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特殊儿童的教育过程卫生
学习目标:
2.了解学习时脑力工作能力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3.掌握特殊儿童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与学习的卫生要点。
4.知道保证特殊儿童课外活动及娱乐顺利进行的卫生要点。
第一节 特殊儿童学习的脑力劳动卫生
教育过程卫生是从卫生学的角度,研究如何合理组织各种教育过程,确保儿童良好的身心状态,同时又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儿童的学习效果,促进儿童全面的发展。组织教育活动除了应符合儿童的身心特点之外,还要依据儿童的学习规律,重要的是儿童学习时大脑皮层活动的功能特点。
一、大脑皮层功能活动的特点
(一)始动调节
工作或活动刚开始时,效率较低,以后逐渐提高,这属于神经系统的始动调节,即大脑皮层的工作能力在刚开始时处于较低的水平,需要一定的启动时间(神经系统对其他器官系统的调节也需要一定的时间),随着工作的进行,逐渐进入状态,工作能力将逐渐提高。所以,在每天的早上、每星期的星期一、每项活动的刚开始,一般人都表现出一定的惰性。安排活动时尤其注意要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强度也要循序渐进,逐渐增强。
(二)优势兴奋法则
当一个人进行某种生理或心理活动时,会引起大脑皮层相关工作区神经细胞的兴奋,形成优势兴奋灶,它能将大脑皮层其他神经细胞的兴奋吸引过来,加强正在工作神经细胞的兴奋程度,同时使其他工作区的神经细胞呈现抑制状态(如一个专心从事某工作的人对其他事情不感兴趣了)。这样,优势兴奋灶神经细胞的反应能力处于最佳状态,工作效率最高,条件反射最容易形成,这就是大脑皮层的优势兴奋法则。如果“一心二用”或“一心多用”,大脑皮层相关的几个工作区的兴奋灶会相互干扰,不能形成优势兴奋灶,什么事情都做不好。 所以对儿童的教育或活动的安排要目标明确,尽量能激发其学习或从事活动的兴趣,使其相应的脑工作区形成优势兴奋灶,提高脑工作效率,增强其注意力与专注力,才有可能取得好的效果。
(三)动力定型
如果儿童身体内外的条件刺激,依一定的顺序不变地重复多次后,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过程的相关神经环路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关系就会固定下来,形成精确恒定的条件反射(时间是条件刺激),就是动力定型。
动力定型的形成经历三个过程:
①兴奋过程的扩散。例如儿童初学写字时,有许多多余的动作,就是相关脑皮质兴奋扩散的缘故。
②兴奋过程逐渐集中。负诱导会使与该项活动无关的脑皮质区产生抑制,如教师指示初学写字的儿童“要坐直”、“拿笔的姿势要正确”、“头不要偏”等都属于负诱导,能制止与写字无关或不必要的动作,使有关脑皮质区的兴奋过程更快集中,加速技能的形成。
③动力定型的巩固、完善和自动化。该过程的形成需要一定时间的反复训练,越复杂的动作需要越长时间和越多次的训练。
一切技能和习惯的训练与培养都是动力定型的形成过程。儿童的年龄越小,脑皮质活动的可塑性越大,越容易建立动力定型。儿童应该制定规律的生活制度,并且要严格执行;某种技能的获得或某种习惯的养成是需要多次重复、反复训练才能成功的,并且一旦形成,就不要轻易改变,应该尽量坚持,否则形成的动力定型容易消退。
(四)镶嵌式活动
大脑进行某一项活动时,整个大脑皮质相应部分的神经细胞处于兴奋或工作状态,其他部分则处于抑制或休息状态,使大脑皮质呈现兴奋区与抑制区、工作区与休息区相互轮换、互相镶嵌的活动方式。由于大脑皮质区这种轮换式的工作、镶嵌式的活动,使大脑皮质各个区域得以交替休息,对防止脑疲劳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制定生活制度时要注意动静结合,不同性质活动轮换进行。年龄越小的儿童,同一性质的活动时间要更短,轮换要更频繁才可。例如计算、语言、音、体、美、娱、游戏等教育活动要交叉进行,不仅可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能有效防止脑疲劳。
(五)保护性抑制
大脑的任何活动都伴随着相应神经细胞能量物质的损耗,如三磷酸腺苷的分解和高能磷酸化合物的减少等。最初,由于损耗过程开始而引起恢复过程加强,但持续一段时间后,损耗过程会超过恢复过程,当神经细胞的损耗超过其功能限度时,脑皮质即进入抑制状态,属于保护性抑制。保护性抑制是一种生理状态,也是脑疲劳早期的表现。在教育过程中要及时注意儿童的这种早期脑疲劳表现,适当安排休息或调换活动的性质或种类,使相应脑皮质活动区得以休息与恢复。对特殊儿童往往需要延长学习或劳动时间,加大活动量,更要注意及时休息,劳逸结合,有张有弛,保持大脑始终处于清醒状态,防止脑疲劳。
二、脑力工作能力的变化规律
儿童学习能力的发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儿童的脑力工作能力,脑力工作能力成为影响儿童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正常情况下,脑力工作能力包括工作速度、工作准确性及持续性,直接反映大脑皮层的高级神经功能状态。在学习过程中,这种神经功能状态有一定的变化规律,根据其变化规律,可合理安排或评价儿童的学习和生活。
