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心理异常的判断标准与社会文化背景和心理学理论流派有关

心理异常的判断标准与社会文化背景和心理学理论流派有关

时间:2024-01-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心理异常的判断标准根据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和心理学理论流派的影响,实践中常常采用以下标准:1. 以经验为标准。这种判断标准是病理心理学家追求的理想标准,但目前大部分异常心理无法用该标准作出正确判断。性心理障碍的原因不明,目前认为是生物因素与心理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心理异常的判断标准与社会文化背景和心理学理论流派有关

【异常心理解疑释惑】

◆心理异常的判断标准

根据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和心理学理论流派的影响,实践中常常采用以下标准:

1. 以经验为标准。根据常识和经验去评价自己或他人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判断是否正常。该方法简单实用,但有主观性和局限性,只能用做定性判断,研究的可比性和一致性较差。

2. 社会适应标准。社会适应能力是指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是否遵循社会伦理道德规范、法律准则和顺应社会网络;是否与环境保持一致;出现违背上述准则的言行时,是否能作出为公众所理解的解释等。以此判断心理是否异常,通常是社会群体采用的判断标准。该标准在地域之间的差异很大,难以进行跨地区、跨文化的比较。

3. 症状检查标准。通过比较分析和确认存在的异常心理症状,同时通过躯体检查找到相应的生物学改变,从而确定异常心理。这种判断标准是病理心理学家追求的理想标准,但目前大部分异常心理无法用该标准作出正确判断。

4. 统计学标准和心理测量的标准。对人群的心理现象进行调查和测量,用统计学方法处理可得到群体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正态分布曲线,由此判断是否有心理异常。

5. 其他标准。马斯洛和密特尔曼在1951年提出的10条健康心理标准可作为异常心理的鉴别标准,有一定参考价值。

◆异常心理的分类

异常心理学着重对病态心理的论述,通常将异常心理分为心理过程障碍人格障碍临床医学(精神病学)则从疾病的分类角度将其分为神经症、心身疾病、人格障碍和精神疾病。(www.xing528.com)

◆常见心理行为异常

神经性厌食症与神经性贪食症:神经性厌食是一种多见于青少年女性的进食行为异常,特征为故意限制饮食,使体重降至明显低于正常的标准,为此采取过度运动、引吐、导泻等方法以减轻体重。常有病态观念包括过分担心发胖,甚至已经明显消瘦仍自认为太胖,即使医生进行解释也无效。常有营养不良、代谢和内分泌紊乱,女性可出现闭经,男性可有性功能减退,青春期前的患者性器官呈幼稚型,有的患者可有间歇发作的暴饮暴食。本症并非躯体疾病所致的体重减轻,患者节食也不是其他精神障碍的继发症状。

心理障碍是以异常行为作为满足个人性冲动的主要方式的一种心理障碍,其共同特征是对常人不引起性兴奋的某些物体或情境,对患者都有强烈的性兴奋作用,而在不同程度上干扰了正常的性行为方式。许多性心理障碍患者除了单一的性心理障碍表现出来的与一般人的性行为不相同之外,并没有其他的人格缺陷。性心理障碍主要分为性身份障碍、性偏好障碍及性取向障碍。性身份障碍又分为性别改变症、双重角色异装症和童年性身份障碍三种;性偏好障碍主要有恋物癖、异装癖、窥阴癖等;性取向障碍主要有同性恋、双性恋。性心理障碍的原因不明,目前认为是生物因素与心理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人格障碍是指少年儿童期发展起来的人格缺陷或人格极不协调的一类精神异常。一般认为人格障碍是在生物、心理和社会文化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有相对的稳定性,较难改变。人格障碍患者往往缺乏自知力,认识不到自己的缺陷。人格障碍一般可分为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偏执型人格障碍、分裂型人格障碍、强迫型人格障碍、自恋型人格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表演型人格障碍回避型人格障碍依赖型人格障碍。人格障碍的矫治比较困难,所以特别强调预防,重视妊娠期心理卫生,注意幼儿期和学龄儿童的心理卫生教育,一旦发现有行为异常,要及时教育和矫治。

