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提高个体道德品质与境界的中国传统道德规范

提高个体道德品质与境界的中国传统道德规范

时间:2024-01-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任何道德,都是通过具体的活动主体来实行的;任何道德的实行,归根到底又都是为了提高个体的道德品质和境界。因此,中国传统道德非常重视个体的修身立命。◆自强自强不息、改革进取是中国传统道德的重要规范,也是中华民族精神贯彻古今的优良传统。◆知耻知耻,或作“有耻”,是中国传统道德的基本规范之一。作为道德规范,勤俭必敬业节用,应不啬不吝。

提高个体道德品质与境界的中国传统道德规范

【修身立命道德规范】

任何道德,都是通过具体的活动主体来实行的;任何道德的实行,归根到底又都是为了提高个体的道德品质和境界。因此,中国传统道德非常重视个体的修身立命。其一,自强,以论人之进取图强、日新其德;其二,持节,以论人的操守和气节;其三,知耻,以论人的善善恶恶的情操和道德感;其四,明智,以论如何辨别是非、选择行为;其五,勇毅,以论人的行仁行义、克敌制胜之德;其六,节制,以论人的自我控制和自我主宰;其七,廉洁,以论行为中的以义制利和有所不为;其八,勤俭,以论人的日常生活之德;其九,爱物,以论人如何对待自然和他物的道德要求。以上基本规范作为修身立命之道,不仅适用于古,而且也适用于今。

◆自强

自强不息、改革进取是中国传统道德的重要规范,也是中华民族精神贯彻古今的优良传统。它要求人们自强不息,自胜自立,同时也勉励人们穷则思变,改革图强。自强的精神不仅铸造了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而且激励着中华儿女向着更光辉的未来奋进。《易传》所说的“自强不息”指的是君子,《墨子》所说的自强则包括朝政、理文、农稼、织工等各种职业群体,而《管子》所说的富强,其主体则是国家和民族。更重要的还在于治国、平天下,在于推进国家和中华民族的自强。这里体现着中国古代思想家对道德主体性的深刻理解,体现着儒家所说“得众动天”“强我中华”的进取精神。

◆持节

持节与操守、节操、德操意义近似,都是表示个体行为品性的概念。持节在这一概念中具有3个概念所表达的含义,同时又具有德行主体的积极态度的含义。持节的道德规范内容涉及如何对待富贵贫穷,如何对待生死福祸,如何对待荣辱功名,如何对待权位爵禄以及如何对待人己和家国等方面。其基本精神在于强调处事必以仁德,守身必从大义,为人重在大节,穷达见廉,成仁取义。这就是中国传统道德所强调的“配义与道”“集义所在”的浩然之气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

◆知耻

知耻,或作“有耻”,是中国传统道德的基本规范之一。历来被视为“立人之大节”,“治世之大端”。所谓知耻,就是指人们内心的善恶、荣辱标准,也就是“不从枉”,“辱为非”的“羞耻之心”。它要求人们做事要守仁行义、谨言慎行、辨知荣辱。古人认为:“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为礼而不终,耻也。中不胜貌,耻也。华而不实,耻也。不变而施,耻也。施而不济,耻也。”对于民族和国家来说,人民有耻,社会风俗才能美善;掌权的士大夫阶层知耻,国家的尊严才能得以维护。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管子》才强调“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明智

礼记·中庸》把智、仁、勇并称为“天下之达德”。智,也作知,即理智、智慧。“智者不惑”。孔子兼重仁智,多次以仁智并举。在孔子看来,智是实现仁的重要条件。他将智、仁、勇三者统一起来,作为志士仁人的基本品德。孟子把智看成判别是非善恶的一种能力,提出“是非之心,智也”的命题,并将智同仁、义、礼、信并称为“五常”。汉董仲舒强调的“必仁且智”主要包括:其一,明智在知道遵道;其二,明智在利人利国;其三,明智在自知之人;其四,明智在慎言慎行;其五,明智在见微达变,此外,明智还包括好学知过,量力而行,居安思危等。

◆勇毅

勇,在中国古代被视之为“三达德”(智、仁、勇)之一。在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表达勇的道德品质的概念还有刚、毅等。其内容包括体能仁慈、行义循礼、明智善断、临危不惧、知耻力行等。孔子把勇德作为践履仁德的条件之一,认为勇必须符合于礼义,并能智勇双全。孟子主张,为人之勇必与大节相和,强调舍生取义的精神。兵家常把忠勇、义勇相连,强调勇德的重要性。先秦时期的墨家道家法家以及后代思想家,对于作为道德规范的勇,都有所继承和发挥。勇毅和怯懦相对立。所谓“惧者,勇之仇也”,就是包含着这种意义。勇毅也与蛮勇、冒险相区别。(www.xing528.com)