儿童在学习日中的脑力工作能力,通常有四类变化规律:第Ⅰ型表现为学习日开始后工作能力逐步升高,约两个小时后达到高峰,然后逐渐下降,午休后又回升,随后又逐渐下降,到学习日末下降到略低于学习日开始水平。第Ⅱ型与第Ⅰ型不同的是在学习日末时,由于对即将到来的休息性活动引起前驱性兴奋,使工作能力略有回升,有人称为“终末激发”。终末激发的出现是有条件和限度的,与脑皮层兴奋性降低的程度、能量贮备的多少、个人对学习的态度和情绪等有关。第Ⅲ型表现为工作能力从学习日开始兴奋性持续性升高。第Ⅳ型表现为兴奋性很早就迅速下降。第Ⅰ型与第Ⅱ型都符合大脑皮质功能的活动特性,即经过始动调节后工作能力升高,学习末工作能力下降,但不会出现严重下降,短时休息后即可恢复,是理想的神经类型。第Ⅲ型与第Ⅳ型则属于不良的神经类型,第Ⅲ型提示大脑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持续下去会导致脑皮层神经细胞能量耗竭,出现保护性抑制,甚至严重的脑疲劳;第Ⅳ型表明脑皮层功能很早就处于抑制状态,工作效率呈现低水平状况,工作能力严重下降。
一周中脑力工作能力也会出现变化,最常见的变化规律是:星期一由于始动调节的需要,所以工作能力一般,不太高;到星期二逐渐升高;星期三、四达到并维持高峰状态;星期五脑力工作能力下降或出现“终末激发”;周末经过休息脑工作能力逐渐恢复。学周中若全周都没出现脑工作能力的明显高峰或该高峰过早下降,多为不良的神经生理活动表现,提示学习负担过重,或课程安排不合理,或学习的动力或兴趣不高等,应及时查找原因,尽快采取改善措施。
学年中,学生在第一学期开始时脑力工作能力较低,中段工作能力出现高峰并维持在较高水平,期末工作能力下降或出现“终末激发”(寒假前)。第二学期工作能力也出现高峰,但比第一学期相对低,到学年末时(暑假前)的工作能力达最低水平。
三、影响脑力工作能力的因素
脑力工作能力的高低常常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或影响,既包括年龄、性别、遗传、健康状况等生物因素,也包括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生活条件等个体及外在因素。
(一)年龄
年龄越小,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发育越不成熟,脑神经的兴奋与抑制功能越易扩散,越不容易协调,注意力集中时间越短,语言、思维、记忆等高级功能越差,脑力工作能力越低。随着年龄的增长,该影响作用将逐渐减小。
(二)性别
男女儿童在脑力工作能力上总体不存在差异,但由于男女身心发育不同步,存在有阶段性的差异,如青春期前,男生的身心发育晚于女生,所以在早期教育过程应注重加强对男生认知、语言的培养;青春期后男女生的性别差异逐渐显现,男生的身心发育速度迅速增快,抽象逻辑思维多优于女生,女生的形象思维却一般优于男生,所以应注视各自优势项的发挥,同时也要重视各自弱项的强化与训练。
(三)健康状况
身体发育不良、体弱多病或重病初愈儿童的脑力工作能力较正常儿童低。心理功能失调的儿童,如抑郁症儿童、多动症儿童等,也常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脑工作能力降低,学习成绩差等表现。
(四)遗传
脑力工作能力、智力、学习能力等均受遗传因素的影响。通过对相同环境条件下成长的同卵双生子、异卵双生子的研究,以运算能力或学习成绩作为观察指标,发现以同卵双生子之间的相关性最高,同性异卵双生子次之,异性异卵双生子最低,说明遗传性越相近,智力和学习潜质越接近,所以良好的遗传素质是智力和学习能力发挥的重要条件,但是,遗传潜能能否有效发挥则取决于后天的生活、学习、教育环境以及各种非智力因素。
(五)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在社会、家庭、学校的影响下形成的与学生年龄、认知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推动其学习的一种心理需要。良好的学习动机能够引导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容易在大脑皮层上形成学习优势兴奋区,使注意力更易集中指向学习,激发其学习的热情与动力,提高学习效率。但过分强调学习动机,以及对学业要求标准过高,则易造成大脑皮层过度兴奋,使儿童产生过分紧张、焦虑的心理状态,影响脑力工作能力的正常发挥,反而降低学习效率。
(六)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对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一种积极态度及参与的积极倾向。浓厚的学习兴趣可引起大脑优势兴奋灶的形成,提高脑力工作能力。促进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的因素包括良好的师生关系、强烈的求知欲、成功的学习体验、必备的知识贮备、有趣的教学内容、多样有效的教学方法、可望成功的期待等。相反,不良的师生关系、被动或被迫的学习、屡遭批评或失败的学习、学习负担重、学习内容难度大等则会挫伤儿童的学习兴趣,进而影响其脑力工作的能力。
(七)情绪与情感
积极的情绪和情感,如愉快、高兴、喜悦、欢乐等,可刺激儿童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增强机体的应激能力,提高大脑皮层的工作效率。相反,痛苦、忧愁、焦虑、敌对等消极负性的情绪、情感则会降低机体的应激能力,使脑力工作能力也下降。
