切正常的宗教活动,如拜佛、诵经、祈祷、讲经(道)、弥撒、受洗、受戒、封斋、过宗教节日等,都由宗教教职人员和教徒自理,受法律保护,任何人不得干涉。各个宗教的经典书籍均由各宗教团体负责出版、发行,各宗教都办有全国性期刊,并在海内外发行。
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在中国都有传播。此外,还有中国固有的宗教——道教,以及萨满教、东正教、东巴教等。回、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塔尔、乌孜别克、塔吉克、东乡、撒拉、保安十个民族信仰伊斯兰教,藏、蒙古、珞巴、门巴、土、裕固族信仰藏传佛教(也称“喇嘛教”),傣、布朗、德昂族信仰小乘佛教,苗、瑶、彝等民族中有相当一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汉族中部分人信仰佛教,也有部分人信仰基督教、天主教和道教。
佛教大约在公元1世纪前后传入中国,公元4世纪后开始广为流传,逐渐成为中国影响最大的宗教。藏传佛教属于中国佛教的一支,主要流传于西藏和内蒙古等地。现在,全国共有佛教寺庙1.3万余座。伊斯兰教约在7世纪中叶传入中国,至元代,伊斯兰教兴盛起来。现在,全国共有清真寺3万余座。天主教自公元7世纪起逐渐传入中国,基督教(新教)于19世纪初传入中国。现在,全国共有天主教堂、会所4600余座,基督教堂1.2万余座、简易活动场所(聚会点)3万余处。道教形成于公元2世纪,奉春秋时期的道家老子为教祖,以其《道德经》为主要经典。现在,全国共有道教宫、观1500多座。
◆农业发展
中国是一个人口多、耕地少的国家,仅有全球7%的耕地,却要解决全球五分之一人口的吃饭问题。因此,中国农业在世界上占有相当重的分量。国外曾经有人担心“谁来养活中国”?中国领导人和农业专家回答说:“中国人自己养活自己。”
中国农业的快速发展是从1978年农村改革以后开始的。改革的主要措施是推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让农民重新掌握土地使用权,自主安排农活和处置农产品;取消统购派购的做法,放开大部分农副产品价格;取消过去众多的限制性政策,允许农民发展多种经营、开办乡镇企业,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改革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快速增长和农业结构的不断优化,使中国农业取得显著成就。现在,中国的粮食、棉花、油料、水果、肉类、禽蛋、水产品、蔬菜等产量均居世界首位。
◆工业发展
1979年改革开放后,中国工业一直保持高速增长。2006年,全国国有工业企业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79752亿元,实现利润1879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6.6%和31.0%,仍然保持着速度与质量、效益同步发展的良好局面。自1996年以来,钢、煤、水泥、农用化肥、电视机的产量一直居世界第一位。
◆经济成分
1978年以前,中国只有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国有企业占77.6%,集体企业占22.4%。改革开放为多种经济成分的共同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外商和港澳台商投资工业、个体和私营工业等其他经济成分如雨后春笋般迅猛发展。
国有企业改革始终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目前,中国国有企业的公司制改革已基本完成,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不断增强。到2006年,全部国有工业企业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增加值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占35.6%,集体企业占3.2%,其余份额为非公有制企业占有,包括外商投资企业、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以及个体和私营企业,呈现出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活跃局面。
据2006年的统计,中国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中,内地的19家企业全部是国有企业。中国企业500强中,大多为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其营业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7.60%,是中国经济的中坚力量。非公有制企业已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主体,在40个工业行业中,非公有制经济在27个行业中的比例超过50%,部分行业超过70%。
◆交通运输
中国一直将公路作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到2006年底,全国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346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53万公里,居世界第二位。总长度约3.5万公里的“五纵七横”12条中国国道主干线系统于2007年底前已全部建成,北京、上海与所有直辖市、省会、自治区首府等大城市将由以高速公路为主的高等级公路相通,使贯通和连接的城市总数超过200个。2007年,除确保完成“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系统最后2385公里的建设任务外,中国计划建成高速公路5000公里以上,并新建、改建农村公路30万公里。
到2006年年底,全国铁路总营业里程达7.7万公里,其中电气化里程2.4万公里,成为继俄罗斯、德国之后的世界第三大电气化铁路国家。2007年,中国铁路计划新线铺轨2099公里、复线铺轨2347公里,电气化铁路投产2019公里。根据国务院审议通过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到2020年,中国铁路营业里程将达10万公里。目前,中国铁路占世界铁路总营业里程的6%,却完成了世界铁路25%的工作量,成为世界上完成铁路运输量最大的国家之一,也是运输量增长最快、运输设备利用效率最高的国家。2007年4月18日,中国铁路成功地实施了1997年以来的第六次大面积提速,提速延展里程达2.2万公里。特快列车最高时速分别由120公里提高到130公里~200公里,主要干线的部分路段客车最高时速达250公里。
中国沿海港口建设重点围绕煤炭、集装箱、进口铁矿石、粮食、陆岛滚装、深水出海航道等运输系统进行,特别加强了集装箱运输系统的建设。政府集中力量在大连、天津、青岛、上海、宁波、厦门和深圳等港建设了一批深水集装箱码头,为中国集装箱枢纽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煤炭运输系统建设进一步加强,新建成一批煤炭装卸船码头。同时,改建、扩建了一批进口原油、铁矿石码头。到2006年年底,沿海港口共有中级以上泊位2500多个,其中万吨级泊位1030个;全年完成集装箱吞吐量9300万标准箱,连续四年居世界第一位。中国有10个港口年吞吐量超过亿吨,上海港、深圳港、青岛港、天津港、广州港、厦门港、宁波港、大连港等港口已进入集装箱港口世界50强。其中上海港2005年货物吞吐量首次超过新加坡港而成为世界第一大港,2006年货物吞吐量达到5.37亿吨,蝉联世界第一大港殊荣。
到2006年年底,中国民用航班飞行机场达到142个。全年完成航空货物周转量94.3亿吨公里、旅客周转量2371亿人公里、货物运输量349.4万吨。民用航空航线条数达1336条。其中国内航线1068条,通航国内各大中城市;国际航线268条,通航世界五大洲的88个城市。中国已与106个国家签订航空运输协定,其中有51个国家的93家航空公司飞行中国内地31个城市。中国的民航公司以国营为主,但民营与中外合资航空公司近年来受到政府支持,目前已有5家民营航空公司和6家中外合资航空公司投入运营。
◆金融体系
过去几十年间,中国人民银行既行使中央银行职权,又办理工商信贷和储蓄业务,因此它既非真正意义上的中央银行,又非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商业银行。自1979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中国金融业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加强对外开放,金融业得以稳步发展。到2006年年底,中国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达348065亿元,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238519亿元。目前,中国已经基本形成由中央银行调控和监督、国家银行为主体、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分工、多种金融机构合作、功能互补的金融体系。
