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传统道德规范:公忠仁宽礼让

中国传统道德规范:公忠仁宽礼让

时间:2024-01-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公忠公忠是中国传统道德最重要的规范。仁是中国古代儒家基本的道德思想,也是最重要的道德规范之一。所谓宽,是指与他人交往是要有宽广豁达的胸怀,推己及人,以德报怨,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礼让作为一种传统道德规范,旨在“德以叙位,礼仪定论”,“和为贵”,主要是要求人们在各种不同的人际交往关系中要有恭敬、谦让的精神和行为,以提高个人道德素质,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顺畅。

中国传统道德规范:公忠仁宽礼让

【人际交往道德规范】

◆公忠

公忠是中国传统道德最重要的规范。在中国封建社会伦理纲常中,公忠不仅被看做个人“修身之要”,而且被定为社会道德的最高原则,其原因就在于它的盛衰兴废直接关系到天下兴亡、社稷安危。早在《尚书》《左传》等典籍中,就有“以公灭私”“公家之利,之无不为”“临患不忘国”的规范性要求。提倡“乐以天下,忧以天下”“致忠而公”,弘扬“天下为公”“公而忘私”的思想。

正义

义,繁体写成“義”,由“羊”和“我”构成。羊象征着善和美。“义者,宜也。”宜的意思是应当、应该。因此,可以说,义就是意味着善和美的,是应当的和合理的。义是儒家恪守的“五常”之一,即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道德原则。义与利的关系是中国思想史上长期争论的一个重要问题,即正确认识道德行为与物质利益,个人利益与社会、国家利益的关系。朱熹视之为“儒者第一义”,儒家强调公义与私立的对立,公利与公义的一致。墨家认为义与天下、国家和百姓的利是统一的,认为“义,利也”。荀子主张“先义而后利”。西汉董仲舒提出“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清初颜元把道义和功利结合起来,提出“正其义以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比较合理地解决了义利关系问题。在中国历史上,正义也具有坚持人格的尊严,实现个人价值的意义。

◆仁爱

仁爱思想,是中国传统美德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内容,是“中国固有的精神”。仁是中国古代儒家基本的道德思想,也是最重要的道德规范之一。孔子对仁有过多方面的论述,并赋予仁以丰富的道德内涵。仁包括忠恕,克己,孝悌,自爱,智、勇、恭、宽、信、敏、惠等美德及其规范。仁的核心是爱人。孟子继承和发展了仁爱思想,提出“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可见,儒家的仁爱是由己推人,由内而外,由近及远。墨家主张兼爱,兼爱的要求是“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兼爱的理想境界是“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汉代以后,儒家学者在理论上对仁爱思想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仁爱是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也是对把人作为神的附属品的宗教观念和把人作为工具的奴隶意识的否定。它提倡人与人的相爱,尊重人的价值,同情人帮助人,体现了古代的人道主义精神。

◆中和

仁爱中和是儒家提出的一条重要伦理原则和基本道德标准。孔子认为,“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在孔子的思想中,始终贯穿着中庸的原则,并有比较明确的论述。宋代理学家对中和思想从不同的哲学立场上作了解释和发挥。朱熹正式把《礼记》中的《大学》《中庸》独立出来,与《论语》《孟子》并列编为“四书”,使中和思想在当时和后来的社会生活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中和作为道德范畴包含着丰富的辩证内容,它既是人伦之道,又是君子之德。它要求人们的喜怒哀乐之情思和欲望应保持适当的限度,行为要合乎礼义、中正不偏、和而不同、防止中心不正、情欲失和、行为偏激、背离人道。

◆孝慈(www.xing528.com)

儒家视孝慈为仁、义的根本,“人伦之公理”,认为慈和孝原本是基于亲子之间天然深厚的爱。孝是对子而言的,慈是对父母而言的。对父母而言,基本的伦理规范是父义母慈,有时慈也为父母共同的伦理规范。父母之于子女的伦理义务,一是要保养,二是要教之以义,使之能成家立业,这都是慈德的具体表现。对于子而言,基本的伦理规范是孝,孝的具体体现就是必养且敬,父母有过失则委婉劝谏,侍奉父母常保持深厚的爱和愉悦的容色;保护好父母所给的身体,不做无谓的冒险和私斗;立身扬名,以显父母等。概而论之,一为养志,二为养体。能做到这些即为孝子。

◆诚信

诚信就是诚实而有信用,也是忠诚信义的概括。诚信的道德要求人们诚善于心,言行一致。诚信规范与忠相通,也与仁、义相联系。诚在于仁,信近乎义。诚信离开仁义就失去了价值。诚信,被儒家视为“进德修业之本”“立人之道”和“立政之本”。孔子不仅提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的思想,而且把信提到“民无信不立”,以致去兵、去食,宁死必信。孟子将信与诚相联系,阐发了诚信的内在联系和规范意义。荀子则进一步推行于选贤治国,使信不只是朋友伦理、交际伦理的规范,而且扩至一切伦理关系皆应以诚信为本。儒家还是重视诚信的经世致用方面,强调无论上下左右关系,其诚信之德都在于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真实好善、博济于民。

◆宽恕

宽恕作为为人之则是,处理个人与他人的道德关系的一个基本态度和要求。所谓宽,是指与他人交往是要有宽广豁达的胸怀,推己及人,以德报怨,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所谓恕,就是要推己及人,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理解他人,与人为善,凡是自己所不愿做的、厌恶的事情也不要强加于他人,即孔子所讲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谦敬

“满招损,谦受益”,“治礼,敬为大”。这是中国古训传统美德。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关于谦敬的论述和规范性诠释,虽然随着时代的推移有所变化,但基本精神却是一以贯之的。所谓“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可以说始终体现着一个“敬为大”的传统。谦敬即是个人修养的美德,也是个人处事的基本要求。谦即自谦,虚以处己;敬即敬人,礼以待人。此外,谦敬与恭逊、勤俭、谨慎、节制等,都是有内在联系的。按中国儒家伦理的理解,谦在己,敬对人。谦敬必须真心诚意,尊人卑己,自厚宽人,克娇防矜,不自为大。因此强调“事思敬”,“不自矜”,“不自是”,“不居功”,“能下人”,“择善而从”,“自反自省”。

◆礼让

礼让是中国传统道德的一个基本要求,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大体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其一,指整个的社会等级制度、法律规定和伦理规范的总称;其二,着重指整个社会道德规范,所谓“礼者,德之基也”,指的就是这种意义;其三,礼仪、礼节仪式以及待人接物和处事之道,也属于中国传统伦理中的“礼”的一个重要方面。礼让作为一种传统道德规范,旨在“德以叙位,礼仪定论”,“和为贵”,主要是要求人们在各种不同的人际交往关系中要有恭敬、谦让的精神和行为,以提高个人道德素质,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顺畅。所谓中华民族是一个礼仪之邦和文明古国,就包含着这一规范中所强调的好礼、有礼、礼貌、礼节等意义在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