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的原则及安全发展共建和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的原则及安全发展共建和谐

时间:2024-01-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的原则1.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以改革促进和谐、以发展巩固和谐、以稳定保障和谐,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随着国家安全概念的提出,我国有了一个概念性的转折,由毛泽东时代的“战争与革命”发展成为了“和平与发展”。确保信息安全、金融安全和粮食、石油等战略物资安全。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的原则及安全发展共建和谐

【安全发展共建和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任务

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任务(九大任务)是:1.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2. 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3. 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4. 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5. 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6. 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7. 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8. 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9. 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目标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1. 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2. 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3. 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4. 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5. 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安定团结;6.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的原则

1.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 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发展质量,推进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 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和创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建立健全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

4. 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法律意识,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法制化、规范化,逐步形成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5. 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以改革促进和谐、以发展巩固和谐、以稳定保障和谐,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2. 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

3.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任务艰巨而繁重。

特别要看到,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我们党要带领人民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和谐社会的六大特征

1. 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2. 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3. 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4. 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5. 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6.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国家安全

国家安全的概念是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意思是保证一个国家的安全不仅是不受外国侵略,而且国内也要稳定,要反对颠覆。随着国家安全概念的提出,我国有了一个概念性的转折,由毛泽东时代的“战争与革命”发展成为了“和平与发展”。这样使得中国在国际上地位更加提高,强调了经济战略。2001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在讲话中提出:要头脑清醒,居安思危,深刻认识新形势,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国防安全的极端重要性、紧迫性。确保信息安全金融安全和粮食、石油等战略物资安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根据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的形势发展,沿着上述国家安全发展的思想道路,明确提出了要确保国家政治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信息安全、国防安全的要求,这说明我国国家领导人对国家安全所包括的方面逐步在扩大。更加确保了我国在不受外国侵略的同时,防止内部矛盾,发展经济的目标。

中国面临的安全挑战更加多元和复杂。中国有辽阔的国土和海域,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维护国家安全任务繁重。“台独”分裂势力及其分裂活动仍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最大障碍和威胁。两岸关系发展还面临不少复杂因素的制约。“东突”“藏独”分裂势力对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危害。维护国家领土主权、海洋权益压力增大,恐怖主义的现实威胁存在,能源资源、金融、信息、自然灾害等非传统安全问题上升。来自外部的疑虑、干扰和牵制增加。美国违反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原则,继续向台湾出售武器,严重损害中美关系、两岸关系和平发展。(www.xing528.com)

面对纷繁复杂的安全形势,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持综合安全、合作安全、共同安全的理念,奉行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全面维护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社会、信息等各领域安全,与世界各国一道共同营造和平稳定、平等互信、合作共赢的国际安全环境。

能源安全

能源安全(energy security),定义为保障对一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至关重要的能源的可靠而合理的供应。能源供应暂时中断、严重不足或价格暴涨对一个国家经济的损害,主要取决于经济对能源的依赖程度、能源价格、国际能源市场以及应变能力(包括战略储备、备用产能、替代能源、能源效率、技术力量等)。

中国目前已是原油进口国,也是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原油消费国。现在中国的能源消耗虽然仅占全球需求总量的8%左右,但需求正在迅猛扩张之中。2008年6月19日,中国欧盟商会圆桌会议能源工作组得出结论:“在能源安全和环境的可持续性问题上,中国政府正面临着规模最大、难度最高的考验。”这些考验包括:在快速的工业化、城镇化和机动化过程中,如何处理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在当前国际高油价的背景下,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如何面对在温室气体减排方面越来越大的国际压力等。另有专家称,目前,由于中国缺乏必要的石油战略储备能力,对原油突发性供应中断和油价大幅度波动的应变能力较差。未来随着进口原油数量的增加和国际市场油价的波动,进口石油资源的安全性亟待解决。

◆政治安全

政治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前提。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美国全球战略的演变以及国际社会对我国和平崛起的种种不同心态,都对我国的政治发展产生着某种程度的冲击和影响。

第一,经济全球化凸显政治因素。近年来,国际关系中经济政治化、政治经济化的趋势愈益明显。经济活动背后往往有政治背景,而政治斗争的背后往往是经济利益的纠葛。作为经济全球化重要表现形式的资本,其全球扩张一直伴随着资本原有政治形式的扩散,经济全球化已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美国等西方国家正把经济全球化作为推动政治全球化和政治一体化的工具,企图以经济手段达到政治目的。冷战结束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抗争没有消失,只是以另一种方式延续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在技术手段上更有利于西方政治制度和社会模式的输出,有利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政治渗透。中国作为当前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一直是西方国家“和平演变”与遏制的对象。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西方国家不惜以各种手段干涉中国内政,不时推行“经济霸权”和“文化霸权”,妄图迫使中国屈服,搞垮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实现所谓的“资本主义全球化”。

