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商西周时期书法特点-《先秦遗迹》

商西周时期书法特点-《先秦遗迹》

时间:2024-01-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章商、西周时期的书法中国书法是在汉字发展到成熟阶段时产生的。商、西周的文字已具有用笔、结体和章法等书法艺术所必备的三个方面的要素,书法在这时已初步形成。第一节甲骨文一、甲骨文概述商、西周的甲骨文主要锲刻在龟甲和牛骨上,也有猪、羊、犀、鹿以及人的头骨上,且大多与占卜有关,故又称“契文”“卜辞”“殷契”“甲骨刻辞”。是甲骨文断代第一期商武王时期的一块牛胛骨版记事刻辞。

商西周时期书法特点-《先秦遗迹》

第二章 商、西周时期的书法

中国书法是在汉字发展到成熟阶段时产生的。商、西周的文字已具有用笔、结体和章法等书法艺术所必备的三个方面的要素,书法在这时已初步形成。商、西周时期的书法主要有甲骨文金文

第一节 甲骨文

一、甲骨文概述

商、西周的甲骨文主要锲刻在龟甲和牛骨上,也有猪、羊、犀、鹿以及人的头骨上,且大多与占卜有关,故又称“契文”“卜辞”“殷契”“甲骨刻辞”。

商代甲骨文是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由王懿荣发现的。

公元1899年一个秋天萧瑟的早上,小说家刘鹗匆匆赶往古文字学家王懿荣的家,去探望病中的朋友。刘鹗懂医道,王懿荣请刘鹗看医生开的方子和药。他们突然发现药中有一味叫“龙骨”的,上面竟然有文字。王懿荣兴奋得忘了病体,与刘鹗一起赶到药肆,一番探询,了解到这些“龙骨”在1891年出土于河南安阳县西北五里的小屯村,那里是殷商古都的遗址“殷墟”。两人一阵狂喜,把药店售剩的龙骨全部买下,带回家研究。

牛骨龟板上的文字,这是一个划时代的发现!

以后,又陆续在河南郑州,山西洪赵,陕西长安、岐山、扶风,北京昌平发现了商与西周初期的甲骨文。现已出土15万片,字数近五千,其中可识文字约1700个。中国科学历史研究所已编纂了《甲骨文全集》。

这些甲骨文是用尖利的工具锲刻的,也有用类似毛笔所写的墨书和朱书文字。龟甲兽骨都很坚硬,上面锲刻的文字,笔画瘦硬方直,线条无论粗细,都显得遒劲和富有立体感。有粗不为重、细不为轻的感觉。也有的甲骨文笔画比较粗壮,出现弧形的线条。甲骨文锲刻时的轻重疾徐,在线条上都能细微地反映出来,表现出锲刻者运刀如笔的熟练技巧。

甲骨文章法字字独立,分行布白清晰,字形大小随点画多寡自然形成,大的直径超过半寸,小的微如芝麻。字与字之间疏散积叠,妙有天趣。

从盘庚迁殷到帝乙亡国为止,先后经历了273年。从书法的角度分析,甲骨文可分为五个时期,各有特征。

武丁时期:字体大字居多,雄伟瑰丽,刚劲挺拔,中小型字也工整秀美。

祖庚祖甲时期:字体大小适中,行款整齐,字形端正,作风趋于谨饬。

廪辛康丁时期:笔道凝练,沿前期的工整发展,但流于草率;形款爽朗,不齐,有烂漫之致。

武乙文丁时期:前期粗俗古朴,酷似武丁后期的体势;后期的日趋完整。

帝乙帝辛时期:字体细小,精致工整,严整细密,放逸俊秀,一丝不苟。

不同时期的商、周甲骨文,在书法风格上有明显的差异,或雄伟俊迈,或纤细谨密,或草率粗放。这些风格上的差异,也是甲骨文断代的重要依据之一。那些书写锲刻甲骨文的巫史(卜辞中的所谓贞人),无疑是当时的书法家,像著名的《大骨四版》《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四方风名刻辞》《宰丰骨匕刻辞》《鹿头骨纪事刻辞》等甲骨,都是含有艺术素质的精美的书法作品。