(八)学习和生活条件
学习和生活条件是影响儿童脑工作能力的外部因素,包括作息制度、营养膳食、学习环境等方面。如安排儿童适当的课业学习、保证充足的睡眠、适当的体育锻炼等科学合理的作息制度,将有利于儿童保持良好的脑力工作能力;给予儿童合理营养与平衡膳食,不仅为其脑力工作提供足够的物质营养保证,有效提高脑力工作能力,而且还可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与健康生长;符合卫生学要求的教室环境、课桌椅及教学与学习用品等则有助于学生脑力工作的正常发挥,提高教学质量及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学习疲劳的表现及预防
疲劳是人们在连续工作或学习以后,就会出现效率下降的现象,它实际上是身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性反应或预警反应,如跑步后下肢肌肉的酸困就是一种体力活动疲劳现象。学习疲劳就是长时间或高强度的学习后出现的一种脑力活动疲劳。实际上是大脑皮层细胞的高级神经功能活动超过限度,产生的一种保护性抑制现象。
(一)学习疲劳的表现
学习疲劳会在不同年龄及不同个体的各个系统、器官功能上产生不同的表现。一般将其分为两个阶段的表现。
①第一阶段:早期疲劳,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东张西望、坐立不安、小动作多,学习的准确性下降,反应速度减慢等。其生理机制实际上是大脑皮层的优势兴奋灶的兴奋性降低,不能实现对周围区域兴奋的有效抑制,出现兴奋的泛化导致出现的生理反应。年龄越小的儿童越容易出现此阶段的表现。
②第二阶段:显著疲劳,表现为打哈欠、瞌睡、犯困等,学习的准确性与反应速度进一步下降,呈现明显低下的状态。其机制实际上是大脑皮层细胞进入广泛抑制的保护性状态,对各种刺激反应的兴奋性都普遍降低。虚弱有病的儿童和青春中后期的少年容易提早出现此阶段的表现。其中体弱儿童大脑皮层兴奋性一旦降低,就会很快进入显著疲劳的表现,可能与其代谢及调控能力较低有关,如伴有贫血或心脏病的儿童,一些脑功能障碍或有多种功能障碍的特殊儿童等;青春中后期少年则可能因为交感神经的活动常占优势,早期疲劳表现容易被掩盖所致。
疲倦不同于疲劳,疲倦是人的一种主观感觉,如感觉头晕脑涨、头痛、疲乏无力、不想活动等。而疲劳是客观存在的一种生理现象。两者可伴随发生,即疲劳发生时也感觉到疲倦。但有时也出现不一致的表现,如已有疲劳的表现,但自己没有疲倦的感觉,多见于儿童对感兴趣内容或事物的学习状态中,或者见于以神经活动兴奋性占优势的低龄儿童;另一方面,也会有没有疲劳的表现,但自己感觉很疲倦,多见于儿童对不感兴趣内容或事物的学习中。
过 劳
劳动过度即为过劳,一般是指因长期工作劳动负荷过重(即工作时间过长或劳动强度过重),再加上心理压力过大或疾病的影响,导致人的机体出现身心交瘁、精疲力竭的一种慢性疲劳状态(持久或反复发作的疲劳达半年以上,常伴有严重的疲倦感,及低热、头痛、乏力、肌肉或关节痛、颈部或腋下淋巴结肿痛、记忆力减退或脾气暴躁、焦急等症状)。它是人身体疲劳蓄积的一种病理现象,即使短时间休息后也不能恢复,直接影响着人的身体健康,如果不及时调整或治疗,严重时会导致疾病或有生命的危险,如过劳死(多见于成人的过度工作劳累导致死亡)。
(二)学习疲劳的预防
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注意观察儿童的表现,即时防止学生出现疲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发现儿童有上述疲劳症状的表现,要分析是否是学生学习时间长或学习的任务重等造成的,如果是,要即时进行休息。尤其对特殊儿童,由于其个体差异性大,体质情况不同,可能会导致出现疲劳表现的时间提早或不一致,所以要引起重视。另外,即使是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也不要忘记学生的休息。
儿童的学习活动安排要注意不同性质的课程交替学习,重视劳逸结合。教师在制订每天的课程学习安排表时,要注意将不同性质的课程交替轮换安排,保证学生学习过程中大脑皮质细胞能进行镶嵌式的活动,使大脑皮质各个区域得以轮换或交替休息,不仅可以防止脑疲劳的出现,而且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要重视学生学习的劳逸结合,给予其课间充足的休息与玩耍时间。
教师给学生布置的课后作业量要适宜,要符合卫生标准,不要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目前,学习负担过重还是我国许多中小学生产生疲劳的一个重要原因,严重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除了减轻课堂学习负担之外,重要的是减轻学生的课后作业负担。如有的初中生,每天放学回家完成课后作业要到深夜11~12点,平均完成作业的时间在每天4小时以上,大大超过了国家规定的每天1.5小时。
培养儿童规律的生活作息习惯,保证儿童充足的睡眠与休息。 睡眠与休息是消除疲劳的最好方法,所以帮助儿童建立科学的、合理的、规律的生活作息制度,并培养其养成规律作息生活的良好习惯,保证其每天充足的睡眠与休息非常重要。