◆节制

所谓节制,就是按照道德要求和原则,控制或限制自己的情欲和行为。它要求人们遵从礼义,守正祛邪,行为有度,取用有节,自主自制以自化成人。在我国古代典籍中,关于节制的思想和规范性规定,沿革久远,内容丰富。大体说来,道家注重个人自身的节制,强调遵循自然之道。强调治世为政,节制清廉,经济财用要“用之有节”。总体上说来,中国传统道德还是力求侮过侮不及的中庸。这种节制的思想在近代革新者和资产阶级革命家孙中山那里,则形成“淡泊以明志”、“清廉正清风”的伦理精神,又赋予了新的意义。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要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提倡节制的美德具有重要的意义。

◆廉洁

廉洁被视为“国之四维”之一,又被视为“仕者之德”。所谓廉洁,指的是不贪财货,立身清白。其基本精神就是循礼行法,见利思义。廉洁是为政之本、为官之宝。在传统道德中,廉洁之士被载入史书,传入民间,尊为“清官”。官吏不廉,危害极大。班固说:“吏不廉平,则治道衰。”王永吉说:“大臣不廉,无以率下,则小臣必污;小臣不廉,无以治民,则风俗必败。”

◆勤俭

勤俭可说是普及最广、传播最久的美德之一。大禹治水“克勤于邦,克俭于家”成为千古佳话。所谓勤俭,即勤劳与节俭。勤劳指的是人们对待劳动的态度和品质。作为道德规范,它要求人们热爱劳动,积极参加劳动,勤奋努力,不怕苦累,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和丰富自己的生活。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懒其力者生,不懒其力者不生”等思想,都反映了传统道德对勤劳的要求。所谓节俭,指的是人们对待个人生活欲望的态度,它要求人们节制自己的生活欲望,约束自己的消费行为,俭约生活,节约财用。所谓“玩物丧志”“唯俭养德”,都强调了节俭对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性。勤俭是君子之德。作为道德规范,勤俭必敬业节用,应不啬不吝。对于国家来说,勤俭则是“富国之道”。

◆爱物

爱物,也称为惜物。一般来说,道德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道德伦常关系,人与自然、人与物的关系应当如何对待和处理,是受制于人与人的关系,服从于人与人之间的利益要求的。它反映在个体的理智、情感、欲望和行为取舍上,就表现为爱物或惜物的美德。现代伦理学中有生态伦理问题,从生态平衡的要求上解释爱物的道德规范,其实质仍然是由于生态平衡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因此有爱物以及维护生态平衡的道德要求。

◆礼仪

其具体内容主要有:一、待人要恭敬热诚。对一切人都要礼让尊重,对老者长者、残疾之人尤为如此;不应以伪善取悦于人,更不可以富贵骄人;恭敬人还要做到入乡随俗,尊重他人的喜好与禁忌。二、待人要和善宽容。严以责己,宽以待人,先人后己,与人为善。三、要求礼尚往来。有来无往是有失礼节的;得人恩惠必定回报,以德报德,以直(公正)报怨。

一个人的仪态、仪表,是其修养的程度、文明程度的标志。传统道德认为,有美好的仪表仪态,举止庄重,进退有礼,仪容可观,执事谨敬,文质彬彬,不仅能够保持个人的威严而获得他人的尊敬,而且还有助于进德修业;不仅有利于个人道德境界的提高,而且会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传统道德对于个人的容貌、颜色、视听、坐卧、行止、饮食、衣冠、周旋揖让等,都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传统的仪表仪态规定,是受以下原则支配的:其一,个人外在的仪表仪态要以内在的德行为本。有诚敬之心,才会有庄重、恭谨之色。忠信行于内,感动才能应于外。否则,个人仪表仪态的修养就会流于虚伪。其二,内在素质与外在的个人仪表仪态的文饰要配合得恰到好处,既不能只讲朴实而不要外在的仪表仪态的修养,又不能只讲仪表仪态修养而压抑或扭曲个人的天然素质。其三,个人仪表仪态修养要以“中庸”为原则,不可过,也不可不及,所以,古人在讲庄敬以修礼的同时,也讲配乐以合群。传统仪表仪态和言辞谈吐之礼中,蕴涵着一种对己、对人的高度负责精神,很值得继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