二、龟甲占卜文

甲骨文是龟甲、兽骨文字的简称,全称“龟甲兽骨文字”,也称“龟甲文”“卜辞”“占卜文字”“契文”“殷契”等。是青铜时代(约公元前1339-公元前1281年)殷商刻在龟甲、兽骨、人骨上记载占卜、祭祀等活动的文字,是目前发现最早的成熟文字。19世纪末,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小屯村,史称“殷墟”。三千多年来,甲骨便埋藏在河南省安阳县小屯村这个小村落。甲骨文已具备了中国书法用笔、结字、章法三个基本要素,形成了庄重、肃穆的书风,是一种最古而造极的书体。

洹水之滨的殷墟

甲骨文献的内容涉及当时天文、历法、气象地理、方国、世系、家族、人物、职官、征伐、刑狱、农业畜牧、田猎、交通宗教、祭祀、疾病、生育、灾祸等,是研究中国古代特别是商代社会历史、文化、语言文字的极其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龟甲占卜文

中国文字起源于图画,在甲骨上最容易看出:

本版甲骨上刻鸟形象形文字。由上而下是由鸟嘴、鸟头、鸟身进而全部鸟形的刻画过程。这是稀有的例子。

中国文字图像之美

本版从右至左版上刻有猕猴、马在火上、虎、雉(?)等物之形。虽是习刻,但说明了图画与文字的关系。

中国文字图像之美

商人祭祀的对象包括祖先与自然神祇(帝、日、风、雨、社、山、川),尤以祖先的祭祀最为频繁。祭祀时多用牛、羊、猪、犬为牺牲。

本版为长卵形,乃由龟背甲切割而成。中间穿洞以示可以用绳索串联成册。上面刻有两段卜辞,卜问祭祀祖先要用五牛或是三牛。

祭祀卜辞

殷代中央与地方诸侯或独立性更强的方国的关系复杂,包括:进贡、交涉、战争,时好时坏。

本版卜辞相当长,存六十二字。内容记载商王将征伐“盂国”,出征前告于上下神祇,祈求平安无祸。

方国关系

卜辞记载战争的史实相当多,卜问内容包括战事的时间、地点、将领、吉凶祸福等。

本版甲骨记载有两类不同的内容。殷王将征伐,卜问哪位将领合适。另外一段纪录殷王牙齿有病,卜问是否来自祖先作祟,能否痊愈。

战 争

商王卜问是否要建立新的有围墙的大聚落(作邑)。

作 邑

记载天候的卜辞相当多,因为天候状况与农业、出巡、田猎有密切的关系。本龟版是占卜今日或明日是否会下雨。

天 候

殷王经常出外巡行、田猎,不仅有政治军事的用意,同时也是一种娱乐。本片甲骨由商王亲自占卜,卜问田游往来是否平安,地点是“梌”等。

田 游

古代国家有两件极重要的大事:祭祀与军事。从祭祀卜辞中可以了解殷人对鬼神的想法和宇宙观。本龟版占卜上天会不会给这个都邑带来困穷。

宗 教(宇宙观)

殷王生病多认为是祖先作祟或其他原因。攘疾的方法通常是举行祭祀。龟版上刻的是殷王耳鸣及除病的方法。

疾 病

这件卜骨出土于河南安阳,长约12厘米。卜辞内容是预卜日食是否会发生,还有卜辞记载,壬子这天卜问:两天以后的甲寅日会发生日食吗?据有关殷历的研究,在武乙、文丁时确在甲寅日发生过日食,说明商代对于日食的观察与预测已有相当的科学水平。它是研究商代天文历法情况的宝贵资料。

记日食卜骨

三、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

此骨是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出土,长32.2厘米,宽19.8厘米。是甲骨文断代第一期商武王时期的一块牛胛骨版记事刻辞。骨版巨大且完整,骨版正面刻辞四条,背面两条,共160余字,字内填朱,色彩绚丽。字体瘦硬劲直,工整端严。结体纵横开阔,气势雄伟。正面第一条记载商王武丁宾祭仲丁;第二条记狩猎时子□堕车;第三条记子□死;第四条是子寅用羌人十,举行宜祭。背面记载天象情况,这片刻辞保存完整,对研究商代社会历史和天文气象价值甚高。