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不再办理信贷和储蓄业务,正式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对全国金融业进行宏观调控和监督。1994年,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四家银行革新为国有商业银行;同时相继成立了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进出口银行三家政策性银行。1995年颁布《商业银行法》,为构建商业银行体系和组织机构创造了条件,并为国家专业银行向国有商业银行转轨提供了法律依据。1996年以来,金融业组织体系逐步健全,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改革为经营货币的现代金融企业,陆续增设和重组120多家股份制中小商业银行,并进一步规范和发展了证券类和保险类金融机构。2003年4月,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中国银监会”)正式挂牌,形成了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分工明确、互相协调的金融监管体制。2006年新成立的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与其他商业银行形成互补关系,以经营零售业务和中间业务为主,为城市社区和广大农村居民提供基础金融服务。
◆人民币和外汇制度
人民币是中国法定货币,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发行和管理。人民币汇价由中国人民银行制定,国家外汇管理局对外发布,并由国家外汇管理局行使外汇管理职权。1994年,中国对外汇体制进行改革,实现了人民币汇率并轨,实行了银行结售汇制度,建立了统一的银行间外汇市场。在此基础上,1996年又将外商投资企业的外汇买卖纳入银行结售汇体系,并于1996年12月1日正式接受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第八条款,提前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同时,中国还积极参加和推动了东盟与中日韩(10+3)的双边货币互换等金融合作。到2006年年底,中国外汇储备达10663亿美元;中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份额,从原来的第十一位提高到第八位。中国的金融业务品种也在不断增加,推出了诸如消费类信贷、证券投资基金、投资联结保险等一批与国际现代金融业务品种接轨的新业务。
◆金融国际化
2001年底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银行业全面开放了外汇业务,人民币业务开放区域到2005年已扩大到25个城市,人民币业务对象也由外企、外国人和港澳台人员扩大到内资企业。近几年来,中国银行业继续进行体制改革,其中包括几家国有商业银行允许外资入股、利率市场化,使得中国银行业加快了与国际接轨的步伐。目前,共有27家外国金融机构参资入股20家中国的全国性和地方性商业银行。截至2006年6月底,已有21个国家和地区的71家银行在中国设立了183个分行、14个法人机构、242个代表处,其中103个分行、7个法人机构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2006年11月15日,中国政府发布经修订的《外资银行管理条例》,从12月11日起中国面向外资银行全面开放人民币业务。按照该条例的规定,外资法人银行获得了几乎同所有中资银行一致的业务范围,并享受到同等的“国民待遇”。中国银监会还向外资银行开放了QFII托管业务、保险代理业务、保险外汇资金境外运用托管业务以及保险公司股票资产托管业务。与此同时,中国各商业银行也均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开展国际信贷业务。其中中国银行在国外分布的网点最多,规模也最大。1980年,中国恢复了世界银行成员国地位,重返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984年,中国与国际清算银行建立了业务联系,1985年正式加入非洲开发银行,1986年正式成为亚洲开发银行成员。
◆股票市场
1990年和1991年,中国在上海和深圳分别建立了证券交易所。短短十余年,股票市场从小到大,从无序到有序,走过了许多国家需要上百年经历的路程。中国股市推动了国有企业改革和体制转换进程,并使两种体制间的平稳过渡成为现实。对国民而言,储蓄存款不再是唯一的理财方式,股市已经成为最重要的投资渠道之一。股票交易手段不断完善,上海和深圳交易所已成为股票市场的龙头,遍布全国各地的证券交易和结算网络系统,实现了无纸化发行与交易,主要技术手段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据2006年的统计,全国拥有上市公司1434家,股票市场总值89404亿元;全年共发行A股股票128只,配股股票2只,筹资2644亿元;发行H股股票34只,筹资3131亿元。
◆保险业
中国保险业在经历了20年的停顿之后,于1980年开始恢复。1981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从政府的一个部门改制成为专业公司,并成立了从总公司到省、自治区、直辖市分公司和县支公司的机构。1988年建立了以沿海地区为主要区域活动的平安保险公司和太平洋保险公司,2003年又分别成立了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保险法》的颁布和1998年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成立,为保险市场的运作提供了法律依据和运行规则。1980年,中国只有一家保险公司,而到2006年,全国共有保险公司98家,全年保费收入5641亿元,赔款及给付1439亿元。中国保险业积极探索和开拓国际市场,已在东南亚、欧洲和北美等地区设立了43个保险营业机构和9个保险代表处。
◆旅游市场
中国是一个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山岳河流、民俗民风、古代建筑、名胜古迹和各种珍稀奇特的动植物以及独具特色的戏曲、音乐、舞蹈和享誉世界的美食,每年都吸引着大批的国内外旅游者。目前,中国已形成世界上规模最大、增速最快、潜力最强的入境旅游市场。2006年,中国入境旅游人数达12494万人次,为世界第四大入境旅游接待国;旅游外汇收入339.5亿美元,居世界第六位。中国也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客源输出国,为亚洲第一大出境旅游市场,2006年出境旅游人数达3452万人次。目前,中国已批准开放的公民自费可以前去的旅游目的地国家和地区有132个;在可以正式成行的86个旅游目的地国家和地区中,包括30多个欧洲国家。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人均消费已成为世界最高的国家之一。国际亚太地区旅游监测机构的一项统计表明,中国旅游者一次长假旅游的平均日消费为175美元,这还不包括购物;德国商会的调查显示,每位中国游客在德国的日均支出为110美元,仅次于美国人的117美元;瑞士信息网的报告说,中国游客每人在瑞士日均消费达313美元,居各国游客之首。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家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每年将有1亿中国人前往国外度假。
◆旅游资源
2005年10月,由《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主办、34家媒体协办的“中国最美的地方”评选结果揭晓,共选出100余个自然景观,包括山脉、湖泊、森林、草原、沙漠、雅丹地貌、海岛、海岸、瀑布、冰川、峡谷、城区、乡村古镇、旅游洞穴、沼泽湿地等15个类型。
中国的旅游资源主要分为三部分:自然景观、历史人文景观和民风民俗。
中国广袤的土地上有不胜枚举的自然景观——高山、湖泊、峡谷、溶洞、瀑布,绚丽多姿。泰山、衡山、华山、恒山和嵩山自古以来被合称为“五岳”,乃中国名山。其中绵亘于山东省中部的泰山气势磅礴、拔地通天,素有“五岳之首”之称。位于安徽省南部的黄山则以奇松、怪石、云海和温泉著称。