要重视学生的体育锻炼,提高其抗疲劳的自身防御能力。体质越弱的儿童越容易提早出现疲劳的状态,所以通过体育锻炼来增强儿童的体质,可以提高其自身对疲劳的抵抗及防御能力。如每天养成科学体育锻炼的好习惯;学习一段时间后,适当进行一些体育活动,如散步、跑跳、打球等。
第二节 特殊儿童的课堂教学过程卫生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最重要的内容,也是学校师生最主要的工作或学习的部分。课堂教学卫生的工作是保证教师顺利教学、学生有效学习,以及防止课堂教学事故发生的重要举措。课堂教学卫生的工作主要包括课堂教学过程的卫生与课堂教学场地、实施、设备等的保障性卫生两大方面。课堂教学场地、实施、设备等的保障性卫生部分将在“第八章 学校的环境和设备卫生”中陈述,此节主要关注课堂教学过程的卫生。
一、教师教学的卫生
教师要合理编制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教学内容要适合学生的身心认知特点及知识水平,要数量恰当,难易适度。所选用的教材不能太难懂,也不能太浅显,太难使学生难以理解,注意力会分散,容易产生厌倦和疲劳的现象;如果太浅显,对学生感知、记忆及思维等智力的发展无促进作用,也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对特殊儿童要考虑到他们的障碍类别及其身心认知特点,选择适合他们学习的教材,或对选用的教材内容要经过筛选、加工处理。
教师最好能针对不同年龄及不同类别的特殊儿童采用丰富多样、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如不进行单一的讲授,宜灵活应用实例、图片、模型、情景、讨论、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方法的配合。这样不仅可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易化难理解的教学内容,而且还可调动学生身体的各种感觉器官来参与认知和学习,可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尤其对年龄小的低幼儿童,更要重视以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应用为主。
电化教学的卫生
电化教学是指使用电教器材设备和电教教材,如通过幻灯、电影、录音、广播、电视、录像、电子计算机等实施教育的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电化教学已成为许多学校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合理应用对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的作用。使用电化教学应注意以下一些基本卫生要求:
①教师使用电化教学要有明确的教学服务目的,禁止搞形式主义(如只是照搬课本内容或板书内容)或无目的放映来充当教学内容。也不能使教学完全依赖于此教学手段,最好与其他教学手段配合应用。
②教学媒体的课件制作应体现出教学性、科学性、技术性及艺术性的结合,最大程度呈现高质量的效果。如使用操作简单,图像清晰,颜色明亮,声音清楚,画面生动协调等。
③放映电教内容的教室应有适当的照明,学生桌面平均照度应达150 Lux,电视荧光屏应在20英寸以上,学生观看距离屏幕的最小距离应为屏幕对角线的4倍,最大距离不超过10倍,仰视角度最大不超过30°,水平斜视角(视线到达屏幕中心与水平面的角度)不大于30°~45°。学生每次观看的时间以不超过30分钟为宜。
教师对教学活动的安排要遵循特殊儿童的身心特点及儿童大脑学习活动的客观规律,不能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如对年龄越小的儿童,每节课的时间应该越短些;对体质弱的特殊儿童,要缩短上课时间或安排课中操、课中休息等;每节课的课堂活动安排要符合从易到难,再从难到易的规律;要保证充足的课间休息时间等。
老师要合理安排课内作业及课后作业,作业时间不能超过国家卫生标准,不能增加学生的作业负担。教师应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精选处理,取消一切不必要的重复练习或过难、过简单的作业,以免增加课后学习负担,影响儿童的休息与睡眠时间,防止出现学习疲劳。
二、学生学习的卫生
(一)阅读的卫生
阅读卫生主要包括学生阅读时的用眼卫生、用脑卫生、阅读心理卫生及环境卫生等多方面的卫生要求。
①用眼卫生是指在阅读的过程中要保护眼睛,防止眼睛疲劳和伤害。具体卫生要求为:要选择合适的光源及光亮度,最好在自然日光下阅读,其次选择荧光灯,再次为白炽灯,最差的是蜡烛与煤油灯;光线要分布均匀,无直射、阴影与炫光,光源应放在左前方,荧光灯下照度不低于150 Lux(15~20瓦为宜),白炽灯下照度不低于100 Lux(60瓦为宜)。阅读的姿势要端正,选择合适的书桌,端正坐在书桌后,胸与桌子距离保持一拳头左右,双脚与大腿平行,小腿垂直于地面,身体挺直,眼睛与书本的距离保持在30~35 cm(一尺左右)。每次阅读的时间不宜过长,或应有间隔休息时间,连续阅读20~30分钟(年龄越小时间应越短)后,应抬头向远处眺望一会;一般每隔45分钟就应休息一会儿(不少于10分钟)或做一下眼保健操。坐车、吃饭、睡觉、走路时不要看书,易引起眼睛疲劳和近视。