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

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正面拓片

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反面拓片

四、宰丰骨匕刻辞

宰丰骨匕是刻于商王帝乙或帝辛六年的一块记事肋骨,长27.3厘米,宽3.8厘米,呈匕首形,相传也为河南安阳出土。商朝后期甲骨文,多为卜辞,记事者甚少,此骨匕记载了帝乙或帝辛时,宰丰受到商王赏赐之事。而且它一面刻有文字,记载帝辛将猎获的犀牛赏赐宰丰之事,另一面刻兽面、蝉纹和虺龙纹,并嵌有绿松石。刻辞文字分两行,完整无损,罕见之极。其布局精妙奇美,疏密得当,笔力雄健浑圆,结体错落有致,显示出卜辞书法成熟之美。

殷墟遗址中出土15万片以上甲骨,是中国目前最早的文献档案材料,它的内容涉及商代社会各个领域,有关于社会和国家结构的,如奴隶和平民、奴隶主和贵族、官吏、军队、刑罚、监狱、战争、方域贡纳;有关于经济生产的,如农业、畜牧、渔猎、手工业商业、交通;有关于科学文化和思想意识的,如天文历法、气象、建筑、疾病、生育、鬼神崇拜、祭祀、吉凶梦幻、卜法、文字等。

宰丰骨匕刻辞

第二节 金 文

一、金文概述

商、西周的金文(旧称钟鼎文)也是十分重要的文字资料,在书法上有着与甲骨文不同的艺术特色。根据《左传》《墨子》等书记载,中国在夏代已经开始了青铜的冶炼和铸造,在商、周两代发展和形成了光辉灿烂的青铜文化。在青铜器上铸铭文,始于商,盛行于西周。这些青铜器上的铭文,现在称之为金文。金文一般是铸,少数是刻。金文的铸作是先把文字书写在软坯上制成范模,然后用烧熔的铜液浇铸。在金文刻范和铸的过程中,对原来书写的笔画虽有所损益,但仍能更多地保留和显示书写时的笔意,字画丰腴,体势凝重,有极高的艺术性。

商代中期,青铜器上就出现铭文,铭文很简短,一般为两三个字,多为族徽。这些族徽文字,图画性很强,比甲骨文保留着更为原始的因素。到商代晚期才出现了几十个字的铭文,但十分罕见。如《戍嗣子鼎》《宰甫卣》《小臣缶方鼎》《帝辛四祀缶》等。商代金文的字体与甲骨文相近。笔画首尾尖锐出锋,中画肥厚,收笔处时有波磔,直线条较多,圆转的线条较少,行款错落参差,气象雄奇瑰丽。

西周的金文最有代表性。西周青铜器的种类和数量都大大超过了商代,铭文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是字数逐渐增多。出现了长篇巨制的铭文,内容十分广泛,有册命、赏赐、志功、征伐、诉讼及颂先扬祖等。西周金文大致可分为早中晚三期。

(一)早期,铭文仍很简短,常为族徽和器主姓名,犹存殷商遗矩。后来铭文逐渐加长,如武王时期的《天亡簋》、成王时期的《眉县大鼎》、康王时期的《大盂鼎》等。早期金文,笔画还有显著的波磔,但行款渐趋齐整。尤其是《大盂鼎》用笔方整,行款茂密,气度宏伟,是西周早期金文的典型。

(二)中期,自穆王始不仅铭文更多为长篇,金文的书风也有了变化,笔画已少波磔,肥笔很少出现,笔画粗细划一,均匀圆润,布局完满,文字十分规整。如穆王时期的《静簋》柔和隽美,恭王时期的《墙盘》谨严端整,孝王时期的《大克鼎》舒展遒美,都是金文精美的代表作。西周中期金文字形已有较大的简化和线条化。