九寨沟、黄果树瀑布和桂林山水均位于中国西南部。四川北部的九寨沟,是一条纵深40余公里的山沟谷地,总面积约620平方公里,兼有湖泊、瀑布、雪山和森林之美,被称为“童话世界”。贵州省的黄果树瀑布为一大瀑布群,由18个地面瀑布和4个地下瀑布组成,五公里之外就能听到轰鸣声。在广西境内,漓江从桂林至阳朔一段,长82公里,蜿蜒于岩溶峰林之间,江水清澈,风景如画,便是著名的桂林山水。
在中国西北部的高原上,众多的高山平湖蔚为壮观。新疆境内的天山天池,海拔1980米,最深处约105米,湖水清澈晶莹,四周群山环抱、绿草如茵、野花似锦。
长江三峡久负盛名,两岸众多的名胜古迹和优美动人的传说令人神往。瞿塘峡雄伟险峻,巫峡秀丽深幽,西陵峡滩多水急,礁石林立,更有小三峡葱郁苍翠,水清见底。修筑在此处的三峡大坝,为世界最大的水电枢纽工程。
历史人文景观
中国漫长的历史为今天的旅游者留下了无数文化古迹,有200多个城市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
长城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已经成为中国最著名的旅游景点,这个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建筑工程始建于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其工程之浩繁、气势之雄伟,堪称世界奇迹。目前向游人开放的有八达岭、老龙头、嘉峪关等数十处地段及其所属的关隘、墩台和烽堡。
石窟、岩画和雕塑艺术也是中国旅游资源中绚丽的瑰宝。石窟比较集中地分布在甘肃境内的丝绸之路古道上,最著名的是莫高窟,被称为“东方艺术宝库”。莫高窟现存的492个石窟分布在崖壁上,三四层不等,壁画总面积约45000平方米,彩塑像2100多身,其艺术造诣精深,想象丰富,蔚为大观。石窟艺术在中国南方的杰作以四川的乐山大佛为代表,这座依山凿成的大佛,高71米,肩宽28米,乃中国最大的一尊石雕坐佛;它不仅体形巨大,而且结构匀称,显示出古代工匠高超的雕刻技艺。
宗教文化圣地从南到北星罗棋布。中国佛教禅宗的发源地少林寺建于公元495年,以少林功夫而闻名于世。寺内有著名的明代五百罗汉壁画300多平方米,还藏有清代少林寺拳谱。武当山风景区位于湖北省,方圆30公里之内有72个山峰,峰奇谷险,风景秀丽,是中国著名的道教圣地,也是中国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道教古建筑群。群峰叠翠、苍翠欲滴,有“峨眉天下秀”之誉的峨眉山地处四川西部,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山上有不少佛教古建筑遗迹。
中国有101座历史文化名城,大多已达上千年历史。长江以南的苏州、杭州两座城市,河湖交错、水网纵横、小桥流水、田园村舍、如诗如画,自古就有“人间天堂”的美誉。建于明代、迄今仍保护完好的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中部,这里陆续发现的新石器时期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类型遗址,充分证明了五六千年前人类就已在此繁衍生息。云南丽江古城既是纳西族东巴文化的中心,又是汉、藏、白等各族文化的交汇地,拥有丰富的历史人文景观。该城始建于宋代,城内有许多明、清时期的石桥、石牌坊和民居,为研究中国民居建筑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堪称“活的古民居博物馆”。
◆民风民俗
中国56个民族的不同文化和生活方式异彩纷呈,民族节日也各具特色。
藏族最大也最有趣的节日之一——雪顿节(即酸奶节),又被定为“藏戏节”,每年藏历六月三十日开始的5天中,西藏各地的藏戏主要流派会聚在拉萨罗布林卡进行表演比赛,热闹非凡。
农历七月在草原举行的那达慕(娱乐、游艺)大会,乃蒙古族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蒙古族人在节日里唱歌跳舞,进行摔跤、赛马和射箭比赛,还有祭敖包和物资交流活动。
聚居在云南大理的白族人每年农历三月举行“三月街”,大理古城西的点苍山成为此节日的天然舞台。相传很早以前,观音菩萨为白族制伏了危害百姓的魔王,人们感其功德,年年相聚焚香祭祀,后来逐渐演变为传统节日,现已成为白族人一年一度的物资交流和文化体育活动盛会。
云南西双版纳傣族人的泼水节在农历清明节后,水被傣族视为吉祥、美满、幸福的象征。在节日的首日,人们以花枝沾水互致祝福礼;翌日为泼水日,场面隆重而热烈,众人以瓢、盆、桶盛水,互相追逐、泼洒。节日期间还举行赛龙舟、跳孔雀舞等活动。
新近修建的道路使云南与四川交界处的高原湖泊——泸沽湖成为旅游热点。湖周围数百平方公里范围内居住着古老而神秘的3万摩梭人,至今仍保留着母系社会特点和“男不娶,女不嫁”的婚姻习俗,被称为“地球上最后的女儿国”。摩梭少女的风姿、独木轻舟的典雅和此起彼伏的渔歌被旅游者称为“湖上三绝”。
◆教育发展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受教育人口群,受教育人口总数超过3亿人。上个世纪的后50年中,中国用不足世界总量2%的公共教育支出,解决了占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九年义务教育普及问题。目前,全国的小学净入学率达到99%以上,初中、高中和高等教育阶段的毛入学率分别是95%、53%、21%;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人口覆盖率超过95%,青壮年文盲率在4%以下,教育发展达到了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近年来,教育向更深层次和更广范围发展。1990年前,MBA(工商管理硕士)尚鲜为人知;到2006年,全国培养MBA的学校已发展到64所,累计招收MBA学生5万多名。EMBA(在职工商管理硕士)、MPA(公共管理硕士)等国际职业学位教育也列入人们的求学目标。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47所高校,目前有MPA在校生近万人。教育消费市场发展迅速,电脑、外语和各种专业资格认证培训与考试热潮如火如荼。持续教育成为时尚,一次学习定终身的时代正逐步转变为终身学习的时代。
教育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活动越来越频繁。中国是世界上出国留学生最多的国家,1979年以来,有93万留学生赴103个国家和地区留学,其中23万人已学成回国。同时,来中国的外国留学生数量也迅速增长。1979年以来,有来自179个国家的87万外国留学生在中国的568所大学学习。
教育发展迅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育投入的明显增长。从1998年起,国家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每年递增1个百分点以上。按照教育部的一项发展计划,政府将建立与公共财政体制相适应的教育财政制度,强化各级政府对教育投入的责任,保证国家财政教育拨款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这项计划还提出,政府在教育经费投入方面的目标是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
中国在非义务教育阶段实行教育成本分担机制,按照教育成本的一定比例向学生收取学费。与此同时,为保证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不因贫困而失学,中国政府实施一系列政策措施,诸如国家助学奖学金制度、勤工助学制度、特殊困难补助制度、学费减免制度、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等,有效地保证了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
中国政府承诺,在未来10~20年给国民提供日渐增多的教育机会,使国民受教育程度显著提高。教育部的一项规划表明,到2020年,全国每10万人口中,专科及以上学历者将达到1.35万人左右,高中阶段学历者达到3.1万人左右,文盲半文盲比例下降到3%以下,人口平均受教育接近11年,而不是现在的8.5年。
◆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稳步发展。到2006年年底,全国共有各类高等学校2273所,在校生达到2300万人。其中研究生教育发展迅速,2001年以来每年增长20%以上,2006年全国在学研究生人数超过100万人。21%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国际公认的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3年6月23日发表的一份有关世界高等教育情况的报告中指出:中国高等学校在校生人数在过去非常短的时间里翻了一番,高等教育规模跃居世界第一。