②用脑卫生是指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大脑,科学用脑。如不宜长时间阅读一种性质的阅读材料,最好文理交替或阅读与娱乐、体育等性质不同的活动轮换进行;最好根据头脑的清醒程度不同来选择不同的阅读材料,如难的、复杂的材料宜在头脑最清醒时,应早上来阅读,简单的、易记的材料宜在头脑相对不清醒时来阅读。另外,不宜空腹阅读,不宜熬夜阅读,不宜在疲劳状态下阅读等都是阅读时应注意的用脑卫生要求。
③阅读心理卫生是指阅读时要有积极健康的心理阅读动机与明确的学习目的,选择有益于提高思想、陶冶情操、增长知识的优秀读物;平时要注重培养自己的阅读兴趣,提高读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阅读时要注意调节自己的情绪,增强阅读的自信心和意志力,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坚决抵制周围不良阅读习惯及风气的消极影响等。
④阅读环境的卫生是指宜选择在整洁、安静、光线好、空气新鲜、温度与湿度适宜(温度:16~21 ℃、湿度:40%~60%)的环境(如图书馆的阅览室)中进行阅读,避开噪声大、吵闹、强辐射、重污染等的不良的阅读环境。(www.xing528.com)
(二)书写与绘画的卫生
1.书写的卫生
儿童在课堂学习中还应培养良好的书写卫生习惯,除了与阅读相似的光源、坐姿(上体可稍向前倾15°)、眼与书本的距离(眼与书写本之间的距离不少于20 cm)之外,还有不同于阅读的一些卫生要求:①开始学写字的年龄不宜过早,一般不应小于幼儿园的大班(6岁),因为过早学习写字不利于幼儿手指及腕部肌肉的正常发育。②根据年龄科学选择书写工具,试验研究已经证明,使用钢笔进行书写训练有助于机体节约能量消耗,减缓肌肉紧张,利于手眼协调,减少疲劳的发生以及有效促进手掌指部肌肉的发育和动作协调等。所以,8~9岁的儿童可以正式用钢笔练习写字,6~8岁则用铅笔即可。③要有正确的握笔姿势与写字方法,笔杆与写字本应成60°角,握笔的食指应较大拇指低些,写字时靠腕关节的活动来移动笔杆。④书写的时间不宜过长,幼儿大班不宜超过每次3分钟,小学生每次宜5~10分钟,中学生每次宜20~30分钟。
2.绘画的卫生
绘画与书写的差别在于绘画需要更多视觉分析器的活动参与。所以,除了书写的卫生要求外,还要格外注意用眼的卫生及环境的卫生,如绘画室的照明最好应达到200 Lux以上,绘画持续20~30分钟后要眼睛向远处眺望一会儿,40~45分钟后应休息一会儿(10~15分钟)。
(三)考试的卫生
有的学生往往会由于考试前复习的疲劳和考试的高度精神紧张,会引起头痛、头晕、睡眠不足、食欲下降、记忆力下降等一系列身体不适的症状。为了避免此现象的发生,应该重视考试的卫生。具体卫生要求如下:
①通过考前教育或心理辅导来消除学生考试的紧张心理。使学生明白考试的目的只是为了检测他们的学习效果,只要平时认真学习,再加上系统的复习,就不用过度担心与紧张。
②使学生养成平时边学习边复习的良好学习习惯,就可减轻考试前复习的负担。
③学校应安排充足的复习时间,或任课教师对学生进行复习的辅导,都会有效减轻学生考试前的疲劳与考试的紧张心理。
④考试期间应保证足够的营养与充足的休息与睡眠。考试期间要重视学生合理的营养供给,如在保证营养均衡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优质蛋白及新鲜蔬菜水果的供给,少吃油腻与高糖食品。另外,一定要作息规律,保证充足的休息与睡眠。
三、 常见的课堂教学安全事故及预防
(一)常见的课堂教学安全事故
上课期间学生脱离监管导致的事故。如学生上课未到教室引发的危险游戏或打架斗殴的事件;学生上课时偷偷溜出教室引发的危险事故;教师提前下课引发的意外事故;教师上课时离开教室导致的课堂发生的事故;教师处罚学生在教室门外罚站引发的事故等。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不作为引发的课堂教学事故。如教师对课堂上学生的危险举动不作为引发的事故;教师对学生面临的危险(如校外人来课堂殴打学生,突发火灾、地震等)不作为引发的事故;教师对学生身体不适(如身体不舒服、生病等)不作为引发的事故等。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体罚学生引发的事故。如教师直接殴打学生引发的事故;教师的过失行为导致学生伤害的事故;教师对学生的处罚导致的事故;教师对学生进行侮辱导致的事故等。
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对老师采取了过激行为导致的事故。如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侮辱老师引发的事故;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殴打老师引发的事故;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刺伤老师引发的事故等。
(二)课堂教学安全事故的预防
学校与教师要加强对自己课堂考勤的管理与教育。如教师上课前要对学生的出勤情况进行检查,并要清楚知道缺勤同学的请假原因,对逃课同学做出处理;学校要有专门人员对班级同学的出勤情况进行抽查监管;上课期间,学校各部门或班主任不应随意叫学生出教室,确有紧急事务要由学校教务处负责人签字批准后方可执行;教师教学时应关好教室后门防止学生溜出教室;应加强学校门卫对出入人员的监管;教师应严格遵守课堂教学时间,不应私自提前下课等。
