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愈后如何重返社会
心中的疤痕
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征集10位志愿者,告诉他们,该实验旨在观察人们对身体有缺陷的陌生人的反应,尤其是面部有疤痕的人。
化妆师首先在每位志愿者脸上画了一道血肉模糊的伤口,并用镜子让他们看到可怕的自己。随后,心理学家收走了镜子。
过了一会儿,心理学家又说,为了让伤口更逼真,需要再涂抹一些粉末。事实上,化妆师没再涂抹任何粉末,而是用湿棉纱把假伤口彻底擦干净了。
不知情的志愿者们被派到各个公共场合,回来后,他们向心理学家陈述了各自的经历。他们的感受出奇地一致:陌生人对他们惊讶、厌恶,缺乏善意,总是很无礼地盯着他们的脸。
这个实验的结果甚至让心理学家也很震惊:人们关于自身的错误认识,竟然如此深刻地影响他们的感知。他们的脸上本没有疤痕,只因将“疤痕”刻在心里,才会感受到外界异样的眼光。
换句话说,所谓外界的眼光,只是你内心的投射。
这个心理实验对于抑郁症患者应该是有启发的。许多患者病愈后重返社会,最担心的问题是:人们将如何看待自己?是好奇、同情、怜悯,还是歧视?
都不是。事实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没有人那么重视你。你所理解的别人的态度,其实是你对自己的态度。如一句西谚:“别人是以你看待自己的方式看待你。”
如果你为此忐忑惶恐,需要改变的是你的内心。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你自己,才能决定别人看你的目光。
打消病耻感
接下来,我以自己为例,说明如何战胜内心的畏惧。
这种畏惧确实曾经存在。记得病中,同事带我去看某大型医院一位著名神经内科医生。这位和蔼的女士在家中接待了我。她向我讲解了一些知识,嘱咐我尽快好起来。“别拖久了,拖久了不好,”她犹豫一下,“怕吓着你……病在身上,总得找一个出口,搞不好会转成癌症……”
后来,又谈到康复问题:“抑郁症患者有一种‘病耻感’,害怕和人接触;越怕和人接触,病越好不了,恶性循环。重返社会很难。”
不过,事实证明,病愈后重返社会没这么艰难。
2012年7月19日,我用药见效后当晚,向胡舒立(财新传媒总编辑,本书序作者)报喜。第二天上午,舒立即安排我去办公室。尽管犹豫、忐忑,我还是一咬牙,迈出了重返工作岗位的第一步。
这是重要的一步。坐在久违了5个半月的座位上,看着办公桌干净、整洁,一如旧日;同事们看到我,简单问好,并无特别的关注。
午饭时,我把病中的经历和感受说了一遍。王烁(财新传媒主编)饶有兴味地听完,说:“你应该写篇文章,标题叫‘地狱归来’。”
当晚,我想起王烁的话,信笔一试。尽管5个多月没写东西了,我高兴地发现,思维功能并未受损,甚至更好。
这篇文章对于我重返社会起了重要的作用。通过它,我告诉朋友和同事,为什么我消失了数月。从此,大家不必再有好奇和猜疑;我也不必再费口舌解释。
我知道,很多患者特别忌讳提自己得过抑郁症。他自己讳莫如深,同事朋友们在他面前也只能小心翼翼,假装不知道。演戏太累,给自己、给他人都无端增加了很多压力,何苦?
没什么不好意思的。首先,这不丢人;其次,即使丢人,大家忙于生计,谁顾得上你?即使有几个闲人盯着你,他们的兴趣又能持续几天?