初具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经过近年来的改革得以进一步完善。新建了一批多学科性工业大学和多种专门学院,充实和组建了一些缺门学科和新的专业,如理工方面的自动化、原子能、能源、海洋、核物理、电子计算机、高分子化学与高分子物理、放射化学、物理化学和生物物理等。一项打造100所世界一流大学的工程始于1993年,已有708所高校经合并组建为302所多学科或综合性学校。高校合并使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实现了深刻变革,教育资源得到优化配置,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均有了进一步提高。国家还设立专项资金重点支持若干所大学进入国际先进行列,获支持的学校达30多所。高等学校扩大招生规模已持续数年。1999~2005年,招生人数从160万增加到504万。2007年全国计划招收普通本科、高职(专科)学生567万人,比上年增长5%;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计划招收研究生42万人,比上年增长6%。
高等学校在科学研究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绩,高校科研对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贡献日益凸显。高校生产教学科研诸方面加强合作,使科技成果转化速度加快,涌现出了一批高新科技企业和重大科技创新产品。目前,经认定和启动建设的国家大学科技园有43家,其中一些科技园已成为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
◆国际汉语教学
随着中国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加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学习汉语在世界各国有了更多的需求。从2004年开始,中国在海外设立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华民族文化为宗旨的、非营利性的孔子学院。目前已在55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121所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有3000多万人通过各种方式学习汉语;近100个国家的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开设了汉语课程,其中高等学校就达2300余所。中国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从1987年成立起,开始在全世界推广汉语。
◆科技发展
1900年,中国完全没有现代科技,懂得微积分的人全国不逾10个。到21世纪初,中国高技术领域的研究开发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的整体差距已明显缩小,60%以上的科学技术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包括原子能技术、空间技术、高能物理、生物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仿真机器人等。2003年、2005年两次载人飞船的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航天技术的跨越式进步。根据2004年2月启动的月球探测计划,中国已成功向月球发射无人探测装置,2020年前预计完成采集月壤样品的工作。
科技进步、科技创新被逐步纳入法制化轨道。1993年7月颁布实施的《科学技术进步法》,比较全面地规定了中国科技发展的目标、作用、资金来源、科技奖励制度等,成为指导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法典。2002年6月颁布施行的《科学技术普及法》,将普及科学技术、提高公民科学素养规定为一种行为准则。全国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出台了一系列地方法规,对吸引科技人才、稳定科技投入、发展高科技起到了保障作用。
科技人力资源的增长也相当明显。目前,中国拥有科技人员3500万人,居世界第一位;全时科技研发人员136万人年,居世界第二位。在科技队伍中,45岁以下的中青年科学家占到总人数的近80%,他们已成为中国科技事业的中坚力量。
2006年2月9日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确定了未来15年力争突破的16个重大科技专项,涉及信息、生物等战略产业领域,能源、资源、环境和人民健康等重大紧迫问题以及大型飞机研发、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等。未来15年,中国将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到2020年,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由2005年的1.34%提高到2.5%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
◆科技体系
来自中国科学院、高等院校、产业部门、国防部门和地方科研机构五方面的科技大军以及它们的合理分工、互相配合,构成了中国的科研体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所属的160多个全国性的科技学术团体及其在各大中城市设立的分支机构,也是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要力量。
总部设在北京的中国科学院,是中国自然科学的最高学术机构和综合研究中心。它下设数学物理部、化学部、地学部、生物学部、技术科学部等,拥有100多个研究机构,分布在全国各地。2010年之前,该院计划建成80个左右具有强大科技创新和持续发展能力、特色鲜明的国家研究所,其中约30个研究所成为世界公认的著名高水平研究机构。
中国科学院院士是国家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2011年,中科院现有院士总人数为727名,其中51名院士为2005年增选,他们是历次增选中最年轻的院士,平均年龄58.7岁。中国工程院是全国工程科学技术界的最高研究性学术机构,对国家重要工程科学与技术问题开展战略研究,提供决策咨询,致力于促进工程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在2005年增选50名新院士之后,中国工程院院士总数达到704名。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是经国务院批准于1986年2月成立的。其任务是运用国家财政拨款,根据国家科技发展方针政策,资助基础研究和部分应用研究。近十几年来,该委员会运用国家财政投入支持各类研究项目数万个,稳定支持约6万名科技工作者从事基础研究。
◆科技奖励(www.xing528.com)
中国政府早在1955年就发布了《中国科学院科学奖金暂行条例》,决定对重大科技成果进行奖励;1984年,政府又设立了科学技术进步奖。1999年5月,中国设立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五个奖级,每年评选一次,并召开全国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由国家主席颁奖。
在2007年2月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遗传学家、小麦育种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振声获得“200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同时,还产生国家自然科学奖29项、国家技术发明奖56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241项。在此之前,已有9位科学家先后获得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一殊荣。
地方政府与民间机构也设立了单独的科学技术奖项。此外,部分国(境)内外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还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或自筹资金,面向社会设立经常性科学技术奖,该奖项针对直接从事科学技术研究活动的个人,因而有助于激发科学家本人从事科学技术发明创造的积极性。目前获得国家主管部门批准的奖项有杜邦科技创新奖、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詹天佑土木工程科学技术奖、通用汽车中国科技成就奖和拜耳青年科学家奖等。
