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孩子逐渐习惯幼儿园无玩具课堂

孩子逐渐习惯幼儿园无玩具课堂

时间:2024-01-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引导孩子习惯“没有洋娃娃的课堂”“没有洋娃娃的课堂”就是指孩子从幼儿园升入小学这一时段,幼儿教育上称之为“幼小衔接期”,其时间跨度大致可以从幼儿园持续到小学低年级。父母们首先要认识到这一点,并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唤起孩子对于“小学”的憧憬与向往。在这方面,一位家长做得就非常好:我在孩子上小学之前,并没有过多地向他描述、夸大小学生活的乐趣。

孩子逐渐习惯幼儿园无玩具课堂

引导孩子习惯“没有洋娃娃的课堂”

“没有洋娃娃的课堂”就是指孩子从幼儿园升入小学这一时段,幼儿教育上称之为“幼小衔接期”,其时间跨度大致可以从幼儿园持续到小学低年级。有一部分处于“幼小衔接期”的孩子,往往会出现贪玩、注意力不集中、没有时间观念、没有规则意识等种种不适应症状,为此家长们大感苦恼。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孩子由幼儿园进入小学,并非仅仅是升学这么简单,其实对于孩子来说,要面对很多对于他们来说甚至稍显痛苦的“改变”:

一、关系人和行为规范的改变

幼儿园教师和小学老师的角色定位是不同的,相对于被称为“第二父母”的幼儿园老师而言,小学教师对孩子要求更严格、学习期望更高。因此,孩子进入小学后,必须学会正确地认识自己,融入集体,他们以往的感性要渐渐被理性和规则所控制。这种关系人和行为规范的变换,对孩子的压力和负担是不言而喻的。

二、学习方式的改变

在幼儿园中,老师更注重培养孩子情感及心理的健康发展。他们将娱乐融入教学,通过游戏的形式来达成教学目的。进入小学以后,孩子们将脱离以往那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模式,转而进入相对“索然无味”的学科课程。孩子面对比幼儿园更重的压力,如果家长和老师这时忽视孩子的心理及生理问题,也会导致孩子出现诸多问题。

三、社会结构的改变

孩子入小学后与幼儿园的友伴分离,重新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结交新朋友,寻找自己在团体中的位置并为班级所认同。如果孩子在这方面没有处理好,很容易出现自卑、胆小、厌恶交际等心理问题。

由于上述原因,有些孩子们开始出现不适症状,为了寻求心理上的平衡,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会选择重拾“幼儿园乐趣”,继续将“玩”当成自己的主要任务。一部分人会对学校及老师产生抵触心理;面对打击,部分孩子会对自己表现出极大的不自信。

由此不难看出,“幼小衔接期”完全可以称得上是孩子人生的一个关键转折点,其影响力甚至不亚于“小升初”或是“考大学”。那么,既然“幼小衔接期”在孩子的人生旅途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分量,作为家长,我们又该如何引导孩子弥补自身不足、顺利度过这一关键时期呢?

一、让孩子认识到角色的转变

孩子“幼升小”第一个变化,就是“身份”的转换。父母们首先要认识到这一点,并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唤起孩子对于“小学”的憧憬与向往。在孩子进入小学之前,要适当对孩子进行“学前激励”,激发孩子的入学欲望,唤起孩子的入学热情,使他们对新的学习生活充满期待。不过,有很多家长虽然注意到了这一点,可是方法却有问题,他们往往会这样对孩子进行“学前激励”:

小学比幼儿园可强多了,有更多的小朋友,可好玩了!

进入小学,你就是小学生了,弟弟妹妹们会很羡慕你的。

到了小学,学习知识,很多你不懂的问题就能找到答案了。

……

然而,当孩子真正踏入学校,发现父母所描绘的场景与现实不符时,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就会感到极端失望,进而将心目中的美好期望全部否定,甚至会对学校和老师产生抵触情绪。可以说,这样的激励效果反而适得其反。

在这方面,一位家长做得就非常好:

我在孩子上小学之前,并没有过多地向他描述、夸大小学生活的乐趣。只是简单地告诉他:“小学不同于幼儿园,上了小学以后,你就要让自己变得更懂事。”(www.xing528.com)

开学的前一天,我带着孩子前往学校熟悉环境。走过操场、办公室、教学楼,最终我们停在了光荣榜前。我用手指着光荣榜对孩子说:“你知道这些哥哥姐姐的相片为什么会挂在这里吗?”孩子摇头。

于是,我告诉他:“这个叫作光荣榜,与你们幼儿园的‘小红花’差不多。不过,你们的小红花只要听话一点,做点小事情就可以得到,而要想登上光荣榜,就一定要品学兼优才行。儿子,在幼儿园里你是‘宝宝’,有老师照顾,多数时间都在玩。到了这里,你就是‘学生’了,要慢慢学会照顾自己,要懂得遵守学校纪律,还要将更多的时间用在学习上。这样你才能像哥哥姐姐一样,把自己最漂亮的相片挂在这里。你能做到吗?”

