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榜题名中举人
大清同治九年(1870),正是桂花飘香的时节,30岁的马中选,乘坐着父亲雇来的轿车,赶赴并州太原,去参加皇家三年一度的科举乡试。
当时的马家,在平遥尚不算富裕。父亲与人合伙苦心经营的“庆泰永”漆器铺,生意平平。为养家糊口,还兼营茶叶、米、醋小买卖,父亲有时还要担着货物走街串巷去叫卖,生活也还只是过得去,充其量属于“货郎挑”的角色。然而,马父却对儿子马中选入仕成龙抱有强烈的愿望,他把让儿子安心读书的渴求变成了自己艰辛劳苦的动力。
马中选没有辜负父亲的苦心,这个出生于道光二十年(1840)的孩子,从小聪明好学,熟读诗书,写的一手流利的蝇头小楷。在同龄孩童中,脱颖而出。到咸丰八年(1858)的童试中,18岁的马中选得中“县案首”,成为当时平遥县城里最年轻的秀才。
但是,马中选同父亲对人生的未来却有着不同的志向。父亲是要他“学而优则仕”,光宗耀祖,马中选却钟情于商贾。他从小就在读书之余,帮助父亲的生意写写算算,虽然勤于计算,却总是遭到父亲的训斥白眼。可马中选从小心里便有着自己的“小九九”:长大了,要当个大铺铺里的掌柜的。
当时,平遥民间广泛流行着这样的一段俗话:人养好儿郎,只要三个人,大子雷履泰、二子毛鸿翙、三子没出息也是程大培。道光三年(1823)创立的日昇昌票号的三大掌柜,成了童年马中选心中崇拜的偶像。他要拼命读书,学会经商的本事,像雷履泰毛鸿翙掌柜那样,每年分红6000两左右的雪花白银,置房买地,发家致富。
这次到省城参加乡试,马中选并没有把它当成“出将入相”的敲门砖,而更多的是当成检验自己实力的机会,是奔着为自己将来在商界觅得一个非同寻常的身份地位而来的。实至名归,果然在八月十五乡试张榜中,马中选虽然没有考中头名解元,却也桂榜提名,得中了举人。(www.xing528.com)
当晚,按照朝廷规则,主考官和山西巡抚照例要举行“鹿鸣宴”,招待诸位举人。并宣布明年三月初九,各位举子,由省府发放银两,赴京参加会试,考取“贡士”、“进士”。众举子欢呼雀跃,心情激荡。人人都暗暗下定决心:在明年春天“槐花放,举子忙”的时刻,在会试中大显身手,杏榜题名。
而在“鹿鸣宴”人群激动的氛围中,唯独马中选静静地思考着、思索着。因为,他正想着:明天回到平遥,他就要“学而优则商”。在自己从小就痴迷的商海里,泛舟于骇浪惊涛之中,当好父亲的帮手,像雷履泰掌柜一样,做一番新的事业了。
马中选人生坐标的这种选择,正应了山西巡抚刘於义的一句话,“山西人积利重商甚于功名,子弟俊秀者多入贸易一途,其次宁为胥吏。至中材以下方使之读书应试,以故士风卑靡。”显然,马中选选择弃仕入贾,代表了平遥当时的一种社会风气,是对旧的“士农工商”封建传统观念的一次冲击和挑战。这种挑战,以后证明,马中选成功了。正是:
桂榜题名喜中举,
岂料却是经商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