◆科技成果
对我国体细胞克隆技术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世界首批成年体细胞克隆山羊“阳阳”,其曾孙女“笑笑”于2006年6月24日晚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种羊场顺利分娩,喜添一对“千金”。“阳阳”家族实现了“五代同堂”,这表明体细胞克隆山羊的后代和普通羊一样具有正常、持续的繁育能力。
20世纪80年代以来是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黄金时期。通过科技攻关、技术引进和技术改造,解决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大批关键技术问题。1981年以来,中国共取得重大科技成果64.8万项,约20%的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06年,全国共登记科技成果33644项,其中应用技术成果30103项。
中国国际论文数量居世界第四位。2006年10月公布的数字表明,2005年被国际颇具影响的三个检索系统《科学引文索引》《工程索引》《科学技术会议录索引》收录的中国论文共153374篇,占世界论文总数的6.9%,其中纳米领域的论文收录数位居世界前列。
科技实力的增强使专利申请量也逐年增加。2006年,全国受理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三种专利申请总量达333.4万件;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专利申请57.3万件、授予专利权26.8万件,分别比上年增长20.3%和25.2%。
◆科技创新
2002年起,国家制定的科技发展战略由过去的以跟踪模仿为主,转向以自主创新和实现技术跨越发展为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中国各级政府都对自主创新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2006年,国家财政科技拨款1334.9亿元,比上年增长21.9%;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科技投入增长率超过50%的有15个,而正在进行老工业基地改造的辽宁省达到96%。
多项农业科技成果已居世界领先地位,如禽流感疫苗、抗虫棉、矮秆小麦、超级稻、双低(低芥酸、低硫苷)油菜等。中国还开发应用了一批精密制造、清洁能源、智能交通、信息安全等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克了一批对控制城市环境污染、资源勘探开发、减灾防灾、生态保护等有重大作用的关键技术,在微电子材料技术、光电子材料技术、功能陶瓷、纳米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等前沿技术领域取得了多项原创性成果。
在科技部等部门的支持下,已有包括国有大型骨干企业、民营科技企业在内的103家企业成为创新型企业试点,带动着一大批企业在竞争中增强技术创新能力。从2007年开始的3~5年,试点企业将扩大到500家。
◆大众传媒
中国宪法保障公民的言论自由和新闻自由。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众传媒随着经济的发展呈现出多样化趋势,目前中国有近2000种报纸、9000多种期刊、267座广播电台和342座电视台。到2006年底,全国有线电视用户为13995万户;209个城市开展有线数字电视业务,用户1262万户;全国广播人口覆盖率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5.0%和96.2%,基本形成了卫星、无线、有线等多种传输方式并存的广播电视覆盖网络。
通讯社:总社设在北京的新华通讯社是国家通讯社,也是全球主要的国际性通讯社之一,在亚太、中东、拉美、非洲等地设有分社百余个。2003年,其旗下的新华财经有限公司与法新社财经组成国际联盟,新华财经全面收购法新社亚洲财经在香港、日本、韩国、新加坡和另外八个亚洲国家和地区的通讯社,此举扩大了新华社在全球网络的覆盖率。中国新闻社总部也设在北京,主要面向海外华人、华侨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同胞发布新闻。
报纸:1950~2000年,中国报纸的品种数增长近10倍。到2005年,全国仅日报就有1000余种,上亿份的发行量使中国成为世界头号日报大国。针对不同的读者群,报纸的形式也日益丰富多彩。报业重组是近年来的一大发展趋势,目前全国范围内已组建了北京日报报业集团、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和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等近40家报业集团。2006年,天津日报报业集团从发行终端切入数字化转型,推出卫星报,《天津日报》可和《今日美国》等报纸在39个国家同步落地,实现了报纸在全球当天发行,即时阅读。
广播:国家广播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现办有9套节目,每天播音200多个小时,全部上卫星播出;各省(自治区)、市等地方行政区域均设有自己的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为中国唯一对外广播的国家电台,用38种外语以及汉语普通话和4种方言向世界各地播出,每天播音1000多个小时;节目构成包括新闻、时事、评论、文娱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类专题节目。2006年,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先后开播了肯尼亚内罗毕调频台和老挝万象调频台,成为继美国之音、英国BBC和法国国际台之后少数几个在境外直接开办调频广播的国际广播电台。
电视:中国电视业已经形成结构比较完整,且具较高技术水平的电视制作、播出、覆盖体系。国家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现开办有17套节目,每天播出360多个小时;各省(自治区)、市等地方行政区域均设有自己的电视台。上海电视节、北京国际电视周、中国广播电视博览会和四川电视节等大型国际电视展示活动定期举办,除评比、颁奖外,还进行电视学术交流和电视节目的进出口交易。上海是亚洲目前最大的电视节目交易市场。目前,中央电视台的节目信号经卫星传送已覆盖全球,并通过进入当地有线电视网络、卫星电视直播平台、地面无线电视、IPTV和宽带互联网等方式,在美、英、法、埃及、印度、智利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完整频道有效落地。2006年8月,中国电视长城(欧洲)平台在法国开播,直接进入欧洲主流社会。
网络媒体: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的网络与传统媒体联手,全国10000多家传播媒体中有2000多家上了网;而一批按照新闻媒体传播流程运作的知名网站已形成规模,并在新闻报道中发挥了优势。专家预测,21世纪的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将在信息技术基础上融合为声像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新闻平台。
网络杂志发展迅速,中国电子杂志总发行量已经超过3.6亿。自中国移动全网2005年9月底开通手机电视业务以来,新闻媒体的图文内容进入手机终端,不少媒体网站开展了手机报这一新业务。2006年8月5日,新闻出版总署推出中国数字报业实验室计划,旨在探索网络报纸、手机报纸、电子报纸等多种数字出版形式和经营模式。由新华网承担建设的中国政府网于2006年1月1日正式开通。中国政府网是国务院和国务院各部门以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在互联网上发布政务信息和提供在线服务的综合平台。
多媒体集团: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为应对国外强势媒体集团的进入,跨媒体、跨地域、多元化经营的媒体集团成为中国媒体业发展的趋势。2001年,政府提出积极促进媒体集团化改革,组建跨地区、大型多媒体新闻集团的目标,并对传媒业融资、与外资合作、跨媒体发展等方面作出了具体规定。成立于2001年年底的中国广播影视集团,整合中央电视台等中央级广播电视、电影及广电网络公司的资源和力量,拥有电视、网络、出版、广告等多种业务,成为中国目前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多媒体集团。中国媒体与海外媒体集团的合作也在进行中。2003年以来,有凤凰卫视、星空卫视、欧亚体育、华娱电视等30家境外电视有限度落地。与此同时,中央电视台的英语频道也通过新闻集团旗下的福克斯新闻网进入美国。