(三)晚期,金文已发展到高峰,夷、厉、宣、幽诸王时期的金文,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局面。厉王时期的《散氏盘》字画草率,字形扁平,体势攲侧,奇古生动,已开草篆之端。宣王时期的《毛公鼎》用笔纯熟,字迹秀劲,铭文多达490字,皇皇巨制,为西周金文之冠。另一件宣王时期的《虢季子白盘》,字呈长形,横竖成行,雍容秀丽,疏朗整齐。从《毛公鼎》《虢季子白盘》等金文的形体,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金文出现了新的书风,无疑是事实,值得进一步探讨。

二、戍嗣子鼎

1959年河南安阳后冈圆形殉葬坑出土,同出者还有铜卣、铜爵等器。戍嗣子鼎,圆形,口沿两直耳,三蹄足,颈部饰兽面纹。为商代后期器物。器内铭文3行30字,其中合文三。铭文记商某王某年,九月丙午这天,商王在宗庙明堂大室赏赐给戍嗣子鼎贝二十朋,戍嗣子因受荣宠,作了这件祭祀交父亲的宝鼎。铭末“犬鱼”就为戍嗣子所属家族的族徽。铭文字体大小虽不够整齐,但笔道镌刻清晰,雄伟有力,有的字体还具有典型的波磔体风格。器物本身和铭文内容对青铜器断代、商代历史地理以及古文字的研究都有着一定的价值。

此鼎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www.xing528.com)

戍嗣子鼎

戍嗣子鼎铭

三、宰甫卣

商代礼器。高31.5厘米,口径11~13厘米,腹围59.5厘米。器盖顶部有蘑菇状钮,子母口,口沿下饰小兽头环,梁两端各有一头小牛套在环内。腹下垂,圈足,平底。饰兽面纹。器盖对铭,3行23字。属商代晚期。吴大、王国维、周庆云等均曾著录。百余年来学者由于未见器形,曾误认为是敦、簋、鼎,其实应是卣。此物现藏菏泽市博物馆。

四、四祀弋阝其卣

弋阝其所铸的铜卣共三件,二祀和六祀两卣传抗日战争时期河南安阳出土,四祀弋阝其卣传解放前出土,不知出土于何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入藏北京博物院。

四祀弋阝其卣作长颈、椭圆腹、圈足、有盖、犀首耳提梁。颈饰兽面纹,兽面纹上下和盖沿各饰一道圆圈纹。高32厘米,宽19.7厘米。盖内与器内底有相同的铭文,为“亚父囗丁”四字。

铭文记载弋阝其随同商王祭祀商王祖先帝乙,并得到了王的赏赐,弋阝其因受荣宠而铸器以纪念此事。

四祀弋阝其卣铭文是现存铭文中的长铭之一。铭文铸造精工,文字上下错落有致,书体雄浑有力,具有商代后期典型的波磔体风格。铭文内容保存了商代奴隶主贵族祭奠和社会生活的一些情况,是研究商代历史不可多得的重要资料。

四祀弋阝其卣铭

五、六祀弋阝其卣

商代后期铸,通高23.7厘米,腹径15.7厘米。传河南安阳出土,故宫博物院藏。

此卣传与二祀弋阝其卣同出,形制、纹饰也与之相似。盖器对铭4行28字。铭文记器。

六祀弋阝其卣铭

六、司母戊大方鼎

司母戊大方鼎是中国商代晚期的青铜器。1939年于河南安阳殷墟商代晚期墓出土。因腹内壁铸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亦有人释作“后母戊”,后母戊即商王武丁妻子之一的妇妌。该鼎造型庄严雄伟。长方形腹,每面四边及足上部饰兽面纹。双耳,外侧饰双虎噬人首纹。四足中空。高1.33米,口长1.10米,重达875千克。用陶范铸造,鼎体(包括空心鼎足)浑铸,其合金成分为:铜84.77%,锡11.44%,铅2.76%,其他0.9%。司母戊鼎是目前已发现的中国古代形体最大和最重的青铜器,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反映出商代青铜冶铸业具有极高水平。司母戊大方鼎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司母戊大方鼎

