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诉爸爸妈妈什么是爱
2008年3月15日,周六。一位母亲给女儿的记事里这样写着:
晚上从潘家园回家的路上,爸爸在开车,我和你坐在后座上。你俯下身,把头枕在扶手上画有奥运图案的靠垫上,准备睡一会儿。我看着你(你快六岁了,我还是看不够),又一次在心里默默感叹生命的神奇:一粒小小的种子,那个曾经在我怀里吃奶的小家伙,怎么就长这么大了呢?我不禁抚摸着你的背,轻轻地在你耳边说:“楠楠,妈妈爱你,妈妈一生都会这样爱你,宝贝!”这时你忽然直起身子,定定地望着我的眼睛,认真地说:“妈妈,我有一个问题想问你,是一个也许不太合适的问题。”
你这样郑重。你的眼睛睁得大大地,在车内忽明忽暗的光线里,恳切地望着我。也许不太合适的问题?我吃惊而好奇地期待着:“你问吧。”“妈妈,如果我是残疾孩子,你还会这样爱我吗?”原来是这个问题——我们曾一起看过一则电视新闻,讲的是刚出生的残疾儿被父母遗弃的报道。我把你的小手握到我双手的手心里,望着你的眼眸,轻柔而肯定地告诉你:“楠楠,不管你是不是残疾孩子,不管你是怎样的,我和爸爸都会像现在这样爱你,永远这样爱你。如果你有残疾,妈妈、爸爸会一生都照顾你!”
“那些被遗弃的孩子,爸爸妈妈为什么不要他们了?”“嗯。他们一定有很特别的原因,比如或许他们没有钱给孩子治病,否则做爸爸妈妈的一定不会遗弃孩子的,你放心吧!”(男孩女孩的性别问题,那些背后复杂的社会问题,我想以后再给你讲)你眼里的恳切退下去,充满了柔和。你从我的手心抽出手,伸出两条手臂环绕着抱住我,依偎在我胸前,说:“妈妈,我爱你。”一会儿,你将头枕在靠垫上,立刻睡着了。她睡着了,我把手搭在她背上。
原来那样一则新闻,会给孩子心中留下这样的困惑。很欣慰她提了出来,我们得以对话。她的这个提问让我反思:父母对孩子的爱应该是怎样的呢?我想:应该是没有条件的:无论她是健康,还是残疾的,父母都要同等地爱孩子……
最后,这位母亲得出一个结论,父母对孩子的爱,应该是无条件、有原则的爱。“无条件的爱”意味着:爱她,同等地爱她,无论她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无论她是身体健康或是残疾,无论她是性格活泼或是沉静,无论她是学业优等或是困难。
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也知道这样的道理,但是做得却恰恰相反,他们以爱的名义对自己最亲近的人进行一种强制性的控制,让他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这其实是一种非爱性的掠夺,称为“非爱行为”。英国一位心理学女博士说:“世上的所有的爱是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是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子女的爱。所以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越早让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不少母亲也经常会对孩子说:你看看,自从生了你以后,我工作也落后了,人也变老变丑了,我一切都牺牲了,都是为了你,你为什么不好好念书呢?这就是典型的“非爱行为”中的一种。(www.xing528.com)
一、时刻保持清醒,明白“非爱行为”的坏处
在非爱行为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常常会伴随着严重的心理问题和人格伤害。据调查表明,有“非爱行为”的家庭有95%的孩子都对父母有意见和不满。这还仅仅是非爱行为百害中的一样,“非爱行为”还能弱化孩子的能力。许多父母对孩子的过度关爱渐渐变质为操纵孩子的生活,强制孩子按自己的意愿做事,孩子习惯了凡事听人安排后,能力越来越差。最重要的是“非爱行为”使父母与孩子无法互相感受到对方的爱,很容易让父母和孩子都在心理亚健康的泥潭里面挣扎。改变自己的心态,拒绝“非爱行为”,给孩子发自内心、纯净无瑕的爱才是父母们给孩子最好的教育。
二、不求回报,爱孩子真实的模样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想法、行为,父母们要注意自己的心态,不能因为孩子的学习成绩或者表现让自己有面子等心理,强迫让孩子朝自己渴望的方向前进。这样要回报的有条件的爱,不是真正的爱。《功夫熊猫》里,大龙和娇虎的师傅,对弟子的爱是有分别的,大龙因为他有学功夫的天分,得到了师傅的宠幸。娇虎尽管勤恳地操练,但是师傅对他却否定和忽视。在这里师傅的爱是有条件的:你满足了我的要求、期待,我才爱你;没有满足,我就没有那么爱你,甚或不爱你。很多教育哲学,包括中国儒家和道家的哲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什么是无条件的爱。教功夫的师傅,是大龙的养父;师傅对大龙的期待很高,一度让大龙也认为自己是神龙大侠的不二人选。在那里,师傅再看看功夫熊猫。熊猫也是一个养子,他的养父是一只鸭子。看上去鸭子胸无大志,一介卖面条的平民,连做豆腐的梦想也不曾有。可正是这只鸭子养父,给了熊猫一个心理安全的家:养子是卖面条的,爱;养子当上了神龙大侠,爱;神龙大侠垂头丧气地跟随逃难的队伍回到养父身边,一副失魂落魄的样子,仍然,爱。父母的无条件的爱,意味着相信自己的孩子是独特的、唯一的、不可复制的个体,意味着他的生命是向善的,父母需要提供向善的种子发芽、成长的环境,这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莫过于心理得到安全。在我看来,只有在无条件的爱给予的心理安全里,孩子才能成长为自然、自信、本真的乐于探索未知的人。
【建言献策】
父母要克服虚荣心和需要孩子迎合自己好恶的心理,不要要求孩子一定表现为别人眼中的好孩子、优秀的学生。让孩子自然、本真地展露自我,尊重孩子的想法和需要,让他按照自己的速度,从容前行,在自信的从容前行里,才能对生活充满期待,越变越好。虽然对父母是一个挑战,但结果一定值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