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标准因势利导】
◆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是一种生理、心理与社会适应都臻于完满的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摆脱虚弱的状态,并进一步指出健康的新概念:一是有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担负日常工作和生活而不感到疲劳和紧张;二是积极乐观、勇于承担责任、心胸开阔;三是精神饱满、情绪稳定、善于休息、睡眠良好;四是自我控制能力强,善于排除干扰;五是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六是体重得当、身材匀称;七是牙齿清洁、无空洞、痛感和出血现象;八是头发有光泽,无头屑;九是反应敏锐、眼睛明亮、眼睑不发炎;十是肌肉和皮肤富有弹性,步伐轻松自如。因此,健康是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的统一,二者相互依赖、相互促进。
◆心理健康
广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积极的心理状态,能够与环境有良好的适应,能充分发挥其身心潜能。狭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过程的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和人格的完整和协调,能很好地适应周围环境。心理健康水平大体可分为:一、正常心理,表现为心情经常愉快,适应能力强,善于与人相处,能较好地完成与同龄人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活动,具有调节情绪的能力;二、轻度失调心理,表现出不具有同龄人所应有的愉快,与他人相处略感困难,生活自理能力较差,经主动调节或通过专业人员帮助后可恢复常态;三、严重病态心理,表现为严重的适应失调,不能维持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如不及时治疗可能恶化成为精神病患者。
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学家普遍认为,心理健康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智力正常、情绪积极稳定、人格健全、意志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良好、心理特点符合年龄。
◆大学生心理健康
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8~25岁,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心理发展特点有其特殊性。
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1. 智力发展。大学生的智力处于黄金时期,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有很强的发展潜力。发散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2. 情绪情感发展。大学生有着丰富、复杂而又强烈的情感世界,充满了希望和激情。自我情感体验十分丰富,注重独立、个性、自尊和自信。情绪具有两极性和矛盾性的特点,情绪高涨时,自信满怀,似乎世界上没有攻不下的难题;情绪低落时,觉得自己无能、笨拙,对什么都没兴趣,生活变得索然无味。3. 意志发展。多数大学生能逐步自觉地确定奋斗目标,排除困难去努力实现目标,其意志的自觉性、坚韧性和果断性都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意志水平发展又是不平衡、不稳定的。4. 自我意识发展。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身以及对自身与客观世界的关系的认识。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3个方面。大学生经常把自己分为现实的“自我”和理想的“自我”,当理想和现实发生冲突时他们往往找不到自我。5. 社会性发展。大学生关注、批判各种社会问题,希望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改变社会中令人不满的现象,希望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服务于社会,从而实现自己的价值。这种心理对大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生活质量产生重要影响。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1. 智力正常。智力偏低的人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过于迟钝或敏感,很难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2. 能控制自己的情绪,积极乐观。3. 社会适应能力良好。大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主要表现在对人际关系、对环境和学习的适应能力以及对不同情境的适应能力方面。4. 良好的意志品质。衡量和锻炼意志品质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果断性、自制力、自觉性、坚韧性。5. 健全完整的人格。构成人格的诸要素如气质、性格、能力、信念、人生观等各方面均衡健康发展,个体的所思、所做协调一致,能有效地支配自己的心理行为,具有相对完整统一的心理特征。6. 人际关系和谐。大学生人际交往表现出平等性、纯洁性、独立性和开放性。心理健康的大学生敢于交往,能接纳尊重他人,在人际冲突中能化解矛盾,善于发现他人的长处,能容忍他人的缺点与不足。7. 心理特征符合年龄特点。不同年龄阶段都有不同的心理特点,形成独特的心理行为方式。大学生处于朝气蓬勃的青年期,行为应表现为勤奋学习、勇于探索、精力充沛,如果出现过于呆板、过于偏激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8. 自我认知正确合理。对自我有客观正确的评价,自信乐观、自尊自爱、自律自强,促进自我全面发展与完善。大学生的自我认知是否正确关系到学生的自我定位,直接影响学生的求学心理和就业心理,影响学生的生活状态。自我认知在人的心理健康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它制约着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在人格的实现中具有强大的动力功能。9. 热爱生活,发现自身潜能,有幸福感。心理健康的大学生珍惜并热爱生活,积极直面人生,在生活中尽情享受人生乐趣、体验生命的意义并善于在学习工作中发挥自己的潜能、培养创造力,并能更好地适应激烈竞争的社会,获得幸福感。
