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放养教育:激励制约示范提示

放养教育:激励制约示范提示

时间:2024-01-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放养”未必不放心“放养”一词,来源于驯化动物,就是让动物离开人类的掌握,脱离家庭养护、圈养,回归到大自然中,让它们更具有本质的生存状态。在组织“放养”教育过程中,“放养”的原则是要有激励、有制约、有示范、有提示。

放养教育:激励制约示范提示

“放养”未必不放心

“放养”一词,来源于驯化动物,就是让动物离开人类的掌握,脱离家庭养护、圈养,回归到大自然中,让它们更具有本质的生存状态。而放养教育,就是尽量让孩子们能在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多一点的地方进行感性及理性的练习及指导。孩子究竟是要“放养”还是“管养”?专家们认为在“规矩”的培养树立上,必须从小就需“严管”,待规矩成为“习惯”后,可以随着年龄增长再慢慢去放宽管束。至于身体照顾和思想养成上,专家建议尽量“放养”,就是像老鹰对待小鹰般,早早把孩子踢出巢让他们学飞。建立他们独立思考、对事物做出自己的判断、对人生方向做出自己的选择的能力;不要快手快脚地帮他们“做牛做马”,而是狠下心去看他跌撞摸索“自作自受”,以培养他们勇敢面对困难。

一、把握“放养”的原则

父母们深爱自己的孩子,一切都愿意管着,不愿意“放养”,其实很多时候父母必须让他们自己挣扎奋斗,若不让他们自由成长,他们永远也活不出真实的自己。不把孩子从家长的羽翼下放开,他们就永远不会独立。要对孩子进行放养,需要把握一些原则。在组织“放养”教育过程中,“放养”的原则是要有激励、有制约、有示范、有提示。

(一)激励

孩子进行活动时,给些正面准确的鼓励,让他们的行为得到正确取向的引导,这是认识教育过程中重要的环节,也就是认定教育。认定教育是人生教育不可缺少的环节,认定的好坏,会影响孩子们以后的行为取向,甚至可以决定孩子们一生的命运。老师、家长对孩子的行为认定时,不要急于下一个硬性结论,应该让孩子们从结论里面进行选择和思考。

(二)有制约

要对危险的状态进行制约,出现危险状态时,制约、制止都是必要的。孩子们年龄小自制能力差,他们需要一定的看护,甚至是保护状态都是可以的。在活动中制约危险行为时,不能惊吓孩子,要在无声的状态下,完成对孩子的行为制约及保护。

(三)有示范(www.xing528.com)

是指孩子们在活动中的行为、语言、操作等不规范的时候,老师及家长要给孩子们做示范。示范的次数、快慢不能千篇一律,看孩子的接受能力而定。老师及家长做示范时,一定要准确规范。

(四)有提示

在孩子们的活动中,要不断给他们具体、有效、细节的提示,但前提是自己的看法必须准确。此外,在“放养”教育过程中,不能有硬性规定,比如规定孩子必须达到什么目标等,而是要尊重孩子的自身现有水平,让他们在无序行为中达到微小的目标。

二、“放养”可以分阶段进行

对孩子进行“放养”,不能着急,可以分阶段进行,我们建议父母们可以将“放养”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放松控制”。这一阶段,父母还在监督着孩子的行为,但是可以慢慢放松控制,教会孩子承担自己的决定和行为的后果。第二个阶段是“在控制下自由”。这一阶段,父母让孩子去做他们认为对的事情,当然这是父母最为害怕的时候,父母们要勇于克服这种心理,给他足够的自由,在孩子行动的过程中,给他相应的建议和指导,让孩子在自己的隐性控制之下实现自由。当有些问题孩子不知道对错,这个时候就需要父母强势地告诉孩子,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这时候隐性的控制就必须变成显性的,这个阶段就是在控制下的自由。第三个阶段是自由。通过前两个阶段的积累,这个阶段的自由时孩子已经基本成熟,父母们彻底放开他们给他们自由。所有的行为孩子都需要为自己埋单,实现孩子的真正独立。

通过有原则、有步骤的“放养”,孩子的成长一定能得到一个自由呼吸的空间,当孩子真正成熟时,他一定会感受到父母对他的关爱和付出。

建言献策

“放养”并不是放任,不是不管,而是放松了去养,适当的时候还是需要父母稍微引导一下。父母对孩子的“放养”,是张弛有度,要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也要有亲密关系之间的信任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