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认识墓葬文化的背景,我们就不能不承认一个事实∶它是因农业社会出现而巩固的一种葬式。只有定居在固定土地上的农业文明才会造就人们依赖土地确保生活,也由於年年依赖土地,人们才会把土地视为他们赖以生存的母亲;人们也只有在发现到他们的日常生活特别依赖土地时,才会产生和深信女娲或其他神明持土造人的传说,觉得传说合理。
有了“人是由土而生”或“人是土中来”的观念,因此便有了以为人死後的归属应是重新归回土中的观念,“尘归尘土归土”或“入土为安”也就成为一种理所当然的观念。我们可以说,墓葬文化及支持这一文化出现“入土为安”主张,在潜意识上是一种对土地的母性崇拜。人是从大自然造化的母体中出生,就要回到大自然的母体中去。
《雪心赋》这部风水峦头派的经典著作的语气和观念与朱熹的《山陵议传》极相似。清代於楷《地理录要》相传它是宋朝大学者朱熹所著的风水学经典之作,它开宗明义第一章就说∶
“体赋於人者,有百骸九窍;形著於地者,有万水千山,自本自根,或隐或显。胎息孕育,神变之无穷。”
这句话的意思乃将人体与大自然作联想,点出了风水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即所谓的“龙穴”其实可以形成似妇人之怀胎;龙脉的脉气与龙穴间的关系也可比拟成母体与胎儿之间的呼吸。
注解《雪心赋》的清代风水家孟浩又说∶
“此以胎喻穴,以息喻气。胎无脉气则为死胎,穴无脉则为死穴,胎、息二字不可分言。孕者,气之藏聚融结,土肉之内如妇人之怀妊也;育者,气之生动,分阴分阳,开口吐唇,如妇人之生产也。此皆喻穴之生气也。”(www.xing528.com)
在《雪心赋正解》中,孟浩所画的人形图,实际上正如他所说的,是神“开口吐唇,如妇人之生产也”,与女性生育器官的生理构造,有著相当的对应性。
当然,对墓穴形,也有著其他人体方面的比喻。如孟浩本身在《雪心赋正解》卷二中又有说∶
“推而言之,上聚之穴,如孩儿头,孩子初生脑门未满,微有窝者,即山顶穴也;中聚之穴,如人之脐,两手即龙虎也;下聚之穴,如人之阴囊,两足即龙虎也。”
可是,把土地看作是母亲,又把坟穴视为婴儿安睡的子宫让死者安息,却几乎处处可见其迹,不能不说是一种普遍的实践。在中国,几乎所有的传统式坟墓营造都有一圆肚形的墓形,对墓穴的周围景观地势,即有此安穴之要求。所谓坟形尤其是“墓龟”,其前在墓碑两旁,各有往前伸展的左右“屈手”一支,整个形状看起来就更像是一个怀胎捧腹的女人的象徵。尤其是跪金拜土的墓,不论其山势或墓型,都恰如一个母体在双手环抱著,抱著之空间,正好埋了死者。
由於有了这一信仰为背景,风水的专用词也变得儒宗化,结穴的山峦叫做“父母山”,父母山的来脉叫做“祖宗山”(少祖山),而众山所由而出的山,则称之为“太祖山”;但是,观其最根本的父母山的结穴造墓,其形状正如大腹母亲孕著孩子。死者埋入土中,就仿似回到了大地母亲的子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