◆出版事业
出版事业持续发展。目前,中国出版的书刊已经位列世界第一,每年出版各类图书逾60亿册(张),各类期刊约30亿册。从2002年开始,出版行业进行整合,全国现已组建出版集团55家。成立于2003年4月的中国出版集团,由声名显赫的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三联书店和新华书店总店、中国出版对外贸易总公司、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公司等12家大型企事业单位组成,集各种介质出版物的出版、销售、连锁经营、进出口贸易、版权贸易、印刷复制、信息技术服务、科技开发、资本运作于一体,被称为“出版界航空母舰”。
按照中国对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2003年5月新闻出版总署颁布了《外商投资图书、报纸、期刊分销企业管理办法》,规定从5月1日起允许外国投资者在中国市场从事书报刊零售业务;对于设立外商投资书报刊批发企业的规定已于2004年12月1日施行。该办法还明确规定外商投资设立书报刊零售、批发企业须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目前,已有60多家外资企业在中国内地设有办事机构,准备和正在申请投资设立书报刊分销企业。
图书和期刊:目前中国共有570家出版社,音像出版单位320家。国家多次规划图书出版的重点项目,设立优秀图书奖项,促进了图书业的发展,2006年共出版图书62亿册(张)。期刊业发展迅速。1978年,全国有期刊930种,印数7.6亿册,人均0.8册。到2006年,期刊品种达到9490种,总印数为30亿册,每人平均2.3册。社会信息化进程地加快,使电子出版物市场迅速形成,如今已有相当规模,每年都有数千种电子出版物面世。
对外出版:中国国际出版集团是一个以出版、印刷、发行外文书刊为主的大型出版集团,在出版业的对外交流合作中起着独特的作用。该集团包括中、英、法、西班牙、阿拉伯、韩、日、俄等文版的5种纸质杂志——《北京周报》《今日中国》《中国画报》《人民中国》《中国》以及多个文版的网站;外文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等7家出版社——每年以近20种外文出版1000余种不同题材的图书,发行至19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方位向世界展示中国的面貌,发挥沟通世界与中国的重要作用。集团所属的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向8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各种书刊,并在其中部分国家和地区经常举办中国书展。五洲传播中心主要制作多文种音像制品(包括影视)和文字出版物的民间性国际传播机构。自1993年成立以来,该中心每年均推出数百小时的影视节目和上百种图书,发行至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传播内容以介绍中国基本情况、弘扬中华文化、反映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回答国际舆论关注的焦点问题、展现中国风土人情等为主。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在国际互联网上成为对外介绍中国情况的最权威、最集中、最丰富的资讯网站。它于1997年1月1日凌晨开通运作,90%以上的受众来自国外。
◆图书馆
到2006年年底,全国有2767家公共图书馆,总藏量超过5亿册(件)。在高等学校图书馆中,北京大学图书馆和武汉大学图书馆的馆藏量名列前茅。全国的图书馆系统还包括科研系统图书馆、工会图书馆、机关团体图书馆(室)、部队图书馆(室)以及中小学图书馆(室)和乡镇、企业、街道图书馆等。
拥有2500万册(件)馆藏的国家图书馆是亚洲最大的图书馆,其中文馆藏数量居世界第一。国家图书馆坐落在北京风景秀丽的紫竹院公园旁,是一座地下三层地上十九层的宏伟建筑,收藏有3500余块刻着古老象形文字的甲骨、160万册线装古籍图书、上千卷敦煌遗书以及1200万册外文书刊和几十个动态更新的电子数据库。从1916年起,该馆开始接受国内正式出版物的缴送,成为国家总数据库;从1987年开始接受国内电子出版物的缴送。此处也是国家图书书目中心(ISSN)和网络信息中心。目前,国家图书馆已与全国90家图书馆结成数字化图书馆联盟,共同促进中国数字化公众信息服务的发展和应用。国家图书馆二期工程暨数字图书馆工程于2004年底奠基,2007年建成投入使用。扩建后的国家图书馆书库可满足未来30年藏书的需要。数字图书馆将使国家图书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中文文献收藏中心、中文数字资源基地和国内最先进的信息网络服务基地。
享誉海内外的上海图书馆为中国最大的省市级图书馆。其馆藏中最有价值及特色的首推古籍文献。此类文献共有170余万册,其中2.5万种17.8万册善本古籍尤为珍贵,不少已成为海内外孤本。最早的藏品距今近1500年。
◆博物馆
目前,中国共有博物馆1593座,加上民间兴办的特色博物馆,全国各类博物馆已达2300余座。该等博物馆藏品超过2000万件(套),每年举办展览近万个。以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为代表的一批文物博物馆,已成为国内外人士喜爱的文物旅游胜地。政府鼓励开展馆际间文物展览交流活动,鼓励民间合法收藏物的展示和交流。到2015年,中国将在现有基础上再建1000座博物馆,基本实现每个中等以上城市拥有一所功能齐全的博物馆。坐落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东侧的国家博物馆,集文物征集、考古、收藏、研究、展示于一身,拥有62万件(套)反映中国古代、近现代、当代历史的珍贵文物和上百万册文献图书资料。该馆的改扩建工程于2007年3月正式动工,计划2009年底竣工,建成后的面积将达到19.2万平方米,为原来的3倍。
◆文物保护
中国已知的地上地下不可移动文物有近40万处。2006年6月7日,国务院公布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至此,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达2351处。据统计,中国已公布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有7000多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6万余处。国家文物信息数据库将于2015年建成。
20世纪90年代是政府对文物抢救保护投入最多、成效最为显著的一个时期。其间,国家财政用于文物抢救保护的专项补助经费达7亿元,安排文物抢救保护项目1000余项,大批濒临毁坏的文物得到妥善保护。2004年,西藏自治区安排7000万元用于布达拉宫、罗布林卡和萨迦寺三大重点文物保护维修工程。对具有1500多年历史的河南少林寺进行了大规模的寺院整修工作,也已于2004年2月开始。根据2005年启动的遗址保护项目,国家财政每年将投入2.5亿元资金对具有重大影响的遗址进行重点保护。
文物保护工作近年来逐步纳入法制化轨道。目前,中国已参加全部四个文物保护国际公约。2002年10月修订的《文物保护法》,对文物转让和交换首次作出明确规定。2003年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有《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文物拍卖管理暂行规定》,2006年又出台了第一个针对单体文物的专项保护法规——《长城保护条例》。
迄今为止,政府有关部门评定出101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80多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从2001年开始,国家每年都投入1500万元资金用于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对此等城市的保护,既包括对文物建筑和历史地段的保护,也包括对古城规划格局、风貌特色以及传统文化的保存。
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中国古村落之多、地域分布之广为世界所罕见。此类村落自然环境保存完好,且保留有大量的民间文物和乡土艺术资料。大规模的古村落保护行动正在文物部门的规划中。截至2006年年底,中国共确认历史文化名镇44个、历史文化名村36个。
◆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
