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中选嫁女
晋商名贾马中选,有五个子女,四女一男,儿子是马中选在三原蔚丰厚票号的分号担任经理时,一位官场老友临终托孤,把3岁的儿子交给马中选收养的。四个女儿是马掌柜的二房三房夫人所生的。个个生的如花似玉,马老爷视为掌上明珠,倍加宠爱,大有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上怕摔了之势。
四个女儿小名都带“花”字。大姐名花儿,二女叫二花,三妹、小妹为三花、四花。女儿们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每天关在庭院深深的马家大院里,读诗文,学女红。一年四季,不见太阳晒,不受风沙苦,养得一身白皮嫩肉,煞是娇艳。据说,花儿们日中从院里的东屋到西屋,头上打着阳伞,倒把脸上晒起了燎焦泡儿。当时平遥城内人们都把马家花儿不经风雨、弱不禁风的逸闻趣事当做教育自家子女的口头禅:“你连一点苦也不去忍,一点累也不能受,你当你是马中选家花儿?”这句口头禅,奶奶说给媳妇,媳妇传给女儿,一代又一代,一直传到了今天。
马中选嫁女的故事,那排场、那场面,更是至今在平遥古城的街头巷尾流传着。
那是清代光绪末年的事了。马家花儿要出嫁。马家大院里的人们,上上下下忙活了整整半年的光景。账房先生一合计,仅嫁妆一项就花去白银4万余两。总算盼到了喜期临近的日子。
平遥当地婚俗,成婚吉日的前一天下午,女家要先把嫁妆送到男方家中,男方家依据陪嫁礼单照件查收,把礼单贴于新郎洞房的大墙上,供左邻右舍前来观看评议。男方也是出身名门望族,据说是“天下第一号”日昇昌财东老太太的外甥,平遥南良如尹家。
送嫁妆那天下午,马家特别挑选了五百号人的送嫁妆队伍。那衣箱数十只一字长蛇阵排列开来,各种珍贵物件在平地上摆了个满满实实。有鱼骨花红磨光穿衣镜,有乾隆时期的戏人人大赏瓶,有黄花梨木的梳妆台,圆绣墩……这些物件有的用轿车装着,车水马龙足有30辆;有的用八仙桌绷上轿杆颤悠悠地抬着,计有166抬之多。
鞭炮声响起,马家喜送嫁妆的队伍浩浩荡荡出发了。队伍出了拱极北门,直向离城五里之遥的南良如村缓缓移动。好家伙,先头部队已经到了亲家门口,后面的人们还没有迈出马中选家大院的门槛哩!
马中选嫁女,轰动了整个平遥城!
按平遥当地的习俗,男方家对女方的送嫁妆队伍,要殷勤设宴招待,凡来的人俱赐赏钱。尹亲家不甘示弱,早已攒足了劲,有了足够的准备。除了在几个院子设了席张之外,同时还用绸缎搭起一条街,专门设了酒席,八仙桌每桌安置6个人,90多桌酒宴一下子摆了开来,厨师把式们掌勺煎炒,忙得不亦乐乎。(www.xing528.com)
第二天是吉日良辰,尹家正式来娶亲了。红旗挑着大铜锣,鸣锣开道。红纱灯笼、花盖伞、金瓜、钺斧、朝天镫,金光耀眼,龙凤扇一双分列两边,彩画玻璃的花轿十几顶一字排开,有名的几支鼓乐队竞相献艺,百鸟朝凤乐曲响彻云霄。只见新郎身穿状元及第冠服稳坐大红马上,志得意满,真是气派。明洪武皇帝曾传谕朝野:“文武百官路遇民间迎亲队伍,应避于侧。”这会儿新郎真可谓“小登科”了。
尹家的迎亲队伍,也足足排了好几里长。
新郎在冰翁先生的陪同下,在“二踢响”的鞭炮声中,缓缓步入马家大院的中厅,端坐品茗。鼓乐队一阵锣鼓唢呐之后,晋剧名角唱起了一出当地喜庆日子常演的《打金枝》,煞是热闹、喜庆。
终于,新娘子花儿身着凤冠霞帔,不着地面地由兄长抱着,羞答答上了花轿。礼房先生走在前面开路。拨开围观的众人,口中念念有词:“哥哥抱妹妹,好活一辈辈”!正是:
莫羡马家嫁女盛,
金钿银件耀眼明。
素裙寒门不轻看,
新妇贤惠第一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