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以行动为信仰
随着社会政治结构的变动,社会自身各种机制的完备,侠终于在封建社会末期走向消歇的终点。如前所说,游侠人群具有一种“非正式群体”的特征。这里,要进一步指出,他那种不以亲缘、地缘的关联为共识基础,更不以经济利益的需要互相聚结,而仅以共同的理想和兴趣彼此吸引,相互信任,成员间靠感情投入自发形成,形成后又依侠义的原则,规范和维系一体性的团体意识,这些都使得他们实际所持的“内群意识”远远超过其他社会人群。由此,其作为群体的人格面貌和特征,也比其他社会人群来得更突出更鲜明。
不过,当我们细细审视这种人格面貌和特征,并想要对此作出完整而清晰的归纳时,我们感到了莫大的困难。因为,一方面,游侠以侠义自许,不怯死以苟且,不毁节以求生,秉一种梗正高洁的品格,向世人昭示着自己的身份认同和对所属团体的崇高评价;另一方面,他们又意气自任,不受一般道德法律的约束,纵情任性,发奋扬厉至于恣睢悍顽,构成了对其他人群乃或整个社会的侵害。这其间,各种情况相互交杂纠缠,殊难剖解。倘仅像前此一些论者那样,列举数端以为交代,显然不足以全面立体地把握其人格的所有,从而真正切入其人格精神的真髓。因此,基于人格的世界是一个内部和外部冲突的世界,人格的存在既基于内心的真实体认,又落实为外在的行为举止,我们拟从行为和情感的处置方式两端,对之作一番考察。依由外而内的顺序,先由前者说起。
游侠大多心理能外流占优势,乃至以此作为一切道德追求的基础。有鉴于他们通常是在行侠活动中发现行侠的全部意义,想来,这种从行为处置角度所作的考察,对揭示其人格会收到更直接一些的效果,其意义或许也因此更大一些。
毫无疑问,人对外界事物的反应,大抵取认知反应、情感反应和行动反应三条途径,后两者皆基于前者。而相对于这后两者而言,行动反应似又受到情感反应的制约,显得更被动一些。然而,在侠而言,他们一刻也闲不住,见不得一点不适,如眼里搁不下一粒沙子,是更愿意用自己的侠行来向世人说明自己,表白自己的。他们用以标别自己人群特征和人格特征的也更多是自己的行动,或者是侠义的,或者是一定程度上与侠义不相关涉的。此其一。(www.xing528.com)
其二,在一般人来说,情感持续多久,其外显状态也就持续多久。而在游侠来说,其情感的外显状态,可以比情感持续时间要长得多,甚至反应强度也要大得多。所以,他们是一批以行动为信仰的人,是一批内心感知和外显行为之间,经常打破其原先应有的平衡而走向极端的人。不仅如此,作为对人类所特有的生存方式和自觉活动的指称,行为在伦理学上的诠释,要求人突出其本身的自主性,这种自主性与人作为万物之灵长的崇高地位是相一致的。藉此,我们考察侠的行为特征及其处置方式,可以见出其之所以好以行动为信仰,且让这种行动胀破内在知觉阀限的原因。因为,他们的行为是基于自己对主义和使命的深刻理解而作出的,它不是盲目的,不是非自主的。
如果说,对于许多社会游手、市井无赖而言,由于他们对自己行为的目的和结果没有多少意识程度,或根本不去意识,他们的行为更多地带上一种“冲动动作”的特征,那么在侠者而言,他们的目的明确,有的还算度精确,深思熟虑,那些外界情境决定的相对性冲动,在其个性发展中经由转换,成为稳定的、系统化的个人动机系统,结果使得他们的行为,更多地可以用“意志行动”来说明,即能达到自己提出的目标的行动,为这个目标可以克服内部和外部一切障碍的行动。正是在这种“意志行动”中,侠张大了自己的主体意识,实现了自己作为侠者的独立人格。
当然,这层根本性的东西不可能对任何一个侠产生同等效能。即对同一个游侠,也并不能每时每刻都起作用。基于此,侠的行为处置方式才显出其本有的丰富多彩。既有正义的,也有并不太正义乃或非正义的。侠的人格面貌的复杂特性正由此造成。下面,我们结合其好游、好勇、好名的特点,以及其如何处置的具体方式,来对侠的人格作一番审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