在2006年7月举行的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的殷墟和四川省大熊猫栖息地分别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自然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殷墟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占地约2400公顷,是中国第一个有详细文献记载,并经甲骨文及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距今已有3300多年历史。四川省大熊猫栖息地包括卧龙、四姑娘山、夹金山脉,面积9245平方公里,这里生活着30%以上的野生大熊猫,是中国最大、最完整的大熊猫栖息地。
中国于1985年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至今已有33处文化和自然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在世界上排名第三。从2004年开始,北京的六项世界文化遗产——明十三陵、长城、故宫、天坛、颐和园和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进行首次大规模修缮,计划于2008年前完工。从2006年起,中国将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中国“文化遗产日”。
中国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单:
1. 长城(北京市,1987年,世界文化遗产)
2. 明清皇宫(世界文化遗产:北京故宫——北京市,1987年;沈阳故宫——辽宁省,2004年)
3.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北京市,1987年,世界文化遗产)
4. 敦煌莫高窟(甘肃省,1987年,世界文化遗产)
5. 秦始皇陵与秦兵马俑(陕西省,1987年,世界文化遗产)
6. 泰山(山东省,1987年,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
7. 黄山(安徽省,1990年,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
8. 九寨沟(四川省,1992年,世界自然遗产)
9. 黄龙风景区(四川省,1992年,世界自然遗产)
10. 武陵源风景区(湖南省,1992年,世界自然遗产)
11. 承德避暑山庄与外八庙(河北省,1994年,世界文化遗产)
12. 布达拉宫(西藏自治区,1994年,世界文化遗产)
13. 曲阜孔庙、孔府、孔林(山东省,1994年,世界文化遗产)
14. 武当山古建筑群(湖北省,1994年,世界文化遗产)
15. 庐山(江西省,1996年,世界文化遗产)
16. 峨眉山与乐山大佛(四川省,1996年,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
17. 平遥古城(山西省,1997年,世界文化遗产)
18. 苏州古典园林(江苏省,1997年,世界文化遗产)
19. 丽江古城(云南省,1997年,世界文化遗产)
20. 颐和园(北京市,1998年,世界文化遗产)
21. 天坛(北京市,1998年,世界文化遗产)
22. 武夷山(福建省,1999年,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
23. 大足石刻(重庆市,1999年,世界文化遗产)
24. 明清皇家陵寝(世界文化遗产:明显陵——湖北省,2000年;清东陵、清西陵——河北省,2000年;明十三陵——北京市,2003年;明孝陵——江苏省,2003年;盛京三陵——辽宁省,2004年)
25. 龙门石窟(河南省,2000年,世界文化遗产)
26. 青城山与都江堰(四川省,2000年,世界文化遗产)
27. 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安徽省,2000年,世界文化遗产)
28. 云冈石窟(山西省,2001年,世界文化遗产)
29. 三江并流景观(云南省,2003年,世界自然遗产)
30. 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辽宁省、吉林省,2004年,世界文化遗产)
31. 澳门历史城区(澳门特别行政区,2005年,世界文化遗产)
32. 殷墟(河南省,2006年,世界文化遗产)
33. 四川省大熊猫栖息地(四川省,2006年,世界自然遗产)
34. 中国南方喀斯特(云南石林、贵州荔波、重庆武隆,2007年,世界自然遗产)
35. 广东开平碉楼与村落(广东省,2007年,世界文化遗产)
36. 福建土楼(福建省,2008年,世界文化遗产)
37. 江西三清山(江西省,2008年,世界自然遗产)
38. 山西五台山(山西省,2009年,世界文化遗产)
39. 河南嵩山“天地之中”古建筑群(河南省,2010年,世界文化遗产)
40. “中国丹霞”(福建泰宁、湖南崀山、广东丹霞山、江西龙虎山(包括龟峰)、浙江江郎山、贵州赤水,2010年,世界自然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是世界上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2006年6月,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包括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十大类,共518项。
中国的昆曲、古琴艺术、维吾尔族木卡姆艺术和蒙古族长调民歌均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称号,其中蒙古族长调民歌是2005年中国首次与外国(蒙古国)就同一非物质遗产共同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并获通过的项目。此外,传统音乐录音档案、清朝内阁秘本档、纳西族东巴古籍文献和古代科举考试的文献档案“清朝金榜”被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将世界上最长的史诗——中国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列入世界千年纪念名单。
中国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如由政府组织编纂出版的300卷近5亿字的“十部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抢救、保存了大量的珍贵艺术文化资源。2006年2月,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保护、抢救以及建立国家级和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提出了具体要求,以逐步形成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
◆文学
中国最早的文学成就是编纂于公元前6世纪的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此后,质朴的先秦散文、华丽的汉赋以及汉末的乐府民歌,分别代表了所在时代的文学风貌。在唐代,诗歌创作达到顶峰,包括名家李白、杜甫等在内的诗人数以千计,传世之作5万余首。宋代以词的成就最为突出,元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则是杂剧创作。明、清两代,《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四部长篇小说,以其丰富的文史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享誉古今,永存于世。
20世纪的中国文学在二三十年代和八九十年代分别形成两次高潮。前一次的高潮发端于“新文化运动”,从一开始就带有强烈的反帝反封建思想。以鲁迅为代表的进步作家,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事业。鲁迅、沈从文、巴金、茅盾、老舍、张爱玲成为屹立中国文坛的巨匠。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一批具有世界影响的新作家及其作品的问世,代表着中国当代文学的成就与繁荣。作家们用现代汉语表达现代中国人的生命体验,审美体验更加成熟。就群体创作水平而言,当代小说家在使用语言思索、表达方面所达到的艺术高度,已经超过了他们的前辈。
网络文学的崛起和蓬勃发展成为中国文学界目前最为瞩目的现象。自1995年中国第一个文学网站“橄榄树”成立迄今,全国已建有20余家文学网站,它们共同走出了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的第一步。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新的媒体文学迅速崛起,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到中国文学发展的总体格局。2006年博客在中国迅速崛起,经常使用博客的人数近2800万,许多明星和文化名人都是博客作者。