七、天亡簋

天亡簋铭

“天亡簋”也称“大丰簋”,是西周武王时期器物。高24.2厘米,口径21厘米,传清道光时期陕西岐山出土。此器制作浑朴厚重,文字优美,圆身,方座,四兽耳附珥。周身饰昂首张口相对回旋龙纹,器座也作相对回旋龙纹,内底有铭文8行77字。铭文大意是记述武王克商西归宗周,举行大封典礼并文王和上帝,天亡辅助武王举行祭祀受到赏赐,因铸此簋,以记荣宠。天亡其人,有太公望,史佚和泰颖诸说,均待进一步考证。《天亡簋》是西周初期的铜器,是武王刚伐商时所造,其器形,纹饰,铭文,书法都有其特点,和一般商代铜器不同,它是传世较为可靠的最早的典型西周铜器。

其铭文“丕县王则省,丕王则赓”字形参差错杂,变动不居,在拙朴散乱中显示运动与和诣之美,有轻有重的笔画在某种程度上有自然书写带来的笔墨痕迹,为商代卜辞和金文所未见,它不仅开创千古词赋的先河,同时也看出我国韵文的最早表现形式。《天亡簋》和西周初期的《宜侯矢簋》《井侯簋》《太保簋》(均为四耳)以及河南洛阳塔湾出土的回旋龙纹铜殷(下连方座)其形较近似,它不仅具有重要史料价值和书法价值,也是我们在西周铜器断代上作为依据的一件重要标准器。

八、鲁侯尊

鲁侯尊是西周康王时期器物,通高22.2厘米,口径20.7厘米。腹内底有铭文22字,记载鲁侯伐东国。鲁侯尊被上海博物馆藏。

鲁侯尊铭文

九、静簋

静簋为西周中期穆王时代器物。器内有铭文8行90字,大篆。此时期金文大篆字体正由西周中期向晚期过渡。《静簋》通篇铭文均称舒适,淳朴典雅,有“笔短趣长”之势。不失为西周中期金文书法艺术的代表作。

静簋铭文

十、墙盘

墙盘为西周共王时期作品。器形宏大,制造精良,周圈饰有重环纹。1967年于陕西扶风庄白村出土。盘内铸有铭文两百多字,分为两部分,前半记叙西周时期各王的主要史迹,后半记叙做器者史墙一家列祖的重要功绩。文章使用的四言句式,颇似《诗经》,措辞工整华美,有较高的文学价值。铭文字体为当时标准字体,可做为西周中晚期书体风格的典型代表。字形整齐划一,均匀疏朗,每字大体为长方形,某些偏旁转折使用圆笔,局部与整体在艺术效果上形式辩证的统一,表现出端庄而不呆板,活泼而不流媚的艺术风格。笔画横竖转折自如,粗细一致,笔势流畅,有后世小篆笔意。《墙盘》年代久远,其中许多文字已无法辨认,留待研究金文学者探考。

墙盘铭文

十一、大克鼎

大克鼎为西周孝王时期器物。1890年陕西省扶风县出土,同时出土的还有鼎、钟等器,都属于一个名叫克的贵族。此鼎形体巨大,高93.1厘米,重201.5千克。口沿饰兽面纹,腹部饰流畅的波曲纹。腹内壁有铭文290字,铭文字体工整,笔势圆润,堪称西周中晚期青铜器铭文的典范。洋洋洒洒,无论在布局书写上,还是铸造效果上都十分精美,字体大小统一不失灵动,圆润古拙不失劲健,呈出一种舒展、端雅的风尚。