不能撤除之手
最重要的,不是别人的眼光,而是自己如何长期保持身体状态的平稳。(www.xing528.com)
抑郁症痊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千万不要以为大脑解除了抑制就万事大吉。未来的路还很长,药物治疗只能把你从陷阱底部捞上来,接下来会怎么样,就看你自己了。
首先,坚持吃药。一般来说,药物见效后,还要进行维持治疗。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最短疗程是半年。我认为,为了保险起见,轻度抑郁最好维持治疗6个月以上;中度抑郁9个月以上;重度抑郁15个月以上。
很多人认为,抗抑郁药吃多了会上瘾,这是一个误解。药物研究证明,抗抑郁药没有成瘾性。之所以要长时间服用,是因为保持大脑中神经递质的浓度,暂时离不开抗抑郁药物。
抑郁症复发率很高,复发后治疗将更为困难。发作一次的患者,复发率为50%;发作两次,复发率为75%;三次发作,复发率几乎是100%。
我多次对病友打过一个比方:就像一个人,本来能直立行走,患了病,站不直了,要往后倒;这时,需要有一只手(药物),撑住他的后背,让他能够站直并继续往前走;这只手不能轻易撤,要等他恢复了自然直立和行走的功能后,再慢慢地、一点点地撤除。一旦发现他有些摇晃,就要立刻再次撑住,不然前功尽弃。
我知道很多患者,就是因为急不可待地停药,导致复发。尤其是一些女患友,明知停药的后果,为了生孩子,铤而走险,铸成大错,悔之何及!
锻炼是一种生活方式
和坚持服药几乎具有同等作用的,是坚持锻炼。
体育锻炼对缓解抑郁、焦虑和其他慢性心理障碍有很好的效果。2005年,美国哈佛大学曾经专门研究过这个课题。他们发现,经过3个月的严格体育锻炼,患者的抑郁症状有明显改善,与接受抗抑郁药物治疗的效果相似。对中学生的研究也发现,参加体育锻炼多的同学,抑郁症状相对较少。
其他研究也发现:锻炼可以改善诸如惊恐障碍、心理创伤和其他焦虑性心理问题。
研究者推测,体育锻炼可以促进脑内化学物质如“内啡肽”的分泌。这种物质可以使人心情振奋、精神愉悦。
体育锻炼还能改进自我形象,得到团体成员的帮助,分散对日常忧虑的过分关注,提升对所遇问题处理的自信心。这些都有利于情绪的改善。
锻炼的好处实在太多,无须多言。这里我想介绍一点儿心得:为了便于坚持,千万不要把锻炼变成一个苦差,对其望而生畏。
不必太约束自己每天一定要锻炼多少时间、每次锻炼一定要出汗等等。要求太高,就坚持不下来。轻松点,随意点,选择一些简便易行的方式,比如快走,随时随地可以进行。哪怕每次只能锻炼短短10分钟时间,日积月累,必有所成。当慢慢形成习惯,锻炼成为你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就不需要“坚持”了。
重建心灵
记不清何时何地,我读过一句话,大意是说:一种病痛,本身就包含着治愈的力量。这句话给过我很大的启发,它是对抑郁症康复之路的生动写照。
到目前为止,治疗抑郁症,药物是首选方式。但不必回避,药物治疗有很多局限性:其一,只治标不治本;其二,有副作用;其三,需要长期维持治疗;其四,存在治疗无效的可能。
因此,药物治疗只是一种最不坏的方式,尽管其作用是决定性的,但自己的努力不可或缺。一个患者痊愈的程度,决定于他在多大程度上能够遵从内心,重建自己的生活。
我看过一个抑郁症电视专题片,其中有一段说:抑郁症也是有积极意义的,它能让你在人生中的某一阶段,停下快速前进的脚步,盘点一下人生,以便将来活得更好些。
今日看来,这个说法是有道理的。病程中,一个人会暂时失去很多社会功能,但大脑从未停顿思考。既已陷入人生最低谷,就没有必要粉饰和虚夸,而可以直面内心,用手术刀解剖过去,梳理人生的成败得失。当再没有什么可以失去的时候,转机就将到来。
一个正常的精神世界,应该有属于自己的价值体系和精神建构,有包容异见的气度;能获得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又能独立地担当,不到万不得已不违背自己的良知;同时,还能够看清人世间的纷繁喧扰,以真诚驾驶着热情,又以泰然超越了焦虑,敢于在自己的生活中选择、放弃和承担一些东西。
假如能做到,就会无所畏惧;曾经承受的一切,就不会白费。与抑郁症的遭遇,将成为你重塑人生的契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你所理解的别人的态度,其实是你对自己的态度。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你自己,才能决定别人看你的目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