第二,美国是影响我国政治安全的重要因素。由于意识形态与社会制度的差异,美国长期以来一直把中国作为防范、遏制的对象。几十年来,美国对中国的政策一直在接触与遏制之间摇摆。有的时候表现为接触的一面多,有的时候表现为遏制的一面强。但实质上,美国对中国的核心政策一直是遏制,虽然是接触与遏制两手并用,但即使在接触的一面表现较充分的时候,接触依然只是手段,遏制才是真实的目的。

美国给中国政治安全带来的挑战往往不是直接的,而是经常通过一些间接的方式表现出来。除台湾问题外,中美关系中很多不确定和不稳定因素都可能成为美国在中美关系中给中国找麻烦的借口。虽然中美关系几十年来一直在发展,但这种发展也一直是磕磕绊绊的。虽然美国政要近两年发表了不少“目前是中美关系最好时期”的言论,但中美关系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依然不容忽视。干涉中国内政、介入中国内部事务是美国最常用的制造麻烦的手段。在“民主”“人权”“西藏问题”等方面,美国经常对我国无理指责甚至施压。美国不但无视中国近年来在人权领域的进步与努力,无视中国政府对人权问题的重视与诚意,反倒不时在各种国际场合炮制一些关于“中国人权问题”的提案,还在其每年都公布的各国人权状况中列出中国人权领域存在的“问题”。

第三,国际社会对我国和平崛起的矛盾心态也是影响我国政治安全的因素之一。几十年来,尤其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看法与评价发生了重要变化。这种变化是一个逐步的过程,也有一种递进的表现,即从认同中国的经济增长,到认同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再到认同中国特色发展道路的有效性与优越性,最后到认同中国政府的管理能力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可以说,目前,国际社会对我国能否发展强大起来的怀疑在减少,但随之而来的是对我国崛起可能带来的冲击心存疑虑。按照传统的国际政治理论和历史规律来看,一个大国经济上的强大几乎必然导致军事扩张和政治霸权。尽管中国已经明确提出我们要走和平崛起的道路,但国际社会对日益强大的中国的未来走向依然存在矛盾的心态。一方面,许多国家试图搭乘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顺风车,从中谋利,但另一方面,一些国家又担心中国经济的发展会给自己国家的经济带来负面影响;一方面,许多国家认为中国日益强大会成为东亚安全的稳定因素;但另一方面,有些国家又担心中国的强大会威胁到自己的切身利益。所以,我们看到最近几年来,关于中国的未来走向及其影响的几乎完全相左的论调在国际上同时存在,既有“中国机遇论”,也有“中国威胁论”,既有人认为中国是个大市场,也有人认为中国是个“大黑洞”。许多国家对中国既想接近又充满疑虑,既想倚重又防范牵制。特别是我们的一些周边国家,既希望我们在周边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但又存在不同程度的“恐华”“疑华”心态。在台湾问题上,有的国家言行不一,利用台湾问题捞取实惠,给台湾当局推行“务实外交”提供了可乘之机。可以说,在可预见的未来,国际社会对我国崛起的矛盾心态不会彻底改变,而且实用主义倾向可能会有所上升。这些,都会对我国的政治安全带来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经济安全

经济安全是消除经济社会系统运行中的潜在不稳定因素而达到的一种经济状态,其本质体现在“发展”和“稳定”的关系之中。发展是经济安全的基本要素。如果经济没有发展,经济的生存能力、抵御和适应内外威胁的能力就会降低。经济的稳定反映了经济体系中各要素之间、经济体系与其他系统之间联系的稳固性和可靠性,反映了经济承受内部和外部压力的能力。经济体系内各部门之间的结构越稳固、组织机制越健全,经济的生命力就越强。如果体系内各要素之间的联系遭到破坏,必然导致体系的不稳定,便有可能使得经济从安全状态转为不安全状态。因此,即使在内外环境均不利的条件下经济安全都能使国家利益、国防能力、政策目标处于得到保障的一种经济和政权机构状态。评估标准有经济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资源潜力及其发展能力,资源、劳动利用效率,经济发展空间完整性,社会稳定和防止、化解社会冲突能力等。具体指标为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通货膨胀率失业率经济增长率、预算赤字、国债、参与世界经济的程度、黄金和外汇储备的状况等。确保经济安全是“新安全观”的重要内容。

