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跋宏是魏显祖献文帝拓跋弘的长子,皇兴元年(公元467年)八月,生于平城紫宫。三岁时,立为皇太子。按照北魏开国习俗,凡立为太子的生母后妃必赐死。他的生母李氏夫人也不例外,拓跋宏从小由祖母冯太后抚养。他的父亲献文帝笃信佛教,淡化功名,雅薄富贵,常引朝士及沙门(佛教徒总称)共谋玄理。颇有几分皈〔gui归〕依佛门、超脱世俗之意。于是,在皇兴五年(公元471年)八月,将皇位禅让年方五岁的拓跋宏,即孝文帝。他自己作太上皇,迁居崇光宫。“今皇帝幼冲,万机大政,犹宜陛下总之”(《魏书·显祖纪》)。实际上,献文帝仍然执掌朝政。
冯太后是位识文达理、颇有才干的妇女。但她胸怀不够开阔,好猜忌。承明元年(公元476年)六月,她竟以献文帝杀其亲信李奕为由,毒死了他。孝文帝这时10岁,冯太后以祖母太皇太后的身份,临朝称制。
孝文帝自幼在冯太后膝下长大。10岁时,身体壮实,有股子力气。他能用指头弹碎羊的膊骨,又善于骑射,拉弓射禽兽,箭无虚发。孝文帝稍长,酷爱儒家典籍,“雅好谈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授,探其深奥”(《魏书·高祖纪》)。他读书志趣很广,涉猎史传百家,尤其喜谈庄老学术,通晓佛学经义。孝文帝文思敏捷,擅长撰写诗赋铭颂。他即兴而作,能马上口授,不改动一字,文章一气呵成。孝文帝从小就注意自己的品行修养,能够宽厚待人。冯太后见他聪明伶俐,长大后恐怕于己不利,总想设法废除这个小皇帝。隆冬腊月的一天,冯太后将身着单衣的孝文帝关闭在一间空房子里,连冻带饿三天。她还召回献文帝次子咸阳王拓跋禧,欲立他为皇帝。因群臣极力反对,她的图谋才没有得逞。有一个宦官在太后面前告孝文帝的状,冯太后不分青红皂白,将孝文帝打了数十大板。尽管这样,孝文帝对冯太后的亲情未变。他对别人的小过错,也从不计较,以诚相待。一次,孝文帝用膳的时候,左右侍从不慎用热汤烫了他的手,食物中还发现了虫子等脏东西,他都一笑了之。孝文帝襟怀坦白,能团结人。他常说:“如果能以诚相待,南北民族,也可以亲如兄弟。”不难看出,拓跋宏从小就具备了较好的政治素质。
孝文帝即位时,北魏已建国80多年。拓跋部进入中原以后,太武帝拓跋焘为了适应黄河流域比较发达的封建经济状况,制定了相应发展政策,即由原来以狩猎、游牧为主的生产、生活方式,朝着分土定居、以农业为主的方向发展,提倡开垦荒地,鼓励农桑。在京师平城一带还倡行有牛户与无牛户变工互助,发展农业生产。同时,兴办太学,用儒学培养官僚,荐举州郡有才学之人,委以重任,发挥汉族儒学家高允、游雅等人的作用,使北魏国力有所增强。
北魏统一了北方,疆域扩大。在统一中原的过程中,拓跋氏得到了西晋末年没有南逃的各州郡的汉族世家豪强地主的支持。这些世家大族修筑坞堡,将宗族、部曲武装起来,占据一方。他们还借机侵占了大量田地、山林和湖泊,许多逃避战乱的农民拖家带口地投奔到大户豪强的门下,多者上万户,少者数百家。这些人数众多的佃客或部曲是世家大族的“苞荫户”,而世家大族被称作“宗主”,势力大的宗主又叫作“坞主”,或“壁帅”。这样,形成了“宗主督护制”。北魏政府将这种组织方式作为它的地方基层政权。时间一长,这种制度的弊端就逐渐显露出来。宗主对佃客或部曲剥削压榨,使阶级矛盾尖锐;苞阴户因多数无户籍,国家无从征收赋税和调发徭役。北魏初期,实行“九品混通”的赋税制度,即分为“三等九品”,九品是根据财产多少而规定纳赋税的品级,三等是按不同等第将赋税送到不同地方。即“上三品户入京师(平城),中三品入他州要仓,下三品入本州”(《魏书·食货志》)。征收租调时,宗主督护“纵富督贫,避强侵弱”(《魏书·世祖纪》),千方百计地将沉重负担转嫁到广大农民头上。再加上鲜卑贵族的民族压迫,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不断激化。各地的农民起义连续不断。从孝文帝即位到太和八年(公元484年)的13年中,人民暴动事件就有十余起。甚至在都城平城也爆发了反抗北魏统治的斗争。
鲜卑族拓跋部是一个社会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部族。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交织在一起,一直困扰着孝文帝和冯太后。他们也深感再继续使用原有的制度和办法维持统治是很困难的,改弦更张,进行社会变革已势在必行。冯太后凭着她多年辅佐献文帝的丰富政治经验,同孝文帝一起,开始了北魏的改革。
(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