教师应对课堂教学时的突发情况做出妥善处理。如教师要对课堂上学生有打闹的行为及时做出制止,并要维护好课堂秩序;当课堂上发生危及学生安全的情况时,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进行疏散逃生,并对学生要进行保护;当发现学生有身体不适或生病时要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如联系学校医生或送医务室进行救治等。
学校要坚决采取措施杜绝教师体罚和侮辱学生的行为。教师对学生的体罚与侮辱不仅有损儿童的身心健康,也不可以从学生思想上根本解决认错的问题,而且会使学生也学会用暴力来解决问题的不正确方法,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应该坚决予以杜绝。
教师要与学生多进行思想的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教师应重视与学生思想上的交流,多与学生沟通,必要时进行心理的辅导与教育。
第三节 特殊儿童的课外活动及娱乐卫生
一、特殊儿童的课外活动卫生
学校组织特殊儿童进行课外教学活动或校外游玩也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帮助他们接触大自然,体验社会生活,发展人际交往及情感体验的能力, 还可以实现将课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知行统一”的教育目标,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开展各种课外及校外活动。加强中小学校外活动场所建设。”但近年来,由于怕发生意外事故及不安全的问题,许多学校缩减了学生课外活动的安排。这种做法是不对的。只要我们掌握课外活动的安全卫生要点及注意事项,对活动进行科学、细致、合理的安排和部署,就会最大限度地确保师生在活动中的人身安全。
《特殊教育学校暂行规定》第30条中规定:特殊教育学校应加强课外活动的指导,做到内容落实、指导教师落实、活动场地落实;要与普通学校、青少年校外教育机构和学生家庭联系,组织开展有益活动,安排好学生的课余生活。学校组织学生参加竞赛、评奖活动,要执行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规定。
学校组织特殊儿童进行某项课外活动或外出游玩时,要注意以下卫生要求:
①活动地点与项目的选择要根据特殊儿童的年龄、体质、障碍类别及程度、教育目的等来选择适宜于他们的地点及项目。如低年级的或障碍程度重的儿童宜选择在就近的、他们感兴趣的,如公园、动物园、社区游乐场等,高年级或障碍程度轻的儿童宜选择在远些的、符合他们学习认知的一些地点,如科技馆、博物馆等。学校不得组织学生参加商业性庆典、演出等活动。严禁组织学生参加超越其年龄、行动能力及自我保护能力范围的各类活动。
②校外活动的时间尽量避开旅游高峰时期。也不宜在学期初及学期末进行,宜在学期中安排,以便有充分的准备及细致的安排。
③活动之前要做周密的安排:如先到活动地点进行实地考察;活动前拟定详细的计划,包括活动时间、地点、路线、活动负人及参与人员、服装要求、交通及通讯工具的准备、饮食安排、住宿安排等;要根据可能存在的不确定因素或危险因素制定临时应对方案;要预备简便的急救药品、器材,最好能安排学校校医随队参与。
④必须保证学生出行的交通安全。原则上,应就近、徒步,在本辖区内活动,如果确需要乘车,带队领导或组织者要严把交通安全关:严禁乘坐有安全隐患的车辆;严禁乘坐或租用无证、无照人员驾驶的车、船等,《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第26条中规定:“接送学生的机动车驾驶员应当身体健康,具备相应准驾车型3年以上安全驾驶经历,最近3年内任一记分周期没有记满12分记录,无致人伤亡的交通责任事故。”所以,外出活动时,学生乘坐的车辆驾驶员应达到此标准;严禁车辆超员、超载及酒后驾车,谨防交通事故的发生;师生要遵守基本的交通规则与行为规范;学生在车上不要随意走动,不要将头或手伸出车窗;换乘车辆时,带队老师要维持好学生秩序,严禁学生下车随意走动或打闹等。
⑤必须严防学生走失的危险。为此学校应该采取以下措施:活动前要做好安全教育工作,如每位学生要遵守活动纪律,不得擅自离开队伍或团体等;要事先对出游场地进行实地考察,消除可能的安全隐患;参加活动的学生或老师最好统一着装,形成团体的标志,便于寻找和防止掉队;出发前最好将行程路线告知全部老师与学生,可每人发一份地图或行程路线,并说明每次汇合的地点与时间;要安排专人或老师负责带队,并组成活动管理小组分工组织管理(管理人员数与学生人数之比不低于1∶15 ,对于幼儿或特殊儿童应增加管理人员数);要保证每个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通信联系畅通;每次转移活动地点或活动结束时都要清点人数,全部到齐后再出发;如有学生走失,要立即就地寻找,并通知其他带队老师或管理人员关注寻找,利用广播、呼喊等形式发布寻人信息等。
⑥对于特异体质的特殊儿童,要给予特殊的照顾与管理。在外出活动之前,要对参与活动的所有儿童的体质特点或障碍特点有全面的把握,不适宜参加哪些活动,或需要提供什么样的辅助及照顾等都要事先做好安排,如有心脏病的儿童不宜参加剧烈活动;对有行走障碍的儿童要带好助行辅具;如果发生意外,应当有急救的措施、器材或药品的准备等。