儿子不住点头,眼中充满光彩:“妈妈,我也要把自己最漂亮的相片挂在这里,让小朋友们都认识我。”

我知道,孩子对小学生活已经充满了期待。

显然,这位妈妈非常聪明,她采用心理战术,让孩子在看到角色变化的同时,又对小学生活充满了期待,进而在情感上真正接受了小学。

二、让孩子将兴趣从“玩”转移到“学”上来

孩子脱离幼儿园进入小学,告别了拥有玩具的生活,大多不能很快适应那种相对紧张的学习氛围。于是,他们开始抱怨、开始坐立不安、开始厌烦学习、开始请求父母让自己重新回到幼儿园。面对孩子这种变化,家长要给予孩子一种理解、认同的态度,同时引导孩子,去探索课堂的乐趣。

有这样一位母亲,她在激发孩子听课兴趣方面,就很有一套自己的方法。

儿子上小学以后,学习兴趣总是不高。一天,他对我说:“妈妈,上课真没劲,没有玩具,不能随便动,只有老师一个人在说,我们只能傻坐着。而且课间休息时间那么短,上趟厕所就没时间玩了。”

看着儿子撅起的小嘴,我故作惊讶地说:“不可能啊,妈妈上小学那会儿,觉得上课很有趣啊,比你看的动画片有趣多了,要不明天你也试着认真听一下课,看看有没有什么有趣的发现。”

儿子听了后,半信半疑地点了点头。几日后,儿子放学回来,兴冲冲地跑到我面前说道:“妈妈,上课确实挺有趣的,你猜今天老师说‘告’字是什么?哈哈,她说‘告’是一口咬掉牛尾巴。”

很明显,这位妈妈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她能够抓住孩子感性、猎趣的心理,因势利导,首先认同孩子的感受,然后再借助孩子的方式,调动孩子的听课欲望,从而使他真正爱上了没有玩具的课堂。

三、别忽略了孩子的自卑心理

一位妈妈这样诉苦道:

我女儿在幼儿园时,表现非常好,活泼可爱,但是不知为何,自从上小学以后,变得越来越自卑、胆小。她很怕和老师接触,上课时不敢回答问题,有了事情也不敢对老师说。有一次,老师叫她回答一道很简单的数学题,她本来知道答案,但就是因为胆小、不自信,便低着头一言不发,最后竟哭了出来。现在,我真不知道该怎样才能使她变得自信起来。

这位妈妈所遇到的问题,应该引起我们每一位家长的重视。孩子进入“幼小衔接期”以后,面对环境的瞬间转换,一时间会感到很难适应。这时,一部分孩子,在陌生环境下就会变得无所适从,分不清自己是对是错,他们不敢回答老师的问题,不敢与老师正面接触,逐渐变得越发不自信起来。如果这时,父母对于孩子的关注不够,就会使他们“越陷越深”,渐渐变得在困难面前习惯性地选择“逃避”与“退缩”。而一旦这种不良习惯确立下来,则势必会对孩子的一生造成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

所以,在平时,家长们一定要多给孩子以肯定,比如孩子做完一件事,父母要告诉他:“你做得很好”,“你真不错”,慢慢地让他相信自己是可以做好很多事情的;帮助他们掌握一些同学、朋友还没有掌握的能力,哪怕只是极其简单的能力,他们的自信心也会在很大程度上被激发出来……事实上,一年级的孩子虽然很容易自卑,但同时又很容易获得自信,只要准确掌握孩子这一时期的心理动向,根据其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引导措施,孩子就会摇身一变成为自信高歌的百灵鸟

建言献策

其实,孩子“幼升小”的根本变化,就是其身份角色的变化,倘若父母能让孩子正确认识到这一点,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勾起孩子对于小学生活的向往和热情。不知不觉中,孩子们就会一点点成长起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