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家庭和睦稳定的重要性和合理的道德规范

家庭和睦稳定的重要性和合理的道德规范

时间:2024-01-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家庭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维持家庭关系的和睦稳定,对于整个社会的安定有极重要的意义,所以古人极重“齐家”。要保持家庭关系的和谐稳定,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建立合理的道德规范,使家庭成员都能自觉遵守。◆对家方面要倡孝重亲、长幼有序、家庭和睦,重视人伦关系中国传统道德强调人际关系中的伦理义务和责任。夫妻和睦是家庭和睦的核心,夫妻敬爱也是主要的道德规范。

家庭和睦稳定的重要性和合理的道德规范

【孝慈友恭道德规范】

◆家庭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维持家庭关系的和睦稳定,对于整个社会的安定有极重要的意义,所以古人极重“齐家”。要保持家庭关系的和谐稳定,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建立合理的道德规范,使家庭成员都能自觉遵守。今天的家庭关系,与古代宗法等级制下的家庭关系,已有了极大的不同,家庭伦理的内容也应随之而有变化。不过,古代传统中也还有可借鉴之处,我们应仔细分析、取舍。

◆对家方面要倡孝重亲、长幼有序、家庭和睦,重视人伦关系

中国传统道德强调人际关系中的伦理义务和责任。孟子继承孔子的思想,把人和人的关系概括为五个基本的方面,“父子有亲”即父慈子孝,“君臣有义”即君义臣忠,“夫妇有别”即夫和妇柔,“长幼有序”即兄爱弟敬,“朋友有信”即朋友间以诚信相符。并把是否尽到了五伦关系的义务,作为对个人道德评价的一个重要标准。把在处理五伦关系中达到尽善尽美的人称做“圣人”,即理想人格。并把“明人伦”作为“王天下”的大法,提出“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的人伦价值观。中国传统道德强调人与人之间相互的道德责任和义务,这对于我们今天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明确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仍然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

中国传统道德中,历代思想家都十分注重家庭对社会稳定和个人生活的意义,提出许多的道德理论和行为规范,并把它们作为整个社会道德的核心和基础。《尚书·尧典》中就提出了“五教”(父义、母慈、兄友、弟悌、子孝),确立了以家族为本位、以血缘为纽带的五种人伦关系的道德要求。把“齐家”作为“治国”“平天下”的基础,父母子女关系是最重要的,父慈子孝是做人的基本道德。父慈不等于溺爱,它包括生养、关怀、教育等。子孝是赡养,它包括孝、养、孝顺、孝敬、继业、弘志等。它们反映了亲子间相互的道德责任与义务。墨子从“兼爱”出发,强调入伦关系的各方,都是尽力履行自己的责任。他提出“为人君必恕,为人臣必忠,为人父必慈,为人子必孝,为人兄必友,为人弟必悌”,对父慈、子孝、兄友、弟悌的思想作了进一步的发挥。孟子提出了“父子有亲、君臣有权、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夫妇有别”的五伦关系,并提出了处理这些关系的原则,对维护封建社会中人际关系的和谐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中国人看来孝是美德的根本,人德之门,立德之本。缇萦女上书救父,木兰代父从军,司马芝临危护母,王强卧冰,都体现了中国的孝道。在家庭关系上倡导父亲慈祥教育子女,儿子孝顺规劝父亲的过失,哥哥仁爱而友善,弟弟恭敬而顺从,丈夫和谐而知义,妻子温柔而正派,婆婆慈爱而听规劝,儿媳顺从而委婉。夫妻和睦是家庭和睦的核心,夫妻敬爱也是主要的道德规范。无疑,我们必须摒除“五论”关系中维护封建等级关系的糟粕,批判地吸收其中的合理因素。对于今天而言,家庭仍然是构筑社会的基本细胞,而人口构成渐趋老龄化的倾向日益突出,老龄化便也必将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批判地继承中华民族孝敬父母的优良传统,无疑将有助于这一问题的解决,并对维护社会的安定、和谐和社会的整体利益起着重要作用。

◆以德交友

朋友是古代五伦之一。交友之道是古代道德传统中的重要部分。古人交友,以道义为准则友谊服从道义。同道相知,引为“知己”“知音”,为共同理想,可以无私助友,甚至牺牲生命;背道相分,一旦确认道义相背,即分手绝交。这种在交友之中重视道德上的共同理想和事业上的共同追求的精神,今天仍不无借鉴、启迪的作用。

◆严己宽人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是我国乐群贵和传统美德的一个重要方面。严于律己是一种力行道义、心怀宽广、情操美好的人格特质。有了这种道德人格,自然能够感人、服众,扶持社会正气,促进群体和谐。宽人,即待人宽厚。古人一直倡导在处理群己关系时,要“宽以接下,恕以待人”。它具体表现为不念旧恶,不计前嫌,不为已甚,不苛求于人。

◆尊老爱幼(www.xing528.com)

尊老爱幼作为一种传统美德,向来为我们民族所高度重视。早期儒家所追求的大同社会理想中,就以“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礼记·礼运》)为重要内容。孟子则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当做仁政的基本内容和要求。这里包含一个重要的合理思想,就是尊老爱幼这一社会公德的实施,关系到一个社会总的道德状况和社会秩序的和谐、安定。

◆扶危济困

扶危济困是中华民族处理群己关系的一种传统美德。人生在世,不可能一帆风顺,总难免有危难、穷厄。对他人危难漠不关心,甚或幸灾乐祸,乘机自肥,向来为人们所不齿。而解囊相救,雪中送炭,助人为乐,这才是人们历来称颂的美德。

◆知人

古贤认为,唯有知人才能善任,才是聪明的人。知人的基本方法,就是“听其言而观其行”。知人不易,需待时日,即所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待人

古人在总结伦理实践的基础上积累了许多关于待人的美德,其核心是“仁爱”原则,即待人以德,如“助人为乐,与人为善”,“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等。在人际关系上遵循以德报怨的原则,不要记住自己对别人的好处,待人要宽恕真诚。另外,待人须以“公正”为心,不论贵贱贫富,在善恶标准面前,一视同仁。不要以自己之好恶待人。

◆交友

“千金易得,知己难求”,“知人未易,相知实难”,所以,在交友方面中主张贵在知心。凡朋友,当以“讲信重义”为基本原则,即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古贤所理想的交友原则是“重神交而重道合”;朋友之义在于“切磨箴视”,相互切磋,彼此规劝。“友分易损”,因而在交友时必须“慎择”,“结有德之友,绝无义之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