⑦课外活动中,如果学生受伤,教师应当对学生及时积极地采取救助措施,以免耽误治疗。《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24条规定:“学校对未成年学生在校内或者本校组织的校外活动中发生人身伤害事故的,应当及时救护,妥善处理,并及时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15条规定:“发生学生伤害事故,学校应当及时救助受伤害学生,并应当及时告知未成年学生的监护人;有条件的,应当采取紧急救援等方式救助。”
二、特殊儿童的娱乐卫生
娱乐是人追求快乐的一种天性。儿童也是天性爱玩,喜欢娱乐。娱乐对于儿童不仅仅是愉悦身心的“玩”,而且可以通过娱乐增加与外界事物的接触,开阔视野,增长见识;通过娱乐可获得人际关系交往的能力;通过娱乐还能促进其感官的刺激,提高感觉统合的能力及事物的认知能力;通过娱乐发展其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及解决事情的综合智力等,对儿童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特殊儿童由于身体的残障限制了他们对周围世界的接触或探索,同时也造成他们知识面的局限与思维的简单。鼓励特殊儿童参加娱乐活动,会使他们从娱乐中获得身心的愉悦、发展与成长,同时,也有利于激发他们对外界接触或探索的兴趣与热情,获得各种生活、娱乐的知识与技能,促进其获得全面的康复。
特殊儿童的娱乐一般包含有游戏、室内玩具玩耍、游乐场的玩耍、文艺表演等。娱乐的卫生应当也从这些方面来加以重视。
(一)游戏的卫生
教师和家长应当多组织特殊儿童进行各种形式的游戏活动。通过各种游戏活动使特殊儿童获得愉悦与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增强与人交往、适应社会的能力及应变、思维的能力等。特殊儿童每次游戏活动的时间不能太长,要根据其体质状况来决定,以不引起疲劳为原则。
要重视游戏活动的安全保障,避免玩危险游戏。学校应针对危险的游戏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如果发现学生正在玩危险的游戏,如攀爬高处或从高处往下跳,将楼梯扶手当滑梯玩,用刀棍打斗、用泥土或沙石投掷,玩火、玩电、下河边或水库边玩水,模仿电影或电视中的危险镜头等,应及时制止、告诫,尽量避免学生玩危险的游戏。
(二)室内玩具或游乐场玩具玩耍的卫生
购买的室内玩具或游乐场配备的玩具设施等要无毒、无害,不会对特殊儿童造成身体的伤害。室内玩具宜集中放置,不能乱丢,更不能放到卫生间或厨房。
要定期对玩具进行清洗、消毒等处理,防止病原微生物的污染,有效避免学生通过玩具感染疾病。如皮毛、棉布玩具要放在日光下曝晒几小时;木制玩具要用煮沸的肥皂水烫洗;铁皮制作的玩具,可先用肥皂水擦洗,再放在日光下曝晒;塑料和橡胶玩具,可用84、滴露等消毒液浸泡洗涤,然后用水冲洗、晒干。
要根据特殊儿童的身心特点选择玩具。如智力障碍儿童就不宜玩复杂的益智玩具。不宜长时间让特殊儿童玩一种玩具,以免出现厌烦或疲劳。应当轮流或交替玩不同的玩具。要教育特殊儿童不能将玩具放到嘴里,玩完玩具一定要先洗手再吃东西。需要用嘴吹的玩具最好不要与人合玩,以防传染病交叉感染。
(三)文艺表演的卫生
节假日可组织班级学生进行文艺表演或联欢会活动。文艺表演的节目及联欢会活动形式要符合特殊儿童的残障类别及身心特点需求,如聋儿的舞蹈表演,盲儿的相声表演等。文艺表演整个过程都要有安全保障。要有专人密切观察表演现场,防止出现意外伤害。如果是唱歌、朗诵等表演,要避免高声喊叫或持续很长时间发音,注意保护好声带。
第四节 特殊儿童的劳动与职业教育卫生
《特殊教育学校暂行规定》第27条指出:特殊教育学校要特别重视劳动教育、劳动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学校要对低、中年级学生实施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爱劳动、爱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的思想,培养从事自我服务、家务劳动和简单生产劳动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要根据实际情况对高年级学生实施劳动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提高学生的劳动、就业能力。学校劳动教育、劳动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应做到内容落实、师资落实、场地落实。
无论是劳动教育、劳动技术教育还是职业教育,如何根据特殊儿童的身心特点选择劳动工种,如何确定其劳动的时间、强度、频率,如何安排劳动场所及设备来保证其劳动过程的安全等等都是要关注的卫生要点。《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第9条也规定:“应当根据学生的年龄,组织学生参加适当的劳动,并对参加劳动的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提供必要的安全和卫生防护措施。不得让学生接触有毒有害物质或者从事不安全工种的作业,不得让学生参加夜班劳动。”
一、劳动工种的选择
《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第28条中规定:“学校组织学生参加的集体劳动、教学实习或社会实践活动,应当符合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和身体健康状况。”