睡眠障碍包括睡眠量不正常、睡眠中出现异常行为、睡眠和觉醒正常节律性交替紊乱。睡眠可分为非快速眼动睡眠期和快速眼动睡眠期。睡眠障碍分为入睡和维持睡眠障碍(失眠)、白天过多嗜睡、睡眠中的异常行为和睡眠节律紊乱四大类。失眠是指无法入睡或无法维持睡眠状态,导致睡眠不足。失眠的原因很多,如精神疾病、躯体疾病,药物及环境因素也可引起失眠。最为常见的原因还是心理、精神因素导致的失眠。

药物依赖指个体长期或反复服用某种物质,从而产生精神上和躯体上对该药物的依赖。为了获得服药后精神上的快感,或避免断药后产生的痛苦,虽无医疗上的需要,而持续或周期性地强烈要求再用此药物。为了追求以上这些目的而经常用药,便形成药物依赖。药物依赖的病因主要有社会因素、个体因素和医源性因素。由于这些药物多数具有神经递质的阻断或兴奋作用,大量或长期服用后,可产生化学性去神经或超敏感作用,如继续使用原剂量的药物,便不足以产生相等作用,停用药物后,则由于递质的阻断或兴奋作用的突然消除,而产生戒断症状。

酒精依赖由于长期大量饮酒而产生的对酒的强烈渴望和嗜好,以至饮酒不能自制,一旦停止饮酒则产生精神和躯体的各种症状。酒精依赖的原因主要有:1. 生物学因素。遗传学研究发现,某些人具有对酒精依赖的先天遗传倾向。2. 心理因素。性情抑郁、羞怯、焦虑、紧张、不善交际的人,为了克服这些缺陷而饮酒,久而久之容易发生酒精依赖。3. 社会因素。如地区、种族、习俗、环境、职业以及公众和政府对酒的态度等,对酒精依赖的发生肯定是有影响的。酒精依赖的危害是广泛而严重的。孕妇饮酒可给胎儿发育带来不良影响;酒精依赖者的子女其物质依赖和人格障碍的发生率都显著增加;交通事故发生率显著增高;并发躯体和神经系统疾病,如肝硬变、营养不良、神经损害及急性和慢性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等。

烟草依赖,其诊断标准为持续地吸用烟草至少一个月,至少有下述中的一项:1. 郑重地企图停用或显著减少地使用烟草量,但未能成功;2. 停止吸烟而导致停吸反应;3. 不顾严重的躯体疾病,自知使用烟草会使其加剧,但仍继续吸烟。吸烟可导致肺癌,是许多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是慢性阻塞性呼吸道疾病的主要病因之一,可促使慢性炎症及溃疡发生,并使原有溃疡延迟愈合。吸烟对妇女的危害更甚于男性,母亲吸烟更易导致儿童多动症,吸烟家庭儿童患呼吸道疾病的比不吸烟家庭为多。病理性网络使用综合症也称网络依赖,是指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影响正常的社会功能。网络依赖的起因与个体的一些需要在现实世界很难得到满足、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和失败等有关,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以逃避现实;此外也与人格发展不完善、兴趣狭窄有关。

自杀行为是指有意或故意伤害自己生命的行为。根据其严重程度,可以分为自杀意念、自杀未遂和自杀死亡三类。据统计,我国自杀者中15~24岁的青少年占50%~70%,自杀的平均年龄仅22.5岁。因此,青少年自杀的问题应引起重视。造成自杀的因素很多,竞争(学习)失败、人际关系紧张、恋爱受挫、心灵空虚、压力太大、个人生活遭受不幸、重大不可意料性疾病等都可导致青少年自杀。各类精神疾病中,抑郁症患者的自杀行为最为多见,约有15%的患者最终死于自杀。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导致自杀的原因多为幻觉妄想,其次是缓解期对疾病感到悲观。酒精依赖者自杀的原因多种多样,可以是继发性抑郁、中毒性幻觉妄想。此外,癌症艾滋病以及其他久治不愈的躯体疾病、慢性疼痛及各种疾病外伤导致的残疾均可增加自杀的危险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