大克鼎铭文内容主要叙述克依凭先祖功绩,受到周王的策命和大量土地、奴隶的赏赐,是研究西周经济制度的重要史料。

大克鼎

大克鼎铭

十二、散氏盘

被誉为“晚清四大国宝”的西周青铜器文物珍品———大盂鼎、毛公鼎、虢季子白盘、散氏盘,曾轰动一时。而这块散氏盘,因铭文中有“散氏”字样而得名。有人认为作器者为夨,又称作夨人盘。传清乾隆初年于陕西凤翔出土。高20.6厘米,口径54.6厘米。圆形,浅腹,双附耳,高圈足。腹饰夔纹,圈足饰兽面纹。内底铸有铭文19行357字。内容为一篇土地转让契约,记述夨人付给散氏田地之事,并详记田地的四至及封界,最后记载举行盟誓的经过,是研究西周土地制度的重要史料。清康熙时,扬州徐约齐以重金购自歙州程氏,后又归于扬州洪氏。清阮元曾翻铸此盘,也有铭文拓本传世。嘉庆十四年,仁宗五十大寿时,新任两江总督阿毓宝从扬州盐商购得此盘贡入内府。历经道、咸、光、宣四朝,因年久失查,不知所在,1924年逊清内务府清查时,发现于养心殿库房。1935年散氏盘随清宫其他文物移交北平故宫博物院,抗战时曾南迁,散氏盘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散氏盘

散氏盘,其铭文结构奇古,线条圆润而凝练,字迹草率字形扁平,体势攲侧,显得奇古生动,已开“草篆”之端。因取横势而重心偏低,故愈显朴厚。其“浇铸”感很强烈,表现了浓重的“金味”,因此在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现代著名书法家胡小石评说:“篆体至周而大备,其大器若《大盂鼎》《毛公鼎》……结字并取纵势,其尚横者唯《散氏盘》而已。”

散氏盘铭

十三、大盂鼎

大盂鼎为周唐王时期器物,是现存西周青铜器中的大型器,高101.9厘米,口径77.8厘米。圆形,立耳,深腹,三柱足,颈及足上部饰兽面纹。为康王时贵族盂所作的祭器。传为清代道光初年于陕西岐山礼村出土。

大盂鼎

大盂鼎造型雄浑,工艺精湛。其内壁铸有铭文19行291字,记述康王命盂管理兵戎,并赐给香酒、命服、车马及1700余名奴隶之事,为研究西周奴隶制度的重要史料。原器出土之初,为岐山豪绅宋金鉴所有。后因家道中落,此鼎被其后人以七百两银子转让到西安。后来,又曾一度为左宗棠所有,数年后为答谢潘祖荫的厚恩,左宗棠以此鼎相赠。此后,大盂鼎便成为潘家的传世之宝,供于苏州潘家大堂。1952年由潘氏后人献给国家,大盂鼎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铭文载康王向盂叙述周文王、周武王的立国经验。认为文王、武王得以卓越的业绩立国,主要是由于其臣属从不酗酒,每逢祭祀,认真、恭敬,而商王的亡国教训就在于沉迷于酒。由此告诫盂要效法祖先,忠心辅佐王室,并赐盂命服、车马、酒与邦司、人鬲等。盂在铭文中说明作此鼎也是为了祭祀其祖父南公。大盂鼎铭文是史家研究周代分封制和周王与臣属关系的重要史料,一向为史学家所重视。

大盂鼎又称盂鼎,之所以冠以“大”是为了区别于小盂鼎。这两个鼎同出,但小盂鼎原器已失,仅存铭文拓本。

大盂鼎铭全图

大盂鼎铭文白话译文:

九月王在宗周册命盂。王这样说:“伟大英明的文王承受了上天佑助的重大使命。到了武王,继承文王建立了周国。排除了那个奸恶,普遍地保有了四方土地,长久地治理着百姓。办事的人在举行饮酒礼的仪式上,没人敢喝醉,在举行柴、烝一类的祭祀上也不敢醉酒,所以天帝以慈爱之心给以庇护,大力保佑先王,广有天下。我听说殷朝丧失了上天所赐予的大命,是因为殷朝从远方诸侯到朝廷内的大小官员,都经常酗酒,所以丧失了天下。你年幼时就继承了先辈的显要职位,我曾让你就读于我的贵胄小学,你不能背离我,而要辅佐我。现在我要效法文王的政令和德行,犹如文王一样任命两三个执政大臣来任命你,你要恭敬地协调纲纪,勤勉地早晚入谏,进行祭祀,奔走于王事,敬畏上天的威严。”王说:“命你盂,一定要效法你的先祖南公。”王说:“盂,你要辅助我主管军队,勤勉而及时地处理赏罚狱讼案件,从早到晚都应辅佐我治理四方,协助我遵行先王的制度治民治疆土。赏赐给你一卣香酒、头巾、蔽膝、木底鞋、车、马;赐给你先祖南公的旗帜,用以巡狩;赐给你邦国的官员四名,人众自驭手至庶人六百五十九人;赐给你异族的王臣十三名,夷众一千零五十人,要尽量让这些人在他们所耕作的土地上努力劳动。”王说:“盂,你要恭谨地对待你的职事,不得违抗我的命令。”盂颂扬王的美德,制作了纪念先祖南公的宝鼎,时在康王在位第二十三年。