经济领域是中美关系中发展最为迅速的领域,但恰恰是在这个领域,中美两国的摩擦与矛盾日益增多。从双方日益增多的贸易战,到美国对中国人民币汇率以及金融改革问题的压力等,都表明美国在经济及金融领域给中国出的难题已实在不少。更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类似的难题今后难免会更多,而且政治化的倾向会越来越强。随着中美两国在对方经济发展中的分量越来越重,两国在经济及金融领域出现矛盾、发生摩擦的几率则会越来越高。

◆文化安全

文化安全是深层次的国家安全,一个没有文化自信的民族很难自立、自强。全球化背景使抵御外来文化侵蚀、破坏的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经济全球化趋势使世界变成“村落”,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伴随着经济交往而相互渗透、影响和融合,国家对外来文化的进入难以选择、难以排斥,这使得西方敌对势力推进文化渗透具有极为便利的条件。

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使文化安全的潜在威胁越来越突出。现代信息技术使文化的传播方式更趋便利,卫星广播电视媒介、计算机网络媒介比传统的纸质媒介更便利快捷,给国家文化安全带来一系列新问题。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无疑是当今中国的时代最强音,但是,国家的发展却不能仅仅以经济指标翻番作为标志,还应当以文化复兴作为灵魂。没有强大民族文化的国家,不可能有真正的根基深厚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也不可能充分、持久地赢得别国尊重。没有强大的文化,绝不是真正的强国。

◆科技安全

狭义的科技安全立足于科学技术系统的安全性。当国家的科学技术发展面临威胁或受到破坏时,就产生了所谓科技安全问题。狭义的科技安全概念可以表述为:科技安全表示国家科学技术发展的一种安全态势,这种态势体现了在国际大环境下,国家通过政治、军事、外交、经济、科技等手段,使国家科学技术系统既通过与国际环境的开放式作用和系统内部的协调运行达到功能优化,又保证该系统不招致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威胁,并以此维护国家利益。这个定义是将科学技术作为一个特定的系统,以该系统自身的安全状态来确定其内涵的。在这个意义上,考察科技安全状态应主要侧重于四点:一是国家的科学技术实力的强弱;二是国家的科技法规、政策完善程度;三是科技工作的运行机制是否有效;四是国家对科技系统的保护力度。

从广义上讲,科技安全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条件下,特别是国际大环境中以国家价值准则为依据的对科技系统与相关系统相互作用所决定的国家安全态势的一种动态描述。一个国家的科技安全态势体现了该国国家能力的四个方面:一是国家利益免受国外科技优势威胁和敌对势力、破坏势力以技术手段相威胁的能力;二是国家利益免受科技发展自身的负面影响的能力;三是国家以科技手段维护国家安全的能力;四是国家在所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中保障科学技术健康发展以及依靠科学技术提高综合国力的能力。

◆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概念最先是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正式提出讨论的。这次研讨会云集了全球的工业化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共同界定人类在缔造一个健康和富有生机的环境上所享有的权利。自此以后,各国致力界定“可持续发展”的含意,现时已拟出的定义已有几百个,涵盖范围包括国际、区域、地方及特定界别的层面,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1980年国际自然保护同盟的《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提出:“必须研究自然的、社会的、生态的、经济的以及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的基本关系,以确保全球的可持续发展。”1981年,美国布朗(LesterR. Brown)出版《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提出以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资源基础和开发再生能源来实现可持续发展。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出版《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作者是格罗·哈莱姆·布伦特兰(1939~ ),挪威首位女性首相,她对于可持续发展的定义被广泛接受并引用,这个定义系统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1992年6月,联合国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等文件。随后,中国政府编制了《中国21世纪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白皮书》,首次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1997年的中共十五大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确定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的战略。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

1989年“联合国环境发展会议”(UNEP)专门为“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战略通过了《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认为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战略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含义:1. 走向国家和国际平等;2. 要有一种支援性的国际经济环境;3. 维护、合理使用并提高自然资源基础;4. 在发展计划和政策中纳入对环境的关注和考虑。

总之,可持续发展就是建立在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基础上的一种发展,其宗旨是既能相对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能对后代人的发展构成危害。可持续发展注重社会、经济、文化、资源、环境、生活等各方面协调“发展”,要求这些方面的各项指标组成的向量的变化呈现单调增态势(强可持续性发展),至少其总的变化趋势不是单调减态势(弱可持续性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