小学1~3年级不应安排劳动课,但可参加清扫教室卫生,简单的植物栽培,饲养小动物,简单的手工劳动如折纸、糊纸、剪纸、陶泥制作等。4年级以上劳动课应以轻体力劳动为主,如清洁整理、修理课桌椅、钉木箱等。中学生的劳动课可根据当地条件,结合所学知识,参加到较复杂的劳动当中,如电工、木工、机工、金工、刺绣、缝纫、编织等。
中小学生不宜从事下列劳动或工作:
①高空、易燃、易爆等危险作业工作。
②易引起矽肺、尘肺的粉尘作业。
③高噪声、强振动、高频电磁声和放射性物质场所的工作。
④繁重的体力劳动,需要维持强迫体位,高速度、高精度的工作。
⑤接触具有破坏代谢功能及有致癌、致突变作用的化学毒物工作。职业教育学校也应严格控制学生接触毒物的时间,一般每天不超过3小时。并且这些专业的学生年龄应明确规定在15岁以上。
对于特殊儿童,要充分考虑不同类型障碍儿童的身心条件,帮助他们选择最适合其身心特点的劳动或工作。如盲童可选择按摩、推拿、编织等;聋童选择绘画、舞蹈、缝纫等;智障儿童应从事一些程序简单而又安全的工作,如种植花草、饲养小动物,简单的清洁、擦洗、打扫、粘贴,简单的餐点打包或零件装配等。
二、劳动负荷的安排
劳动负荷取决于劳动时间、劳动定额与劳动强度三个要素。普通学校一日合理劳动时间安排应该是:小学四至六年级不超过2小时,初中不超过4小时,高中不超过6小时。学生每小时的劳动定额要低于成人,其中高中要低于成人25%,初中低40%,小学四至六年级要低60%。15岁以下不宜参加较重的工农业劳动,16至17岁男、女学生的劳动定额应分别为成年男子的60%和25%。适宜的劳动强度一般以劳动后心率(或脉率)增加不超过安静时的70%~90%,并在10分钟内即可恢复至原有水平为好。以上规定也适应于职业技术教育学校。
对于特殊儿童,应当根据不同障碍类别及障碍程度来决定其劳动负荷,最高不能超过上述标准。如《特殊教育学校暂行规定》第33条规定:特殊教育学校接受劳动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学生,用于劳动实习的时间,每天不超过3小时;毕业年级集中生产实习每天不超过6小时,并要严格控制劳动强度。
三、劳动制度的建立
劳动制度是指对劳动时间、劳动中休息次数和时间、劳动速度、工种轮换等实施的合理安排。
劳动时间包括一日劳动与一周劳动,一日劳动时间安排如二中所述。如果劳动课安排在学日内,最好在上午3~4节或下午;如果一周内只安排一日劳动,最好在星期四;如果需要安排几次劳动,最好与学习日交替、均匀穿插进行。不宜连续几周安排劳动。学生参加校内外公益劳动,最多每周两次,每次时间:小学1~4年级只宜在校内进行,小学五年级到初中不超过45分钟,高中不超过1.5小时。18岁以下学生要限制上夜班。
劳动中休息的安排主要应根据劳动的时间与强度来定。小学生一般在连续劳动30分钟后休息一次,中学生可40~45分钟休息一次,每次休息10~15分钟。劳动地点与住宿地点间的路途往返时间应计入劳动总时间。如果一日安排6小时劳动时,每3小时应至少有1小时进餐和午休时间。夏季露天工作时,应避开烈日照射时间,可安排上午提早出工,下午晚些出工的方式,保证足够的中午休息睡眠时间。特殊儿童更要注意劳动中休息时间的保证,应该比上述标准更要延长休息时间。
劳动速度宜由开始慢速到逐渐加快,然后快结束时再减慢。劳动节律不要太单调,也不要波动太大。单一重复动作、长时不良体位、长时静止性肌紧张姿势(如弯腰、蹲、跪等)等都易导致疲劳,从而降低工作效率,所以应该尽可能安排不同工作的轮换,以变换姿势、减轻疲劳,并达到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尤其对特殊儿童的劳动训练或教育时要注意:长时重复操作易导致疲劳。
四、劳动场所、设备与安全防护
劳动场所应该设在干燥、开阔,有良好的采光照明,远离易燃易爆物品的地带;远离教学楼,并要在其下风侧,劳动车间应有较宽的通道,以便教师巡回检查和指导操作。劳动环境设置应符合卫生和安全技术要求。应根据特殊儿童的需要,设置相应的无障碍环境,以及安全防护网等安全防护设施。农业劳动的环境应符合无传染病、地方病和寄生虫病流行的要求;注意农机操作和农药使用的安全防护;预防牲畜、蛇、蜂、牛虻、水蛭、蜈蚣等伤害;无意外事故隐患。劳动设备应符合特殊儿童身心特点的需求,或根据其障碍特点设计配备特制的劳动辅具。
思考题:
1.人神经系统的大脑皮层功能活动时有何特点?根据这些特点在对特殊儿童进行教育时应注意什么?
2.影响脑力工作的常见因素有哪些?如何提高儿童脑力工作时的学习效率?
3.什么是学习疲劳?我们应当如何预防学生学习过程上出现的学习疲劳?
4.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当遵循哪些基本卫生要求?
5.学生在阅读时要注意哪些卫生要求?书写与绘画的卫生要求是什么?
6.在课堂教学中容易出现的课堂教学安全事故有哪些?如何进行预防?
7.学校组织特殊儿童进行课外活动或外出游玩时,要注意哪些卫生要求?
8.娱乐对特殊儿童有何作用?特殊儿童进行游戏玩耍时要注意哪些卫生要求?
9.学校在安排特殊儿童进行劳动或职业教育时应遵循哪些基本卫生要求?
10.实践题:选择一名特殊儿童个案,记录其一天在学校的学习及娱乐活动情况(包括活动过程、场地、环境、设备等全方面资料),然后通过整理分析,找出不符合卫生要求的问题,并给予合理的建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