十四、毛公鼎

毛公鼎是西周晚期周宣王时铸成的青铜器,与大盂鼎、虢季子白盘、散氏盘,并誉为“晚清四大国宝”。传清道光末年于陕西岐山出土。高53.8厘米,口径47.9厘米。圆形,两立耳,深腹外鼓,三蹄足,造型端庄稳重。颈部饰重环纹及弦纹各一道。毛公鼎为贵族毛公所作的祭器,毛公鼎因作者毛公而得名。

毛公鼎

毛公鼎是西周金文的经典名作。内壁铸有铭文32行、499字,是出土的青铜器铭文最长者。这是一篇典型的西周册命铭文,全铭文以“王若曰”开始,基本引述王的册命话语,分段处以“王曰”隔开。全铭文辞精妙而完整,古奥艰深,是西周散文的代表作,记述周宣王册命毛公治理邦家内外,对其谆谆告诫,最后赐给毛公命服及车马之事。

毛公鼎铭

毛公鼎铭文为大篆,极具书法意味,线条遒劲稳健,笔法端严圆润,奇逸飞动,墨气浑古;布局结构不弛不急,行止得当,大小错落,长短参差,是金文作品中的佼佼者,堪称皇皇巨制,甚至认为铭文内容“抵得一篇《尚书》”。它也是后代学书人必临范本。清末李瑞清题跋鼎时说:“毛公鼎为周庙堂文字,其文则尚书也,学书不学毛公鼎,犹儒生不读尚书也。”

毛公鼎铭文拓片,最初因原器深藏不露,在清末民初很难得到,如有得者珍若拱璧,决不轻易示人。故每纸竟高达一百两银子,于是便有伪刻本出现。

十五、虢季子白盘

西周宣王时,虢季子白曾率“天师”伐“太原之戎”,得胜以后,在周庙受到周夷王的嘉奖。为了纪念这一盛事,特铸造了此盘。据传,此盘清道光年间出土于陕西宝鸡虢川司,为西周著名重器。虢季子白盘内底部有铭文8行110字。长篇铭文不仅有史料价值,也是先秦书法代表作。经过辗转流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虢季子白盘由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虢季子白盘

虢季子白盘器形宏大,纹饰精致,铭文很长,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是研究西周晚期政治、军事的重要史料。铭文书法的艺术性十分突出。铭文字形较大,结构严谨,笔画圆润遒丽,布局和谐,体势在平正、凝重中流露出优美潇洒的韵致,已开《石鼓文》《秦公簋》的先路,是西周金文中具有代表性的书法艺术之精品。

虢季子白盘铭(拓图)

十六、兮甲盘

兮甲盘为西周晚期宣王时期青铜器。宋代出土。圆形,附耳,缺失圈足。青铜盘内有铭文13行计133字。铭文中的兮伯吉父,即《小雅·六月》中的“文武吉甫”,旧亦称“尹吉甫”。此盘铭文是研究西周王朝对外战争和对外关系、研究西周奴隶制特点的重要资料。

《兮甲盘》铭文用笔较粗,书体厚实壮美,在西周一代的金文书法中具有独特的风格,开春秋时代金文用肥笔的先声。

兮甲盘铭文

十七、陈侯簋

陈侯姓妫,繻葛之战曾与蔡、卫等军参加周王室讨伐郑伯,此簋铭文为其姬姓夫人而作。

陈侯簋铭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