◆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1. 环境适应问题。发展与适应是人生的两大重要课题贯穿着整个生命的历程。社会适应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个体对社会的适应、个体对他人的适应和个体对自身的适应。大学生的环境适应问题在新生中很常见,往往表现为独立性差、从众心理强、行为懒散、我行我素、心胸狭窄、不拘小节等,甚至容易引发焦虑、抑郁等情绪困扰。
2. 学业问题。大学生在学业问题上主要表现在学习困难、竞争激烈、考试作弊等方面。一些大学生进入大学后迷失了目标,失去了动力;一些学生仍然停留在中学时期的学习方法上;一些学生追求享乐。以上都会造成学业的巨大压力。
3. 经济问题。一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同学,由于爱面子往往远离人群,由此产生自卑感和孤独感;也有学生由于虚荣心,向家里要钱用于社交,一时无法偿还而产生自责,造成心态失衡和扭曲;还有的学生通过勤工俭学来解决生活问题,但由于学习的压力难以做到两全。所有这些都会对学生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
4. 情绪情感问题。大学生在这方面的心理困惑颇为突出。有的大学生性格内向,害怕人际交往;也有的学生对异性爱慕被吸引,失恋、单相思及求爱被拒绝时,都容易引发一些情感上的问题,造成同学之间关系紧张,心理素质差的学生心理困惑会更严重。
5. 网络适应不良问题。学习和运用网络是大学生必备的能力和素质,网络是把双刃剑,运用不当或因为逃避现实世界而沉溺于网络,将会严重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和学业完成。
6. 择业问题。市场经济带给大学生更多的择业机遇和更大的自由度,同时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增加了择业难度,加重了大学生的行为责任和心理压力。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 参加心理健康课程学习。大学生通过系统的课程学习,掌握自我认知、人格培养、情绪管理、挫折应对、人际交往、爱情婚姻、珍爱生命等心理卫生知识,认识自我心理状况,具备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和能力,从而在日常生活中能自我调节心理,以适应环境变化。(www.xing528.com)
2. 阅读心理健康书籍。大学生在课余时间应尽可能多地阅读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报纸杂志、网络资料,聆听心理健康讲座等。通过这些方式汲取心理知识,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自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
3. 参加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树立崇高的理想,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大学生要积极参加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通过活动学会正确处理学习压力、恋爱挫折、就业择业等问题,学会正确对待心理困惑,缓解心理矛盾。
4. 寻求心理咨询帮助,进行心理疏导。心理困扰人人都有,只是轻重不同。人在受到外界刺激、心理负担过重时难免会出现一些心理障碍或疾病。出现心理问题并不可怕,关键是要及时发现,积极寻求帮助。
◆心理评估
心理评估是运用多种手段从各个方面所获得的信息来对个体某一心理现象做全面、系统和深入的客观描述。心理评估的方法包括观察、调查、晤谈、心理测验和实验等手段。心理评估在心理学、医学、教育、人力资源、军事司法等部门有多种用途,其中为临床目的所用时,主要有以下几种:单独或辅助作出心理诊断、指导制定心理干预措施以及科学研究的方法。
◆心理评估的模式
心理现象的复杂性和心理学发展水平的局限性使现有的心理功能分类系统并不完善,临床心理学的分类模式影响着心理评估。这些模式有医学模式、多元模式和整合模式。
医学模式主要是以临床经验为基础产生的,认为只要存在一种心理或精神疾病,就会有疾病的症状,并据此发展了相应的诊断系统。医学模式强调了心理障碍的核心症状,因而不同的诊断系统会因用于定义心理障碍的理论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别,而且因强调病理学的内容,诊断系统在病与非病之间作了明确的划分。
多元模式又称心理测量方法。多元统计技术被用来分离出有内部联系的行为模式,行为的症状是用行为间或行为与协变量间的统计关系来定义的。如果行为间有高相关,这些行为就构成了一个症候群。这种模式强调了量的差别。
医学模式过分强调了正常与非正常间质的区别,而多元模式则过分依赖统计分析,又缺乏明确的理论支持,都暴露出一些缺陷。个体的某些心理现象可能是分布在一个正常的连续体上,而另一些可能适合于质的区分,所以现在趋向于采用整合模式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这样有助于提高心理评估的水平。
◆心理测验
根据一定的心理学理论,使用一定的操作程序,对个体的心理特征作出推论和数量化分析的一种手段。心理测验通过测量个体对测验题目的反应来推断出其心理特质。标准化心理测验是指通过一套标准程序建立测验内容、制定评分标准、固定实施方法,主要的心理测量学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公认水平。标准化测验要有统一实施办法、标准的指导语、施测时间和统一的记分标准。
标准化心理测验的基本特征:1. 常模。根据对被试群体的标准化样本的施测,而后对取得的分数结果进行统计处理,所求出的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正常平均分值。它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比较的标准,以便对测验结果作出解释。通用的常模主要有标准分数和百分等级等。2. 信度。即测验的可靠性或一致性,包括时间上的一致性、内容和不同评分者之间的一致性。3. 效度。即测验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测验是否能够真实地反映所要测定的东西。心理测验的效度即反映测量的结果在多大程度上代表所测行为的真正特征,主要有效标效度、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
◆心理测验的分类
按测验功能分类:能力测验、成就测验、人格测验;
按测验对象分类:个别测验、团体测验;
按测验方式分类:纸笔测验、操作测验、口头测验。
◆正确理解和运用心理测验
错误的测验观如测验万能论和测验无用论,认为某些测验侵犯了个人隐私,为宿命论和种族歧视提供了心理学依据。正确的测验观包括心理测验是重要的心理学研究方法和决策的辅助工具。目前,作为研究方法和测量工具尚不完善,最大的问题是理论基础不够坚实,所以,科学地看待心理测验,防止滥用。为防止测验的滥用,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 测验使用者必须具备一定的资格;2. 慎重选择测验量表;3.与被试建立良好的协调关系;4. 正确解释测验结果;5. 注意测验的保密和保护被试者的隐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