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数字美学:欧洲人的精神追求与艺术发现

数字美学:欧洲人的精神追求与艺术发现

时间:2024-01-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认识世界、从整体上把握它的发展一直是欧洲人的精神追求。我们命中注定必须寻找的是这样的一些证据:发生在我们与世界之间的那些破碎断裂的运动;既定的残酷现实的波动;刺穿漫漫长夜的星光;昭示着世界或许可能是另般模样的星星点点的亮光。康德的美学概念暗示,我们应该在艺术中寻找的正是不那么有趣、不会吸引现世的我们、但却可能引导我们发现另一种为人之道的东西。

数字美学:欧洲人的精神追求与艺术发现

当代全球化、网络化社会带来了一种新的伦理。这种伦理可以理解为一种美,我们对此新伦理或许只能作此理解。在这个时代,从唯物主义的角度去分析,人们对于那些仿佛遥不可及、云里雾里、隐晦迷离的东西的乌托邦式的渴求无一不是源之于美。对于圣保罗〔1〕来说,上帝的存在使得内在的拯救、传道的必行以及对基督的效仿之间变得密不可分。源于圣经文化的西方传统在这一点上得以延续,他们那种对更为高尚、优越、伟大的生存状态的渴望与一种现实性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他们可以和其他人共享这个地球、共享这个世界,他们之间亲不可间,犹如河之于流。

认识世界、从整体上把握它的发展一直是欧洲人的精神追求。但是从现存的一切当中,尤其是从人类的双手和人类的文化所创造的一切当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现存的一切,还有可能存在的事物。无论在科学上还是艺术上,我们的技术和文化不断发现,我们所栖居的这个世界中的原始物质材料有种种不稳定性,显示出现时的种种局限:它的政治、知识、经济以及信仰。现时的梦想也不过是造成深深不满的来源;我们总是把更好、更清晰、更光明、更明确、更美好的景象投射到未来。如果我们能不把对这种理想状态的信仰寄托在死亡的彼岸,如果说进步和解放不再是可信的终极目标,那么我们就必须在我们日常生活的世界中(而不是在未来或者在某个革命之后)寻找我们的希望和理想。我们命中注定必须寻找的是这样的一些证据:发生在我们与世界之间的那些破碎断裂的运动;既定的残酷现实的波动;刺穿漫漫长夜的星光;昭示着世界或许可能是另般模样的星星点点的亮光。美学所追求的是生存的伦理模式,不管我们所处的环境是什么样子。

数字技术的发明和传播依靠机械装置,在机械装置中寻找伦理确实有点荒唐。在全球范围内,电脑加深了当代社会的阶级分化,这正是电脑的最迅速、最广泛的影响之所在。电子通讯使金融资本得以进行毁灭性的扩张,其直接或间接的后果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不仅是工作被毁、社区被毁、文化被毁,更重要的是希望也被毁灭。我们怎么可能找到像跨国资本的全球联系一样复杂、一样有效、一样引人的艺术品呢?

康德的美学概念具有穿透力,具有禁欲主义趋向。康德认为美学是我们不应该感兴趣也不可能感兴趣的东西,但美学应该超越我们平常的贪欲。康德的美学概念暗示,我们应该在艺术中寻找的正是不那么有趣、不会吸引现世的我们、但却可能引导我们发现另一种为人之道的东西。在我们的时代(且不局限于欧洲),如果说康德的美学概念走向了个人主义的话,那么这是一种社会要求。金融资本、专业化、风险和信任文化、城市化的大趋向、技术化、专门化等等席卷过来,把我们卷向社会的自我,卷向相互依存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电脑只是其中的一个元素,但电脑很能说明问题:电脑是我们的伙伴;和任何技术或情人一样,电脑日益变成我们自我的一部分。在一个新的层面上,电脑在我们和社会之间开启了一个必要的调节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我们的媒体与我们的关系密不可分。电脑为我们带来了新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表现在:我们应该如何与他人发生联系,甚至是否有必要与他人发生联系,此中的他人包括我们认识的和我们遇到的,也包括千千万万我们未曾谋面、但却给我们带来财富和苦恼的人。

20世纪有这么一种艺术,它仅仅宣告自己的存在。另一种艺术则致力于在其出现过程中消除其自我。还有一种艺术则专注于其自身的不可能性、虚幻性或欺骗性,也就是说它关心的是这个臭名远扬的问题:事实、真实、事件是否值得相信。本书所关注的是能够交流或者摆出了交流姿态的艺术,探寻非侵略性的、非命令性的、非权力性的、非屈服性的交流是否有可能。我们是否还会发言?我们是否还要倾听?我们是否还需要爱?我们是要梦想还是接受现存对一切的主宰?这个争论陷于两个关键环节之间:维特根斯坦所说的“世界即现状中的一切”(Wittgenstein, 1961: 5)及阿多诺所说的“一件艺术品的最根本的东西是不在作品中的东西”(Adorno, 1997: 335)。美学源于艺术,是一种乌托邦现实主义,拥有“一种可以预料的‘暂时尚无(not-yet-existence)之存在’,它从不在空无的可能性中戏耍,也不会偏离正道,它能够通灵般地预料到真实的潜在可能性”(Block, 1988: 105)。美学的这种乌托邦主义(不同于白日梦)有其物质基础,但它指向未来。探索数字艺术的目的不是要证实“现有”而是要促进“尚无”的形成,此“尚无”是未来的根基,这根基就存在于现在。(www.xing528.com)

世界与我们之间的空间难道不可救赎?它是否正是我们最激进的动力之源泉?人之本源何在?人之目的何在?在我们的时代里,艺术是回答这两个问题的最深刻的中介物。本书希望能够记录下那些艺术探索,我也希望本书能够成为批评著作,像任何得体的、坦诚的批评作品一样,努力赶上它所研究的作品的步伐。

本书是批评性的而不是理论性的(参见Cubbitt, 1995)。它的结构围绕由人和计算机之间的界面组成的媒体这个中心。第一章讨论阅读的形式及与阅读相关的技术方法,如目录、机器以及阅读小说的私下乐趣。第二章和第三章分别探讨视觉媒体的实在之处和视觉冲击力,提出透视法(perspective)可理解为特技效果,而现实主义最钟爱的形式是地图。第四章研究的是声音在录音艺术和广播艺术中的变化。第五章探讨趋同问题和网络化交流的含义。有些读者可能会从书中看出文化研究中的一些用语,特别是抗拒理论和颠覆理论。抗拒是应付日常事务的一种方法。本书所致力达到的目标不仅仅是拒绝,而是意在建立与主宰结构无关的另类可能性。任何次之的目标都不值得为之奋斗。

注释

〔1〕 圣保罗为耶稣门徒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