中国设立了数十个文学奖项,其中较权威的有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和年度中华文学人物评选等。每五年评选一次的中国女性文学奖是全国性大型文学奖,评选范围涵盖小说、散文、诗歌、纪实文学、女性文艺理论及译著五大类作品。
◆书法绘画
中国汉字是从图画、符号逐渐演变形成的,汉字的书写和发展过程导致了书法艺术的产生。中国历代都有大书法家,其书法艺术和风格成为所在朝代书法的典型代表。人们对书法的喜爱一直流传到今天。
不同于西方的油画,中国的传统绘画有独特的表现形式。距今六七千年前新石器时代绘于陶器上的图画,是中国最早的绘画作品。由于最早的绘画和写字均使用同样的工具,并且都是以线条为主,故有“书画同源”之说。中国传统绘画作品一般都有题诗或题字,诗、书、画因而汇合成一个艺术整体,予人以更加丰厚的美学内涵。人物画、山水画和花鸟画均为传统绘画的重要画种,历代留下的此类绘画尤为传神。
当代中国的书法与绘画相当活跃。中国美术馆等艺术馆长年不断举办个人画展或联展;中国画每年都走出国门,到世界各地展览。除中国画外,油画、版画、水彩画等西洋绘画在中国也得到发展。部分画家将国画与西画技法糅合在一起进行创作,使画坛呈现出风格多样的艺术作品。以各种现代材料、格式、框架和手法为载体的现代艺术也占有一席之地,包括视频、数码、动画和声音艺术在内的新媒体艺术作品,已经在国内外的当代艺术展览中频频露面。
◆戏剧
中国的传统戏剧有一个独特的称谓——戏曲,它与希腊悲喜剧和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中国戏曲有300多个剧种,运用歌舞形式表达剧情是中国戏曲的主要手段。现在,每年都有数千种各类戏曲的新老剧目在舞台上演出,丰富并活跃了人们的文化生活。诞生于1983年的“梅花奖”是中国戏剧界优秀中青年演员的最高奖项,共有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香港、台湾地区的戏曲、话剧、歌剧、舞剧等47个剧种的460名演员成为“梅花奖”得主。
◆京剧
京剧是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剧种,起源于昆曲(昆曲是一种更古老的戏剧艺术)。此种集唱念做打于一身的舞台艺术于19世纪初在北京形成,经过200多年的实践,积累了1000个以上深具艺术价值的剧目,形成了一套音乐板式和表演程式。继梅兰芳、程砚秋、马连良、周信芳、杜近芳等优秀京剧表演艺术家之后,众多青年演员投身京剧表演行列,显示出京剧艺术后继有人。过去几年,中国京剧院大胆进行尝试,将西方交响乐的元素渗入传统京剧,获得业内一致好评。中国京剧的另一件盛事是355出经典京剧的“音配像”制品得以完成,收录了从20世纪40年代~60年代47位已故京剧大师主演剧目的录音资料,配以当代优秀中青年京剧艺术家的表演录像,使之能够保存并流传下去。
◆地方戏曲
地方戏曲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创新。较为活跃的地方戏曲有越剧、黄梅戏、川剧、豫剧、粤剧等。西藏的藏戏具有浓郁的宗教色彩和藏民族特色,其表演粗犷豪放,别具风格。
◆话剧
话剧于20世纪初从国外传入,20世纪20年代开始,话剧舞台上出现现实主义和表现主义题材;到20世纪30年代,中国话剧已经走向成熟。戏剧大师曹禺这一时期的三部曲——《雷雨》《日出》和《原野》以其深邃的内涵、圆熟的技巧,被认为是中国话剧的经典之作。直至今日,这三部作品仍在话剧舞台上上演,并被多次改编成电影和电视剧。成立于1952年的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其作品代表着中国话剧的最高水平。其中《茶馆》《龙须沟》《北京人》等剧目享有盛誉。近20年来,该院共推出新剧目80余部,恢复上演保留剧目12部,多个剧目久演不衰,场场满座。中国的先锋派话剧已得到较多青年观众的认同。此种艺术表现手法前卫的小剧场话剧,多以当代人的生活为题材,导演孟京辉成为先锋话剧的代表人物。
◆电影
现实题材成为中国电影发展的主流。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兴起的新一轮电影创作高潮中,现实题材作品在反映生活的深度、广度方面,在实现题材、风格、样式的多样化方面,在电影语言的探索和创新方面都有着较高的水准。其间,被称为“第五代”导演的张艺谋、陈凯歌、黄建新等人的崛起令国际影坛瞩目。20世纪末21世纪初,一批六七十年代出生的电影人成为中国电影界的第六代导演,其代表者有贾樟柯、王小帅、张元、娄烨等人。他们的电影作品趋于平民化,大多以纪实手法表现。导演冯小刚成为近期中国商业影片票房纪录最高的代表,其作品叙述的也多是平民故事。中国一年一度举办的国际电影节,较具影响力的有长春国际电影节和上海国际电影节。另还有为中国优秀电影设立的“金鸡奖”“百花奖”“华表奖”。
◆传统工艺
中国传统的工艺美术门类繁多,技艺精湛。政府的长期保护使这些技艺大多流传至今,众多产品远销国外,深受知音喜爱。特种工艺以珍贵或特殊的材料,经过精心设计加工而成,品位高雅。玉雕是用玉石为原料雕刻的作品,艺人利用玉石的天然纹理、光泽、色彩、形状进行加工,使玉石的颜色与作品的形态巧妙结合,保留和彰显了大自然的魅力。景泰蓝为驰名中外的工艺品,因明朝景泰年间(1450~1457年)生产的蓝釉最为出色而得名;其作品用铜胎支撑,嵌铜丝、镀金银,富丽高贵,主要品种有瓶、碗、奖杯等。利用剪、扎、编、织、绣、雕、塑、绘等技艺制作的各种民间工艺品,千姿百态,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族风格。
◆音乐
远在公元前1世纪,中国民族乐器就有80多种。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传统音乐的五大类: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和器乐。在中国历史上,曾多次出现过音乐文化的繁荣昌盛时期,琴曲《广陵散》《胡笳十八拍》,琵琶曲《十面埋伏》,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等,都是古代优秀音乐作品的典范。20世纪中叶以来,东西方文化交汇冲撞,中国音乐艺术掀开崭新一页。交响乐、大合唱、歌剧、钢琴、小提琴等诸多领域均呈现出历史性进展,音乐家们创作出一批时代性、艺术性、民族性俱佳的作品,如大型舞蹈史诗《东方红》、电影音乐作品《刘三姐》、歌剧《洪湖赤卫队》、钢琴曲《黄河》等。与此同时,中国音乐家和音乐艺术表演团体广泛参加了各种国际性的音乐交流和比赛活动,许多人获得了优异的成绩。中国各地还定期举办大型音乐节,诸如一年一度的上海国际艺术节、北京国际音乐节和北京国际戏剧演出节等艺术盛会,吸引着大批世界著名音乐家和一流的音乐艺术表演团体来华访问演出。
◆国际文化交流
2007年1月,盛况空前、内容丰富的意大利电影展在北京揭幕,这是“2006中国意大利年”的最后一项活动。意大利艺术团体在上海、北京、广州、天津、香港、沈阳、哈尔滨、宁波、苏州等城市向中国观众表演了音乐、舞蹈和戏剧节目,并举办了一系列展览。2004~2005年,历时两年的中法文化年,是1949年以来中国与外国开展的规模最大的一次文化交流活动,被誉为中欧文化交流史上的创举,把中法以至中国与欧盟的关系推向了新的高度。2006年在中国举办的“俄罗斯年”,成为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另一个亮点。俄罗斯艺术家带来的演出类节目囊括了芭蕾、合唱、歌剧、交响乐、话剧、摇滚、木偶剧、影子戏、激光表演、民俗活动等领域;在展览项目中,既有中国观众熟知的古典绘画大师列宾、希什金等人的杰作,也有表现苏联时期现实主义流派的画作。从2007年1月1日起,在俄罗斯举办的“中国年”活动正式开始。
近年来,中国与一些国家合作举办的各种形式的“文化周”“文化行”“艺术节”等活动,促进了中国人民同有关国家人民之间的交流与了解,为不同文明之间的平等对话开辟了新的形式。为配合《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第二届部长级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国文化部和外交部与22个阿盟成员国的有关部门合作,于2006年6月~7月在中国举办了阿拉伯艺术节,此为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中阿文化交流活动。为期一个月的“文化中国”艺术节于2006年9月在纽约开幕,活动内容包括云南摄影图片展、国际中华艺术品收藏家协会的古董展和拍卖活动、云南工笔画展和艺术节精品展、第二次世界大战“飞虎队、驼峰航线”介绍展、云南旅游推介会等大型展览以及云南少数民族茶艺、云南古乐歌舞等表演和讲座。此外,2006年中国还在德国、意大利分别举办了中国文化展示活动。
目前,中国已与143个国家达成政府文化协定,签订年度文化交流计划约700个,每年经文化部批准的中外文化交流项目达2000多起,涵盖60~70个国家,3万人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